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民俗有哪些方面(民俗有哪些)

民俗有哪些方面(民俗有哪些)

傣族的风土习俗

在中国云南的边陲地带,有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傣族村庄。这个村庄坐落在翠绿的山脚下,周围是茂密的热带雨林,是傣族人民的故乡。让我们聆听一个小小的傣族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阿宝的傣族男孩。阿宝生活在一个以种植橡胶树和咖啡为主的傣族村庄。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是傣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水花节"的时刻。这一天,阿宝的家人决定举办一场隆重的庆典,邀请整个村庄的人一同庆祝这个欢快的时刻。

在庆典前,阿宝和他的家人一起忙着准备传统的傣族服饰。他们用鲜艳的丝绸和独特的刺绣,制作出华美的服装,搭配上传统的银饰,整个家族焕发出节日的氛围。阿宝则负责准备传统的水花节表演,他梦想着能在庆典上为村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演出。

到了水花节的当天,整个村庄都沸腾了。人们身着五彩斑斓的傣族服装,头戴美丽的花环,手持传统的水枪和水球,走进村子的大广场。阿宝和村里的年轻人们一同开始了水花节的狂欢。他们用水枪互相喷水,水花四溅,欢笑声在山谷中回荡。

夜幕降临,村庄的灯火辉煌,照亮了整个山谷。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美味的传统傣族美食,如米线、竹筒饭等。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着村里的年轻人们表演的节目,欢笑声和歌声交织成了一曲欢快的乐章。

晚宴后,村里的族长带领着大家走向祖先的祭坛,进行传统的祭祀仪式。人们手捧鲜花和食物,对祖先表达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阿宝虔诚地跟随家人,学着向祖先们行礼,体验着传统的祭祀文化。

整个水花节庆典在欢笑声和歌声中渐次落幕。阿宝回到家中,躺在竹编的床榻上,回味着这个充满传统文化的美好日子。他深深感受到了家族的温馨和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个水花节成为他记忆中一段珍贵的时光,也让他更加热爱和骄傲自己的傣族身份。

科普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民俗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

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

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

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十大门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楚雄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火把节古时又称星回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就是上半年的过年日,因此又称过大年。

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绕行田间、住宅一周,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围弹唱、跳舞,彻夜不息。节日期间,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开设贸易集市。

火把节期间举行的祭祀、文艺体育、社会交往、产品交流四大类活动是彝族文化体系严整、完备的集中体现。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同时,火把节作为彝族人民与各民族交流往来以及促进民族团结都有现实作用。2006年,“彝族火把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羌族瓦尔俄足节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地处茂县北部的曲谷乡西湖寨、河西村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为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瓦尔俄足”活动,汉语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因是羌族女性为主要角色的习俗活动,当地人又称之为“妇女节”。

“瓦尔俄足”的活动程序主要有:

1、“瓦尔俄足”前夜的活动程序:寨中妇女围聚在火堂边制作祭祀女神的太阳馍馍、月亮馍馍和山形馍馍(舅舅陪同);舅舅开坛、祝词;制作摆供品。

2、“瓦尔俄足”这天的活动程序:前往女神梁子祭拜(舅舅带领);举行敬献、祭杀山羊仪式;舅舅唱经、酬神、祈神;领歌引舞;寨中有威望的老妈妈讲述歌舞女神莎朗姐的故事,让人们明确爱情、生育、家务等传统;男人们在旁烹饪、伺候;传送歌舞。

“瓦尔俄足”的重要活动中,舅舅自始至终参与其中,体现了远古时期羌族女性群体活动中母舅权大的特征,带有浓重的原始母系崇拜色彩,对研究古羌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女性习俗等有着重要的价值。2006年,“羌族瓦尔俄足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灯会(自贡灯会)

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沱江流域釜溪河河畔。“自贡灯会”历史悠久,早在唐宋年间这里就有了新年燃灯的习俗,清中叶以来,自贡的“狮灯场市”“灯竿节”“提灯会”“瞒天过海”“牛儿灯会”等会节活动相沿不绝,显示出浓郁的地方风情。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现代自贡灯会变得比以往更加繁荣兴盛。

“自贡灯会”以元宵节灯会最为著名,场面宏大,灯彩丰富异常。按类型分,自贡元宵灯彩主要包括工艺灯、座灯、组灯等几种。其中以组灯最具特色,它多表现优秀民间传统、古典名著、神话故事等题材内容,具有大型、群体、联动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彩灯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自贡灯彩构思巧妙,制作精细,用料独特,瓷器餐具、玻璃瓶、蚕茧、细竹篾、扎染、丝绸等均可用为制作灯彩的原材料。2008年,“自贡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同时,2020年第26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已于1月17日正式开幕,大家可以到现场一睹“天下第一灯”的风采。

民间信俗(康定转山会)

转山会是康定地区各民族一年一度重大的民俗传统节日。“康定转山会”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吐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的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都会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2014年,“康定转山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大坝高装

“大坝高装”是一种特殊的民间造型艺术,它源于清代康熙年间,流传于四川南部兴文县境内的大坝苗族乡。 大坝高装游街表演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初二举行,游行队伍前有二十八宿开路,神童骑马领队,高装、古董抬架、龙灯、狮灯、芦笙队(苗族)、锣鼓、唢呐等紧随其后,一路锣鼓喧天,炮声震耳,热闹异常。

大坝高装装架为四柱铺板的木制高台,台高二米,台面四平方米。平台中竖有一根四至六米的铁杆,称为“装亭”,装亭上端打铸成“ㄣ”形弯曲。办装一般需备四架,每架装为一出戏,处于装亭上端顶装的为女主角,站在平台上的则为配角,角色全由十二三岁的儿童装扮,他们手执道具,做出各种造型。每架装以两根大夹杠夹牢,由八人抬起沿街缓缓而行,一般十六人一台,互相轮换。高装的特色之处在于“掩头”和“假脚”,“掩头”是高装演出的主要道具,它被巧妙地安排在铁亭中部、顶装演员脚下。顶装演员穿绣花鞋的假脚站在“掩头”上,另一只同样的假脚则向后翘起,在袍服的遮盖下看不出任何伪装的痕迹。

“大坝高装”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深受兴文县人民的喜爱,成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生动资料。2008年,“大坝高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春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新年指夏历(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瑶、畲、京、达斡尔等民族都过这个节日。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自汉武帝改用农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立春最早是祭天、祭农神和祭春神、鞭春牛、祈丰年的日子。《史记》《汉书》称正月初一为“四始”(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朝亦始也)。古人常在此时举行朝贺,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后来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新春佳节。

辛亥革命之后,改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立春逐渐淡化。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相关民俗活动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向亲友拜年等习俗;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 春节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其中包括崇尚、仪式、节日装饰、饮食和相关的娱乐活动。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有: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十三日祭灶,吃关东糖和糖粥等;除夕夜以家庭为单位包饺子、包汤圆、做年糕,吃团圆饭守岁,另外还贴春联、年画、剪纸和放爆竹;正月初一迎神、拜年;初五开小市;十五日元宵节开大市、迎财神、吃元宵、游灯会、猜灯谜等。燃放鞭炮是春节期间辞旧迎新的一项民俗活动。

  春节是体现和谐亲情与和睦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其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过好春节是提升亲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06年,春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申报和保护单位为文化和旅游部。

五千年的文明

五千年的历史

积淀着岁月的美好

凝聚出时光的智慧

非遗十大门类的科普到此已经完结

丰富的非遗不仅传承着传统文化

它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保护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 | 吴思圆 排版 | 吴思圆

校对 | 刘 念 责编 | 韩晓冬

投稿邮箱:ichfys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