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脂蛋白a393是什么意思(393是什么意思)

脂蛋白a393是什么意思(393是什么意思)

新生儿三针乙肝疫苗不够安全?如何做到万无一失?

您将了解以下内容:乙肝疫苗的有效性如何更好保护乙肝患者的宝贝?

我们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多次提及,新生儿出生后应该按照出生当天、1个月、6个月的程序接种共三针乙肝疫苗。但许多乙肝战友们依旧不放心,询问我们:宝宝出生后打了乙肝疫苗就是万无一失吗?听说家族史也会导致肝病或肝癌的发生,我的孩子以后也会出现吗?如何更好地预防呢?

别急!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国家分子肿瘤学重点实验室的曲春枫教授在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关于如何进一步降低中国肝癌发病率的报告,其中曲教授就提到,如何进一步防范乙肝患者后代的肝脏疾病。

乙肝疫苗的作用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乙肝疫苗的有效预防作用。我们在下图中可以看到,经过疫苗接种的人群(两条下方曲线),患肝癌的风险不到10%,患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的风险不到30%,其效用远高于出现肝脏疾病后进行治疗控制(两条上方曲线)。

那么有些朋友可能要问了,剩下的10%-30%是怎么回事?的确,婴儿时期接种乙肝疫苗不是一劳永逸的。可以看到在接近一万个观察对象中,虽然平均年龄为10岁时没有感染乙肝病毒,但到了平均年龄为25岁时,还是有57人出现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且有393人乙肝表面抗体消失了。

也就是说,虽然新生儿三针乙肝疫苗可以较有效地防止儿童时期感染乙肝病毒,但是到了青春期后,还是会有一小部分人发生慢性乙肝。而在这中间,科学家发现母亲为乙肝患者将加大青春期慢性HBV感染风险,尤其是母亲乙肝表面抗原为阳性而乙肝表面抗体为阴性的群体。

如何保护乙肝患者的孩子呢?

学者给出的方案是:在乙肝表面抗体消失后,进行一剂青春期乙肝疫苗的补充接种。

我们可以看到,在高危人群(即母亲为乙肝患者)中,没有打加强针的既往乙肝疫苗接种者相比加强免疫后的人,其乙肝病毒感染风险更高

另外,母亲分娩前血液内HBV DNA水平越高,母婴阻断的失败率也越高。因此我们建议乙肝准妈妈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降低HBV DNA,阻断用药建议使用替诺福韦、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阻断效果依次降低)。对于高病毒血症孕妇,可以参考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制定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育龄女性临床管理共识”。

总结一下

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并在不同部分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应该大于等于100IU,并在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出生后第7或8月进行乙肝五项检查,如果发现乙肝表面抗体小于10IU/ml,应该再接种三针乙肝疫苗。

完成新生儿期乙肝疫苗全程免疫的青少年,如果母亲为HBsAg阳性,应该在乙肝表面抗体转阴后再接种至少一剂乙肝疫苗。但如果母亲不为乙肝患者,即使抗体消失也不用补打。

其他乙肝感染高危人群也应该在乙肝抗体消失进行疫苗补充接种: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受外伤者、乙肝患者家庭成员、有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多个性伴侣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