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古代房屋布局图三进(古代房屋布局图)

古代房屋布局图三进(古代房屋布局图)

一文分清亭台楼阁等古建筑,别再记混了!

阅读古诗古文时,我们常常会见到与建筑相关的词汇,比如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等等。身为中国人,我们当然知道这些都是中式建筑特别是园林中的常见景致,但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各自有什么特点,彼此之间又如何区分吗?如果在生活中见到它们,你能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

亭(凉亭)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源于周代。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园中之亭,应当是自然山水或村镇路边之亭的“再现”。

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因为造型轻巧,选材不拘,布设灵活而被广泛应用在园林建筑之中。

《新构亭台,示诸弟侄》

[唐] 白居易

平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

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

芦帘前后卷,竹簟当中施。

清冷白石枕,疏凉黄葛衣。

开衿向风坐,夏日如秋时。

啸傲颇有趣,窥临不知疲。

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

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

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

《说文》云:重屋曰楼。《尔雅》云:陕而修曲为“楼”。言窗牖虚开,诸孔慺慺然也。造式,如堂高一层者是也。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阁者,四阿开四牖。汉有麒麟阁,唐有凌烟阁等,皆是式。——《园冶》

阁,是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四方、六角或八角,常呈两层,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四面开窗。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有时也特指女子的卧房。

清代皇家的几处大戏园,主体舞台建筑平面近方形的均称阁,观戏扮戏的狭长形重屋均称楼。

《滕王阁诗》

[唐]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园冶》

园林中的轩与亭相似,也是古典园林中起点景作用的小型建筑物。多居高临下,于下处仰望,似有升腾飞动之感。

《项脊轩志》(节选)

[明]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廊者,庑出一步也。——《园冶》

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通常布置在两个建筑物或观赏点之间,起着遮风避雨、联系交通等实用功能,而且对园林中风景的展开和层次的组织有重要作用。

从横剖面的形状看,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双面空廊(两边通透)、单面空廊(一侧沿墙)、复廊(在双面空廊的中间加一道墙)、双层廊(复道廊,上下两层)。

从整体造型及所处位置来看,又可以分直廊、曲廊、回廊、爬山廊和桥廊等。

廊的特点是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

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美化十分关键;园林中的游廊则可以划分景区,形成空间的变化,增加景深和引导游人。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廊常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项椅(即美人靠)、挂落、彩画;隔墙上常饰以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各种装饰构件。

《人月圆·甘露怀古》

[元] 徐再思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

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

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

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释名》云:“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园冶》

台本是指高耸的夯土构筑物,以作登眺之用(如烽火台),秦汉以后日渐式微。

目前遗留的古典园林中使用较多的台则是另一种形式,是建筑在厅堂之前,高与厅堂台基相平或略低,宽与厅堂相同或减去两梢间之宽。这些台乃是供纳凉赏月之用,一般称作月台或露台。

《登金陵凤凰台》

[唐]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释名》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园冶》

榭,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休憩建筑。临水或局部或全部建筑于水上的建筑称水榭,用以休憩和观赏水景。

其特点是在水边架一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于岸边,上建亭形建筑物,四周柱间设栏杆或美人靠,临水一面特别开敞。有时其台上的建筑,内圈以漏窗粉墙和圆洞落地罩加以分隔,外围成回廊,四周立面开敞、简洁、轻快,成为人们在水边休息和观景的好地方。

水榭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点缀水景,供游人观赏水景,在旅游中亦常作茶室之用,游人在此一方面可休息纳凉,另一方面还可品茗观景,一举多得,所以它是驻足观赏水景的理想之地。

《贺新郎·绝顶规危榭》

[宋] 刘克庄

绝顶规危榭。跨高寒、鸟飞不过,云生其下。斤斸无声人按堵,翕曶青红变化。览城郭、山川如画。阁老凤楼修造手,笑谈间、突出凌云厦。台上景,买无价。

唾壶麈尾登临暇。似当年、滁阳太守,欧阳公也。倾倒赣江供砚滴,判断雪天月夜。更唤取、邹枚司马。铜雀凌歊歌舞散,访残砖、断甓无存者。馀翰墨,被风雅。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

由于舫不能动,又称不系舟。放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

但是舫这种建筑,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

但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之后,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园主隐逸江湖,再不问政治。所以它常是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合适世隐居之意。

但是舫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苏州狮子林,本是佛寺的后花园,所以其园中之舫含有普度众生之意。而颐和园之石舫,按唐魏征之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

《夕次盱眙县》

[唐]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来源:微信公众号“诗词享读”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我们常说的两进院落、三进院落到底指什么,又有什么特殊寓意呢

今天小君想给大家科普一个最最常听到,可你又怎么也说不清的词语:

“一进院落”、“两进院落”、“三进院落”,甚至“四进院落”。。。

是不是听着这词特别熟悉,可好像想完全说清它又有点难呢?

那么,古建筑里,比如宫殿、四合院中常常说到的“一进院落”、“两进院落”到底指什么呢?

“一进,两进,‘进’指的是这样”

古人描绘东西可比现代人简洁明了多了,而且又很形象,不像现代人,光追求所谓的“专业”,好多词让人听起来却很陌生,比如小君最近在学车,你说“停车挡”就“停车挡”呗,非要说个啥“驻车挡”,我最初听都懵。

因此,在描绘院落或者说家里的空间大小时常用“进”这个字!

“一进院落”,即一进门就一院落,

比如说下图:

这个院落由倒座房、正房、厢房围成,其中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个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倒座房”,即南房门向北开,好像“开倒了一样”,故得名。

这样的院落就叫“一进”,一般是小型四合院的构造,多为贫民百姓居住。

“两进院落是个啥样”

即一进门先是一个小院,然后小院的北边会开一个小门(有垂花门或者屏门),进了这个小门,才是屋子的正院,这院由正房、东西厢房围合而成(如下图)

我们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二门”就是指的图上两个院之间的垂花门。因此,可以说,这“二门”把整个院落隔成了内外两院。

“三进院落是标准的四合院”

“三进院落”,即在两进院落的基础上再往后增加一排后罩房,这样,正房和后罩房之间又形成了一个狭长的院落,故为“第三个院落”(如下图)

是不是很形象呢?

三进院落一般被称为四合院的典型标配,不过在古代,也只有“小康之家”才能住的起这样的房子,三进院落的最后一排房后罩房是专门给未出阁的女子居住的,古代女性嘛,三从四德,不准抛头露面,好好在深闺里待着最重要。

如果在“三进院落”后继续加“院子”又会形成四进、五进,乃至六进(如下图)

四进院落

当然啦,这只有大户人家才住的起!

根据上面说的,咱们的故宫是不是也可以看做是一个皇家人的“四合院”,也可以用“进”来表示呢,比如说慈禧住过的储秀宫:

四进院落

慈禧当年权倾朝野,过50岁生日时,她将自己居住的储秀宫与翊坤宫打通,形成了四进院落,当关上殿门时,两宫依然可以成为独自院落。

最后,这个“进”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谁家的“几进院落”多,证明谁家最富贵,比如慈禧吧,她一个人在紫禁城里独享四进院落,是明清两朝任何一个皇后都比不上的,足以见其的“威力”!

清代的亲王、郡王府,在建造规制上有什么区别?

前些日子发过一篇《清代的亲王、郡王府有多少守卫兵丁,贴身护卫又有多少?》的文章,有读者私信,想进一步了解清代亲王、郡王府的规制。借着这个机会,御史便来聊聊这个话题。

清代定都北京后,以外城(南城)居住民人,以内城安置旗人。于是“定两翼之位,列八旗之方,拱卫皇居,星罗棋置。”八旗具体的方位如下:

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黄旗居德胜门内,并在北方;

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并在东方;

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并在西方;

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并在南方。

八旗方位被确定后,各旗的宗室王公也就依旗而分,在各自的方位建造王府。所以,清代的王府不是随便找个地方盖的,一定要符合这个大的原则。

清入关后,开国诸王的府邸有很多是在明朝高官贵戚的大院基础上进行重修的。比如礼亲王代善的府邸是明崇祯皇帝的岳父周奎宅。尽管礼亲王府虽依周宅旧址,但多所更新,规模更为宏大,开国诸王中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多见的。

另外还有一些王府,是在皇子分封时,由工部和内务府负责建造的。如康熙六年裕亲王福全分府,十四年恭亲王常宁分府,均按一定的规制起建府邸。

康、雍年间,还相继建造了康亲王府、显亲王府、庄亲王府、简亲王府、恒亲王府、怡亲王府、果亲王府、理亲王府、顺承郡王府、平郡王府、信郡王府、愉郡王府、履郡王府、淳郡王府、宁郡王府、惠郡王府,这些王府“多系自造”。至于其他的贝勒、贝子府繁多,无法一一细说。

顺治九年(1652),朝廷就王府规制作了具体的规定,康熙年间进一步提高了亲王府的规格。其门庭殿宇,间数多少,台基高低,尺寸大小,屋瓦颜色,彩绘图画,各有一定的制度,一定的名称,不许稍有僭越。

王府建筑多采用宫廷“大式”做法,应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和雕砖、雕木、彩画、刻石等精细工程。在北京城中,等级仅次于宫殿、坛庙的建筑。

王府的建造形制,中路一律相同,东西两路没有一定之规,可以自由配置,以下是中路的基本形制:

亲王府门5间,郡王府门3间,此称“宫门”,均为坐北朝南,前门有门罩,过道高处地。府门东西各有侧门1间,供人们进出。府门外有石狮、灯柱、拴马桩和斜行木等设施。与府门相对的为影壁,门内俗称狮子院,因院内正中即宫门,宫门外有石狮,故名“狮子院”。

进府门,东西两厢各有楼房3间,再往里就是大殿,俗称“银安殿”,与皇宫正殿金銮殿意义相合。亲王5间、郡王3间。亲王府大殿及门用绿琉璃桶子瓦,郡王则用桶子瓦。大殿非有大典不开,由东西夹道绕行,为二殿3间,东西配房各若干间,为首领太监及使唤太监居住。

二殿之后为神殿,两旁为东西配殿。东间为亲王、郡王的合婚之所,其新婚制度与坤宁宫为帝后合婚之所相同;西间挂着各种乐器,是供菩萨满太太跳神祭祀时所用,此为关外旧俗。

神殿北面统称后楼,有“遗念殿”等建筑,遗念殿专用于供奉先帝先后生前穿戴之衣帽等物。清代惯例,帝后崩逝后,由继位的皇帝将先帝生前穿戴的遗物,颁赐给王公大臣,美其名曰“遗念”。此外佛堂、祠堂也都在院内。

王府的主人房在西跨院,屋内皆用金砖铺地,砖门上罩桐油,砖地中空。屋外前廊皆有炉炕,上盖朱油木板,冬天在此生火,室内温暖适度。

在中路的东北角,建有家庙一幢,称“影堂”。王府西边不远,有一处吉祥所,府里的仆人家奴,以及太监等,病危时送吉祥所,可以在此养病,但不能办丧事。另府邸正屋外,都各有花园。

需要说明的是,清代的亲王府、郡王府,并非是个人财产,而是属于国家的,确切地说是属于皇家的,统一归内务府管理。王府的居住权是“随爵”的,如果王爷过世,但无子嗣,则过继之人不论支派远近,一经承袭爵位,即可进府居住。若是王爷因罪被革爵,则本人及子孙皆不能享有居住权,府邸归另行承袭之人,庄园收入等项,也为承爵者所有。

清代的王府中,只有十二个铁帽子王爷的王府可以世代居住的,因为他们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这些王府经过世代经营,所以也比一般的王府规模更大也更为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