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名留青史还是名垂青史(名留青史)

名留青史还是名垂青史(名留青史)

你以为这几个人都是名留青史的贤才?不!他们是背叛国家的罪人

历史像是一面镜子,照着过去的烟云,照着古往今来的大义。在绝大多数人的身影渐渐在镜中模糊,直至最终无人再辨得清的时候,还有一些人被映得越来越清晰,却也越来越片面。

被我们夸来夸去的伍子胥、李陵、姜维和王继忠等人,就是这样的典型。

伍子胥

伍子胥,最有名的身份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吴王阖闾之所以能在《荀子·王霸》之中被视作"春秋五霸之一",与伍子胥有着莫大的关系。

作为吴国大夫,伍子胥通过实地考察和周密的计划,在今天的苏州核心地带修建起了姑苏古城,为后来的苏州打下了重要基础。且他还主持修建了胥河等重要水利工程。这不仅让吴中地区稳坐"鱼米之乡"之位,也便利了吴国的水军。至于吴国出兵攻破楚国都城,伍子胥也在背后起到了重要的参谋作用。

可是,伍子胥做的这一切,出发点其实都是自己的私利。

作为一个楚国人,一个楚国大夫世家子弟,伍子胥因为父兄被人构陷致死而誓死与楚国为敌。为此,他投靠楚国的死对头吴国,诱导吴王坚定攻楚之心,亲自为吴国忙前忙后以增强其国力,最终将吴国这把刀插进了楚国的心脏。

为报己仇,伍子胥背叛楚国,利用吴国,甚至最后还不放过当初害父兄的楚平王,将其尸骨鞭尸三百次。他为吴国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客观的,可他这糟糕的出发点和目的也是不容置喙的。

我们若是只关注到伍子胥好的那一面,那我们认识的伍子胥大抵也不算是真的伍子胥吧。

李陵

李陵,最有名的身份大抵是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首先做一个区分,西汉三位名将李广、李陵和李广利,大致生活在同一时期。

李广和李陵是亲属,而李广利和这个李家没有关系,且军事才能也要比李广一家弱一些。

说回李陵。他作为李广之孙,很早就步入了仕途,活动在汉武帝身边。武帝也很欣赏这个李家后人,觉得他有李广之风,所以后来命他率兵前往前线对阵匈奴。

李陵无疑是个武功高强又懂得用兵的热血青年。他带着五千步兵深入西北,对阵匈奴三万主力也毫不畏缩。即便最后弹尽粮绝,无路可退,李陵也有独自前往敌营斩杀匈奴单于之心。所以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之风,也不算是看走了眼。

可大抵也是因为年轻气盛,李陵只顾着自己勒石燕然,却忘了此时前线不止他一支军队。他本可以与路博德等人联手抗敌,却固执地坚持以少敌多,最终不仅五千人几乎被"团灭",他自己也成了俘虏。

当初李广因自己迷路没能参战就自杀谢罪,可有李广之风的李陵却在被俘后从诈降变成了真降。且他不仅自己投降,还劝同样被扣押在匈奴的苏武投降。"怂"到这个地步,倒是让人难再说他有李广之风了。

姜维

自惜英雄有屈伸,危机应变亦逡巡。

阴平穹寇非难御,如此江山空负人。

——陆游

陆游的这首诗,写的是姜维在蜀汉和曹魏最后一场战争中兵败而亡。陆游认为姜维是一位为了国家,不计个人生死的英雄人物。可真实的姜维真是这样的一个人吗?

姜维,字伯约,是蜀汉时期的名将。姜维在诸葛亮军中,一步步从奉义将军提升到了中监军征西将军的位置,诸葛亮对其也是礼遇非常。在诸葛亮病逝后,姜维回到成都,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

作为诸葛亮一手提拔的接班人,他在蜀汉的地位自然无需赘言。在诸葛亮离世后,他接过的诸葛亮的遗愿,开始艰难的北伐之旅。作为活跃在战场的将军,姜维在与西羌、曹魏的作战中皆有一定建树。

可讽刺的是,姜维本是曹魏武将之子。他的父亲为曹魏战死后,他受到荫蔽进入曹军。

结果在诸葛亮大军压境时,因为周遭不少人都投降蜀汉,姜维迟迟不给反应,所以遭到怀疑。最终为了保命,姜维也不得已向蜀汉投降,由此开始了为蜀汉谋事,与亡父"为敌"的日子。

王继忠

王继忠,最有名的身份就是宋、辽两朝的高官。其实只要一说明他一生仕两朝,且还一个是中原王朝,一个是少数民族政权,我们大抵就很难对他生出什么好感。可事实上,对这位重臣,宋、辽两国都给出了极高的认可。

咸平六年(1003),还是北宋将领的王继忠奉命与大将王超、桑赞等人前去支援前线。结果在与契丹恶战一夜之后,被阻断了粮道的王继忠被同行的王超和桑赞等抛弃,成为包围圈中的孤岛。

至此,王继忠仍想率领部下突围,所以不断进攻。可寡不敌众,越来越多的将士倒下,王继忠也最终被契丹俘虏。而得知此消息的宋真宗以为王继忠已经战死,便"追赠"王继忠大同军节度使的职位,并将他的四个儿子都任命为官。可被俘虏的王继忠,在辽也得到了萧太后的赏识,被破格任命为户部使。

后来也算是机缘巧合,辽与宋商讨停战事宜,王继忠被任命为使者。也是到此时,宋朝廷才知道王继忠还活着。不过众人也没有为此太过生气,因为王继忠在促成两国停战一事上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此后每年宋朝廷往辽派遣使者,都要命使者带袭衣、金带、器币、茶叶和药物等送给王继忠。

而王继忠本人,对于宋朝廷的优待感激零涕。尽管辽因为看重他的才能赐他耶律显忠(后改为耶律宗信)之名,还将他封为楚王,但他一直希望宋朝廷将自己召回。可出于与辽的协定,宋朝廷一直没有同意王继忠的请求。

故而可以说,王继忠这人,投降敌国是真,心念故国也是真。但也正是这都是事实,他才和赵孟頫一样,有了一个被人诟病的人生污点,掩不住,也抹不去。

但历史这面镜子就是这样,过去的人物虽被照在镜子里,可看镜子的却是后来的人。后人站在自己的出发点将人物"片面化",也是没办法杜绝的事。不过多了解些,从不同的角度多看看,我们也许会从"镜子"里看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