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今年的天干地支是什么年2023(今年的天干地支)

今年的天干地支是什么年2023(今年的天干地支)

2023年黑兔年来临,60年一个轮回,这一年到底是福是祸?

2023年已经开始,我们可以称它为“水兔年”或“黑兔年”,这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年份,六十年一遇,上一次的“黑兔年”在1963年,下一次的“黑兔年”在2083年,同时这一次的黑兔年既是一个“双春日”,也是“双春双日月”,看到这里感到迷惑的朋友不要着急,神秘都会一一解读。

所以在这个“罕见的黑兔年”里,大部分人都非常好奇,这一年究竟是好是坏,尤其是属兔人的本命年运气又是如何呢?

民间的老百姓把“黑兔年”这样描述,一年打二春,黄土变成金,一年两个春,带毛的贵如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黑兔送财来,黄牛起不来,黑兔送财来,双春麦当柴等等。

在解释老祖辈留下的谚语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2023的癸卯gui mao年,为何会被称为“水兔”和“黑兔”年。在干支历法中我们古人一直把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用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十二个月,每个月还会有两个节气,来提醒大自然和人类的生活和运作规律,比如惊蛰zhe就会用打雷的方式来惊醒冬眠的动物,四月的“谷雨”来推动农作物的生长。

天干地支中的天干为“甲乙丙丁,戊wu己ji庚geng辛壬癸gui”,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si午未申酉you戌xu亥”,随即对应我们每一个十二年的生肖属相。古人又把十天干对应了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其中壬癸前者是阳水后者是阴水都是属水,在五行中的水代表“黑色”,这也就是黑兔年和水兔年叫法的由来。

按照古人留下来的说法,那就是“黑色属水,水能聚财”。那2023年就是特别的一年,黑兔也属于是财富,象征着从年初到年尾都是有草吃的。

我们上面有提到2023年是“双春日”也被老百姓称为双喜日,第一个立春日在2023年2月4日,第二个是在2024年2月4日,腊月二十五。一年打两春,黄土都能变成金,看来黑兔年是一个吉的象征,也是一个充满财富的好年份。

同时黑兔年也是双春双日月,2023年有两个闰二月,闰二月在农历上出现的概率小,差不多是每十九年一次,上一次是在2004年。

所以黑兔年历来在人们心中都不是一个有绝对好坏的年份,黑兔送财来,双春麦当柴,说明冬季的雪水多,有利于来年的耕作,收成很好万物复苏,秸秆很粗,都可以拿来当柴烧。但也有人说“黑兔送财来,黄牛起不来”,“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也就是即便黑兔过来送财富,可双春日中间的冬天寒冷,就连平日抗冻的老牛都受不了。

那这样看古人对“黑兔年”的说法各不相同,有人说是一个好年份,有人也认为没有那么如意,古人总结出来的谚语是和自然相处过程中得来的规律,同时也是居住在南北百姓不同的感受,所以给后人留下的警醒也是带有矛盾的。

上一个黑兔年是在1963年,当年夏季的天气暴雨居多,河海流域发生了洪水灾害,多个小型水库的坍塌,让房屋受到损害,导致很多的百姓遭殃。

但并不是每一年都相同,所以古人的总结有好有坏,我们来看看2023年的“黑兔年”又会发生什么?

“太岁癸卯年,高低半忧喜。春夏雨雹多,秋来缺雨水。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人民多疾病,六畜瘴烟起。桑叶枝上空,天蚕无可食。蚕妇走忙忙,提篮泣泪悲。虽得多绵丝,尽费人心力。卜曰:癸卯兔头丰,高低禾麦浓。耕夫皆勤种,贮积在三冬。桑叶虽然贵,丝绵更有工”。

以上是《地母经》对黑兔年的总结,它是古人用实践经验预测的流年变化,主要是对农耕的概况,从第一句看起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年是喜忧参半,并不是从头到尾的顺利,同时也会有极端天气的出现,夏季暴雨多秋季还缺水,阴阳出现了不调和。

至于疾病不管是百姓还是牲畜,每年都是避不开的,况且现在已经成为放开式,第二波的冲击也是无法改变的,有关消息报道称三月将会出现“再一次的感染”。

所以在耕种和农业来看,人们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但却没有得来相应的回报。在《地母经》中对黑兔年的描述,虽然没有以往的年份顺利,但我们依旧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一切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所以在未来的二十年中,我们已经正式进入“九火运”,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开启,人类的文明会更加蓬勃,精神的追求会越来越多,心灵的提升也会让一个人的运气改变,所以我们不需要焦虑,是福是祸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脚踏实地的努力,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事在人为,行者常至”,即便一切都不是生来就有,但靠着自己的毅力和坚韧,一切都会水到渠成,万事向好。

最后望我们在新的一年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带着谦卑的态度重新扬帆起航,为者常成功,行者常至远。

定了!40天!

6月中旬以来

全国多地迎来高温天气

部分地区打破历史同期高温极值纪录

如此炎热

是入伏了吗?

天文科普专家明确表示,现在距离入伏还有一段时日。7月11日才开始正式入伏,今年三伏依旧是40天。这也是从2015年以来连续第九年三伏长达40天。

这“长版”三伏天也太长了吧!

三伏又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俗语说“热在三伏”。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介绍,伏的日期是我国古人按照干支纪日法推算的。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使用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来表示日期,六十为一个周期,称为六十甲子。

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

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庚戌日)便是6月21日;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是7月1日;第三个庚日(庚午日)是7月11日,于是7月11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

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从7月11日至7月20日;末伏,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今年立秋是8月8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庚子日)是8月10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持续的时间也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从8月10日至8月19日。

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根据庚日来得早晚不同,留给中伏的时间一定是10天或20天,因此整个三伏的时长一定是30天或40天。今年的中伏从7月21日至8月9日,为期20天。

不过,天气是否酷热难当,并不会因为庚日来得迟或早而受到影响。修立鹏表示,像数伏、数九这样的传统,是古人根据生活与劳动经验总结出来的简单规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天气变化,指导生活与生产,现如今已经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我国地域辽阔,再加上长期以来气候变化波动以及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误差”也早就超过三伏的计算规则了。

转自:新华社

来源: 辽阳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