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抱朴守真的意思是什么(抱朴守真的意思)

抱朴守真的意思是什么(抱朴守真的意思)

傅继英抱朴守真书法作品赏析

傅继英书法:抱朴守真。意思是守着朴素的内心和本真。意谓清心寡欲,不受物欲诱惑。出自《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当代社会,面对浅薄浮华的社会现象,人们的价值取向在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双重挤压下发生着急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一些现实化、功利化的不和谐现象,折射在物质生活上表现为享乐型的倾向。

简单,朴素,不是单调。而是抱朴守真,得一份纯粹,心安、身安于世间,这是最为雅致的东方生活美学,道德经中:大道至简,早已道明一切。

“抱朴守真,涉世之道”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讲究做事的圆滑,深谙世事却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历经苍凉却不失纯真,才是最智慧的练达生命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以葛为姓 抱朴守真美名传

百家姓,葛。

葛为多年生藤本植物,可谓全身都是宝。其根、茎、叶、花均可入药;葛根既有药用价值,也可提制淀粉(葛粉),是营养丰富的美食;葛的茎皮纤维可用来织布、造纸、制绳等,用处很广。

葛的花期一般为每年的9至10月、果期为11至12月。秋冬时节,是享用葛的最好时候。

以葛为姓,有着葛的朴实、通透和圆融。抱朴归真,大道传世。

一 葛洪与葛 共传美名

葛姓的代表人物,要数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在古代传说中,甚至说这世上本没有葛,有了葛洪,才有了葛。

葛洪与葛结缘,源于他的抱朴。

抱朴是一个道教术语,源见于《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指平真、自然、不加任何修饰的原始状态。抱朴即保持本有的纯真,不为外物所诱惑。

葛洪(公元284年-公元364年),字稚川,出身江南士族。他很早就因潜心向学、崇尚自然、帮助乡亲,而被乡人赞为“抱朴之士”,葛洪也自号“抱朴子”。他是三国方士葛玄的侄孙,葛玄曾师从炼丹家左慈,号葛仙公,以炼丹秘术传于弟子郑隐。葛洪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劳作之余坚持学习。葛洪约16岁时拜郑隐为师,深得郑隐器重。郑隐的神仙、遁世思想对葛洪影响很大。葛洪是丹阳郡句容(约为今江苏镇江句容)人,曾选择茅山(位于现江苏常州金坛区和镇江句容市交界处)抱朴峰为修道炼丹处。他将自己的道教理论写成书,书名也取为《抱朴子》。作为道教理论的经典之作,《抱朴子》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而又比较完整的一部炼丹术著作,也是研究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

(明)崔子忠《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在炼丹修道的同时,葛洪精修医药学,他主张道士应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

那传说中令葛洪与葛相遇的地点即是茅山。当时,葛洪带领两个弟子在抱朴峰以丹炉炼丹,在终日的烟熏火燎里,两弟子中了丹毒,出现了烦躁热渴、口臭牙痛、大便秘结、皮肤上长红疹等毒火攻心的症状。葛洪用了许多药草为两弟子治疗,效果都不理想。一天夜里,葛洪梦见三清教祖为他指点迷津,告诉他在茅山东边长有一种青藤,其根肥厚,外紫内白,可榨出白液,糥韧中略带甘甜,能够清热解毒、祛燥消疹,还可煮之充饥。葛洪醒来后,便独自带上干粮上山寻找,果然在往东的山垄中找到了那种青藤。他将青藤根切成片状,用木槌敲碎,挤出浆液,煮熟了给两个弟子喝。很快,两个弟子燥热的身体逐渐平复,不良症状逐渐消失。痊愈后的弟子还跟着葛洪将青藤根捣烂煮成糊状充饥。青藤的功效很快传开,人们纷纷按照葛洪的指点,挖青藤根食用充饥,因不知道这种青藤的名字,只知是葛洪发现的,就将它取名为“葛”。人们还将上茅山的路命名为“葛洪路”,还有些乡人跟着葛洪姓了葛,并遵葛洪为葛姓始祖。

这样的传说,真是带着几分仙道般的色彩。葛洪确实常用葛为老百姓解除疾苦,现在的江苏镇江句容市,也真有葛洪路。但是,葛洪不是最早发现葛的,也不是葛姓始祖。

葛,大约在伏羲氏时期之前就有了,当时,人们把葛长得最茂盛的地方称为葛地。居于葛地的部落里,有一位能人发现葛根能充饥,葛藤和葛茎皮能编布织衣。在那生产力极低下的时代,吃饭穿衣是头等大事,这位能人自然很快受到部落之民的拥戴,大家推他为首领,称他为葛天氏,寓上天下凡于葛地的神人之意。葛氏就源于葛天氏,只是其后裔子孙简化成了单姓葛。《风俗通义》记载:“葛氏,古葛天氏之裔。”《百家姓姓氏溯源》记载:“葛姓源于葛天氏。”

葛和葛姓的缘分很早就有了。也许是人们出于对葛洪的感念和对葛的喜爱,便将葛洪与葛联在一起传扬吧。

二 抱朴之士 “抱”得佳人

葛洪的抱朴之性,还让他收获了好姻缘。

葛洪的妻子是鲍姑(约公元309年-公元363年),名潜光,精通灸法,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与西汉义妁、北宋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

鲍姑出生于官宦兼道士之家,其父鲍靓,字太玄,禀性清慧,学通经史,行医修道,兼通儒典,明天文、《河图》和《洛书》。鲍姑从小就得到鲍靓的悉心教导和培养。鲍靓在广东越秀山南麓建越岗院(约为现三元宫),供鲍姑居住修炼。鲍姑也很有医学天赋,又勤学苦练,在医药学上很有成就,尤以艾灸之术专治赘瘤和赘疣而闻名于时,常常一灼即消。《本草再新》《羊城古钞》等书籍皆记载之,“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活人无数”“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

确切地说,先是鲍靓看中了葛洪。鲍靓曾在丹阳开馆授徒,葛洪也拜鲍靓为师。道法精深的鲍靓,看人眼光也独到,他对葛洪的心性志向和朴实好学、不慕名利的作风颇为欣赏,将修道之术尽传于他,还将女儿鲍姑许配给他。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说得还是有道理的。葛洪的相貌、家境都比不上鲍姑,却得到了鲍姑的青睐,靠的就是读书。“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更何况,还有鲍靓为良媒呢。

鲍靓调到广东南海郡任太守后,葛洪也到了广东罗浮山,师徒俩的传说,就像神话:鲍靓日理政事,夜晚就乘着由两只葛鞋变成的燕子飞到罗浮山和葛洪研究仙术。据传鲍靓享年百余岁。

(明)丁云鹏《葛洪移居图轴》

婚后的葛洪与鲍姑,远离战乱,远离世俗,隐居于风景秀美的罗浮山,一同采药辨药、炼丹制药、研究医理,为百姓疗病。葛,也是他们常用的药草,并被他们融于日常生活中。他们常常身着葛衣、脚踏葛鞋、日食葛粉。他们制出的葛粉,如后来的宋代医药学家寇宗奭记录的那般精致和美味:“冬月取生葛,捣烂入水中,揉出粉,澄成垛,入沸汤中良久,色如胶,其体甚韧,以蜜拌食,擦入生姜少许尤妙。”

葛洪、鲍姑还与乡亲们一起植葛,在丰衣足食的劳动中收获快乐,一如葛姓始祖葛天氏。当年,葛天氏还根据各种劳动形式,发明了“乐舞”,即是以牛尾做道具叩着牛角载歌载舞的形式。葛花也常作为装饰品,闪亮在乐舞中,成为耀眼的光。《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天氏之乐。《诗经》中来自郑国民间的诗歌,也跟葛天氏之乐相吻合。

罗浮山的葛便和着人们欢喜的心,漫山遍野地生长着,“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葛草生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割藤蒸煮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不厌弃。

葛的整体形象就是如此丰满而有情,能满足我们很多感觉和想象。葛花的紫红色愉悦着我们的眼,葛粉的顺滑糯软熨帖着我们的味蕾,葛布的朴实安稳抚慰着我们的触觉。

葛,也具有抱朴之性。

三 求丹问药 免疫先驱

隐在葛的温暖和光明中,葛洪仍钻研不止、著书不辍。

葛洪并不迷信,他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他以科学的方法求丹问药,是早期的化学家、科学家。炼丹时要把一些矿物放在密封的鼎里,用火来烧炼,矿物在高温高压下就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在炼丹过程中,葛洪发现了一些物质变化的规律,他炼制出来的药物有密陀僧(氧化铅)、三仙丹(氧化汞)等,这些都是外用药的原料。葛洪还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对丹砂(硫化汞)加热,可以炼出水银,水银和硫磺化合,又能变成丹砂;用四氧化三铅可以炼得铅,铅也能炼成四氧化三铅等。

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进一步体现了葛洪的科学思想,特别是免疫学萌芽。例如,他记载了疯狗咬人引起的病症。人被疯狗咬了,发病时非常痛苦,受不得一点刺激,甚至听见水声都会抽搐痉挛,所以疯狗病叫作“恐水病”,也就是现在的“狂犬病”。当时对这种病无法预防和治疗。葛洪想到了古代有“以毒攻毒”的办法,如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说,治病要用“毒”药,没有“毒”性治不了病。葛洪想,疯狗咬人,一定是狗嘴里的毒从伤口侵入人体,使人中毒的,那能不能用疯狗之毒来治疯狗病呢?他把疯狗捕来杀死,取出疯狗脑,敷在病人的伤口上,果然有一定效果。葛洪可以称得上是预防医学的先导、免疫学先驱。

葛洪过去了1000多年后,与葛洪同样勤勉努力的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年-1895年)研制出了狂犬疫苗。他于1882年开始研究狂犬病,研究原理与葛洪的基本上相似,他用人工方法使兔子得狂犬病,证明病原体存在于病兔唾液及神经系统中,他提取病兔脑髓制成病毒活疫苗,成功地帮助人类获得了狂犬病的免疫。

医者,讲科学、有远见、富仁心,葛洪都做到了。就连《肘后备急方》的书名,都体现了葛洪对人发自内心的关怀:那是一部可以常常备在肘后、装进袖中衣袋、带在身边应急的书啊,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比较容易寻到、价格比较便宜的方子,是中国第一部急诊手册。

葛洪与鲍姑的深厚感情,更是展示在《肘后备急方》里。书里记有针灸方109条,其中灸方占99条。葛洪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确地注明了各种灸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作用疗效等,让不懂得灸的人,在弄清灸的分寸后,也能使用。葛洪并不常用灸法,但如此强调灸法,并记录得如此详细,当然是得于鲍姑的灸法理论和经验。

这就是被人们称为“葛仙翁”“鲍仙姑”的志同道合的人啊。“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中对葛架起的爱情桥梁的吟诵,也宛若“葛仙翁”和“鲍仙姑”鸾凤和鸣的写照。践行着共同的理想和事业,相互成全,相互成就,这样的爱情,同样具备抱朴的特点,如同来自远古的葛,初心和本性从未改变。

恰似神仙眷侣,徜徉在青山绿水间。(责编:沈沣)

抱璞守真,虚极静笃,咱们主打“本心”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这是老子告诉世人求道的方法,何为道,奈何自身文化造诣还不能悟其真谛,观其释义: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就现代人急功近利的心态还是要要返璞归真,回归本心,遵循事物的自然本性。

生活千姿百态,人的心态也存在差异化,直播带货的时代大潮造就了一波时代红人,同时也让这波勇于追赶潮流的人们吃到了时代的红利,有的人专职做直播,将其专业化运作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也有人兼职做,作为自己本职行业的一个热度的催化剂,同时也是赚块钱的途径;还有一波人他们出走半生,归来还是那个为了建设家乡建设,为了当地人民能够将当地的土特产通过这个途径销售出去增加收入的热血青年们,每个人都怀揣着梦想,在这艘“造梦”平台让自己和更多人一起迈上了致富路,改写贫穷。

世间万物阴阳平衡,物极必反,所以很多正在学龄期的少年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短视频的舞台大放异彩,觉得人生并非只有读书这一条出路,有了出名要趁早的念头,提早告别学业投身在时代的洪流中,殊不知,我们的教育改革正在给学子们化了新的赛道,大家的惯性思维读书是迈上一个台阶的唯一途径,读书无用功我是非常反感也讨厌别人用这句话跟我说道的。

读书可能没有让我们都能致富,但是看问题的角度和对待事务和为人处世都可以从书本上面借鉴,而不读书只能经历各种磕磕碰碰最后才了解了人情世故,看全面了这个世界,届时你肯定会反驳,那些书呆子情商低到尘埃里,不尽然,事无绝对,读书的出路和不读出自己打拼的出路是不一样的风景,你须承认的一点是“读书绝对是最轻松认识世界,修养品德等”的方式,有机会可以如此“轻松”的感知世界的途径也可以另辟蹊径。

不读书成功人士有很多,但是哪些不读书的没有变成成功人士的可能与读了书也没有变成成功人士的还是有些许差别,不是多了书卷气和傲气,还是那句话,整个人在书中获得的沉淀与滋养和跌跌撞撞打拼出来之后的沉淀明显松弛很多。

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路,行至于此再嚼过往自然是没有任何养分的,能让你汲取养分的是过往的经历让我们如今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和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是更加紧绷艰难的行走与接下来的几十年光阴,还是松弛的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遵循世间万物发展的自然准则,将抱负努力去践行,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都能接受,不理想可以继续努力,心安事业圆满,享受追求名利的过程,不要偏激的苛责自己,学会克制纠正别人的生活,不要总想着对别人指手画脚,你怎知你厌弃的不是对方满意的生活状态呢?

事未宽,心不安,疑虑久,始难安,放宽心让一切情绪放一放,把一切心焦的事情停一停,一切事情就都会好起来,咱们主打“本心”,心安事事宽,愿大家都抱有赤子之心,终获圆满。

美文共赏丨意在言外 抱朴守真

意在言外,抱朴守真

安黎

友人从中牵线,促成我与李孟进绝无仅有的一次潦草相见。在寒流肆虐的马路边,冻得瑟瑟发抖的我们,寒暄了寥寥数语,就各奔东西。从略带尴尬的交谈中,令我暗自惊讶并有所不适的是,相约见面的两个人,彼此间竟如此地陌生:我对他的情况知之甚少,他对我也近乎于一无所知。

李孟进尽管留着光头,但面相却毫无恶煞之气,反倒给人以敦厚实诚的印象。与那些装束极度夸张的书画界江湖术士相比,李孟进显得内敛而低调,像土坷垃那样质朴无华,又像野草那般无修无剪。他不装腔作势,无油嘴滑舌,闷头从艺日久,似乎连言语都变得格外悭吝,对人情世故都有些弃之不顾。

绘画,究其实质,是画家人格之形态和艺术之功力的具象化。也就是说,有怎样的人格操守和艺术磨砺,就会呈现出怎样的画面与画风。“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一个画家素养之高低,格局之大小,无需多言,皆悉数渗透于那一笔一划之中,弥漫于那一图一形之间,既难以蒙人,亦无法欺世。

纵览李孟进的绘画就会发现,他的画作不属于士大夫阶层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源自于天地间野蛮生长的“自我生成”。换句话说,就是他的绘画,并非苗圃中被精心栽培的花卉,而更像是半坡里野生的坚硬而壮实的杂木,在栉风沐雨中,映现着随心所欲的特质,不矫不媚,无脂无粉,原生原态,本质本色。这种画风的形成,我以为还不能简单化地归之于画家对技法的自觉遴选,而更为深层次的,是画家内在精神倾向的自然外露。绘画之所以不同于摄影,就在于它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照猫画虎,而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化重塑。成语“胸有成竹”,揭示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画家的笔墨之竹,非河岸溪边之竹,而是心里梦里之竹。世间的绘画,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通透明了,而是宛若蜜蜂采花后的酿蜜,必然要经历画家大脑的重新构图与配置,从而才能肩负起画家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言说。李孟进的绘画带有开天辟地的洪荒之美,带有天高地阔的辽远之势,究其本意,无疑是他想通过画笔,在向坚韧和蓬勃的生命致敬,在向素朴和博大的灵魂行注目礼。擅长以花鸟为取材对象的李孟进,其诸多的作品,都在围绕牡丹而展开。那些千姿百态的牡丹,既是他画技日趋臻美的明证,又是他精神领域托物言志的载体。他画笔下的牡丹,无论是从色度上,还是从气质上,都和其他画家的牡丹,有着微妙的差别。在世俗的意义上,牡丹是富贵的象征;但在文化的语境里,牡丹却堪比贵妃,富而不贵,艳而不雅,华美之中沾染着太多世故的俗尘。但无论遭到怎样的贬损,能被追捧为花中之王并被屡屡选为国花,牡丹的地位明显要比其他花草高出几许,身份也更为显赫,相应的,人赋予其的待遇也就更为优厚。令人讶异之处在于,李孟进画中的牡丹,无养尊处优之态,无矫揉造作之姿,反到像性格耿直行事风风火火的邻居大妈一般,彪悍而泼辣,倔强而执拗,出身低微却不卑不亢,命运多舛却斗志昂扬。这种牡丹,毫无疑问更像是沦落山坳顽强生长的野牡丹。野牡丹不被恩宠,不被娇惯,妖娆于塬畔,绽放于丘陵,在石缝里挺拔,在野风里绚烂,既汲取日月星辰之精华,也历尽风霜雪雨之磨砺,一经绽放,就光华夺目——李孟进能在牡丹花都洛阳全国性的牡丹绘画比赛中,一显身手,一举夺魁,并震动画坛,我想肯定不是因为他绘画技法的娴熟与练达,而在于他能独辟蹊径,意在画外,不仅绘制出了牡丹的风姿,更挖掘出了牡丹的魂魄。

当然,李孟进的取材,绝非仅限于牡丹,而是丰富而繁茂,有山有水,有枝有叶,有奇崛的峰巅,有奔涌的溪流,有婷婷玉立的荷花,迎寒怒放的红梅,有栩栩如生的雏鸡……就技法而言,李孟进也堪称“木秀于林”。除了磨砺之功的不同凡响,他更注重和执意于“工夫在诗外”的一己选择,常常以无声代替有声,以留白填补空白。也就是说,他的画不躁不浮,不油不腻,不拖泥带水,貌似简易却不简单,貌似粗疏却形神皆备。

故宫,与你在书中相遇

西工大附中高2021届 杨欣莹

岁月在书卷上跃动,勾起一丝流年的剪影。轻轻回首往事,锦瑟年华中,那几番相遇熠熠生辉。

初遇你,是在小学课本上,在老师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遇见你朱红色的宫墙。在乾清门吱呀的开门声中,看到了在金色阳光下反着光的琉璃瓦,屋殿上的脊兽昂首向远方。故宫,你向我温和地微笑,远远地挥动着手表达对我的欢迎。故宫,你在课本上的惊鸿一现,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再逢,已是豆蔻年华,在《故宫营造》中遇到了你宏达与精美。在太和殿的博山炉中升起的香雾中,看到了欲飞的铜鹤,将奔的獬猊,和玺彩画的金龙正瞪着龙椅上的蟠龙,似要争个你死我活。正上方的藻井上用彩漆描出各样祥瑞之图,映在下方的金砖上。你平静地摆放出世人眼中的奇珍异宝,那人物丰富的《清明上河图》,工艺精湛的乡村人物钟,小巧玲珑的斗彩人物盏。没有署名的文物和不知名的建筑师,却成就了这一中华传统建筑的结晶,成了让世界为之叹服的宝库。你含蓄而又低调地向我讲述它们的经历和由来,我的眼中泪光涟涟。六百年的宫殿、七千年的文明,故宫的一砖一瓦,一角一隅都是时光的载体,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我们叹服每一件古物的生命轨迹,我们慨叹中华古老文明的支脉最终汇聚在这里,成为最喷薄有力的中华文脉。

没想到,与你三逢,是在历史书中,知道你在经历了五百年的风风雨雨,看着朱棣用一层层汉白玉台阶搭起通向王权的路,看着于谦在城墙上保护北京时四起的烽火,见到你与康熙智取鳌拜的惊险场景,见到了你为因文字狱而受牵连的士子暗流的清泪。相逢的你在八国联军中被炮火熏黑的外墙,和你一起看着南迁的文物,脊兽正在努力地把自己抬得更高,更高,想看满是文物的上万个木箱的安危,想收到文物归京的讯息。你身边有一双双觊觎最高权力贪婪的眼睛,也有一枚枚默默无闻用生命守护国宝安危与民族复兴希望的故宫护宝人的身影,他们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都如同一粒微小的砂砾,只有你褪去防御镇守的外壳,敞开怀抱,成为我们可以永远可以触摸和眺望的美景。

书已末,文已尽。故宫,与你在书中的相遇,值得我用一生怀恋。你精美的工艺,宏大的气势,屹立百年的气概,和那有别于钢筋水泥的木层,将永远是中华儿女对自然和对中华文化最深沉的崇敬,最深的向往。

种一树希望

逸葭

三月天,种树天,

颗颗种希望,坡坡满愿望。

不为惊天夺目,只为绿水青山,

更为金山银山。

三月种下树,不为繁花瞩目。

只为蓝天仙境,播种和协共益。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三月种下树,

不为夏来绿荫庇护,只为心若清泉浇注。

倾力追赶超越,奋力奔跑追梦。

三月种下树,

不为秋色旖旎,只为心之若际。

添绿大江南北,盎然祖国青春。

三月种下树,种下幸福,

种下收获,种下绿意阑珊,

种下祖国繁荣昌盛幸福代代传。

来源:阳光报

做人要抱朴守

做人要抱朴守拙(作者:冯少华)

  抱朴守拙,出自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的格言式小品文集《菜根谭》。抱朴,语自《老子》。对于涉世浅显的人来讲,其沾染不良的习惯也较少;阅历世事一旦加深,其城府也随着加深。与其处事圆滑,不如保持朴实;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不如豁达,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守拙,语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是固守住愚拙的意思。  抱朴守拙,是中庸儒学的处世态度,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抱朴,纯朴自然,有着道家的意境,彰显道家的风骨,是用心拥抱自然原本的质朴。守拙,是坚持不懈地道法自然,是踏踏实实地惟道是从,是大智若愚地以戒为师;是择善固执的笨拙坚守。明明什么都了然于胸,却有着痴呆愚顽的表情,却有着反应迟钝的表现。做人不张扬,心态不高位,人畜无害,平易近人,反而受众人欢迎。

  抱朴守拙,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观照自己内心,主动向内求索,凡事不较真,不冲突。是立足长远和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既不逞能,又懂闭嘴,并以让对方舒服为原则。是以满足他人真心需要为切入点,既懂吃亏,又善于吃亏,跟任何人都能成朋友。是以对方亏欠为前提,随缘积德,悄然聚能,主动布场,逐渐增加个人的德性能量,以达到黯然而日彰的效果。  抱朴守拙,是做人的根本。文以拙进,道以拙成,才以拙长,事以拙兴。现实骨感,人心叵测,若锋芒毕露,气势太盛,易遭人妒忌,甚至会导致灾难。才能,不仅能带来荣耀,让人羨慕,也能带来麻烦。让人嫉妒。与其为虚荣而让人高看,还不如真诚、朴实地调整心态;与其为逞强而自我炫耀,还不如醇厚、善良地回归现实;与其为面子而哗众取宠,还不如稳重、谦逊地去打造里子。

  抱朴守拙,《老子》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最完满的好像是欠缺,但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是空虚,但永不穷尽。最正直的人表面反似委曲随和,顺应他人;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好像口舌很笨,发言持重。抱朴守拙,具备含蓄、内敛的功夫,能在为人处世上游刃有余、置危险于身外。  抱朴守拙,朴为天性,拙为智慧。真正灵巧优美的,就是不作修饰的。无为,而无不为。不在于违背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规律,让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以实现。人生走不了捷径,该承受的苦必须承受,该经历的难必须经历,功德无量时才能深藏功与名。涵养内敛,抱朴守拙,才能超然荣辱,淡泊物欲。人生不必太聪明,更不可逞聪明,不仅要藏拙,更要养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