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观无量寿经原文全文(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原文全文(观无量寿经)

敦煌绢画:观无量寿经变相图

十世纪初五代伯希和敦煌彩绘绢画,尺寸:141 x 84.2 cm,现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甘肃馆藏精品丨《大乘无量寿经》

《大乘无量寿经》,唐写本,一级文物。卷轴装。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白麻纸,纸质厚柔韧。5 纸,首尾俱全。长228厘米,高30.5厘米,天头2.1厘米,地脚2厘米,乌丝栏宽1.48厘米。单纸长46厘米,书31行,总152行,行30至32字不等。现藏安定区博物馆。

(甘肃省文物局)

观无量寿经变相图

(点击图片可放大仔细观赏)

重要文化财 绢本着色 挂幅装 尺寸:纵128.5×横123.6cm

14世纪镰仓时代 九州国立博物馆 A-29 文/ 隆日编译整理

相传《观无量寿经变相图》为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亲手制作的,这幅《观经变相图》自唐代流传到日本,一直供奉于日本净土宗的当麻寺,故又称当麻曼荼罗。在净土三部经曼陀罗中,\"当麻曼陀罗\"不仅最古老,影响也最大。 此图以阿弥陀如来佛所住的西方极乐净土的情景为中心,用极其细腻的手法将《观无量寿佛经》的要义和唐代善导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简称《观经四帖疏》)的内容巧妙地再现了出来。此图画面富丽堂皇、严谨精致、布局完美、技巧高超,可以说是佛教艺术史中的上品中的上品,是空前绝后的净土修行指引的巨幅大作。

画面由中央主图(内阵)和左右及下方的3边构成。在内阵中,以阿弥陀如来和观音菩萨、势至菩萨三尊为中心,气势宏大地描绘了诸圣众(syoujyu)三十四尊及莲池、楼阁等极乐净土的情景。

外阵左缘描绘的是「观经」序文中阿阇世间(ajyase)王子的故事,右缘描绘的是作为本论的十六观想中第一观想至第十三观想,下缘描绘的是从第十四观想至第十六观想中所述的三辈九品阿弥陀佛来迎场景。

本图是镰仓时代的优秀临摹作品之一,如来和菩萨的容颜及体貌等细微部分都精心雕琢。此外,诸尊和莲池、甚至天空都大量使用了金泥,以群青和绿青等冷色为中心,施以鲜艳而富有透明感的色彩,这点也受到人们的关注。本图为滋贺县大津市的圆满院相传之物,旧装裱的表里都墨书有永享7年(1435)的修理铭。

该图准确描绘出净土三经中《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的内容,而且按照日本西山净土宗开山祖师证空上人(1177-1247)的解释,此图与中国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所著《观无量寿佛经疏》(简称《观经四帖疏》)的内容完全一致,并被认为是佛菩萨权化示现之作。故这幅《观经变相图》在日本净土思想发展史中占有很重要地位,而且在日本流传甚广。

“当麻曼陀罗”整体分为四个部分:中央为最大的主图,共八段,描述西方净土的依正庄严,此为《观经》玄义分,即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第一卷;其余左右及下方三部分为外围部分。

左侧长幅描述《观经》缘起的序分,即《观经四帖疏》的第二卷;

右侧长幅描绘定善十三观,即《观经四帖疏》的第三卷;

最下面横条描述散善三辈九品,即《观经四帖疏》的第四卷。

全幅曼陀罗即是一部完整的《观经四帖疏》。下面将参照证空上人的《当麻曼陀罗注》以及九州博物馆的注释和相关日本学者的研究文章,结合局部图面逐一说明,希以管窥之见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曼陀罗中央主图【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

※ 此文非研究论文 仅供观图参考

当麻曼陀罗主图---《观经疏》玄义分

【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

曼陀罗中央的主图表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其内容正是善导《观经四帖疏》第一卷\"玄义分\"的内容。在此内阵中有舞乐、父子相迎(见佛)、宝池、树下、三尊、宝楼宝殿、虚空等七会(《观经四帖疏·玄义分》),其中的父子相迎、树下、宝楼宝殿等三会是左右相互对称的;而舞乐等四会是在图的正中央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逐次描绘的。古德注疏中特别说明这种排列不仅与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玄义分\"一致,并且也与《法事赞》(两卷)中的偈诵完全一致。

舞乐;中央最下部有一个大舞台,先后往生之净土行者一边奏起欢喜和感恩的妙乐,一边快乐地舞蹈。

见佛(左侧);此部分也被比作父子相迎,阿弥陀佛站在左右两边的舞台上摄受迎接往生的行者。

见佛(右侧);此部分也被比作父子相迎,阿弥陀佛站在左右两边的舞台上摄受迎接往生的行者。

宝池;在舞台里侧的宝池中莲花盛放,满开的莲花上分别坐有上品中生以下的八品往生行者。

树下说法(左侧);在图的左侧饰有宝树,树上饰有罗网,叶间有很多宫殿。

宝树下阿弥陀佛为诸多菩萨所围绕,正于其中讲说妙法。

树下说法(右侧);在图的右侧饰有宝树,树上饰有罗网,叶间有很多宫殿。

宝树下阿弥陀佛为诸多菩萨所围绕,正于其中讲说妙法。

上品上生的行者合掌端坐在阿弥陀佛前面的平台上

平台;在曼陀罗中央阿弥陀佛的面前,有一个广大的平台,上品上生的行者合掌端坐其中。

三尊;正面中央阿弥陀佛结印端坐在宝莲华座上,弥陀胸前卍字及手掌、足底的千辐轮相清晰可见。身后圆光的后面有四柱宝幢映现其中,支撑头顶众宝严饰、庄严无比的天盖。观音、势至两位大菩萨胁侍左右。两位大菩萨的头顶也有华丽的宝盖。在三圣周围有很多菩萨端坐围绕。关于阿弥陀佛所结的手印,按照证空上人的解释,为弥陀\"三身之印\",具体为:十指放在胸前指向上方代表法身之印,左手掌向内为报身之印,右手掌向外表示应身之印。

中庭;在西方三圣背后的中庭中,诸多菩萨游步其中。

宝楼宫殿;宫殿楼阁映现其中,各处诸佛说法的法座也清晰可见。

光变;西方三圣的天盖上散放无量光明,无量光中变现的佛塔与诸菩萨清晰可见。

虚空;上面的虚空无限庄严,迦陵频伽等诸鸟、天华、乐器浮现空中,并能清晰地看到乘着祥云

来访的诸佛菩萨。虚空从下至上分别用黄(金)、白(青·白)、玄(青黑色、绀青色)三层颜色表示。

以下将介绍外围部分,这是画面的左右长条幅,左侧为序分部,右侧为定善十三观

二、序分 画面左侧自下而上

左侧长幅为描述《观经》缘起的序分部分,即《观经四帖疏》的第二卷;

在曼陀罗外阵的左侧是纵向的十二幅小图,清晰地描绘出《观无量寿佛经》的缘起分(序分)内容。此图是以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序分义》为基准构思创作的。各幅小图的左右两侧还引有相应的《观经》经文。从下至上为六缘七段,铭文与图义相同有十段,绘像是以十二幅小图来描绘,即以娑婆世界的十天干、十二地支为体创作的。下面以证空上人《当麻曼陀罗注》的顺序简单作一说明:

第一禁父缘:左侧最下方的四个图表示的是频婆娑罗王被太子阿阇世幽闭的因缘,自下而上有四图。

(1)最下面的图描绘的是屋外提婆达多示现神变骗得阿阇世太子信任,及在宫殿内阿阇世太子接受提婆达多邪恶教诲的场面。

(2)为阿阇世太子将父亲频婆沙罗王关进七重牢狱中的情景,在狱门外设有狱卒。铭文云: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即提婆达多)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3)为韦提希夫人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麦涂身,随身具中盛有葡萄浆蜜奉献上王。铭文云:国大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麦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桃浆以上王。

(4)由于频婆娑罗王的请求,释尊派遣弟子目犍连和富楼那授王八戒,并为其说法。铭文云:尔时大王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礼佛发愿。时目犍连飞来王所,日授八戒;佛亦遣富楼那为王说法。

第二禁母缘:(下图)骑乘白马的阿阇世太子来到牢狱,询问狱卒父王的情况。当他听说韦提希夫人和佛弟子经常来访的情况后勃然大怒。铭文云: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存耶?门人白言:国大夫人身涂麦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不可禁制。

(上图)随后太子进入皇宫要杀母亲。这时因有大臣月光和耆婆的劝解,太子才作罢。铭文云:阿阇世曰:我母是贼,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月光、耆婆俱进谏事,以手按剑。

第三厌苦缘:(下图)韦提希夫人被阿阇世太子幽闭宫中,万分悲哀之中恳请释尊派遣阿难和目犍连为其解除心中的烦恼。释尊当即感知韦提希夫人的愿望,遂派两位弟子来到韦提希夫人处。铭文云:时韦提希被幽闭已,遥向崛中。佛敕目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

(上图)随后不久释尊本人也从空中来到韦提希夫人处。韦提希夫人对释尊宝莲华座五体投地,礼拜忏悔,恳请释尊教授如何生至无烦恼处。铭文云: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在右。

第四欣净缘:(下图)释尊在光明中展现十方净土与韦提希夫人,并问韦提希夫人:十方清静佛国无数,你愿生何处?韦提希回答:十方佛国虽都清净,但我愿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铭文云:尔时释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照十方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十方净土皆于中现。

(上图)释尊虽示现神力使韦提希及阿难等人用肉眼观见弥陀三尊,但是为了未来众生也能够观见弥陀和西方净土,释尊付嘱阿难极乐世界的具体观法。铭文云:时韦提希白佛言:释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第五显散善行缘:阿难于佛前胡跪合掌,目犍连于旁侍立合掌,韦提希夫人及侍女一同在场。释尊示现神力使韦提希及阿难等人用肉眼观见弥陀三尊。此处描绘释尊付嘱阿难念佛法门的场景,所显之行即念佛之行也。即经云:汝好持是语!此处的菩提树表示来迎之果,菩提树上的宝盖表示来迎。

第六定善示观缘:此处以弥陀三尊像示观法。明秀上人是这样阐释证空上人的注解的:此处有弥陀三尊像、天盖、声闻菩萨与菩提树。以弥陀三尊像示观缘,此为教外来迎也。但观法含有慈悲和智慧两方面。所谓观,即定善经诸教中智慧位的来迎的观,正宗的观为散善经中重慈悲的来迎的观。如此通过诸经、今经兼含的依正因果及大小权实所观的体,只是阿弥陀佛本愿成就的来迎的慈悲之体。天盖既表示智慧的来迎,又间接地表示慈悲的来迎。释尊向阿难说法,表示慈悲智慧的一体。此处的菩提树与\"显行缘\"中的菩提树成为一个对照,即为临终之时华落果熟的菩提果之体。声闻菩萨为摄至今为止诸教观法来迎之机。在《观经》正宗分的\"散善\"中释尊对韦提希言: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正显本经所对的机。

化前序:最上面一图表示的是释尊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三万两千菩萨在舍卫国首都王舍城郊外耆阇崛山(灵鹫山)的情景。铭文云: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

三、定善十三观 画面右侧自上而下 “当麻曼陀罗”外阵的右侧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把善导大师《观经四贴疏·定善义》部分准确地描绘了出来。定善十三观的具体内容如下: (1)日想观;韦提希夫人在侍女的陪伴下修行“落日观”。图中分别用黑黄白三种颜色的云来表示业障的深浅。铭文云:佛告韦提希:应当专心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状如悬鼓。 (2)水想观;先做澄清水想,次作冰想,后作琉璃想。铭文云:次作水想,见水澄清;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3)宝地观;极乐世界琉璃为地,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花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此想观成即可除去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铭文云:有金刚幢擎琉璃地,金绳间错,又虚空中成光明台,两边花幢乐器为庄严。 (4)宝树观;琉璃地上可以看到三棵宝树,宝珠、宝网装饰其中,宝网之中有无数宫殿。铭文云:琉璃地上,七重行树,华叶具足,珠网覆上,每树有网,网间宫殿无量,宝盖映三千界。 (5)宝池观;在极乐国中有八功德水,莲花盛开其中,岸边画有四棵树。铭文云:有八池水,七宝所成,一一水中七宝莲华,其水流注,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妙法。 (6)宝楼观;图中绘有三座宝楼,中央楼阁内莲花座旁有二童子奉侍左右。经云:此观成就之后,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铭文云:众宝国土有宝楼阁,其楼阁中诸天作乐,又有乐器如天宝幢,不鼓自鸣。 (7)华座观;七宝地上现有阿弥陀佛莲花座,上有四柱宝幢,宝幔、宝珠严饰其上。经云:此想成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铭文云:七宝地上有莲华座,妙真珠网交饰台上,亦有四柱宝幢,幢上宝缦宝珠为饰。 (8)像想观;此观弥陀三尊端坐在莲花座上,在弥陀宝座稍后的左右两侧各有宝幢,弥陀顶上有华丽的宝幔。经云: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铭文云:观一宝像坐彼华上,宝地宝池,宝树行列,有二莲华在佛左右,观音、大势至各坐其上。 (9)真身观;在两株菩提树的中间,阿弥陀佛偏袒右肩,结说法印端坐其中,背后的圆光中化佛、化菩萨映现其中。经云:见此事者即见十方诸佛,作此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铭文云:阿弥陀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于圆光中有现化佛,各化菩萨以为侍者。 (10)观音观;观音菩萨宝冠中现弥陀像,身中所放光明云中,有化佛和所救度的六道众生显现其中。经云: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铭文云:观世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圆光中化佛菩萨,举身光中五道皆现。 (11)势至观;大势至菩萨宝冠中映一宝瓶,于圆光中放十道光。经云:作是观者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铭文云:大势至菩萨身同观音,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于肉髻上有一宝瓶。 (12)普观;行者观自身合掌生于净土莲花之中,佛菩萨满虚空中。经云:作是观者,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铭文云:当起自心生于西方,于莲华中结跏趺坐,莲华开时光来照身,见佛菩萨满虚空中。 (13)杂想观;观极乐世界池水中开满莲花,莲花上有一丈六尺的弥陀三尊像及种种化身,弥陀的圆光中有三尊化。经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铭文云:先观丈六像在池水上,彼佛神变现大小身,圆光化佛及宝莲花,观音、大势至助弥陀佛。

四、散善--三辈九品 最下端横幅

曼陀罗外阵最下端被分为十部分,中央部分记述\"当麻曼陀罗\"的缘起,

其余九部分从右至左依次描绘的是散善三辈九品往生的内容。

这是中间的部分,记述\"当麻曼陀罗\"的缘起,字迹已很模糊了。

(1)上品上生(右侧);此图描绘的是上品上生的场面,即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求生净土,临终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迎的情景。铭文云:上品上生者,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国。

(2)上品中生(左侧);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但对大乘教理善于理解,并发愿往生,临终之时弥陀和圣众来迎,但圣者和化佛的数目少于上品上生。铭文云: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阿弥陀佛大众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

(3)上品下生(右侧);相信因果,不谤大乘,发起往生极乐的愿心。临终虽有弥陀和圣众来迎,但图中看不到屋中行者的身影,行者不能直接拜见到佛,佛的光明透过屋子照触行者。铭文云: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但发道心,生极乐国,终时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五百化佛赞言:法子!汝今发生。

(4)中品上生(左侧);行者能持五戒、八戒,不造五逆,愿生彼国,临终时弥陀和比丘圣众来迎行者。铭文云:中品上生,受持五戒八戒诸戒,不造五逆,愿生西方,阿弥陀佛与诸比丘为佛作礼,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5)中品中生(右侧);以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回向净土,临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莲花来到行者前,行者坐莲花台后莲花即合,后生极乐宝池之中。图中行者在来迎圣者所持的莲花中。铭文云:中品中生,受持诸戒,弥陀、比丘持莲华行者前,空中有声:随顺诸佛教故,我来迎汝往生彼国!

(6)中品下生(中图);行世间善,临终时听闻西方净土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后,即发愿往生,佛与圣众前来接引。铭文云:中品下生,终遇知识为其赞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已屈伸臂顷即生极乐世界。

(7)下品上生(左侧);作杀生、饮酒等诸恶业,临终之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并遵从善知识的教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因称念名号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感弥陀三尊化身来迎。铭文云:下品上生,作众恶业,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智者复教称南无阿弥陀佛,行者即见化佛、生宝池。

(8)下品中生(右侧);造破戒、偷盗僧物等恶业,临终之时地狱业火映现眼前,遇善知识以慈悲心教其称念阿弥陀佛,业火变为天华,随化佛和菩萨往生极乐。铭文云:中品下生,破戒偷僧自庄严,终时出现,遇善知识念佛,火变成风,吹诸天华,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即得往生。

(9)下品下生(左侧);虽犯有杀父杀母等五逆十恶重罪,临终之时遇到善友教授称佛名号,看见犹如日轮的金色莲花出现于前,一念顷即得往生。铭文云:下品下生五逆人,终时知识称念,念除生死之罪,即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以上仅仅是对 \"当麻曼陀罗\"所作的简单介绍。这幅曼陀罗所蕴含的深奥意义,证空上人《当麻曼陀罗注》(十卷)和酉誉上人《当麻曼陀罗疏》(四十八卷)中有详细的阐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据说当年证空上人为了寻求佛法修行的真谛,常从西山至太子御庙愿莲上人的禅室寻求教诲,必从供奉\"当麻曼陀罗\"的大堂前经过。虽然屡屡有人告诉他堂内藏有天人织造的净土变相,或说堂内有从西方来的生身弥陀所织曼陀罗,他都没有留意,直到上文所述的因缘,证空上人方得以瞻仰\"当麻曼陀罗\"。后来证空上人感慨道:从无始以来不奉此曼陀罗故,于今流转生死,不出火宅。此外,从中国福建来到日本的独湛禅师见到此图后也大力弘扬。独湛禅师虽未禀受过莲池大师(1535-1615)的教诲,但由于研读《往生集》,对云栖大师十分敬仰,并深以莲池大师未及亲睹此幅曼陀罗为憾。他曾将\"当麻曼陀罗\"的摹刻本供奉于莲池大师墓塔前。传说\"当麻曼陀罗\"完成于善导大师示寂后八十三年,明秀上人《当麻曼陀罗注记明秀钞》就是这样记载的:震旦的和尚为弥陀化身,日本的织主为生身弥陀,善导的《观经四帖疏》写在前,曼陀罗织在后,国籍和时节虽然不同,但是善导、弥陀本迹一佛也。

关于该图的来历,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是日本古老的传说。据传,日本奈良时代(710-793)右大臣藤原丰成的女儿中将姬氏由于对去世的生母非常思念,于大和(今奈良)当麻寺出家为尼,法名法如。因其往生西方净土的愿心十分强烈,遂发心用七天时间一心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当她观想到第六天的时候,一位尼僧出现了,并指示她若要实现愿望,需收集相当于百驮马分的莲茎。法如尼师在其父亲的协助下,用了三天时间终于如数集齐了莲茎。此时那位尼僧又出现了,法如师又按照她的教导在寺院内挖掘水井、然后将采集的莲茎漂洗成丝。莲丝晒干后,自然呈现鲜艳的五彩。与此同时另一位女子出现了,两人就在大殿里开始编织,仅用一整夜时间就织成了一幅一丈五尺见方的曼陀罗,这就是生动清晰地描绘《观无量寿佛经》的“当麻曼陀罗”。法如尼师看到后格外欢喜,询问两位女子的身份。第一位尼僧告诉法如,她本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第二位女子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从此以后法如一心观想这幅曼陀罗,并于公元775年如愿往生西方净土。

另一来历是根据现代学者的考据,这幅《观经变相图》画面中的楼阁、人物形象完全是中国唐式,构图形式与敦煌壁画的《观经变相图》如出一辙。而且,日本在八世纪也不具备如此高超的绘画技巧。其更有可能是从中国唐朝传入日本的。并且其内容与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内容完全一致,而善导大师本人又是佛画高手,曾亲手绘制大量净土变相图,这幅图应该与善导大师有着甚深的因缘。或者就是善导大师当年所画也未可知。

无论这幅《观经变相图》是传说中的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亲手所制,还是阿弥陀佛化身的善导大师所画,这幅图来历之神奇和权威可以说是毋庸置疑。又观这幅《观经变相图》的画面,富丽堂皇、严谨精致、布局完美、技巧高超,可以说是佛教艺术上品中的上品,后世出现的净土变相图无一能与其相比。

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说过,若有人依《观经》等画造净土庄严变,日夜观想宝地者,现生念念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相传大师就是在看到一幅奇妙的净土变相图之后,而发出真诚恳切之心求生西方净土的。又大师一生以衬施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至大师往生之前,于所住之寺院中画净土变相,忽催令速成就,或问其故,则曰:吾将往生,可住三两夕而已。为什么善导大师一生在弘扬持名念佛之时,还如此重视净土变相图的弘扬呢?因为对净土变相图进行观修,可令净业行人速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是净土修行中非常方便的辅助行法,故善导大师一生着力弘扬。

【当麻曼陀罗在日本弘传的因缘】

\"当麻曼陀罗\"虽在日本有着悠久历史,但在镰仓时代以后才真正广为人知。公元1228年的一天,年过八旬的当麻寺住持见阿上人来到法然上人高徒证空上人(1177-1247 )的寺庙,恳请证空上人为其解说寺中所藏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曼陀罗。证空上人虽答应了见阿上人的请求,但由于事务繁忙一直未能成行。翌年见阿上人再次前来恳求,并带来\"当麻曼陀罗\"缘起文。证空上人读完缘起文后大为感动,遂带弟子二十五人拜访当麻寺。当证空上人瞻拜了当麻寺净土曼陀罗之后,深为其绝妙的手笔所震撼,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由于证空上人极力弘扬的缘故,此图在日本佛教界引起了强烈反应。另外日本净土宗大本山增上寺的开山祖师酉誉圣聪(1366-1440)上人曾撰写《当麻曼陀罗疏》四十八卷,对于该曼陀罗的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当麻曼陀罗\"下端十个小图的中央部分用四百一十三个汉字(二十一行)记叙了此图的缘起,原文如下:

今此大曼陀罗者,人王四十六代帝孝谦天皇政世,依中将局愿,织变绘图显庄严,是则厌离秽恶境界,求愿西方极乐世界。因兹道心坚固,一食长斋,天平宝字七年六月十五日无着世间,参笼此寺,但有净土经书写愿。自去寅年夏六月,时时来此场称弥陀,行住坐卧偏专敬至。呜呼!悬凭二如来之誓约,运思三菩提之法轮,故寻花色,厌女身,舍金衣,祈无生,于人间不见贪,落须发,久失去天上之云,志存明洁。依之禅尼一人,不图来以莲为丝,寺巽角穿井,虽高干无水之土,如志愿,修得之,成五色。然间同来一人织女,执丝寄堂干角,造织阿弥陀净土变一铺,又写称赞净土经一千卷,深顶戴受持,以缕绣百袋入之。纵使于未来世,虽片端之见闻,于一佛土为净业之主伴。此变相者不简亲疏,为忧患者显之,皆蒙授记,有得益之功。今应欲拜生身之愿,织观无量寿经曼陀罗。初文为序,起恶指掌,善分定散,入末利夫人清净室说一乘,来韦提希女庄严宫教西方。今为中将局愿,弥陀现亦然。依之冀临终正念,而倾西夕见佛早则预弥陀如来来迎,必坐九品之榻。愿此功德回法界,利生不限,普及四生傍,共开生九品之志。

|慈缘 | 善用茶舍文化雅集~ | 禅珠墨香~ | xxinzi |

●专注茶文化传承,培植真善,分享品味,更多精彩内容以及佛教真言宗知识分享与茶文化知识分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谢阅读,感恩转发;

●本善用茶文化雅集所收錄的相關文章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告之,核實後將立即作刪除處理,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