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无边身尊者是什么签(无边身尊者)

无边身尊者是什么签(无边身尊者)

净坛使者排在仙职的什么位置?原来他前面是他,猪八戒表示不服!

(古今说客第38期)

文/杂谈小家

西游记里面,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唐僧他们总算是功德圆满,取回了大乘佛法。而他们几人也顺利毕业,通过了考验,分别被封为旃檀功德佛,斗战胜佛,金身罗汉,八部天龙,以及猪八戒的净坛使者!

猪八戒一路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什么就只被封为个净坛使者?这职位连沙和尚的金身罗汉好像都不如,于是猪八戒当场就和如来理论了一番,而如来因为猪八戒的贪念未泯,坚定的不改他的官职。

而猪八戒只是因为自己比沙和尚的官小而生气的吗?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只要我们看一下,在众多的仙职中,排在净坛使者前面的是谁就明白了!

原来八戒不服气是有原因的!

在西游记的第一百中,有着这样一个排位:南无无边无量法菩萨、南无金刚大士圣菩萨、南无净坛使者菩萨、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原来在八戒前面的人生南无金刚大士圣菩萨!

这位南无金刚大士圣菩萨到底是谁呢?其实他就是四大金刚而已!

四大金刚是佛教中的四位护法神,分别是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

这四位金刚护法在西游中曾经出现过一次,说孙悟空他们在狮陀岭时 ,被鹏鸟三大王逼得直上灵山,状告如来。那个时候就是被四大金刚给拦在门外的。

四金刚拦住孙悟空说到:“这泼猴甚是粗狂!今日面见,全不为礼!有事且待先奏,奉召方行。这里比南天门不同,教你进去出来,两边乱走!咄!还不靠开!”

孙悟空听了这话,甚是生气,当场和四大金刚闹了起来,让如来知道了后,下下令让四金刚放行。看到这里,大家想必已经看出了这四大金刚到底是干什么的了,说是佛家护法,其实就是看门的,就和今天的保安一样!

​而猪八戒以前是什么?那可是天庭的天蓬元帅,号令的可是八万银河天兵,比这四大金刚高出了一大截不止,而现在经过众多考验后才给了这么一个职位,这怎么能让他服气?

只是人家如来好歹是掌权者,八戒也只能说抱怨了几句,也就接受了,不然他怕如来连净坛使者这个官职都不给,那可就惨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乙卜作品——《五百罗汉图系列(422——430)》

五百罗汉图全名单(422——430)

第四百二十二 无边身尊者

第四百二十三 最胜幢尊者

第四百二十四 弃恶法尊者

第四百二十五 无碍行尊者

第四百二十六 普庄严尊者

第四百二十七 无尽慈尊者

第四百二十八 常悲愍尊者

第四百二十九 大尘障尊者

第四百三十 光焰明尊者

喜欢乙卜作品,点击"点赞"支持!您的点赞是我创作的动力,欢迎转发收藏评论,头条微信搜索“乙卜的画”,关注乙卜的画,带你走向不一样的艺术人生。

五百罗汉介绍069—成就因缘尊者

诗偈

  一人头顶一片天,星宿命运紧相连。

  莫愁前途无成就,康健安乐度晚年。

偈解

不必担心这一生无所成就,晚年身体健康、生活安乐也不失为好归宿。

此偈教导我们,有时候人生无大成就,而且深陷迷茫,其实大可不必为此忧愁。只要尽心做好眼前的事,即使没有大的成就,晚年同样会得到幸福与安康。

尊者法相

  尊者法相所现为陶然静坐,双手执法器,前额高高隆起,目光敏锐,神态平和,有在笑中入定之相。

五百罗汉第陆拾玖尊成就因缘尊者,即超度因缘如来。他居住在东方世界,为众说法,救护世间,成就诸善因缘。

  尊者原为王太子。据《正法华经》卷四载,过去有十六个国的王太子,个个聪慧绝顶。十六国国王都信奉佛教,诸太子也广行善事,供养过无数僧众,为世俗大众作出无尽善业,后来他们一起出家为僧。

  为寻求无上菩提,前去求见佛陀,请佛陀讲解佛教深奥的道理,希望以无边的智慧指出解脱的方法,佛陀以法眼看出他们意诚心慧,便为他们讲解佛法。

  诸太子听完讲法,心怀欢喜,继续入静室精思闲定,终获菩萨果位。后十六太子都获佛果,分别住于世界八方,其中尊者居于东方,为众说法,救护世间,成就诸善因缘。

  尊者广行善事,后出家,曾请佛陀讲说无上正法,因获佛位,居于东方。成就因缘尊者慈悲为怀,拯救众生,受到世人的尊敬。

白龙马受封八部天龙究竟有何权利,权利之大无法想象

在西游记中,取经五人逐个受封,然而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那么问题来历这个八部天龙究竟有何权利呢?

一、西游记受封

在西游记中师徒受封,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 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 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然而白龙马被封的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这个职位到底有多大权力,究竟是什么职位呢?

二、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小白龙受封时候,得来一个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御赐职位为八部天龙马,属于佛教天龙八部众神之一,在我们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龙中还带一个马字,瞬间拉低了身价,显然好像没有原来的职位高,那么这个职位到底有何实权呢,其实这个职位隐藏着权利非常大。

三、八部天龙的权利

因为佛教各个都是权利无边的菩萨,执掌一方种族,神兽,比如如来的舅舅更是瞬间拉升八部天龙的含金量,原著写到小白龙进入化龙池,打个展身,退了皮毛,还了头角。浑身长满金鳞,一身瑞气,而小白龙的职位是掐着所有龙族的命脉,比四海龙王的权利高贵得多,除了这个权利如来还让他担任灵山护法大神,相当天界的大护法,根本不是一个区区龙王能比的。喜欢感谢关注。

佛门中的“八大菩萨”,他们各自弘法的道场不可不知

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佛,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未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

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佛理,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都称之为菩萨,而在佛教中最著名的有“八大菩萨”。

文殊菩萨

生于印度舍卫国,后跟释迦牟尼佛出家,常随侍释尊左右,是除观世音菩萨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文殊”是妙的意思,密宗称之为吉祥金刚、般若金刚,文殊菩萨司理智慧,与普贤菩萨相对。文殊的图像一般为骑狮像,顶结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有梵箧,右手执金刚剑。此外造像还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有不同,文殊菩萨的道场设于五台山,农历四月初四为文殊菩萨诞辰纪念日。

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是行、愿弘深的典范,世称为十大愿王,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密宗称普贤菩萨为善摄金刚、真如金刚、如意金刚,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驾狮子侍佛之左。据说普贤菩萨掌管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萨则掌管诸佛的智德与证德,一般把普贤菩萨视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贤单独造像通常骑六牙之白象,头戴五佛冠,形如满月童子,普贤菩萨的道场设于峨眉山,农历二月廿一日为普贤菩萨圣诞日。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又称观自在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是救苦救难的大菩萨。密宗观音像有六观音、七观音等变化,六观音是十一面观音、不空罥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和准提观音,另外加上圣观音,称为七观音。观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体变化的观音中,而中国民间则多喜爱的是白衣观音,其道场设于普陀山,阴历二月十九为观音诞辰日。

金刚手菩萨

又称秘密主,常侍卫于佛,故称之为金刚手菩萨,具有除恶降魔的广大神力。金刚手菩萨通常身现一手持铃,一手持金刚杵之相,象征\"坚固不坏 之菩提心\"。他与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合称三族姓尊,密宗以他为最初的起源。金刚手菩萨的道场设于狼山。

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为福德之宝藏如同虚空无限之意,虚空藏菩萨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并能满足世间一切如法持戒者的善求善愿,使无量无边众生获得无穷利益,故有此虚空藏圣名。虚空藏菩萨形像全身为金色,相貌庄严,头戴五佛宝冠,在莲花上半跏坐,容颜美妙而喜悦,左手执白色莲花,花上有如意宝珠,发出黄色光芒,右手结与愿印,五指下垂,手掌向外,其道场并不固定,遍尽法界。

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菩萨因发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所以密宗又称之为悲愿金刚、与愿金刚或金刚幢,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称为地藏。在释迦佛入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萨肩负着救度六道众生的重大使命。地藏菩萨现出家菩萨像,其雕像为僧侣打扮,左手擎宝珠,右手持锡杖,其道场设于九华山,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菩萨诞辰日。

弥勒菩萨

因弥勒的梵文意义为慈爱,所以被称为慈氏,弥勒菩萨出身于印度婆罗门,后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被授记为下一任佛陀。弥勒菩萨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形像深受众人喜爱,弥勒菩萨以超世间的忍辱大行于世,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作为未来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中国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位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大佛依断崖造成,坐像世称“乐山大佛”,弥勒菩萨的道场设于梵净山。

除盖障菩萨

据佛经记载,除盖障菩萨的修行历史异常悠久,是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一,其弘化功绩不胜枚举。而这位大菩萨代表的清除盖障、消灾免难也是当今世人所急需的,据《大日经》疏中描述此圣尊:“左手执莲华,华上置摩尼宝珠,右手作施无畏手,此菩萨及诸眷属皆是大慈悲拔苦除障门,正以此菩提心中如意宝珠施一切众生无畏,满其所愿也”。毫无疑问,虔诚的礼敬这位大菩萨,谨言慎行并清心寡欲,便可逐步减少自己修行道路上的障碍,乃是离苦得乐、趋向菩提的关键所在,除盖障菩萨因为遍尽法界,因此也没有固定的道场。

在这八大菩萨中,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而弥勒菩萨则具超人的忍辱,弥勒菩萨的忍辱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在弥勒《忍辱偈》中有云“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和“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