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陈姓的来源和历史人物(陈姓的来源和历史)

陈姓的来源和历史人物(陈姓的来源和历史)

姓陈的朋友们:陈姓有5种来源,其中这一种人口最多!赶紧收藏

据2019年1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陈姓在2018年排名第5位,户籍人口数量达0.633亿人,但是你们知道“陈”姓的来历吗?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关于“陈”姓的来历,咱们继续往下看!

对于陈姓的人口众多的来源分为这几种:

(1)舜帝后裔,以国为姓,陈姓始祖:胡公满。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虞舜后人妫满于陈,封为陈侯,称胡公满,其后子孙以国为姓。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一支主系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为氏姓陈。

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阳武或颍川者,出自陈潜公之长子陈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陈愍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3)少数民族陈姓。如北魏鲜卑族陈氏,乃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所改;女真族陈氏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蒙古族陈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哈尼、侗、土家、布依、瑶、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高山、畲等民族均有陈姓。

(4)他姓改姓冒姓。如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

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对降明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名陈澄;刘矫后裔有改陈姓的,史称广陵陈氏。

(5)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关于陈姓人口众多的来历分享就结束了,陈家的历史悠久,你们还知道其他关于陈姓的由来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

“李”姓的由来和汉字书法演变「书品百家姓」

文:高天晨

在中国的姓氏中,“李”是大姓,我们身边就会看到很多姓李的朋友。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李姓的来源和其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

李姓的来源

李姓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传说皋陶裔的理征因谏商纣王被追杀、食李果充饥得救;因得\"李\"姓。后来理氏改为李氏。李耳是最早的姓李的历史人物,也就是写《道德经》的老子。

当代美术家学者王大有先生绘制的姓氏图腾“李”

“李”字的造字本义和汉字书法演变

李,上面一个“木”表示树木,下面的“子”表示后代,果实。“李”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果实。具体来说,是指李树。

果子酸甜的李树,是在远古中原地区广受喜爱的高产果树,民间会普遍制作李干、李脯,作为长途跋涉的食品。李干李脯,酸甜生津,解困解乏,于是以李干李脯馈赠别行的亲友,成为流行风俗,并慢慢演变为古代文化传统;而“行李”一词,也演变成旅人行囊内旅途预备用品的代名词。

李字的字源图示

甲骨文的“李”字,清晰的表达了树木和果实的关系。古人造字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他们观察树木结果,用象形符号木表示树,是写实,用人类孩童的样子表示果实,是写意。

甲骨文“李”

金文“李”延续了甲骨文的写法,字形笔画有了一定的弧度,更显美观。

金文“李”

篆书高度发展之后,由于装饰性的需要,出现了很多篆书“李”的写法,他们虽然形态各异,但是都没有离开李字本义的字形变化结构。

《六书通》中的“李”

战国时期,楚简体的“李”有了手写的随意,笔画出现了流线型,弧度不再像篆书那样大,同时也不再刻意追求字形的匀称。

战国楚简

到了汉代,隶书成熟,把篆书木的一个弧线变成直线,成为长的“波画”,下部分的弧线省略为两点,唯一保留弧度的是子的竖钩,是篆书弧线的遗绪。《史晨碑》中的“李”,飘逸稳健,清爽旷达。

《史晨碑》中的李

到了唐代,楷书成为成熟的字体,有了力度变化和提按顿挫,结体也更加严谨。唐代颜真卿《东方画赞碑》中的“李”,浑厚刚强,如同一个铁骨铮铮的大汉。

颜真卿《东方画赞碑》中的“李”

行书“李”在楷书笔意之上,增加了运笔的牵连和呼应性,用笔更加随意,更能发挥个人的情感元素。明代董其昌的行书“李”,透露儒雅之气,速度不温不火,下面的“蟹爪钩”写的别有特色,和最后一笔的“横”构成了很好的呼应。

董其昌行书“李”

草书增加了笔势的动态,更具有宏观的视角。在草书中,字只是线条经过的一段轨迹。所以,也称之为“一笔书”。明代王铎的草书,上面的“木”快速有力的简化为点状,之后引笔而下,连环弧线完成“子”,轻重变化明显,字体有力而有动势,整体感极强。

王铎草书“李”

“李”字的异体字

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通用字体之外,也存在异体字,古书中经常出现,他们或者是原字的增加部件,或者是重新理解这个字的含义。下面这两个就是“李”的异体字,右边是增加部件,没有改变原意。而左边这个,则是另一种理解了。“月”应该是“肉”的演变,“里”是声旁。也许这个字形,是想表达果肉的含义。

异体字“李”

李字用途最多的含义,就是作为姓氏,它的不同字体,在历代文人墨客中穿梭过。无数李姓名人在不断书写着姓氏的字体,而姓氏的延续,也是一个血脉和家族最动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