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姓刘的历史名人有哪些(姓刘的历史名人)

姓刘的历史名人有哪些(姓刘的历史名人)

刘姓历代宰相汇总——刘氏名人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区别:与丞相(官职名)并非一个概念。

西汉

汉景帝时期:刘舍

汉武帝时期:刘屈牦

更始帝时期:刘演、刘赐

东汉

光武帝时期:刘隆

汉和帝时期:刘方

汉安帝时期:刘恺、刘授、刘憙

汉顺帝时期:刘授、刘憙、刘光、刘崎、刘寿

汉桓帝时期:刘矩、刘宠、刘茂

汉灵帝时期:刘矩、刘宠、刘嚣、刘逸、刘宽、刘郃、刘弘、刘虞

汉献帝时期:刘虞

三国

曹魏

齐王朝:刘放

西晋

武帝时期:刘毅

怀帝时期:刘暾

东晋

安帝时期:刘柳、刘耽、刘道怜、刘穆之、刘裕

恭帝时期:刘裕

南北朝

刘宋

文帝时期:刘宏、刘恢、刘义康、刘义庆、刘义宣、刘义恭

孝武帝时期:刘义恭、刘延孙、刘秀之、刘遵考、刘宏、刘恢

前废帝时期:刘义恭、刘祎、刘昶

明帝时期:刘祎、刘休仁、刘休范

后废帝时期:刘秉

顺帝时期:刘秉

北朝

北魏

太武帝时期:刘洁

文成帝时期:刘泥

北齐

废帝时期:刘洪徽

孝昭帝时期:刘洪徽

武成帝时期:刘洪徽

北周

静帝时期:刘昉

唐朝

唐高祖时期:刘文静

唐太宗时期:刘洎

唐高宗时期:刘祥道、刘仁轨、刘齐贤

武则天时期:刘仁轨、刘齐贤、刘袆之

唐中宗时期:刘景先

唐玄宗时期:刘幽求

唐代宗时期:刘晏

唐德宗时期:刘从一、刘滋

唐宣宗时期:刘瑑

唐懿宗时期:刘邺

唐僖宗时期:刘邺、刘瞻、刘崇望

唐昭宗时期:刘崇望

五代十国

后唐

明宗时期:刘昫

闵宗时期:刘昫

末帝时期:刘昫

后景

出帝时期:刘昫

北汉

英武帝时期:刘继文、刘继颙

南汉

高祖时期:刘浚

殇帝时期:刘浚、刘弘昌

中宗时期:刘浚、刘弘昌、刘弘杲

北宋

仁宗时期:刘沆

哲宗时期:刘挚

徽宗时期:刘正夫

明朝

宪宗时期:刘定之、刘珝、刘吉

孝宗时期:刘吉、刘健

武宗时期:刘健、刘宇、刘忠

光宗时期:刘一燝

熹宗时期:刘一燝

思宗时期:刘鸿训、刘宇亮

鲁王时期:刘中藻、刘沂春

永历时期:刘麟长

清朝

顺治时期:刘正宗

乾隆时期:刘统勋、刘纶

嘉庆时期:刘墉、刘权之

他是历史上首位刘姓名人,因饲养飞龙有功被封为“御龙氏”

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姓之一,刘姓自古以来就可谓人才辈出。秦朝末年,刘邦在争霸的群雄中脱颖而出,并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为汉民族、汉文化赋予了姓名。尽管西汉、东汉、蜀汉、南朝宋等刘姓王朝陆续覆灭,但从唐朝开国功臣刘文静、北宋垂帘听政的刘娥,到清朝中期都出任过吏部尚书的刘统勋、刘墉父子,刘姓族人一直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果追根溯源,我国历史上首位刘姓名人乃是生活在夏朝的刘累,他也被认为是刘姓的始祖。传说中,刘累精通养龙之术,曾被夏朝第十四代君主孔甲封为“御龙氏”。也正因如此,尊奉刘累为始祖的刘姓宗族便自称“御龙堂”。那么,这位生活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刘累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刘累大约出生于夏朝第十三代君主廑在位期间,关于他的事迹,《史记·夏本纪》中记载道:“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夏帝孔甲即位之初崇信鬼神,以致诸侯纷纷背叛。此时,一雄一雌两条飞龙从天而降,本就对超自然力量十分敬畏的孔甲当即下令寻找传说中懂得饲龙之术的豢龙氏的后人却没能如愿。不过,一番波折后孔甲还是找到了曾向豢龙氏学过养龙之法的陶唐氏后人刘累。

当时,曾经出过尧帝这位上古领袖的陶唐氏已经没落,作为其家族成员的刘累也只好凭借养龙这一特长为孔甲效力。因为养龙有功,孔甲封刘累为御龙氏,并册封其为豕韦国的国君。然而,或许是由于饲养方式不当,雌龙不久后便一命呜呼,刘累将其尸体做成菜献给了不知情的孔甲吃。又过了一段时间,孔甲突然心血来潮想要看看两条龙生活得怎么样,担心因雌龙之死遭到惩罚的刘累干脆选择了逃亡。

《左传》的记载与《史记》有着些许不同,根据《左传》的说法,孔甲是因为尊奉天帝才得到可以拉车的飞龙作为赏赐。具体而言,天帝赏赐孔甲的乃是来自黄河、汉水的飞龙各两条,且都是一雌一雄,或许是为了日后繁殖考虑。然而,刘累却不慎将雌龙养死,于是当孔甲前来索要时刘累只得逃跑到了位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的鲁县。

另据《元和姓纂》记载,刘累逃到鲁县后留下的后裔于商朝末年建立了唐国。周成王在位期间唐国被灭,刘累的后人迁居到杜,因此被称作“唐杜氏”。周宣王时期杜国也被灭,杜伯之子隰叔投奔晋国,并在晋国当上了士师,他的后代以其官职为氏,便有了士氏。多年后隰叔的曾孙士会当上执政,并被封到范邑,人称“范武子”。后来,士会的后人以封地为氏,这便有了范氏。如此看来,刘累不但本人是刘姓的始祖,其后人还开创了士、范两个姓氏。

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快四十岁时都还只是个小小亭长。然而,《新唐书》却对自刘累到刘邦相隔一千余年的世系进行了记载,以强调刘邦身上尧帝的血脉。在《新唐书》中,史官首先记载了刘累的名字是来源于其出生时手上有形似“刘累”二字的花纹,随后表示上文提到过在晋国当上执政的士会曾流亡秦国,并在秦国留下一子。

被留在秦国的士会之子恢复了先祖的姓氏“刘”,此后代代相传,其中十世孙于战国时期在魏国当上了大夫。秦灭魏后,这一支先是被迁徙到大梁,后来又转居沛县,在传承数代后才有了刘邦。由于在《新唐书》之前,关于刘邦的身世从未有过如此清晰的记载,可以推测书中说法并没有太高的可信度。

作为《史记》、《左传》、《竹书纪年》等史料当中都得到明确记载的人物,刘累应当真实存在。至于他所饲养的龙到底为何物,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只能根据《左传》中龙来自黄河、汉水这一点猜测其会不会是生活在水中的猛兽,如鳄鱼等。

如今,刘累墓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部的尧山风景名胜区内,相传“尧山”正是因为刘累逃到此处后于山上祭祀先祖尧帝而得名。作为刘姓这一大姓的始祖,刘累的子孙如今已经达到近七千万之众,远远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数,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一切,当初因养死一条雌龙就无奈逃亡的刘累应当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吧。

排名第四的刘氏(刘姓的起源)

新式族谱—文化委员会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根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记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1、主要源流是祁姓

帝尧的后裔刘累被史学界所认同的刘姓历史上第一位名人,是国内外刘姓所信奉的始祖。

传说刘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当时象形文字的“留累”(先秦时“留”与“刘”通用)二字。古人很迷信,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出生的圣婴取名叫刘累。

早年,刘累就向豢龙氏学习训龙,也是学有所成。夏孔甲帝时,孔甲把从黄河、汉水中捉到的两条龙交给刘累饲养,并赐刘累为御龙氏,代替豕韦的后代。过了不久,因雌龙在捕捉时受了伤而死去。

刘累暗中把龙肉剁成肉酱,献给孔甲吃。孔甲食后觉得味道甚美。便又向刘累索要,刘累害怕事发被牵连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成了中国最早的刘姓。

2、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3、外族的改姓

(1)赐姓: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

(2)西汉初年:匈奴族刘姓。当时,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

(3)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他们先后在今山西、陕西、内蒙地区建立了汉、前赵和夏三个政权,后定居河南。史称“河南刘氏”。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

(4)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5)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自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

刘姓迁徙传播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

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

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刘氏开始迁往两广, 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 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子孙遂居于兴邑,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又自兴宁分散至许多地方;北宋时的《广韵》列刘氏郡望有25个。

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刘姓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刘姓大约有3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7%,为宋朝第四大姓。江西为刘姓第一大省,全国赣浙闽、冀豫鲁、川湘三大块是刘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刘姓大约有400万人,为明朝第五大姓。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一样,全国形成了赣浙苏、鲁冀晋陕、湘鄂三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围绕着这三大块地区进行,东南地区主要向北和西扩散,华北地区主要向南移动同时向西和东漂移,而四川地区人口主要向两湖地区迁移。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刘姓人口由近400万激增到6456万之多,整整16倍,明朝的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刘姓人群也大批向东北地区移民。

2013年4月15日,新华社电文公布了姓氏人数排行榜,刘姓人口有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

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刘姓历代名人1574名,占历代名人总数的3.46%,排在姓氏名人的第四位;刘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4.39%,排在第四位;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88%,排在第六位;刘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47%,排在第八位;但在历代帝王录上,刘氏却以66位帝王而独占鳌头,领诸姓氏之先。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

刘姓子孙蕃盛,支脉众多,分布广泛,又有“遍地刘”之称。在古代有刘邦、刘秀、刘备、刘向、刘禹锡、......

在近现代中,便有刘少奇、刘伯承、刘大年、刘胡兰、刘长春、刘翔、刘德华、......

如你认为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关注、下载“新式族谱”。修新式族谱,家族兴旺,祖国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