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日语撒必西是什么意思(撒必西是什么意思)

日语撒必西是什么意思(撒必西是什么意思)

严潇潇带你看印度之走进新德里锡克教神庙:班戈拉·撒西比谒师所

目录:

1、序言

2、锡克教的起源

3、班戈拉·撒西比谒师所由来

4、班戈拉·撒西比谒师所旅游攻略

5、编后语

6、往期经典回顾

序 言

想必每一个来到印度的中国人都会去游览印度各旅游景点,印度除了庙还是庙,慢慢就审美疲劳了,那么你去过德里最大的锡克教神庙:班戈拉·撒西比谒师所吗?它堪称锡克文化发源地,是一颗印度神庙的璀璨明珠,这个神庙向每位参观信众派发免费食物,虽然食物对于我们国人来说,有点吃不消,但确是不错的体验,同时这个神庙能让你领略到正宗锡克风情,看到最虔诚的锡克教徒,是我们了解印度锡克文化的一个间接的平台,本文配以大量现场实拍图片、视频让你能全方位了解锡克教神庙:班戈拉·撒西比谒师所,对于还没有去过这个神庙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假如你想和我一起探讨关于印度问题,欢迎添加我的微信号:651698556,如果你对文章有好的看法请文末留言,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观点,留言必回。

锡克教的起源

锡克教(Sikhism)是15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神教,主要流行于印度旁遮普邦,在南亚的巴基斯坦,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也有少量信徒。

“锡克”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徒被称为锡克人,长发、梳子、钢箍、匕首、短裤是锡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标识。

尊崇十位上师并以上师们传授的《阿底格兰特》为经典,《阿底格兰特》象征第十一位上师。以公平正义、扶贫济弱和宗教自由为基本教义。

宗教符号的圆圈代表没有始终的唯一真神,左右两边的弯刀象征捍卫真理与正义;中间的双刃刀代表做饭的刀具。

锡克教神寺每天给穷人提供免费餐饮。圣城是阿姆利则,朝圣地是被称为“神之所在”的阿姆利则金寺。

班戈拉·撒西比谒师所由来

班戈拉·撒西比谒师是仅次于旁遮普邦阿姆利则金庙的锡克教神庙,锡克教8岁的第八代上师哈尔·克里香在此用清洁的井水帮助天花和霍乱患者,自己也染疫病去世(1664年3月30日),庙内的池水被世界各地的锡克教徒尊为圣水,被认为具有治疗作用,将其带回家乡。

班戈拉·撒西比谒师所本来是十七世纪的印度统治者拉贾斋辛格的别墅,称为 Jaisinghpura 宫。1783年建造了一座小型寺庙。目前的建筑大多建于1947年以后。

谒师所位于靠近康诺特广场,其惊人的黄金圆顶和高大的旗杆(Nishan Sahib)非常容易识别。

谒师所及其厨房对所有的人开放,不分种族和宗教。在谒师所,游客需要遮盖他们的头发,不得穿鞋。向导、头巾和存鞋服务均免费。

班戈拉·撒西比谒师所旅游攻略

班戈拉•撒西比锡克教谒师所距离购物胜地康诺特广场仅1.3km的地方,整个寺庙大院建筑全部用白大理石砌成,显得十分圣洁。大院正面是大理石铺就的广场,广场旁的水池足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水池四周围绕着长长的宽大石廊,廊柱和拱门造型精美大方。广场前面,庙宇高大洁白,中间巨大的蒜头形屋顶和旁边几个稍小的拱顶全部覆以金箔,显得十分高贵。 传说这里的水池中的水有治百病的效果,但因为卫生问题不要轻易尝试。这里最富魅力的是现场的演奏的宗教音乐。信仰锡克教的旁遮普人在印度是公认的最能歌善舞的民族,即便不信教,那音乐也能吸引到你。这里还提供免费的午餐。

今天是2018年9月23日,恰逢周日,时值象神节,我们今天能看到象神游街吗?期待……

为了能给大家以更好的体验,找到班戈拉•撒西比锡克教谒师所的是位置,可以坐黄线或者蓝线地铁到Rajiv Chowk站出来,这里不得不为德里地铁点赞,车间干净整洁,车上乘客秩序井然,有专门的女生车厢和专坐。

然后可以根据定位走路到神庙,大约15分钟路程,在路上还能欣赏到印度独有的风情---鸽子,还有尽职的专职养护人员,她能做到纹丝不动端坐于地上,属于德里一景。

哈哈,我的运气来了,我看到了期待已久的象神游街表演

来到神庙门口,看到了两把象征象征捍卫真理与正义的弯刀及代表做饭的双刃刀具。

进入神庙参观流程:

脱鞋赤脚——戴头巾——净手——净足——进入寺庙朝拜——参观寺庙——离开

按照流程先存鞋,存鞋免费

存鞋牌非常有创意,也很精致、漂亮,中间阿拉伯数字,周边是印地语文字

头巾就在存鞋区门口一个五颜六色的的桶子里面,自取用完放回,先看戴上头巾是什么样子的,留念下,我和同框中的印度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存完鞋不急于进去,先去免费用餐区喝杯印度茶,在这里每一位来朝拜的教徒都能得到尊重。

然后去免费待用餐区坐下听经后用餐,餐食很印度,是不错的体验,对印度餐特别受不了要事先做好心理准备。

食用印度餐食,一字排开,男女分开席地而坐,等待专人分发食物,记住只能用右手。

用完餐也算是吃饱喝足了,准备进入神庙,整个寺庙大院建筑全部用白大理石砌成,中间巨大的蒜头形屋顶和旁边几个稍小的拱顶全部覆以金箔,显得十分高贵。

上台阶前先洗手,表示对上师的尊敬,每个朝拜的教徒都小心翼翼的遵循着先祖留下的规矩,我们都不敢轻易逾越。

在锡克神庙为什么大家都变得如此虔诚懂规矩呢,哈哈,我似乎看到了什么,原来现场有威严的锡克武士手持武器尽职的监督大家,我刚刚偷拍了他,他会不会打我,好害怕。

进入台阶前在武士的监督面前我们都虔诚的进行每一道工序,有一排喷水的小孔不停的喷出水流,另一面是排水的,这样水一进一出永远是干净的,净足完毕,弯腰用手轻点台阶,然后再用相同手指按下额头,以表示对锡克上师的尊敬。

到台阶旁有一块锡克教经书牌匾,虔诚的教徒都会双手合十面向牌匾默默祈祷一遍。

来到神庙前的台阶,是宽敞的神庙广场,人们三三两两的或坐或站互相交流着什么,反正我听不懂。

在广场我们看到很多佩刀的武士,那么为什么锡克教喜欢佩刀呢?经查阅典籍,我来为大家解释下佩刀的由来,也丰富下大家的认知。

每一位锡克人都要佩戴弯刀,这是他们的身份标志之一。在种姓制度里,佩戴刀剑的是第二等高贵的刹帝利人,他们是世俗世界的国王和武士,保护着第一等高贵的神职人员,却没有权利做神职人员;其后第三等从事农牧、手工业和商人的吠舍与第四等做奴隶的首陀罗完全没有佩刀剑资格。在这四个种姓之外的印度贱民,就是那些罪犯、战俘或跨种姓结婚的人与其后代,则完全走路不能看人,且边走边扫去自己的脚印,还要避免自己的影子映在高一级的人身上,以致玷污人家。锡克教的人人佩刀,以示人人平等,跨越种姓制度的高低。佩刀也是捍卫真理和自由。这个背景下诞生的锡克教,其实就是把平等当作了用来捍卫的真理。

也由于他们人人佩刀习武,这个宗教组织逐渐成为印度的一股军事力量。在英国殖民印度期间,锡克教徒常被英国人派往其它的英国殖民地去执行守卫、巡捕与保安任务,这些地方包括加拿大、香港和上海。所以海外的印度老移民大多都是那个时候出来的,讲着旁遮普语的锡克人。因为锡克教建立在旁遮普地区,尽管旁遮普还有着更多的伊斯兰教徒。上海租界时期做门卫的锡克人,包着红头巾,讲着“I see.”,被听成“阿三”,于是“红头阿三”作为印度人的代号从那时候的上海被叫响并传出来。那时,人们不知道印度还有许多不包头巾的人,锡克人只占印度人口的2%还不到。

围着旗杆转圈祈祷

我也入乡随俗,喝神水祈祷一下,企望来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终于进入主庙内了,庙内禁止拍照,但为了给大家以较好的体验,我还是为大家偷拍了几张。锡克教没有神像,他们拜的是经典。他们的祭坛上有两个大箱子,里面放的是经典,外面用布盖起来,有两个人拿着拂尘不断轻拂。信徒们跪在它面前叩头,献上金钱,向上师感恩,退下后在会众中打坐,面向“经典上师”,并跟随长老们唱“经典上师”内的经文。

寺庙的大厅,里面气氛庄严肃穆,中间有个3米见方的台子,摆了许多鲜花,没有供奉神灵,而是供着一本厚书——锡克教不拜人性化的神,而将他们的“经典”人格化,作为膜拜的对象。旁边有三位神职人员,他们边击鼓弹琴,边颂唱着经文,声音经麦克风放大,充满整个殿堂,乐曲神秘而又袅袅动听,地上铺着厚厚软软的地毯,不多的教徒们分散于各处,有的跪着,有的站着,默默祈祷,给人一种虔诚、神圣和高雅的感觉

寺庙的大厅坐满了规规矩矩缠着精心装扮的头巾的锡克教徒,他们盘腿坐在地毯上,朝着神探凝望、祈祷。整个氛围肃穆而庄重。

漂亮的锡克小美女在母亲的带领下,从小就开始来接受锡克文化的熏陶,不过她好像对锡克文化明白不是很深,在袅袅动听的经声中独自玩着自己的脚指头,全然不顾我这个来自中国的大帅哥在给他拍照录像,不论我怎么逗她就不正眼看下我,失败。

寺庙大厅出来就看到传说中的水池了,有人在里面洗澡,小孩在里面嬉戏,也有人喝池水, 传说这里水池中的水有治百病的效果,但因为卫生问题中国人不要轻易尝试,说了这么久,我不敢喝水,那么在它旁边拍照有治病效果吗?自恋下。

笔者在神庙前的水池留影

这里的游客来自全世界,遍地美女,当然也少不了中国同胞,我就巧遇两位中国美女左一24岁,左二38岁,倾听他们的故事,讲述精彩人生,感受锡克神庙的神奇,如果你们想要他们的联系方式请告诉我,反正我也不会告诉你。

你们也想来次偶遇吗?那就快来锡克神庙吧!

出去锡克庙是他们的锡克饰品一条街及小吃摊,满足有购物狂的人。

愉快的行程结束了,在我们回程的路上,已经天黑了,遇到两个美女拍照,以为中国人,走过去搭讪,结果是印度东北邦的女孩,和我们中国人长相一样,那个小女孩真的太美了,好想也有一个这样的女儿啊!

你可以不喜欢印度,我相信但你是不会不喜欢这个锡克教神庙。

编后语

当你行走在这间锡克教寺庙里时,周围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参观者,我们就像是走失在另一个星球的人。而周围的人们,不管是虔诚朝拜的信徒,还是威严的守门者,他们的目光、他们的微笑都给了我们温暖。

没有任何人管理游客,其实游客会很尊重锡克教的习俗去照做;没有任何的收费项目,其实教派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没有任何的推搡,这才是宗教的真正魅力。这也是我们国家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原创文章,严禁转载

新疆话教学第一期:“shuo子”到底si个撒?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才是新疆方言?

作为一个新疆人,从大学开始就常常出现这样的对话。

“你是哪人啊?”“新疆的,汉族。”“哇!看不出来啊。”“哈哈,因为是汉族嘛。”“那你会说新疆话吗,说来听听?”“……你说的新疆话是指啥?”“就那种像外语一样听不懂的话啊”“哦~那种是少数民族语言,我,不会。”

把新疆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混为一谈,大概是非新疆人常有的误解。其实新疆话或新疆方言,指的是新疆地区的汉语方言。而如果要代指少数民族的语言,我们会直接用该民族的本名,比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

在这里,我们把新疆话简单理解为——疆普,带着皮芽子(洋葱)味的新疆口音普通话。

新疆方言包括兰银官话北疆片、中原官话南疆片和北京官话,但兰银官话北疆片在新疆的形成时间最长,使用人数也最多,所以我们普遍指的新疆方言,都是兰银官话。

好的,别的先不说了,有心的同学可以下去自行百度词条“新疆方言”,接下来开始教学。

张不开鼻腔扭不开舌头新疆人是一群不分前后鼻音的北方人

其实和东北人一样,小时候我真觉得新疆人说的就是最标准的普通话,跟新闻联播上一点点差别都没有。

直到我出了新疆……已经被朋友笑到完全没自信了好吗!

举例说明:

1、你看那片yong,像不像万马奔疼?

2、总是把民族打成“名”族……

从此以后,我再也分不清前后鼻音,实在要发后鼻音就硬带儿化音。

当然,分不清前后鼻音也是有好处的,比如新疆人骂滚的时候就非常有气势。

a:佛(一声,意思是说)个老鹰听一哈嘛~

b:给我gong(三声)!!!

你们可以自己试试。

部分平翘舌不分

比如,啥-撒、生-森、茶-擦、是-四、愁-凑等。

举例说明:

大海啊一瞒子都是匪,萨漠啊一瞒子都是都是萨子。

注:一瞒子,表全都是。

因为部分,注意是部分平翘舌音不分,让新疆人说话带有了一种莫名的野劲。

比如:

a:@¥¥%#&¥!&

b:你叽里呱啦佛撒的呢,把舌头给我捋直了从佛!

新疆人,乱用字“骚”字活用

骚字,对于新疆人来说,相当于“牛逼”之于北京人,“叼”字之于广东人。

举例说明:

1、哟,今天穿了双新鞋嘛,骚的很~

问:这里的“骚”是褒义还是贬义?

2、你这饭做的也台好吃了吧!太骚了你!

问:这里的“骚”是褒义,还是贬义?

其实,要判断一个新疆人口中的“骚”,究竟是夸你还是骂你,要视当前的环境及对方的语气而定,如果他是笑的,大概率就是在夸你。没事,错了也没关系,能被人说“骚”就已经很牛逼了。

当你学会用“骚”灵活的夸人或损人的时候,恭喜你,你已经是半个新疆人了。

但请记住,不是这种“骚”哦

“球”字活用

球这个字,在疆普中相当于天津的“嘛”、东北的“蛤”和台湾的“森莫”。甚至更加灵活,既可做脏话粗口、又可做名词、代词、副词、语气助词。

举例说明:(这个例可是有点难编哦)

a:接起电话:干球?佛!

b:球吗你!语气给我好一点。

a:球~我没有啊。

b:去球吧,么撒事,挂了。

一些可能“致命”的危险词勺子

在新疆吃饭,如果你和老板说:“老板,有勺子吗?”老板可能会以为你要搞事。

新疆人陈建斌曾经拍了一个电影叫《一个勺子》,这里的勺子并不是指吃饭盛汤的那个餐具,而是说一个人傻。

《一个勺子》剧照

举例说明:

1、大冬天不穿秋裤,你咋si个勺子么哎。

2、哎,比理那个人,那人勺着呢。

为了避免误会,新疆人会用“shuo(二声)子”或“佛子”来代替“勺子”。

奶子

可能每一位新疆游子在外都遭遇过“奶子”的尴尬。

当我第一次在舍友面前像小卖部老板提出:“给我一个酸奶子”之后,我被活生生嘲笑了一个学期,而且她们逢人就讲:阿泽是个小变态,她要小卖部老板的奶子。

那时,我真的在考虑转宿舍。

奶子,就是指喝的那种奶,其实不光是奶,新疆人还喜欢把很多词后面都带一个子字。

比如:酸奶子、丫头子、二娃子、皮芽子(洋葱)、一会子、本本子、巴郎子(儿童)、辣皮子等等。

而且在生活中,随口就来的“子”,也在话语间增添着鲜活气:“九碗三行子,吃了跑趟子”“猫儿吃浆子,全在嘴上挖抓呢”“黄嘴鸭娃子坐上席呢(人小辈分大)”“一个瓦崩子跑咧(比喻跑得快猛)”。

好的,本期教学到此结束,下期有缘再见~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关注【诱知】头条号,每天给你轻松有趣的生活新视角。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期待看到你的点赞评论和转发哦~每月月末会在订阅粉丝中抽取小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