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百度知道(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

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百度知道(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

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经久不衰。

传说,在花木兰出生时,木兰的父亲朱天禄,人至中年,也无子嗣。他极其渴望有一个孩子。一天,他在木兰树下做了一个梦,梦见玄帝赐给他一个孩子,玄帝要这个孩子为汉室建功立业,要让其多习书文,勤操武艺。

其后,朱天禄的妻子便怀孕了,次年的四月,木兰便出生了,他的父亲为她起名为花木兰。

花木兰,出生在东汉北魏时期。

漠北有柔然,屡屡进犯。朝廷为了击退柔然,在民间招募士兵,要求每家每户都要出一个男丁。可惜,花木兰家只有她,一个柔弱的女孩子。看着两鬓已泛花白发的父亲,木兰若有所思,闷闷不乐。所以才有“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依然决然替父从军。

木兰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没有退路的人,只有坚决的选择出路。

作为父亲唯一的女儿,也可以凭借胆识,做出惊人的举动,是“文”是“武”,都不那么重要了。

她只能选择坚硬的铠甲,放弃闺阁女工。

铠甲,在木兰的纤纤素手中略显得沉重,不过,战争的希望就在前方。

她坚毅的目光,在眼睛中熠熠生辉。不过,战争的残酷也泯灭不了和她一起想战胜回家的战士们。

中唐诗人韦元甫有诗云:“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尽忠是木兰、甚至是抵御外来侵略的爱国人士永不可摧的信念,有了信念,精神就有了依托,外来的刀剑就不可怕。

保卫家国,捍卫家国的尊严,成了木兰心目中坚不可摧的信念。燕山胡骑的弯弯刀,是割不断他们心中坚持的必胜信念。

保家卫国成为他们心中的正能量,充斥在和她一起作战的战士们的血液里。

选择征战,选择出击,选择不退缩,是战乱时期战士共同的努力目标,也是木兰替父从军的必然。

她不再只是家庭的孝女,而是背负着责任与使命的女战士,能驰骋战场,能手执刀剑奋勇杀敌,成为能保卫国家的人。

也许,花木兰在“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环境里磨砺了坚毅的意志,成为了有钢铁意志的人,和战士们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路途里看尽了苦难,有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豁达与坦然。

只有经过了苦难的人,只有经历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人,才懂得生命的可贵。

没有了超出常人的经历,哪能得到“女英雄”这一称号,并被后世的人们口口相传?

北魏的战士们,经过无数次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战争,木兰也由此回到家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所有的一切都是经历过才能获得。此时的花木兰,不仅是家里人的骄傲,更是民族的骄傲。

与其说我们怀念的是花木兰的英雄气概,还不说我们更喜欢花木兰果敢的抉择,与渗入血液的不服输的女性气质。

我们更喜欢一个有独立思想,有家国情怀的、有“花木兰”气质的人。

作者:辛亮亮,语文教师,写人物故事,读有趣诗词。

她是明代的花木兰,保家卫国被封忠贞侯,凭实力和男将平起平坐

国难思良将,晚明多事之秋,明朝也涌现了多位英雄,如熊廷弼、孙传庭、袁崇焕。崇祯皇帝十分吝啬,他流传下来的御诗有据可查的仅五首,但其中四首居然写了同一个人——四川女将秦良玉。

此人巾帼不让须眉,忠君爱国、保卫本土、抗击贼军,虽无力改变大局,但其用兵之奇、忠君之情不下孙传庭、袁崇焕等。南明封其为“忠贞侯”,且不说女性封侯如何,单看“忠贞”二字,就可知秦良玉的地位。

秦良玉雕像

一、秦良玉出生时的情况

秦良玉,字贞素,重庆忠县人(当时为四川忠州)。《明史》赞之曰:“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秦良玉的家族四川秦氏乃望族,向上可追溯至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当时秦氏始祖秦安司从湖北麻城迁入四川,于四川忠州驻足,秦良玉当为秦安司九世孙。随着秦氏在忠州稳扎稳打,最终成了当地一支举足轻重的大族。

至秦良玉出生的万历二年(1574),当时大明已入迟暮,虽因张居正改革政局尚且安稳,但明朝多年的积弊、贪腐已经严重侵蚀了根基,和平只是假象。朝廷权威下降,帝国内部不稳,就会激起野心分子的异心,地方土司离异倾向严重。万历十八年(1590),播州土司杨应龙和中央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万历二十年(1592)出现了宁夏哱拜之乱;万历二十七年(1599),杨应龙全面造反。

秦良玉剧照

秦良玉的父亲秦葵,熟读儒家经典,见识长远,文化素养极高,以儒家忠君爱国为准绳。面对乱世,秦葵认为必须要教会孩子们(秦良玉上有兄长邦屏、邦翰,下有一弟民屏)防身自卫、保家保土之术。秦良玉虽为女子,但为父亲所喜爱,所以她没有像传统女子一样攻读《女训》、学习女红,而是和兄弟们一起学习儒家文化、兵法古籍、刀枪棍棒,防止在乱世中“徒为寇鱼肉”(《明史》)。

二、初次上阵

秦良玉成年后,嫁给了当时的四川石砫宣抚使马千乘。马千乘为东汉收复交趾的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两家可谓门当户对。

万历二十七年(1599),播州杨应龙正式造反,官军四面围剿杨应龙,播州北部四川布政司亦受命出兵。四川布政司即征调各地土司出兵,马千乘遂率军三千出征。

杨应龙

丈夫出征平叛,秦良玉没有安稳地待在后方,父亲的教育让她知道为国尽忠、替君解忧是为臣之道的道理。所以秦良玉单率五百军士,“裹粮自随”(《明史》),这是秦良玉第一次真正上阵。初次上阵,秦良玉不下须眉,她与副将周国柱和叛军在邓坎周旋,运用从小熟读的兵法,成功将叛军遏制在了邓坎。

万历二十八年(1600),叛军趁着官军夜宴之际偷袭,秦良玉夫妇合力将其击败,并且率军反攻,转败为胜,秦良玉进而乘胜追击,深入敌境,接连攻破贼军七个城寨,率领酉阳诸军攻取播州重地桑木关,以此功绩“为南川路战功第一”。

秦良玉塑像

播州平叛之后, “良玉不言功”(《明史》),足见其纯良淑德,谦虚低调。《明史》评曰:“秦良玉一土舍妇人,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彼仗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

秦良玉陵园

三、任职宣抚使、忠贞不二

播州平叛之后,诸路军队归乡。其后,秦良玉丈夫马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明史》),秦良玉继承丈夫职位,成为宣抚使。任职之后,《明史》赞其“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其训练的“白标兵”成了明末西南地区的精锐,也是明末朝廷为数不多的精锐。

虽然丈夫受奸佞诬陷而死,但秦良玉政治立场坚定,对大明忠贞不二。泰昌时期秦良玉和其兄邦屏、邦翰参战辽东,邦屏、邦翰具死王事。当时的兵部尚书张鹤鸣说:“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砫(秦良玉)、酉阳二土司功。”(《明史》)

明军

天启元年(1621),四川另一土司奢崇明造反。奢崇明以重礼和杀夫之恨游说秦良玉,希望和她共同割据四川,秦良玉言辞拒绝,并将使者和礼物全部掷了出去。使者居然出言不逊,惹得秦良玉大怒,拔出佩剑将其砍为两段。秦良玉旋即号召部曲,加入官军,参与平叛。

当时奢崇明已占据山城重庆,入渝之路崇山峻岭、崎岖难行,且入渝要道二郎关至浮图关一路被贼军重兵把守。平叛总兵杜文焕多次进剿都功败垂成,秦良玉遂主动请命绕过崇山峻岭,与明军前后夹击,杜文焕同意。

当时贼军只防正面明军,没想过有人敢翻越崇山峻岭绕道后方,结果被秦良玉率领的铁甲银枪、蛮靴白马的白标兵直入后方,贼众溃不成军。官军顺利攻克二郎关至浮图关全路,直捣重庆。

四、抗清勤王

崇祯三年(1630),永平四城被清军攻陷。北京局势岌岌可危,崇祯帝下诏天下勤王,但只有卢象升真正带兵勤王,其余重臣只是起兵做样子,徘徊不前。和这些饱读诗书的大明重臣相比,乡下土司秦良玉不畏艰险,“出家财济饷”(《明史》)誓师勤王,从重庆不远万里入北京。

《碧血剑》中的崇祯

虽然各路勤王军也龟速前行到了蓟门一带,但再无动作,不敢正面抗清。只有秦良玉劳师远行,领疲弱之师率军出击,在友军配合下,一举收服了遵化、永平四城,解除了清军的威胁。事后,崇祯帝亲封秦良玉一品夫人,写了御诗四首,称赞秦良玉。

崇祯帝殉国后,清军野蛮南侵,明朝藩王拿起了明朝大旗,以南明之旗继续抗清。远在西南的秦良玉已是73岁高龄,面对国都被破、百姓被屠、敌我势力完全不成比例的局势,欣然接受了南明隆武帝的受命诏书,任太子太保、忠贞侯、总镇关防,准备以垂暮之年率军再次远征、勤王福建、继续扶明灭清。但是因为郑芝龙叛变朝廷,秦良玉未能远行。

永历二年(1647),南明昭宗皇帝朱由榔下旨加封秦良玉太子太傅,授职四川招讨使,名义上统辖四川全境军马。可惜几日后,秦良玉逝世,南明也在内讧中彻底灭亡。

秦良玉之墓

文史君说

相比于花木兰、穆桂英等文学作品塑造出来的巾帼英雄,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秦良玉在今天的知名度并不算高,但其一生也曾受到无数名人赞赏。崇祯帝为她作御诗四首,就是近代以来其爱国精神也被人所称颂,革命党秋瑾先生说道:“古今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侯。……吾骄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此。”冰心先生亦对秦良玉很是崇拜:“有谁像秦良玉一样?一生的精神,都拿来放在安内攘外,剿贼御侮上面呢?她一生为国家奋斗,为民族牺牲。”秦良玉的忠君爱国精神是超越古今的。

我们读历史,经常讲以史为镜,读秦良玉的故事,一方面会为英雄热血而激动,另一方面或许也会为她最后的结局而惋惜。毕竟她为之奋斗的大明朝,终究是完了。那明朝为什么会完了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无疑是需要极深的史学功底和社会阅历的。这里我推荐吴晗先生的这本《大明王朝三百年》给大家。吴晗先生是明史的著名专家了,也已经去世多年。这本书实际上是他代表作的再版,可以说深度剖析了明王朝兴衰背后的历史逻辑。

如此好书,活动价竟然只要24.7元,你还等什么呢?

参考文献

《明史》,中华书局1979年版。

韦美兵:《试论明代秦良玉》,《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8期。

朱华:《秦良玉忠贞侯性质辨析》,《三峡论坛》2016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