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民族文化包括哪些内容(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包括哪些内容(民族文化)

图文故事 | 跟着总书记欣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15日赴内蒙古自治区考察调研。他首先来到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了解社区基层党建、民族团结融合等情况。随后,他来到赤峰博物馆,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沿革,同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

满天璀璨星斗,点亮浩瀚苍穹;各族文化交融,孕育中华文明。

“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中这样写道。

同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交谈、给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参观赫哲族民俗展u2026u2026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多种方式强调弘扬我国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让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去欣赏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瑰宝发出的灿烂光芒。

它们是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格萨(斯)尔》是什么?

《格萨(斯)尔》与《玛纳斯》《江格尔》都是著名的古典民族史诗。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将它们称为“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格萨(斯)尔》有多精彩?戳视频了解一下。

《格萨(斯)尔》由我国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共同创造,藏族称为《格萨尔》,蒙古族称为《格斯尔》,统称《格萨(斯)尔》。它以韵散文兼行的方式讲述了格萨(斯)尔王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各民族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

2009年,“《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地区。

《江格尔》是蒙古族史诗,广泛流传于新疆、内蒙古等地。

它们是代代传承的文明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珍视,并不仅限于古典民族史诗。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参观赫哲族民俗展,观看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教学。

赫哲族老艺人尤秀云在同江市八岔文化活动中心展示鱼皮衣制作过程(2016年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仅有五千余人的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渔猎生活方式。人口虽少,这个古老的民族在乌苏里江畔繁衍生息,将自己的文化代代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赞扬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特别是渔猎技能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

习近平总书记说,《乌苏里船歌》唱的“船儿满江鱼满舱”的美好画面早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赫哲族虽然人口较少,但看到你们生活欣欣向荣,后代健康成长,文化代代传承,为你们感到高兴。

它们是大放异彩的文化瑰宝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迸发出璀璨的光芒,照亮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写下殷殷嘱托--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

戳视频,一起来欣赏乌兰牧骑队员和群众们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吧!

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适应草原地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具有“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职能,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

在国际舞台上,这些文化瑰宝也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亮丽名片。

2019年6月,在对吉尔吉斯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吉尔吉斯斯坦《言论报》、“卡巴尔”国家通讯社发表题为《愿中吉友谊之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署名文章。

2018年6月7日晚,中央歌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玛纳斯》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新华社记者郑焕松 摄

他在文章中写道:“应热恩别科夫总统邀请,中国中央歌剧院将赴吉尔吉斯斯坦演出中文歌剧《玛纳斯》。这一两国人民共同拥有的文化瑰宝再次大放异彩,奏响中吉传统友好的时代强音。”

出品人:赵承

策划:秦杰、霍小光

监制:车玉明

文字:施雨岑、朱基钗

摄影:谢环驰、王建威、郑焕松、张晓松

视频:谢环驰、燕雁

编辑:苗夏阳、董博婷

关于民族团结的文化?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他多次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这是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他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意味深长,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实质上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存亡绝续的问题,即文化认同的问题。所谓文化认同,就是回答“我们是谁?”从个体的角度而言,问题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应该做什么?”从族群和群体的角度而言,问题就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应该做什么?”

人类的生命包括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物质生命是精神生命的基础,精神生命为物质生命提供目的、意义和价值。人类生命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超越自然的,具有超出动物性的内容与价值。人类的生命超越动物的自然求生、繁衍之上,有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有着对超出有限性,达到无限性存在的信仰。精神生命本质上就是文化。人类有人类的文化生命,民族有民族的文化生命,个体作为人类民族的一个成员必然承继人类、民族的文化生命,而成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任何个人的生命都不可能离开他的民族的文化生命而独立存在。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因而就有不同的文化自我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物的认可和接受,其根本上是对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的普遍认同。

美国著名文化学者亨廷顿指出,“人民和民族正试图回答人类可能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是谁?他们用人类曾经用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传统方式来回答它,即提到对于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也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最持久、最重要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其作用反而更加凸显。

在全球化时代和文化多元主义的背景下,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渗透加剧,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中国人之为中国人,是因为中国人有自己的心灵及其心灵复制的母版,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文化激进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存在“去中国化”的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去中国化”:“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人类文明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又一场民族的历史悲剧,陷入一个又一个民族灾难。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许多关于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观点,特别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是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重要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

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内部是价值观及其凝聚力、向心力,在民族之间就是影响力、吸引力和同化力,也就是文化软实力。关于软实力,按照其首倡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主要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在约瑟夫·奈看来,软实力是国际关系领域中,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所具有的以吸引为手段、以同化为目的的影响力。软实力可以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均要通过大众传媒体现出来。软实力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发挥影响,产生吸引,最后实现逐步同化的过程。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上下五千年,风云多变幻,多少内忧外患,多少朝代更替,但中华文明不断,中华文化不坠,中华民族不亡,堪称世界文明奇迹。曾到中国讲学的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几大古国文明中唯一得以幸存和延续下来的文明。自从孔子时代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和罗马帝国的文明都相继消亡,但中国文明却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良,得以维持了下来。中国人的某些无与伦比的优秀道德品质,这些优秀的品质正是现代社会生活最最迫切需要的。在中国人所有的道德品质中,我最欣赏的是他们平和的气质。”在国际风云变幻的新时代,更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我们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离开高度的文化认同,就没有基本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日益深入而全面的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面对当前的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思潮,同时,物化主义、消费主义、娱乐至上、极端个人主义也时时侵蚀我们的心灵,戕害我们的社会,危害我们的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温情与敬意”,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蔡利民,系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深刻领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多重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述,为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推动21世纪人类文明更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世界意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意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论述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中“根基”和“命脉”价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构成和特性,是国家发展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深厚历史的积淀中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奠定更为深厚的文化基础,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所独有的深厚文化底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论述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互融共进。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价值的基础上,站在中华文明历史性与继承性的高度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突出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一致性,打通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今之变”,激发了中华文化的当代活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野之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及其优秀传统文化不再因历史的纵深和阻隔而滞塞不通,而是由古溯今、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并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断发展演化,从而接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生命,并为中华文明走向现代化,为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厚植了文化根基。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论述为中国文化建设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尽一致,其文化建设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不是偶然的,是由中华民族历史传承和文化基因所决定的。从世界历史的传承来看,中华文明延绵不绝,这得益于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孕育的一套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从而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既要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也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意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论述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源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人为中心,提倡文明的交融互鉴与和谐共生,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先进性与人民性,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实现文化现代化提供了最为科学和坚实的文化建设理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人类文明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为科学的文明尺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文化建设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现状和基本国情,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思想结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论述的提出,丰富和挖掘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涵,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科学指导地位。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论述有助于建设文化强国,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历代党的领导集体都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强调知行合一,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与时俱进的、符合中国人民精神物质需要的文化建设理论,这些理论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论述蕴含了更为广泛的思想内容,即在深入分析中华文明多重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总结了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获得的规律性认识,阐明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间存在的高度价值契合,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核心理念和理论框架,又对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此外,还明确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明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肩负起新时代文化发展使命,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不断探索和拓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阐述,系统回答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基础上的现代化,是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中重财富积累,轻理想信念的弊病,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论述树立了人类文明交融互鉴的新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和合”哲学智慧内蕴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人心和善等价值追求和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信念,既囊括又超越了文明间的冲突、融合,又彰显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的国际交往原则以及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交往理念。既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故事中加强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又在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取长补短,在兼容并蓄中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又用文明间的交流超越文明隔阂,用文明互鉴代替文明冲突,用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有力地驳斥了“西方中心论”“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错误思潮,为解决文明间的矛盾、冲突贡献了极具中华文化底蕴的智慧和方案,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论述有助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充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一向追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太平”以及“贵和慎兵”的“和合”理念,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早已沉淀在中华文明的基因和血脉当中。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的强大和平基因是我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勠力同心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文化底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世界大同理念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上,阐述了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对待不同文明的包容态度,彰显了中华民族宽广的胸怀,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和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诉求,其思想所散发的强大生命力、感染力和传播力,必将促进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刘宗灵,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祥文,中共泸州市龙马潭区委党校)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