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将功成)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将功成)

“一将功成万骨枯”,原来是一句唐诗,全文每一个字都值得咀嚼

唐代尤其是盛唐的边塞诗歌是在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文学作品。其中昂扬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建功立业的雄心,都和盛唐那个时代密切相关。

但是随着盛唐的逝去,这一类充满豪侠之气的边塞诗也荡然无存。尤其是到了晚唐时期,诗人们写到战场、写到战争,其中所用的字眼都有说不出的悲苦,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更是有一种无言的悲凉。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这句,“一将功成万骨枯”。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首古诗就是唐代曹松的《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其中这一句的出处。想来这一句就非常的残酷,一位将领的功成名就,不知要牺牲多少人的性命!

这是血淋淋的现实,唐代诗人就已经有这样的感慨,但是古往今来,每一场战争当中的论功行赏,不都是依据这个原则来的吗?

​这首古诗写于公元880年,当时的唐王朝已经危在旦夕。而且爆发了内乱,黄巢率领的军队给唐朝的统治者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镇海节度使高骈对阵黄巢因为表现出色,此所谓“功绩”,受到封赏。

诗人曹松根据这一历史事实得出了这首古诗的结论。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诗歌的一开始表达出了诗人安居乐业的渴望。毕竟此时的唐王朝四面危机,富饶的土地上到处战云笼罩,生灵涂炭。兵荒马乱的岁月当中,普通人哪怕是想要打柴割草度日都不能实现。

那是一个多么残酷的岁月啊,但这不过是一个铺垫。后两句才是诗人表达出观点的诗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请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你们可知,一位将领功成名就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

所谓一针见血。

“一将功成万骨枯”何意?唐人写边塞诗多豪迈,为何曹松要这么写

唐代诗坛高手如云,各类题材在一位位大诗人的笔下生花。不管是何种题材,我们都能感受到唐人的自信和骄傲,毕竟当时的唐代是全世界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万国来朝,疆域空前辽阔。

就拿边塞诗来说,历朝历代诗人都曾留下边塞诗,但是要说数量和质量,都以唐代为最。质量相信不需笔者多言,毕竟唐诗是我国诗歌的巅峰,不管任何题材的诗唐诗都独树一帜。至于数量为最,主要是唐代诗人的性格使然,唐代文人多洒脱,对于游侠式的生活多向往,所以很多诗人都留下了游历之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自然是不容错过的题材。

而且唐代的边塞诗,都有着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有着粗狂的豪迈气息,就像王昌龄的“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李白的“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当然也有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而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这首边塞诗,却和这些豪迈之作有所不同,它就是来自唐代诗人曹松的《乙亥岁二首其一》。

《乙亥岁二首其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曹松这个名字,不过他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古代读书人都有科举致仕之心,但是能够早早科举致仕的终究只是少数,很多读书人都要屡败屡战才能考中,这也让很多文人两鬓斑白为了科举考试而努力。曹松便是如此,柳永50岁暮年及第已经让人唏嘘不已,但曹松高中的年纪比起柳永还大了21岁,到了71岁才终于考中进士。所以曹松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生活潦倒,半辈子被人看不起。

上面这首诗就是曹松这位穷诗人在公元880年所作,当时的他52岁,唐王朝已经到了大厦将倾之时,战乱纷争不断。当时的曹松颠沛流离,见多了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深重苦难,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便是四处战乱,百姓流离之所的景象。首句,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乱殃及大好山河,而是写大好河山入了战图。这无疑是将战乱的波及之广描写得入木三分,倘若是战乱波及山河,那只是局部的乱象而已,但现在在整个唐王朝的版图中战乱才是主旋律,大好河山都成了陪衬。次句,则是描写了百姓生活之苦,要知道打柴割草在和平年代本是艰辛生活的代名词,但是在战乱频发的年代,能够过上打柴割草的生活便已然算是乐事,但即便是这样的乐事百姓也过不上,足见战乱之苦。

后两句则是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凭君莫话封侯事”说的是公元879年镇海节度使高骈因镇压义军而受到封赏,究其原因无非是“功在杀人多”,但诗人对此显然很是不喜,因为他知道百姓之苦,知道这“封侯”背后的鲜血淋淋,于是才不想也不愿听见人说起“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相信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详,笔者还记得当年在看《无间道》听到这句诗时,觉得它说得好霸气,那这句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后来读到曹松这首诗才知道,这句诗背后表达的并不是霸气和豪迈,相反是一种批判和警策。将军之所以能够“封侯”,是靠着数不尽的士卒牺牲才换来的。通过“一将”和“万骨”,还有“成”和“枯”的强烈对比,表达出诗人的沉痛之情,而曹松也凭着这最后7字名震诗坛。

唐代诗人写边塞诗多豪迈,那么为何曹松要这么写呢?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曹松半生潦倒,他知道底层百姓的不容易;另一方面则是唐王朝到了末期确实是战乱频发,百姓苦不堪言,同样作为底层百姓为了生计而挣扎奔波的曹松,又怎么豪迈得起来,他更多的是对于这样处境的沉痛和批判。

对于曹松这首与众不同的边塞诗,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