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心有灵犀是什么意思(灵犀是什么意思)

心有灵犀是什么意思(灵犀是什么意思)

“心有灵犀一点通”中“灵犀”是什么意思?很多人经常读,却不懂

“好读书,不求甚解”已经成为不少现代人的通病。对于古诗词,很多人仍像上学时为了应付考试一样,只肯背千古名句,却不愿意理解它的上下句,也不愿意深入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笔者想告诉这些人的是:你真的不知道,你到底错过了多少有意思的事。

以《望庐山瀑布》为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诗应该是几乎人人会背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诗中的“香炉”指的是什么,为何香炉里冒出的是紫烟不是白烟?其实香炉指的是庐山的香炉峰,紫烟是因为红色和蓝色的合成色是紫色,红日照在蓝天白云中白色的水气和雾气会呈紫色状。了解了这些,你才能知道诗仙为何能叫诗仙!在诗仙眼中,眼前的这座山就是立于天地间的一鼎大香炉,这样的笔力令人叫绝。

与“日照香炉生紫烟”一样,笔者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个经常被很多人念着的千古名句,它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话在现代的使用率是极高的,一般用来比喻爱情中的双方心心相印。当然,用它来形容友情、亲情也是可以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它的上一句是什么?诗中的“灵犀”又是什么意思?很多人经常用这句诗,却并不懂。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全诗:

《无题二首》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经典之作,目前主流的看法认为它写的是爱情。从诗字面的意思来看,李商隐写此诗是为了怀念前一日酒席间遇到的一位女子。二人相见于画楼西侧的桂堂。当着众人的面,隔着座位互送暖酒,又一起玩射覆的游戏。宴席结束时,诗人想起自己要去外地赴任,心中很是伤感。

纵观全诗,最妙的一联就是次联。“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句自然不用说,而它前7个字“身无彩凤双飞翼”也是既经典又唯美。他们二人虽然间隔而坐,虽然没有彩凤那样的翅膀,但心早就飞到对方身边去了。诗人通过无翼来衬托有情,语言充满了张力。

而“心有灵犀一点通”中的灵犀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古书记载,古代有一种很有灵性的犀牛,头上长着三只角,其中有一只顶角就通天犀。据说正是只角让这种犀牛充满灵气,剖开这只角后会发现里面有一条白色的纹理,古人叫它灵犀。李商隐在诗中所说的灵犀就是这条白色纹理,他认为相爱的人若是心心相印,便似犀牛角中有了灵犀。

了解了这层意思,咱们不得不说,古人当真是很有想象力的。他们看见桥边的柳枝,能想到柳就是“留”,看到天放晴了,能写出“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样一语双关的诗句;看见骰子上的红点,能想到相思的红豆,写出“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而李商隐,能根据古书中关于犀牛角的记载,写出“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种想象力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确实是令人叹服。

多年来,对于现代诗为何无法火起来,很多人都认为是少了诗性。何谓诗性,抛开各种大道理,其实通俗地讲就是能将咱们眼前见到的平凡事物,写出诗意来。还有哪些诗让大家觉得很有诗性呢?欢迎讨论。

“心有灵犀一点通”中的“灵犀”到底指什么?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甄嬛传》中有这么一幕:甄嬛在诞下公主后,请皇帝起名字,皇帝想想后说道:

“就叫灵犀吧!”

甄嬛点点头:

“奴婢也正有这个意思!”

皇帝笑笑:

“这就叫做:心有灵犀一点通——”

......

说起心有灵犀一点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仅仅在电视电影中,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千古名言,比如:

“某某某,连过生日吃饭都能选在同一个饭店,同一间包房,我们可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没想到你也来了,这叫什么,这就叫做:心有灵犀一点通”......

那么,到底什么是“灵犀”?“心有灵犀一点通”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且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到底什么是“灵犀”?

什么是灵犀?

有两种说法:

一,传说犀牛角上有白纹,感应灵敏(光感探头),所以犀牛角也叫“灵犀”。

二,据古书(估计是《山海经》的手抄本吧)记载:犀牛中有一种“通天犀”的品种,它们身上有一条白色的从头贯穿至尾的诡异线条(是不是土著人故弄玄虚画上去的?),一直被当做是通灵线,故,“通天犀”又叫做“灵犀”。

反正不管是有白纹的犀角也好,还是可以通灵的“通天犀”也罢,现在的“灵犀”皆都被伟大的人类通通比喻成了“心领神会,感情共鸣”的意思。

接着:“心有灵犀一点通”到底是怎么来的?

其实关于“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有一段蜿蜒动人的来历的:

说唐文宗太和年间,李商隐参加了岭南节度使王茂元举办的一场宴会,在宴会上他认识了王茂元的小女儿王朝云,王朝云端庄秀丽,聪慧可人;李商隐一见倾心,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宴终席散,回到家中的李商隐始终对王朝云念念不忘,于是便写了许多情诗托人寄给了王朝云。

然而遗憾的是王朝云却始终没给他任何回复;李商隐郁闷之下借酒浇愁:

“难道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

就这样,一年很快便过去了,李商隐似乎也渐渐地将王姑娘给忘了,然而,无巧不巧的是,一个春暖花开之日,两人却又在长安的曲池桥边相遇了。

李商隐喜出望外,当即便上去打招呼:

“王姑娘,你可还认得小生?”

王朝云当时也蒙,但随后她便立刻兴奋地回答道:

“当然认识,公子托人寄给我的那些,那些诗,我可都还好好地保存着呢!”

‘保存着?难道我不是单相思?’

李商隐闻言甚是诧异,遂问道:

“可是王姑娘,你,你怎么一封信都没有回我?”

王朝云轻咬着嘴唇,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道:

“你,你写的那些诗太好了,我,我一直都想不出来该怎么回复你,故一直拖到了现在!”

李商隐点点头:原来是场误会......而并不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接下来,两人又寒暄了几句后,王朝云便含情脉脉地对李商隐说道:

“我是父亲最疼爱的小女儿,我的终身大事必须得到父亲大人的同意,你若确实对我有意,便早些来提亲吧......”

说完,王朝云便红着脸跑开了。

李商隐看着王朝云渐渐远去的倩影,兴奋之意流于颜表,高兴的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

“太好了,我,我这就去准备,准备提亲......”

可转念一想,又泛起了嘀咕:

“如今自己乃是一介白衣,王茂元定然不屑于顾......到时候,他若不答应,岂不是糗大了!”

思忖再三之下,李商隐决定还是先考取功名后再提亲。

皇天不负有心人

第二年,李商隐凭着数十年苦读出的真才实学,一试中第,以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进士录取通知书”。

与他一同考中进士的韩畏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于是便将他推荐给了渭源节度使(唐朝做官是需要人推荐的)。

这渭源节度使不是别人,正是王茂元。

在家苦苦等了一年的王朝云得知李商隐来到渭源后,立刻便来找他,两人在王朝云的闺房相会,互述思念之情,一时之间感慨万千,一直聊到了深夜,方才依依惜别。

回到住所后,李商隐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想想自己与王朝云的情感历途,彼此就好像心意相通,心心相印一样:

譬如三年前的宴会偶遇,虽然彼此没有挑明爱意,却皆都在心里暗恋着对方......又譬如两年前的曲池桥边,没有约定,缘分却早已注定......再如今朝重逢,没有归期,却早已心知肚明——

或许这就是:心有灵犀吧——

想着想着,李商隐不觉诗兴大发,信笔写下了后来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第二天一大早,李商隐便就拖韩畏去向王茂元提亲,王父感觉李商隐很优秀,是个不可不多的人才,便一口便答应了下来。

这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由来。

最后总结:

小时候,总认为“灵犀”是一个叫做“林夕”的女孩,而“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思就是:

心里面总放不下一个叫做林夕的女孩——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叫做林夕的女孩,很脆弱,是个纸片人,只要用手指一点,就破了,所以我们要去保护她,把她装在心里,不让任何人去伤害她(在我们那,“通”通“冂”,就是破的意思)。

后来一直到了高中,认识了一个叫做李商隐的人,读了他的一首叫做《无题》的诗后,才知道:

原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叫做“林夕”的纸片女孩......“林夕”其实只是每个成长在男孩心中的“梦”......而一旦“梦”醒了,便就什么都没有了......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谢谢观赏!

关注我,每天都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爱无灵犀(民间故事)

国庆节,因为要接待几个俄罗斯客户,他打电话回老家,跟母亲说自己6号才能回去。公司越做越大,越来越忙,回老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他知道,母亲想他,每时每刻。

事实上,俄罗斯客人4号就走了,5号一大早,收拾停当,他开车带了妻儿踏上了回家的路。

然而,他还是失算了,车还没下公路,他便远远地看到了站在村口的母亲。

母亲站在那棵几乎落光了叶子的槐树下,不时踮起脚儿,向公路的方向张望。一头灰白头发在风中摇曳,整个身子像一株深秋被摘去了果实的玉米秸,干瘪的躯干没有一丝水分,看上去单薄而脆弱,仿佛稍有风吹草动,随时都可能零落成泥。

母亲的左眼去年查出了白内障,她却不肯治疗,说好歹还有一只眼,将就着行了,况且,这辈子该看的都看过了,临死再挨一刀,不值得。

他知道,母亲是心疼钱,母亲总说他们挣钱不容易,不要大手大脚乱花。很早以前他想了,等再过一段时间,母亲的眼睛适合手术了,自己就带她去市里做了。他告诉母亲,手术的几个钱对自己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说这话时,母亲笑了,笑得很灿烂。儿子出息了,做母亲一辈子盼的,不就是这个吗?

村口离公路还有二三百米的距离,这么远,母亲昏花的老眼根本看不清,可母亲依旧固执地伸长了脖子,不时地向这边张望。

他的眼有些潮湿。

远远地,他停了车,妻子和女儿下车,一溜小跑过去。女儿大声喊着奶奶,喜得老太太合不拢嘴。

把母亲扶到车上,他问母亲:“今天才5号,您怎么就知道我回来了呢?”

“我是你娘,你那点儿心思我还不知道,”母亲咧着缺了牙的嘴,笑着,有些得意,有些狡黠,“我掐指一算,就知道你们今天回来。要不,怎么叫母子连心呢。”

他忽然相信了妻的话。爱,真的是有灵犀的。以前,每次往家打电话,十回倒有九回半是母亲接的。家里的电话没有来电显示,他一直纳闷儿,怎么每次不等他开口,母亲便知道打电话的人是他呢?莫非这爱的灵犀就真的这般灵光?

车进了胡同,嫂子笑着接了出来。哥哥比他大九岁,三个孩子,一个女儿嫁在本村,一个儿子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另一个还在读书。

女儿拉母亲去串门,妻和嫂子择菜做饭。他无所事事,去菜园找哥哥。

哥哥在园子里莳弄白菜,见到他,喜上眉梢。

哥俩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问及母亲的近况,哥叹了口气说:“娘越来越糊涂了,天天守着电话,不管谁打进来,张嘴就是一句,‘二小儿啊,娘就知道是你’,弄得俩孩子都不敢往家打电话了,怕娘一听打电话的不是你,失望……”

他愕然,怪不得每次接电话母亲一猜一个准儿呢。

哥哥顿了顿,接着说:“自从去年你去省城办事顺便回了趟家,娘想起来便到村头儿站会儿,国庆这七天假,你明明告诉她6号才回来,可娘愣是从1号起天天去村口等着……”

他的心忽然抽搐了一下。

一直以来,他都以为母亲接电话和去村口等他,是一种母子间的灵犀,却原来,这爱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灵犀,那不过是母亲日复一日固执的牵挂与守候。

秋风中,母亲那颤巍巍翘首期盼的身影,让他的心,刹那间,一片濡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