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八月十五可以洗头吗女生(八月十五可以洗头吗)

八月十五可以洗头吗女生(八月十五可以洗头吗)

腊月十五,岁尾的重要日子,记得“做2事,忌2事”,祈平安迎新年

明天是农历腊月十五,农历的初一、十五,是月亏日、月圆日,对于古时的人们来说,是非常神秘和特殊的日子,所以在每逢初一和十五,也都是寺庙里香火最旺的时间,人们虔诚地敬神拜祭,祈求平安。在我国民俗习惯中,每次祭拜,总少不了一位神仙,比如正月十五上元节,是祭天官大帝;二月十五,是拜太上老君;三月十五,要祭五路财神之首赵公明……七月十五,中元地官大帝诞;八月十五月娘诞……,那么,腊月十五将要祭拜哪位神仙呢?

一、腊月十五祭拜风俗到了腊月十五,在许多地区,有着“谢拜玉皇大帝”的风俗习惯。又因腊月是一年的岁尾,腊月、正月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月份,所以,腊月十五的祭拜玉皇大帝,也成为了以前不少人家过年前的一个重要事项。人们会在堂屋正对门的墙上贴上一张玉皇大帝的画像,旁边还有王母、八仙、李靖哪吒、太白太上等诸仙侍奉,再摆上时令糕点、饺子、水果等祭品,燃香磕头,寓意着“祭玉帝,祈平安”。还有的人们会写一封“平安文书”, 向玉皇大帝表达祈求平安的愿望,希望明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二、传说中的玉皇大帝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光严妙乐的国家,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来无子,十分烦恼,于是邀集道士们举行祈祷活动。过了半年,依然膝下犹虚。有一天晚上,王后忽然梦见太上老君和诸多神明抱着一个赤色的婴儿从天而降。王后恳求老君赐给她这名婴儿。老君微笑应允,王后满心喜欢收下婴儿,醒来后便觉得身怀有孕。一年以后,即丙午年的正月初九,孩子诞生,满室生光。这孩子就是后来的玉帝。玉帝聪明善良,长大后仁爱慈悲,将宫中仓库中所存的财宝都传送给贫苦的民众。净德王死后,他继承王位,治理国家。不久他把王位让给重臣,自己深隐居山中,虔心修行。在经过了一亿三千二百劫艰难困苦之后,终修成正果,升为天空的玉帝, 专司保护和造福芸芸众生的重任,成为玉皇大帝;也是诸天之帝、圣尊之主,三界万神的最高神。天地万物、阴阳造化无不在玉皇大帝所掌之中。

三、腊月十五吃什么?每到特殊的日子,总少不了特别的美食,在过去,美食的种类和花样不像现在丰富多样,就那几种简单的面食、米食,因许多日子的不同讲究,总是让人吃不腻、吃完还惦记。腊月十五,一些地方、特别是北方地区讲究吃饺子,拜玉帝时要用饺子作为祭拜的食物,饺子像元宝、金锭,里面又有馅料,寓意着岁岁富贵、年年有余。

除了“祭拜玉帝”、“吃饺子”,腊月十五还有下面2件事最好不要做:

四、腊月十五忌什么?

1:不宜吵架

有句老话说:“腊月别吵架,一吵吵三年”,意思是说在腊月中吵架后,往后三年内都会吵架;当然了,这句话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不过,腊月是一年中的年尾,也是新的一年即将开始的孕育阶段,如果夫妻之间、家人之间或者邻里之间吵架,会让人感觉在新年的开头就不顺心、没有好心情,那么在新的一年里,也很难做过诸事称心,喜神、福神、财神等也不敢上门了。在腊月十五,月圆拜玉帝的日子里,就更不应该吵架了。

2:不宜理发

在以前,人们有一种观念是说:“初一、十五是一年或者一个月的第一天,是象征着事物重新开始的一天”,也有句话说:“好运当头”。所以,如果在初一或者十五这天洗头理发,意味着把好运、财气等都洗跑送走了。

在腊月年味渐浓的时候,不仅仅是因为要放假、要享受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畅聊痛饮的美好时刻;随着过年越来越近,在每一天的盼望中还会夹杂着不少的传统习俗,这既让年味的气氛更加浓郁,也充实了人们对过年的期待和喜悦,在真正的除夕夜到来的时候,才会沉浸在有如游戏闯关、通关的无限欢乐之中,陶醉在一年中仅有的特殊的幸福年味之中。

每天的柴米油盐让我们对琐碎繁杂的厨事早就没有了“若如初见”的感觉,但可是而but,“不计得失、浑然忘我、乐在其中”依然是我们每天的不懈追求。爱生活、爱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本文系趴窗看雨的小龟编辑原创,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喜欢我就~关注!~点赞!~支持我吧~-~

腊月十五,岁尾的重要日子,记得“做2事,忌2事”,祈平安迎新年

明天是农历腊月十五,农历的初一、十五,是月亏日、月圆日,对于古时的人们来说,是非常神秘和特殊的日子,所以在每逢初一和十五,也都是寺庙里香火最旺的时间,人们虔诚地敬神拜祭,祈求平安。在我国民俗习惯中,每次祭拜,总少不了一位神仙,比如正月十五上元节,是祭天官大帝;二月十五,是拜太上老君;三月十五,要祭五路财神之首赵公明……七月十五,中元地官大帝诞;八月十五月娘诞……,那么,腊月十五将要祭拜哪位神仙呢?

一、腊月十五祭拜风俗到了腊月十五,在许多地区,有着“谢拜玉皇大帝”的风俗习惯。又因腊月是一年的岁尾,腊月、正月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月份,所以,腊月十五的祭拜玉皇大帝,也成为了以前不少人家过年前的一个重要事项。人们会在堂屋正对门的墙上贴上一张玉皇大帝的画像,旁边还有王母、八仙、李靖哪吒、太白太上等诸仙侍奉,再摆上时令糕点、饺子、水果等祭品,燃香磕头,寓意着“祭玉帝,祈平安”。还有的人们会写一封“平安文书”, 向玉皇大帝表达祈求平安的愿望,希望明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二、传说中的玉皇大帝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光严妙乐的国家,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来无子,十分烦恼,于是邀集道士们举行祈祷活动。过了半年,依然膝下犹虚。有一天晚上,王后忽然梦见太上老君和诸多神明抱着一个赤色的婴儿从天而降。王后恳求老君赐给她这名婴儿。老君微笑应允,王后满心喜欢收下婴儿,醒来后便觉得身怀有孕。一年以后,即丙午年的正月初九,孩子诞生,满室生光。这孩子就是后来的玉帝。玉帝聪明善良,长大后仁爱慈悲,将宫中仓库中所存的财宝都传送给贫苦的民众。净德王死后,他继承王位,治理国家。不久他把王位让给重臣,自己深隐居山中,虔心修行。在经过了一亿三千二百劫艰难困苦之后,终修成正果,升为天空的玉帝, 专司保护和造福芸芸众生的重任,成为玉皇大帝;也是诸天之帝、圣尊之主,三界万神的最高神。天地万物、阴阳造化无不在玉皇大帝所掌之中。

三、腊月十五吃什么?每到特殊的日子,总少不了特别的美食,在过去,美食的种类和花样不像现在丰富多样,就那几种简单的面食、米食,因许多日子的不同讲究,总是让人吃不腻、吃完还惦记。腊月十五,一些地方、特别是北方地区讲究吃饺子,拜玉帝时要用饺子作为祭拜的食物,饺子像元宝、金锭,里面又有馅料,寓意着岁岁富贵、年年有余。

除了“祭拜玉帝”、“吃饺子”,腊月十五还有下面2件事最好不要做:

四、腊月十五忌什么?

1:不宜吵架

有句老话说:“腊月别吵架,一吵吵三年”,意思是说在腊月中吵架后,往后三年内都会吵架;当然了,这句话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不过,腊月是一年中的年尾,也是新的一年即将开始的孕育阶段,如果夫妻之间、家人之间或者邻里之间吵架,会让人感觉在新年的开头就不顺心、没有好心情,那么在新的一年里,也很难做过诸事称心,喜神、福神、财神等也不敢上门了。在腊月十五,月圆拜玉帝的日子里,就更不应该吵架了。

2:不宜理发

在以前,人们有一种观念是说:“初一、十五是一年或者一个月的第一天,是象征着事物重新开始的一天”,也有句话说:“好运当头”。所以,如果在初一或者十五这天洗头理发,意味着把好运、财气等都洗跑送走了。

在腊月年味渐浓的时候,不仅仅是因为要放假、要享受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畅聊痛饮的美好时刻;随着过年越来越近,在每一天的盼望中还会夹杂着不少的传统习俗,这既让年味的气氛更加浓郁,也充实了人们对过年的期待和喜悦,在真正的除夕夜到来的时候,才会沉浸在有如游戏闯关、通关的无限欢乐之中,陶醉在一年中仅有的特殊的幸福年味之中。

每天的柴米油盐让我们对琐碎繁杂的厨事早就没有了“若如初见”的感觉,但可是而but,“不计得失、浑然忘我、乐在其中”依然是我们每天的不懈追求。爱生活、爱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本文系趴窗看雨的小龟编辑原创,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喜欢我就~关注!~点赞!~支持我吧~-~

“八月十五有哪些老传统,你知道的有多少?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八月十五5不做,吃喝不愁无灾祸

传统的五不做,延续中华文化精髓

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人们向往的吉祥日子。在这一天,人们有五个“不做”的传统,通过守住这五个“不做”,希望能避免不幸和祈福。本文将介绍这五个“不做”的具体意义和相关习俗。

第一节:不走夜路,平安无疆

八月十五的夜晚,按照传统习俗,人们不出门,特别是不走夜路。

这是因为夜晚能让阴气最盛,而阴气又与邪气有关,容易给人带来不利。古人认为,夜晚行走容易迷路,容易引来祸患。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和危险,人们把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杜绝夜行的日子。此外,在家宅外挂上红瓦灯和红灯笼,以确保家宅万事平安。

第二节:不割草,福气不割断

在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按照习俗一般不割草。

这是因为割草会对万物生机造成破坏,犹如有形之福气被无形割断一般,因此人们害怕割福。在这一天,整个社区的草坪绿化区会不进行修剪,以保护草木生态环境和福气的完整。

第三节:不洗头,顺境永不脱离

八月十五的这一天,人们传统上也不洗头发。这是因为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流动的财富和机遇,洗头就会让这种财富和机遇失去。

古人认为洗头会洗掉头上顺境的气场,避免好运的流失。所以,在这一天,人们普遍选择不洗头发,希望能够保住好运和福气。

第四节:不打灯笼,平安留家宅

八月十五的夜晚,人们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不点灯笼。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灯笼被认为是驱邪和祈福的象征。然而,八月十五夜晚的阴气最盛,邪魔多是在黑暗中滋生和蠢蠢欲动。

为了防止邪气进入家中,人们不将家中的灯笼点亮,保持家宅的平安和祥和。

第五节:不采桂,财富节节非

八月十五的这一天,人们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不采摘桂花。桂花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象征着财富和好运。然而,在八月十五这一天采摘桂花被视为剥夺了享受桂花带来的财富和好运的机会,也被视为断送自身的财气。

因此,人们不采摘桂花,希望能够保住财运和好运。

总结:守住传统习俗,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八月十五的这五个“不做”,是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人们对幸福和吉祥的向往。虽然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但保持对这些传统习俗的尊重和传承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守住这五个“不做”,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向祖先们致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吉祥和幸福。让我们在八月十五这一天,用心体会这五个“不做”的意义,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八月十五“吃喝不愁无灾祸”的美好祝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泰式洗头(躺着洗头)注意事项,广西洗头培训教你

广西洗头培训、广西泰式洗头学习分享:因为泰式洗头可以躺着使得全身在放松的情况进行洗头,又能闭眼稍作休息,所以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但是,广西专业洗头培训学校(丽竹美发学校)现在提醒大家一些泰式洗头(躺着洗头)注意事项!

广西洗头培训课程:泰式洗头(躺着洗头)注意事项

因为头所处的位置往往要比身体低,而且洗头时一般会将脖子靠在躺椅顶端一凹形的硬杆上,使头部后仰以便冲洗,但这种姿势会对椎动脉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躺着洗发时更好在脖子下垫一块毛巾在洗。

洗头的力度切勿过重,也不要用指甲直接去挠头皮,因为这样会对发根和头皮表层造成损伤,会产生更多头皮屑。洗头要指腹轻轻按摩头皮,并且保证洗发水在头上停留的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洗完后起身缓缓抬起头,慢慢起坐,轻轻地转动一下脖子,这样有助于恢复脑部供 血。

上面就是广西洗头培训班的老师分享给大家的而一些关于泰式洗头的注意事项啦!在下次实操的时候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

声明:部分文字内容综合整理来源于网络,侵删。

不能忘的传统习俗与禁忌——正月初十到正月十五

正月初十

农历正月初十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流行抬石头神的习俗:初九夜里,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如石头落地,预示着年成不好。正月初十亦称老鼠娶亲日,俗称十指。

有歌曰:

大年初十,大地生日,

年初十,地生日。

有天还有地。

比是爷娘不多异,

人畜房屋都依地;

米麦百谷都生地。

菜蔬风味拿来祭,

祭他生日他欢喜。

人生忠孝与节义,

地维赖以立;

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正月初十的习俗与禁忌

正月初十的习俗

1、老鼠嫁女

旧时民间俗信。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初十日,许多地方要在屋隅、墙角及水瓮里点灯、焚香、敬纸,对老鼠娶亲志贺。

而在某些地方,晚上却忌点灯,忌说话,以免惊扰了娶亲事宜,惹下鼠神,一年为患。小孩子不明事理,往往信以为真,闹着不睡觉,要看个明白。大人们便接过祖辈的传说,对孩子们说:要嘴里含着驴粪蛋蛋,耳朵里塞上羊粪蛋蛋,眼皮上夹着鸡屎片片,在满天星星的时候,趴在磨眼里,才能看到老鼠娶亲的热闹场面,听到鼓乐声。这样的事情,孩子们当然不愿干了,也就只好睡觉了。有些地区,习惯用谷面作蒸食,称为“十子团”。夜晚时,放置于墙角土穴等处供老鼠吃。

2、挂花灯

初十这天挂起的花灯叫做“添丁灯”。添丁灯的叫法,源自粤语的发音中“灯”和“丁”相近,“添灯”寓意着“添丁”。过去,在珠村,村里人家若有男婴降生,等到正月初十,便要有家人同去社稷坛上挂上花灯。有心的长辈,还会特意在花灯上写上新丁的名字。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可是关乎传代的大事情,村里负责记录族谱的长者会记录下新丁的名字,从此便算在氏族中有了名分。

正月初十的禁忌

1、初十禁忌动土,尤其是动用石头类的东西和工具,以及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如果是属蛇、虎、猪、猴、鼠的朋友更是要谨慎。

2、初十禁忌在家里打死老鼠,尤其是属鼠的朋友更应该谨慎万分。

3、属鼠和属马的朋友谨慎在这一天订婚或结婚,否则日后恐怕不利情感婚姻。

4、属鼠的朋友初十不能夜不归宿,否则会导致事业财运出状况。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中国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在古代,已婚女子无故不能擅自回娘家,所以在大年初二那天,会跟着自己丈夫带上礼物回娘家省亲。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因此到了正月十一的时候,岳父岳母会再次邀请自己的女儿女婿来家里吃饭,以此作为回礼。这就是“子婿日”的由来。

正月十一的习俗与禁忌

正月十一的习俗

1子婿日

这天,女儿女婿赶回娘家必须由娘家的哥哥或者弟弟提前出门来迎接,以此表示娘家人对女婿的敬意和重视。

2奉紫姑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紫姑,传说中的女神名。我国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区,民间传说其为厕神,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世人谓其能先知,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

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正月十一的禁忌

1、忌观红喜事

2、忌打碎器物

3、米缸不能空着

4、忌遇殡葬事

5、丧家忌拜年

6、忌吵架、骂人

7、忌更换、洗涤衣被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十二漏屎,人们自除夕开始,一直到这一天,每天都是吃一些油腻的东西,吃坏了肚子。

十二搭灯棚,

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二的习俗与禁忌

正月十二的习俗

十二搭灯棚

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过老鼠节

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也有的说这一天是老鼠的生日,于是人们围绕着老鼠创造出各种各样\"节目\",不但表达了老百姓对老鼠的憎恨,还驱赶了父老乡亲们一年的辛苦劳累。

吵老鼠耳朵、嚼老鼠眼

正月十二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习惯喝小米面或玉米面粥,意思是“迷老鼠眼”让老鼠看不清东西。而且晚饭后,人们还要炒花生,意思是“炒(吵)聋老鼠的耳朵”。同时,因为花生和老鼠的眼睛很像,吃花生也叫嚼老鼠眼,意思是“让老鼠变瞎”。

收旧鞋

同时,各家各户的孩子们背着筐头挨家挨户收旧鞋,村中的老百姓也乐意把 \"邪\"( 鞋)送出去。平时,该村老百姓将穿坏了的旧鞋不当作废品卖掉,而是专门等到老鼠节这天给上门收旧鞋的孩子们。据徐庄村村民韩大为大爷介绍,老鼠除了打洞外,还习惯藏在人们不穿的旧鞋里做窝、生育小老鼠。孩子们被收到的旧鞋再垒成老鼠洞的形状烧掉,象征着将各家各户的老鼠\"一窝烩\"。

藏剪刀

早饭过后,该村各家的媳妇姑娘们都要把平时用的剪刀藏到抽屉里、褥子底下,而且还要用红绳或红绸把剪刀捆包起来。据徐庄的村民们说,老鼠节这一天大人孩子都不能用剪刀,只要听不到剪刀的\"咔喳\"声,家里一年就听不到\"咔喳咔喳\"老鼠嗑东西的声音。媳妇姑娘们将剪刀藏起来,就是怕孩子们拿到剪刀玩耍。

正月十二的禁忌

正月十二日卯、巳、未时。凡属鼠者忌。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中国风俗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

正月十三的习俗与禁忌

正月十三的习俗

1灯头生日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城隍庙中看灯的人络绎不绝。

2散灯花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灯花”就是用普通的皱纹纸做成,一般要选五种颜色,双数是绝对不可以的。灯花的制作过程也很讲究,做之前必须要把手洗干净,还要预备一块潮湿的干净毛巾,因为在“捻”灯花的时候手很容易变得光滑而没办法“捻”动灯花。

灯花一定要“捻”,“拧”和“捏”都不可以,这其中的学问可就大了,“捻”够一定数量的灯花后就要放在一个干净的容器里,在“散灯花”之前的一天要把灯花点上少许香油,让灯花全部浸上香油,香油不宜过多,否则就把灯花“拿死”了,再散灯花的时候不轻易点燃。

到了散灯花的时候,家家户户就把预备好的“灯花”拿出来,一家老小开始“散灯花”,屋里院里的各个角落都要散到,一直散出家门也就把一年的坏运气带走,同时好运气降临。

3祭祀关公

在西安长安区农村有这样一种习俗,每年正月十三这天,要祭祀关公。而祭祀关公所用的一种叫“添碟子”的贡品您见过吗?一粒粒饱满的大黄豆被排成一溜溜屋檐,各种彩色的豆子、瓜子、桃仁被竹棍嵌接,一层层码在由几个碟子驾起来的造型上,最后形成了一座座精巧的亭台楼阁,这就是长安区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添碟子”。

4祭海

农历正月十三,相传这一天是海龙王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渔民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祭海活动,祈盼全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按照传统习俗,供桌上早已摆好了祭品,有猪头、鲤鱼、大馒头等。供桌前,人们焚香化纸,纷纷朝向大海行叩拜礼,震耳的鞭炮声响彻天地,璀璨的烟花更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5放海灯

正月十三放海灯,是我国渔民的传统习俗,据庄河民间传说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生日,在南方有的地区还有七月十五和三月二十三的不同说法。当地渔民和村民沿袭着传统习俗,在岸上摆设祭品,点燃烟花爆竹,把制作精美写满祝福的船灯放入大海,祈求一帆风顺幸福平安。

6滚龙灯

繁昌荻港镇春节玩滚龙的习俗已传承了一百多年,一般为期四天。每年正月十三日为试灯,十四日为起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圆灯。试灯这天傍晚,六条老龙和多条滚龙首次上街。华灯初放时,龙灯开始上下穿行,四处盘旋飞舞。街道两侧,家家悬灯,各家各户焚香放炮。接着,滚龙、花蓝、故事灯、走马灯、鱼灯、狮子灯、兔子灯、蝴蝶灯、金瓜灯都上了街。这时路上各色龙灯川流不息,各样彩灯闪烁辉煌,一直要闹到三更以后,方才收灯,次日再接着玩灯,直到十六日圆灯。

正月十三的禁忌

旧俗迷信以农历正月十三日始,以后每月提前两天为百事禁忌日。相传其说始于宋堪舆术士杨救贫,因称该日为杨公忌。很久以前,有一位姓杨的老翁,人们称他杨公。这位杨公有十三个儿子,十三个儿子如狼似虎,且又家资万贯,可谓要人有人要财有财。杨公也就自然的有点飘忽忽。一日,高兴之极,在那里和人说起了滋话,道:“我这些儿子就是一个月没一个,还能有一个和我过年的哩。”神仙无处不在,但凡人说话不要太狂了。杨公的狂话恰被一个路过此地的神仙听去,此神上天报告了玉帝,玉帝大怒,随下令每月收他一个儿子。从正月十三开始,杨公的儿子每月都要走一个。每个月里往前赶两天,正月里是十三,二月里是十一,三月里是初九,依次往下推。这年正好闰七月,所以,七月里收了杨公两个儿子。日子是七月初一和二十九,那么这一年也就是十三个月了。杨公的十三个儿子自然是一个也没剩下,到了年底,自然也就没有一个和杨公过年的了。后来人们把杨公儿子归天的日子称为杨公忌。

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即农历正月第十四天,作为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过后,年就宣告结束了。

正月十四的习俗与禁忌

正月十四的习俗

1拜临水娘娘

中国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中国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

2伏羲诞辰日

甘肃天水一带,称伏羲为人宗爷,以正月十四日为人宗爷诞辰日,这天要举行祭祀活动。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祭品,祭品有宰杀好的整猪、整羊以及水果和其他食品。院内古柏树上,贴满了小小的红纸人。子时一到,开始读祭文,回顾祖宗的功德,述说现今的美好生活。之后进行朝拜,给人宗爷唱戏,耍社火,祈愿保佑岁岁平安,人寿年丰。祭祀后,供品要分给朝拜者,意为祖先赐给了食物。

3喝亮眼汤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这十四夜亮眼汤一喝,就说明春节也过得差不多了,大家得开始振作精神开始新一年的工作。那么,这传说中的“亮眼汤”到底是咋样的,亮眼汤不少人会做,但这亮眼汤到底藏着怎样的历史呢?一般来说,春节到正月十五是最后的高潮,不过在宋朝,从正月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七为止,这个阶段都叫元宵节,正月十四夜也是在元宵节里的,那天就要喝亮眼汤。“除此之外,正月十四夜,平常人家还会在自家的各个角落里撒上乌梓,因为据中国民间传说,角落里倒一些乌梓,可让老鼠眼睛瞎掉,猫的眼睛更亮,把老鼠都吃完,这样就可以保护粮食不让老鼠吃掉。”乌梓其实是山上的一种野果,由于乌梓用新昌话讲就像“眼珠子”,意思就像多双眼睛盯着自家的粮仓不被老鼠侵害。

  说来说去,这十四夜是跟“亮眼”的确有蛮大关系的,喝上一碗亮眼汤,然后用雪亮的眼睛去欣赏元宵灯会,以美好的心情来迎接新的一年。

4试花灯

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中国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 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

5食糟羹

早在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浙东抗敌的时候,曾经被敌人追到台州三门的仙人洞里。那一天正好是正月十四,当地的农民见戚家军躲在山洞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便纷纷拿来衣物。但当时的农民也很穷,家里哪有什么好吃的?于是就东家凑一点西家凑一点,都是青菜、萝卜、笋啊什么的。可是光吃蔬菜也吃不饱啊,又凑不出那么多的白米饭来,怎么办好呢?一个聪明的农民就想出了一好办法,把这些蔬菜切碎,再放进粉糊糊里面一起烧熟,这就成了后来的“糟羹”。没想到士兵们不但吃得很饱,还都说味道很好。后来,戚家军度过了困难时期,终于赢得了胜利。于是,为了纪念戚家军,临海(临海为古时台州府所在地)就保留了十四夜吃糟羹的习俗。这些都写进了三门县志,是有据可查的事情。

正月十四的禁忌

正月十四和正月里普遍的禁忌都相同,没有特殊的禁忌。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正月就是一月,也就是一月十五日,在中国古代将这一天命名为“元宵节”,又叫“春灯节”“上元日”等等,追溯起源,元宵节是因佛教里有正月十五这天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习俗,西汉时期,提倡佛教,所以汉明帝要求达官贵人和普通老百姓,在这一天都要点灯敬佛,流传至今,就成了中国传统节日。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所以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但是大致是一样的,基本上就是吃元宵,点花灯,猜灯谜,等等。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进入过年的期间,过了正月十五,这个年就基本过完了,商铺该开张了,做事的也该做了,从正月十六起,就从节日的气氛中脱出来了,进入正常的生活节奏里。

另一说法,正月十五又叫上元日。七月十五为中元,八月十五为下元,这三元是指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点灯相庆。上元又有第一个月圆之日的含义。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发展历史

在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到宋朝时期,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正月十五的习俗

1.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2.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3.耍龙灯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4.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5.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6.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7.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8.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9.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10.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11.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12.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13.男女定情

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正月十五的禁忌

1、孩子的哭哭啼啼会给家庭带来霉气,纵使发生什么事情,父母也尽量别让孩子哭闹。因传言是天宫大帝的诞辰祭日、以喜庆为主。

2、工具或者其他设备的破损,则意味着来年财富的消失,因此大多商人都会在此日避免大的机械动工运作、以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

3、少去阴气、晦气比较重的地方,如上坟、荒凉的地方、医院等地,此地多为阳气不旺,尤其是身子不太好的人士、能少沾惹一些晦气。

4、少带金钱在身上,因小年之时若丢失财物、那么则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口袋,一年则抓不住机遇。

5、此日、不要借给别人钱,据说这样做的话、会把你的运气借走。

6、米缸也不要见底,因为旧有断炊堪虞之说。

7、此日注意衣服不要弄破、据说传言会一年霉运缠身。

8、此日不要杀生,这是一个见血的不详恶兆,所出现的问题则是破财及病灾。

9、尽量避免白色和黑色的衣服,这两种颜色与死亡紧紧联系,大庆的日子见到这两种颜色、会让穿戴者事事不能如愿。

10、避免脏话、据说这样去做,今年会祸从口出、不经意说错话而带来大的祸事。

11、不能洗头,因为“发”如同发财的发,而在此日洗发、会将财富洗之一空,一年存不下积蓄。

在最后,年也要过完了,希望大家在开心玩乐的同时不要忘记传统的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月十五中秋节,牢记1不留2要拜3不做4要吃,延续传统,团圆美满

#秋日生活打卡季#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春夏已逝,秋天如期而至。天高云淡,又逢皓月当空,在不经意间,月亮又点点变圆了——中秋节到了。团圆与赏月是这个节日永恒的话题,圆月常有,思念长存,好在终于在八月十五之夜,能够与家人团圆,共赏一年中最美的月色。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中的古老节日之一,源于上古时代的秋夕祭月。而八月中秋正值秋季丰收的时刻,人们为了感谢上天保佑,要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天气虽凉未寒,天高云淡,月朗中天,为一年中欣赏月色的最佳时期,因此中秋祭月的主题便被人们融入了赏月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流转,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使得中秋节成为一个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大节。

中秋节是秋季当中最为隆重的传统大节,期间流行的传统习俗自然是非常丰富,通过这些习俗,人们尽情享受团圆,放松身心,同时也为家人祈祷更多的福泽。又逢中秋佳节,你还记得那些古老的习俗吗?下面就来跟大家总结一些:1不留2要拜3不做4要吃,延续传统,生活美满幸福,赶快来看看吧~

1不留

破碎的碗不留

中秋节是个吉祥美好的节日,家家户户为了过节,都会进行打扫。以干净整洁的状态来过节。家里一些破旧的物品也要清理出去,尤其是破碗。碗是我国非常重要的餐具,为圆形,用来盛放食物,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碗所蕴含的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象征着团圆,美满,团聚。而中秋节是以突出“团圆”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此时如果有不完整的碗,显然是不太吉利的。因此家中如果有破碎不完整的碗,就不要留在家里了。

2要拜

拜月

拜月(祭月)是中秋节最古老的仪式,是古代人们对于“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中秋节的内涵以及习俗更加丰富多样,不过拜月的习俗依然流行,时至今日,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会在八月十五的晚上祭拜“月神”。人们会提前准备好供桌,摆上月饼,果品,燃烛焚香,以虔诚的内心祭拜月亮。祈祷美好的生活,同时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拜先祖

团圆美好的时刻,总想与家人共享,八月中秋节为收获的时刻,人们不仅要将这份喜悦分享给家人,更想分享给逝去的先祖。月圆的时刻,内心的思念更加强烈,人们通过祭祖的形式,也是诉说内心的思念。中秋节祭祖的时间一般在当天下午,准备好各种供品,家人一起祭拜。之后便将祭品烹熟,一家人共享团圆家宴。

3不做

不剪头发

过中秋节,不仅要与家人团圆,还会与亲朋好友相聚,所以大家都会打扮打扮,以美好的形象来相见。不过有剪头发计划的朋友,最好在中秋节来临之前完成,老辈人讲究中秋节当日不能剪头发。头发象征着生命力,健康,精神气儿,那么在中秋节这样祈福的日子里剪掉显然是不太吉利的。

中秋时节,天气转凉,头发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而如果这个时间将头发剪短,加上剪头发还要洗头,很容易使人着凉受寒,所以老辈人的这个讲究还是很有道理的。

不能将手指向月亮

中秋节之夜,最主要的活动便是欣赏月色。看到如此皎洁的月色时,人们的内心所想会非常多,美好的时刻更想与亲人诉说,不过无论怎样表达情感,都不能将手指向月亮,人们认为这是对“月神”的不尊敬。

其实在我国传统礼仪中,也是不能用手指向他的人,这种行为被定义为不礼貌,不尊重人。而月亮象征着美好,圣洁,用手去指显然是不对的。

不出门远行

中秋佳节,团圆是最重要的意义,只身在外的人们都会回到故乡,与亲人团圆过节。这个时候出门远行,是与节日的意义相悖。离别也会使亲人心生感伤,无心过节。而中秋节一年仅有一次,所以再忙也最好不要出门远行,免得让父母家人伤心。

4要吃

吃月饼

中秋节,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一定少不了要尝一尝月饼,它是过节的象征。而月饼也叫“团圆饼”,与家人一起吃过月饼,才算团圆美满。由于各地饮食差异的存在,不同地区的月饼从外皮到馅料都会有所不同。不过无论何地的月饼,大多都放入了较多的“糖”和“油”,所以在吃月饼的时候一定要多喝些水或茶,另外月饼好吃,也要避开食用过多,以免给消化增加负担。

吃糍粑

民间有歌谣“八月里,中秋到,家家户户打糍粑”,糍粑是中秋节的一种古老的传统食物,据说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糍粑以糯米粉蒸熟后,需要经过舂打而成,做好的糍粑黏腻成团,象征着家人团结。同时人们会将糍粑做成圆形来应节日,以示团圆美满。在我国广东的一些地区,中秋节会做一种名为“叶包金”的糍来吃,以此来祈祷好运常在。

吃菱角

传统节日的美食往往离不开应季而食四个字,这菱角便是很好的体现。这个季节水生菱角上市了,饱满粉糯,无论是入菜还是煲汤煮粥,都格外的鲜美可口,营养十足。记得小时候,临近中秋节,奶奶一定会买回一些菱角做给我们吃,因为菱角的“菱”与灵巧的“灵”同音,人们在中秋节让家里的孩子吃菱角,希望孩子们可以聪敏伶俐,平安成长。

吃桂圆

八月中秋,瓜果飘香,过中秋节自然少不了要吃水果,除了苹果,石榴,柚子之外。很多人家都会摆上一盘桂圆。桂圆汁多味甜,吃上几颗,人们的心情仿佛也会更加喜悦。而桂圆更象征着富贵团圆,子孙昌盛。所以中秋节准备水果的时候,别忘了桂圆。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记原创,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如果您喜欢我的分享,欢迎大家点赞,关注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