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八字

怔怔地怎么读(怔怔地)

怔怔地怎么读(怔怔地)

“观”卦玩辞|李宏昀

电影《海上钢琴师》(1998)剧照

“观”这个字的基本含义是“观察”,也可以理解为“让事物呈现”;当名词用时,指的是“观察的成果”,比如“世界观”。本文将以《易经》中“观”卦的爻辞为纲领,玩味一下这个话题:人如何通过观察,形成世界观,从而立身处世,向世界呈现自己。

1.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钱穆先生在生平最后一篇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

“‘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数日中,专一玩味此一观念,而有澈悟,心中快慰,难以言述。”

因为有所“澈悟”,眼中的世界变得新鲜;这“新鲜”相通于儿童的“懵懂”,所以我用这一段来对应“童观”。

“小人无咎”:即便是“小人”(无论地位眼界多么有限),能够在懵懂中有所领悟,以新鲜的眼光观察世界,总归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君子吝”:“吝”在这里表示“还不够”。倘若是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那么他应当把这样的“澈悟”看成起点,而非终点。

2. “六二,窥观,利女贞。”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男主人公,是一位出生在船上、从未离船登过岸的天才钢琴师。某一天,他决定离开船,到陆地上去,因为他恋上了一位少女。

船靠岸了,大家和钢琴师拥抱,挥手告别。他走到舷梯中央,距离陆地只有十几步路——这时他忽然站住了。他怔怔地望向那城市,那楼宇街道人群。尘世的烟火接着云天,鸟在其间飞翔。然后,他嘴角微微上扬,脱下帽子往外一甩——帽子颤颤地落回到水面上。钢琴师像是松了口气似的,转过身往船上走去,再不回顾。

直到生命即将终了,钢琴师才向朋友吐露了当时没有踏上陆地的原因:

“并不是我看到的东西令我停下了脚步,麦克斯。令我停下脚步的,是我所没有看到的,明白吗?我所没有看到的……城市里纵横交错的街道,除了尽头,什么都有……可那里没有尽头。我看不到的,是我下船之后的未来,我看不到世界的尽头。

用钢琴打比方,钢琴键就是有始有终的。你很清楚明了地知道钢琴一共八十八个键,没人能提出异议,没有无限的因素在里边。你自己才是无限的主导,在那些钢琴键上,你演奏出的音乐千变万化——我喜欢这样,我只能过这样的生活。你把我弄到那跳板上,然后你忽然扔给我一个有着成千上万个琴键的键盘,这就是我没法下船的原因,麦克斯!因为它们无穷无尽……如果键盘无穷无尽的话,那么在上面演奏音乐是不可能的……你没法站到合适的位置上,因为那是上帝的钢琴。

我出生在这条船上,我已经和世界擦身而过了……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是太过于美丽的女人,太漫长的旅途,太浓烈的香水。它是我不会弹奏的曲子……我永远不能离开这艘船。”

“窥观”:就是有局限的观察。

“利女贞”:倘若你明白自己的局限,并且外部世界的秩序还靠得住,使得你可以一直待在你自己游刃有余的小世界里,那么情况还不坏。

3. “六三,观我生,进退。”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是李白《与韩荆州书》的开篇。在下文中,李白把荆州长史韩朝宗比拟成周公:“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并且把自己夸得天上少有地下无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希望韩朝宗把自己推荐给朝廷,好有机会“脱颖而出”。

在一篇攀附权贵的应用文中,谈吐得那么阔气,足见李白气概不凡。不过,李白最多只是做出了“平视王侯”的姿势,事实上明摆着是他有求于王侯;比起《战国策》中的颜斶,差距明显: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

斶亦曰:“王前!”

宣王不说。

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

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

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接下来颜斶侃侃而谈:齐国君王的头颅,曾经被秦国重金求购,人人都可以尝试去把它砍下来;而靠近贤士柳下季的坟墓,是要被砍头的。可见活着的君王的头颅,还不如死去的贤士的坟墓尊贵。王者失去士人就会有灾祸,得到士人才有可能成功。

听了这样一番大道理,齐宣王表示心悦诚服,试着用荣华富贵笼络颜斶做自己的老师。可是颜斶不为所动,表示宁可“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对齐宣王拜了两拜,飘然离去。

当然,颜斶这样一个理想形象很可能是《战国策》的创造,但创造是有根据的。战国时代,列国之间已经启动内卷式竞争;君主们确实需要担心自己在竞争中失败乃至身死,而士人们尚有在列国之间挑选舞台的余裕。颜斶可以“笑傲王侯”,他的底气就来自对于整个天下格局的理解、判断。而李白那个时代的天下格局,显然和战国时代完全不同。

“观我生,进退”:观察我和世界的关系,理解整体格局,以决定自己的出处进退;在客观形势许可的范围内,争取做到不卑不亢。

4.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对于君子来说,从哪里获取自己的基本生存资源,是需要考虑的;而“出仕”,则意味着从国家获取资源。哪些情况下可以“出仕”?《孟子·告子下》中有一段专门回答这个问题: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这里讨论了三种情况。一、可以实行自己的主张。二、虽然实行不了自己的主张,但是受到礼遇。三、“行道”和礼遇都谈不上,但是有碗饭吃,“免死而已”。自己究竟处于何种境地?对此有了清楚的判断之后,君子可以自主选择“就之”或“去之”。关键在于,不要抱有非分的幻想。比如,明明是在“免死而已”的处境,却自以为有“行道”的资格,这就是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没有好好地“观国之光”。

“用宾于王”:在君主面前担当“宾客”的身份。无论在何种处境下出仕,君子永远以客人自居;这意味着他始终拥有自主性,他的“根”不在庙堂之中。这份底气从何而来?请看下文。

5.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关于古希腊历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商务印书馆吴寿彭译)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轶事:

世人曾经轻侮泰勒斯以哲学见称而贫困得几乎难以自给,讥笑哲学并非救贫的学问。某年冬,他凭星象学预测明年夏油橄榄将获丰收,于是把自己所有的一些资金,完全交给启沃岛和米利都城的各油坊作为订金,租得了各油坊的榨油设备;这时谁都不去同他竞争,订定的租金很低。收获季节来临,需要榨油的人一时纷纷到各油坊,谁都愿意照他所要求的高额支付榨油设备的租金。他由此获得大量金钱,向世人证明哲学家不难致富,只是他的志趋却不在金钱。

“观我生,君子无咎”:观察自己所在的时空,从中看到生机,这就是君子自主的底气所在。

向世人呈现自己的生活,开阔世人的眼界,这也是尽哲人的本分。

6.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在《潘雨廷先生谈话录》中,潘先生曾这样说起自己的老师之一薛学潜先生:

二十年前薛先生早就看出:化纤出来,当时虽然贵,服装问题已解决。现在的情形完全可见,人们服装翻花样全从此出来。衣食住行是人民生活大问题,衣解决了,食还没解决。美国一个农民可养活二十人(大意),其他国家相距甚远。然而一旦能人工合成粮食(氨基酸),社会还会大变。(1986年3月27日)

“观其生,君子无咎”:从“观我生”到“观其生”,这是从“有我”到“无我”。让天地众生如其所是地呈现,并留意其中的关键节点,这是“藏天下于天下”(《庄子·大宗师》)。

现在可以回到“观”卦的卦辞: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盥”是在祭祀前洗手,“荐”是将祭品奉献。献祭尚未开始的时候,“有孚颙若”,诚意满满。

正心诚意,这就是“观”的起点。

作者:李宏昀

编辑:钱雨彤

大同话“愣仡侃脀(怔)”

王端

大同人形容某人傻了吧唧,做事不动脑子,鲁莽愚痴,常说这人“愣七砍正”。这基本上是记音,因为除了“愣”能对上,其他三个字,完全不知所以。网络上的写法千奇百怪,也不足为奇。

我的基本看法是,“愣七砍正”应作“愣仡侃脀(怔)”。

这是一组同义词、近义词的组合。语言学上有聚合规则,自然、社会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相反的词语,经常以成双成对的方式呈现,小学生天天都做这样的作业。关系稍远一点,但组合时常常搭伴,为提高交流效率,也以简省的方式搭伴,像“马大哈”,是“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简省组合,三组词是同义近义关系。“喜大普奔”是

“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相似相类组合。形容矿工常用“傻大黑粗”,形容工作常用“急难险重”“摸爬滚打”。这些与“愣仡侃脀”有相同的生成原理。

“愣”,愣子、愣头青、愣汉、愣神、愣头愣脑,用这字确凿无疑。

“仡”,先按下暂停。

“侃”,刚直义。许多时候,所谓的愣子并不是真傻,不聪明,而是激于义愤,人格高尚,该出手时就出手,是真正的勇烈之辈。国学大师黄侃,字季刚,一辈子就跟各路好汉互怼,绝不退让。

“脀读“zheng”(一声),现在一般的解释是盛放在俎上的祭肉。但《说文解字》最初的解释是“騃也”。“騃”,两个读音,一读“si”(四声),表马儿勇壮,如“马行仡仡”。一读“ai”(二声),与呆头呆脑、呆子、呆傻的“呆”是异体字,过去读“ai”(二声),现在读“dai”(一声)(呆板,过去读aiban,现在读daiban)。这字还有个异体字“獃”,从犬,就是刚生下的一窝小狗,呆萌可爱、傻傻分不清的样子。

段玉裁对这些表呆傻的字很感兴趣,说“騃取壮义,凡肥者多痴,故方言曰痴騃”。这“痴騃”就是“痴呆”。我们现在说痴呆,一是拿动物出气,如笨猪、蠢驴、傻狗、木鸡。一是拿胖子开涮,如傻大黑粗、肥猪、脑满肠肥等。

但“脀”字的后续发展并不好,宋朝编《广韵》,还说“脀”是“痴貌”。后来,这个字几乎成为死字。到明清小说,如《红楼梦》,这字就被“怔”代替。

“怔”,读一声时,表惊恐,如怔忡、怔忪等。读四声时,就是发愣、发呆。“我一看诊断书,顿时怔住了,不敢对他明说”。双音词有“怔怔”,如“怔怔地站着”。“愣怔”,表发呆地直视,发愣,如“愣怔着眼睛”。考虑到语言文字的现实发展,“愣仡侃脀”可写作“愣仡侃怔”

现在放开暂停键,说“仡”。

“仡”,两个读音,“ge”音无关。读“yi”(四声),从人,表人很勇壮。与“騃”音义接近,故“騃”的原义就是“马行仡仡也”。“仡仡”,就是马或人,高大、强壮、勇敢,用现代话说,就是“杠杠的”。外形上的勇壮,与“侃”内在的“刚直”自然相随。

最后一个问题,大同话读的是“愣七砍正”,“仡”,意思对,音不对。我考虑可能有以下原因。秀才先生教近义词“愣、仡、侃、脀(怔)”时自己没有读对标准音,读了半边,毕竟“仡”字从“乞”或从“气”,方音读“qi”并不稀奇。二是普通人跟着误读,或不认识瞎读。三是受“七、八”成语、惯用语的影响。七上八下、乱七八糟、七零八落、七拼八凑、横七竖八,这些含“七、八”的,意思大多不好。大同话虽然不说“愣七八脀(怔)”,但说“愣七八圪脀(怔)”。这“七、八”是填充“愣怔”的。这虽然不是主流,但毕竟对“愣仡侃脀(怔)”读音有牵引作用。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刷子李》知识点、图文解读

课文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3.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4.学习作者抓住细节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二、作者简介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画家。主要作品:《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浆:jiāng(豆浆、纸浆、刷浆)

傅:fù(师傅、太傅、傅立德义)

袱:fú(包袱)

桶:tǒng(一桶、铁桶、马桶)

障:zhàng(屏障、障碍、故障)

芝:zhī(芝麻、芝林、灵芝)

圣:shèng(神圣、圣人、圣洁)

犯:fàn(犯人、进犯、侵犯)

馅:xiàn(肉馅、馅饼、露馅儿)

轰:hōng(轰动共、轰鸣、轰炸)

堪:kān(难堪、不堪一击、疲惫不堪)

诈:zhà(欺诈、诈骗、诈取)

傻:shǎ(傻瓜、傻子、傻笑)

捏:niē(捏合、捏造、捏一把汗)

怔:zhèng(发怔、愣怔、迷迷怔怔)

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蘸:zhàn(蘸满、蘸水、蘸粉浆)

五、多音字

缝:fèng(缝隙)féng(缝补)

模:mó(模仿)mú(模样)

行:háng(银行)xíng(自行车)

六、近义词

规矩——规则 绝活——绝招 衔接——连接

能耐——本事 包袱——包裹 神圣——庄严

搜索——搜寻 侵犯——侵扰

半信半疑—将信将疑 

七、反义词

雪白——乌黑 侵犯——保卫 清脆——沙哑

明白——糊涂 稀溜溜——干巴巴

天衣无缝——漏洞百出

半信半疑——深信不疑

平平整整——坑坑洼洼  

八、理解词语

刷浆:用刷子在墙壁上刷石灰浆。

规矩: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半信半疑:有点儿相信又有点儿怀疑。

派头:气派。

稀溜溜:粉浆稀的样子。

悠然:悠闲的样子。

鼓点:打鼓时的音响节奏。

衔接:事物相连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侵犯:非法干涉别人,损坏其利益。

威严:有威力而又严肃的样子。

露馅:比喻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暴露出来了。

诈:欺骗。

难堪:难为情。

发怔:发呆

九、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写“刷子李”有高超的粉刷技艺,让人难以置信。

第二部分(3-11):通过曹小三亲眼所见,从正面和侧面两个方面印证了“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名不虚传。

十、句子解析

1.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一段话描写了“刷子李”刷墙的情景,包括他刷墙的动作和刷后的效果。“刷子李”刷墙的动作是那样的娴熟,娴熟得已进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给人的感觉,他不是在做一项又脏又累的活儿,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刷后的效果,作者主要言其平整和雪白,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他刷墙的动作和刷后的效果相互映照,反映了“刷子李”技艺高超。

2.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这句话是侧面描写,曹小三仔细搜索后,发现师傅身上确实无白点,表现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令人难以置信。

3.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刷子李”对徒弟说的这句话是意味深长的。他告诉徒弟曹小三,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可是名副其实的。他教育徒弟要好好学本事。手艺人必须有本事,本事是勤学苦练出来的,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这句话貌似一般,但是在课文里有很深的含义。

4.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曹小三看到白点后的极度失望之情。这样写使表现刷子李的“奇”再起波折,达到欲扬先抑的效果,能又一次使刷子李的“奇”得到渲染。

5.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明白呢。

有三层含义:一是“刷子李”确有绝活,这一绝活,若没有亲眼目睹,怎么也不会相信是真的,说明“刷子李”技艺高超。二是“刷子李”有此绝活是其自我挑战、不断磨练的结果。三是“刷子李”的所言所行深深震撼了曹小三,曹小三感触很深,获益甚多。

十一、问题归纳

1.为什么说“刷子李”是个“奇人”?举例说明。

①规矩奇特。a.刷墙时必穿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b.刷完之后,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c.一天只刷一间屋子。d.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②动作娴熟。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③效果非凡。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

2.“刷子李”高超的技艺表现在什么地方?

刷墙时穿一身黑衣裤,一双黑鞋,身上却一个粉点也没有;刷出的墙均匀平实,坐在他刷过的屋子里如同升天般美。

3.作者为什么要塑造曹小三这个人物?

“刷子李”收曹小三为徒,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下文以曹小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线索,具体描写“刷子李”是怎样粉刷墙壁的,增强了说服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4.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曹小三只是对师傅的黑衣服感到敬佩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他亲眼见到师傅真有如此高超的技艺,他感到惊愕,内心受到震撼,虽是事实,但他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可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这身黑衣服上无一个粉点,就是师傅高超技艺的见证。因而,他觉得那件“黑衣服”具有一种威慑力量。实际上,是师傅凭着高超的技艺在徒弟心中树立了权威。

5.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手艺人必须有真本事,真本事是勤学苦练出来的,有了真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十二、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以刷子李刷墙的高超技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表达了作者对奇人刷子李的肯定和由衷的赞叹。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刷子李一举刷子, 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从中可以看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自信;“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从中可以看出刷子李的心细如发。

2.画出描写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么写出刷子李的特点的。

作者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时,首先极力写他手艺之高,“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这是在与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但不管怎么写,这样写却吊起了读者的胃口。然后作者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图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