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比丘尼什么意思(比邱)

比丘尼什么意思(比邱)

《西游记》中孙悟空与比丘国国王:亦师亦友的深厚关系

前言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名著,讲述了孙悟空与他的师父唐僧带领三位徒弟取经西天的故事。在这个漫长的旅途中,孙悟空与比丘国国王有着一段深入人心的关系。

孙悟空与比丘国国王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亦师亦友。在小说开始的时候,比丘国一直受到妖魔的侵扰,国王非常困扰。而孙悟空作为一位有着神通广大的大齐天大圣,自告奋勇地前往比丘国解决妖魔问题,并以此展现了他悟性高强、勇猛无畏的一面。

在与孙悟空的相处过程中,比丘国国王深深敬佩孙悟空的道行,甚至对他形容为:“气吞万里如虎豹,困而骄奢似鹰鹅。”并赋予了他封号“齐天大圣”,由此可见,两人之间存在着深厚的互相尊重和感情交流。

在取经路上,孙悟空为了师父唐僧的安全不计一切代价,这也得到了比丘国国王的认可和支持。在孙悟空等人前往西天取经的途中,遭到了妖魔的围攻。而孙悟空为保护师父和师弟们安全,多次冒险与妖魔战斗,展现了他不畏艰难、追求正义的精神。

比丘国国王对此十分敬佩,并经常帮助孙悟空等人解决难题。比如,在孙悟空被困在妖魔手中时,比丘国国王借助自己的谋略,成功救出了他。

在面临困难和考验时,比丘国国王对孙悟空保持着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在取经路上,孙悟空等人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危险。然而,比丘国国王始终相信孙悟空能够化解所有的难题,并给予他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这种深厚的信任和友谊,使两人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能够相互支持,共同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

孙悟空与比丘国国王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亦师亦友、信任和支持的关系。他们通过共同的目标和经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取经路上,比丘国国王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对孙悟空进行了全力支持,使他能够顺利完成西天取经的任务。这段关系不仅展现了孙悟空的纯真和勇猛,也彰显了比丘国国王的聪明和英勇。

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之间有何区别?原来释迦牟尼这样规定

(北暮讲佛教故事第29期)

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但是在他之前其实就有佛教的存在,只不过那时的佛教叫沙门而已。然而在佛教之中,却有着这几个名词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呢?最早被冠有这些名字的人又是谁呢?就让北暮给大家来说说吧。

比丘,佛教对于受过具足戒且年满20岁的出家人的称呼。比丘是佛教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和尚。为什么说一定是年满20岁的出家人呢?其实这和当初释迦牟尼的出家经历有关。

当时释迦牟尼出“三门”见“老、病、死”,从第四门出游时看到了一个佛教的比丘,听他一番言语之后坚定了出家的道路,最后终于成佛。释迦牟尼成佛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并且在全国之内宣扬佛法,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很多人听了他的佛法后都想加入佛教团,释迦牟尼也借此机会让很多人都加入了进来。佛陀的异母弟难陀、堂兄弟阿难、提婆达多等以及释迦牟尼的儿子,也都跟随佛陀出家。

释迦牟尼和他的儿子相继出家,这就造成了王位无人继承的尴尬局面。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找到他商量此事,最后释迦牟尼只好规定:倘若以后有人要出家,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后来又加入了一些其他的规定。比如说,被称为比丘的人,必须是年满20岁且受过具足戒的出家人。

比丘尼,佛教中对于年满二十岁且受过具足戒的出家女性的称呼。而第一个比丘尼是释迦牟尼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她的出家经历也和释迦牟尼回国讲法有关。

释迦牟尼回到自己的国家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宣讲佛法,而他的姨母听了后大受裨益,于是也决定出家。可在当时,佛教还没有女性出家的先例,她的请求被释迦牟尼拒绝了。最后经过她和阿难再三请求,释迦牟尼才勉强答应,她因此成了佛教第一个比丘尼。

中国佛教的历史上,第一个比丘尼叫做净检。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尼僧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十戒。在升平元年二月(357),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等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这是我国比丘尼的开始。

沙弥,在佛教僧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同时把满足以上条件的女子叫做沙弥尼。

我们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宣扬佛法以后,他的儿子也想要加入佛教。可在当时,他的儿子只有15岁不满足出家的年龄,只好先做沙弥,等到年龄满之后再受具足戒。其实在佛教中还有这样一项规定,凡是满70岁的人便不再被允许受具足戒,也就是说,在他们以后的日子里只能做沙弥。

释迦牟尼的出家和成佛是佛教比丘的开端,他儿子的出家也是佛教有沙弥的开始。最终,父子二人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佛门,可自己的国家却遭受了邻国的侵犯,毁于一旦。这不得不说是另一方面的遗憾。

对于这件事情,您是怎么看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北暮,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关注吧!

比丘国王昏庸无道,要吃小孩与唐僧心肝,为何寿星还要送他长寿枣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比丘国王是《西游记》中最为昏庸与残忍的国王之一,不仅沉迷美色,竟然还听信白鹿精的谗言,要吃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孙悟空救走小孩们后,比丘国王继续听从白鹿精蛊惑,要吃唐僧的心肝。既然比丘国王如此昏庸,为何寿星还要送他三颗长寿枣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宠信妖邪

比丘国王

比丘国王原本是一个贤良的国王,在他的治理下比丘国繁荣富饶。但白鹿精将义女白面狐狸献给国王,他就封狐狸精为“美后”,尊白鹿精为国丈。此后国王日益沉迷美色,导致身体羸弱,危在旦夕。国王找太医诊治,却一直不见好转。白鹿精趁机献上药方,说需要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做药引,才能治好疾病,还能活上千年。

美后

比丘国王本就贪生怕死,因此听了白鹿精的谗言,命人收集小孩。比丘国百姓敢怒不敢言,只得把孩子放在鹅笼里,等着做药引。为了表达对无道昏君的不满,百姓们于是传播谣言,说“比丘国”改称“小子城”。

二,小孩消失

唐僧

唐僧师徒到达比丘国,唐僧询问此处是什么地方,孙悟空便前去询问。孙悟空看城边有睡着的一个老兵,便去叫他。老兵醒来,见孙悟空吓了一跳。孙悟空便劝老兵不要惊慌,问他这是何地?老兵回答说:“此地原叫比丘国,现在改称小子城。”然后孙悟空将此禀告唐僧,他听了疑惑不解。猪八戒回答说:“可能有新王登基,是个幼儿,所以改名。”唐僧听了,认为不对。沙僧提议进城内询问,众人于是入城。

孙悟空

取经团队进了城内,发现城内十分繁华,但见每家门口挂一个鹅笼。唐僧对此好奇,询问原因。猪八戒回答说:“可能今天是良辰吉日,家家结亲会友。”孙悟空认为不对,于是上前查看,发现都是小孩子。唐僧听了,更加疑惑不解。然后取经团队到了金亭馆驿,进去安歇。驿丞见唐僧他们进来,于是款待他们住宿与吃饭。

猪八戒

唐僧吃过饭,询问驿丞鹅笼之事。驿丞起初不愿回答,叫唐僧别管闲事,但唐僧坚持要知道,驿丞只得说明原委。唐僧听了,痛哭流涕,责骂国王无道。猪八戒听了,笑师父多管闲事。唐僧听了,责备猪八戒没有仁慈之心。沙僧于是劝师父不要悲伤,等明天见了国丈,看他是不是妖精。孙悟空听了,称沙僧之言有理,等明天见了国王,自己绝不会让那些孩子受到伤害。

沙僧

唐僧担心明天见国王提及小孩之事会受责怪,被国王诬为造谣。孙悟空说那自己把那些小孩全部弄走。唐僧听了,还是担心小孩的安危,叫孙悟空早些把孩子送走。孙悟空于是叫来城隍、土地、社令、真官并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与护教伽蓝等众神,叫他们把城中小孩带走,好生看护。众神于是刮起一阵狂风,把那些孩子救走。

三,求取唐僧心肝

白鹿精

第二天,唐僧前去觐见比丘国王。孙悟空担心师父安危,于是变做蟭蟟虫,藏在他帽子上。国王见唐僧前来,急忙召见。唐僧献上通关文牒,身体虚弱的国王半天才盖上宝印。这时白鹿精前来,国王急忙下去迎接,请他就坐。唐僧也急忙向白鹿精行礼,但他态度傲慢,不予回礼。然后唐僧与白鹿精辩论长生之道失利,有些羞愧。

比丘国王

比丘国王吩咐手下摆下宴席,送取经团队西去,唐僧因此谢恩而回。这时孙悟空现身,说国丈是妖怪,让师父先回去,自己再去打探消息。这时官员奏报,城内小孩全部消失。国王吓得大惊失色,询问白鹿精怎么办?白鹿精劝国王不要担心,称唐僧的心肝远胜小孩的心肝,可做药引。国王听了,立即派人去请唐僧。孙悟空于是变成唐僧模样,进宫回话。

四,恳求长生

白鹿精

孙悟空进宫打走白鹿精,比丘国王连忙表示感谢,还邀请唐僧他们进宫。然后孙悟空向国王问清妖怪住处,带着猪八戒去降妖。最后寿星前来,降服白鹿精,随孙悟空去见国王。孙悟空把狐狸精尸体扔到国王面前,说是他的美后,吓得国王胆战心惊,连忙下跪。孙悟空又指着寿星骑的白鹿说那是国丈,吓得国王更加惭愧,只得安排宴席款待他们。

寿星

比丘国王陪着寿星及唐僧师徒吃完宴席,便向寿星跪求祛病延年之法。寿星因为来得匆忙,没带仙丹,便给了国王三个枣子。国王吃了枣后,身体就大为好转。然后唐僧师徒就要告辞,国王于是苦苦请教。孙悟空于是说:“只要陛下色欲少贪,阴功多积,自然可以祛病延年。”国王听从,便送唐僧师徒离开,满城百姓也出来送别。

众神见孙悟空赶走妖怪,便把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送回。国王与百姓因此下跪致谢,然后将孩子一一领回。比丘百姓深感唐僧师徒救子大恩,于是抬着他们回城,一直款留了一个月。然后取经团队才离开比丘国继续西行。

五,比丘国王得枣的原因

(唐僧师徒)又入三层门里,到通衢大市观看,倒也衣冠济楚,人物清秀。但见那:酒楼歌馆语声喧,彩铺茶房高挂帘。万户千门生意好,六街三市广财源。买金贩锦人如蚁,夺利争名只为钱。礼貌庄严风景盛,河清海晏太平年。(西游记·七十八回)

諕得个长老骨软筋麻,止不住腮边泪堕。忽失声叫道:“昏君,昏君!为你贪欢爱美,弄出病来,怎么屈伤这许多小儿性命?苦哉,苦哉,痛杀我也!”有诗为证。诗曰:邪主无知失正真,贪欢不省暗伤身。因求永寿戕童命,为解天灾杀小民。僧发慈悲难割舍,官言利害不堪闻。灯前洒泪长吁叹,痛倒参禅向佛人。(西游记·七十八回)

一席筵宴已毕,寿星告辞。那国王又近前跪拜寿星,求祛病延年之法。寿星笑道:“我因寻鹿,未带丹药。欲传你修养之方,你又筋衰神败,不能还丹。我这衣袖中只有三个枣儿,是与东华帝君献茶的,我未曾吃,今送你罢。”国王吞之,渐觉身轻病退。后得长生者,皆原于此。(西游记·七十九回)

比丘国王与美后

寿星之所以送比丘国王三颗长寿枣,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唐僧师徒到达比丘国时该国繁荣兴盛,由此可见比丘国王遇见白鹿精与狐狸精之前是个好国王,因此该国才会物阜民丰。虽然比丘国王在遇见狐狸精之后三年不理政务,但该国依然兴旺,可见国王三年前打下的基础很好,算是个明君。

寿星

其次比丘国王因沉迷美色而病入膏肓,要吃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心肝做的药引,完全是受了白鹿精的蛊惑,而白鹿精是寿星的坐骑,因此寿星有亏欠比丘国王的地方,要为白鹿精赎罪,所以赠予比丘国王三颗长寿枣,使他的身体好了不少。

最后比丘国王在孙悟空除掉狐狸精,降服白鹿精之后,面有愧色,说明他有了悔过之心。然后比丘国王向孙悟空求教,可见其是要真心悔过。孙悟空劝告比丘国王少近美色,多积阴德,也坚定了国王的悔过之心。那寿星送国王枣,自然有利于以后比丘国的繁荣兴旺。

比字有哪些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