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冶山道院社区电话(冶山道院)

冶山道院社区电话(冶山道院)

秦淮地名掌故 | 冶山道院

视频加载中...

本文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zhangcheng@jmtad.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南京主城区也有个叫“冶山”的社区

在朝天宫街道有一个特别的社区

名叫做冶山道院

听到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会发懵!

没听说过主城区有叫“冶山”的地方

也看不到有道观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

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社区!

冶山道院社区

冶山道院社区位于朝天宫街道中部,东起丰富路,西至莫愁路,南起建邺路,北与秣陵路、俞家巷两社区相连,地域面积0.24平方公里。社区有户籍人口3664户,9395人,常住人口达10779人。

01“冶山道院”曾是中国道教中心

六合冶山因为其独特的地貌而广为南京人所知,“冶山道院”乍听起来,还以为和六合冶山扯得上关系,不过你可别误会了,这个地方可是隐藏在南京的主城区,位于朝天宫的附近,与六合没半点关系!

说到冶山道院社区,它的名字可谓是颇为传奇!因为即使你走遍社区所有地方,一看不到冶炼,二看不到山丘,而且也看不到道观,那么这个名字从何而来?

翻开历史的画卷,你会发现,原来在明清时期,冶山道院辖区不仅有道院,还是中国道教的中心。那个道院,事实上就是现在的朝天宫。

朝天宫原本是道教场所,清同治年间,两江总督曾国藩重建毁于太平天国的朝天宫,将其改为文庙和江宁府学。如今朝天宫的作用已经再次改变,成为南京市博物馆,只有冶山道院这个名字保留下来。

“冶山”的来源相传是因为东吴时期,孙权曾经在这里设立官方的冶铸作坊,因此被称为“冶山”。

02用诗来传承历史文化

时光飞逝,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消散,但文化的积淀却不曾远去。社区通过成立“欣然诗社”,收集与辖区有关的诗句,开设了独具特色的“欣然学堂”,让孩子们在诗句中去感受和传承地方文化。

03环境整治探索“众筹”模式

与地方厚重的历史文化相比,冶山道院社区辖区内的基础设施则要逊色得多。辖区内的小区不仅分散,还有石榴新村、小王府巷、丰富路等近500户平房棚户区。

小规模、独栋楼,暂无法列入每年市、区老旧小区环境整治和为民办实事计划的小居民区,如何破解环境资金短缺困局,改变脏乱差破现状?

去年,社区创新搭建“众筹”平台,向社会开放,成功筹到8万元专项资金,仅用2个月完成了已30年未进行环境整治过的石榴园20号、22号两个独栋楼院落,受到居民点赞。

修剪树木、安装防盗门、路灯……社区一直在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通过一切努力去提升辖区的基础设施。

04精心打造幸福家园

在为老服务上,社区为老人开生日会、定期上门慰问;成立了“冶山乐”艺术团,丰富老年人生活;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为老年人和居民服务……

举办红十字活动帮助困难人群、联合医院为居民做免费体检、开展消防演练活动,守护家园……多年来,冶山道院社区一直在不懈努力,为居民一个创造幸福家园。

用心服务,用爱待人!

冶山道院社区党委副书记、主任 朱权

这个街道把老地名用出新高度~

这个社区服务中心不一般!

每间房间都有个响亮的名字,

主任办公室叫“评事街”,

警务室叫“南捕厅”,

多功能会议室叫“讲堂大街”……

就连厕所,也被命名为“跑马巷”。

▲评事街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办公室叫“评事街”

▲社区警务室叫“南捕厅”

近日,由南京市地名办组织召开的“南京市地名文化传承发展示范街区现场会”在朝天宫街道举行,朝天宫街道把老地名“活化利用”出了新高度,在室内室外解读地名至少2000处。微地名牌、微博物馆、微文化街区、微文化小区、微文化园区,移步可见,使整个街道区域成为一个彰显南京特色的开放的地名博物馆。会上,朝天宫街道被授予“南京市地名文化传承发展示范街区”。

社区书屋叫“津逮楼” 会议室叫“讲堂大街”

朝天宫街道地处老城南,是南京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吴王夫差设冶山城邑。近3平方公里范围内有老旧小区143个、棚户区13个、背街小巷96条、城市河道2条、桥梁24座,百姓耳熟能详的老地名200多个,蕴藏的历史人文故事和城市生命基因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基因库。“革故鼎新”(鼎新桥)“连中三元”(三元巷)“泥马渡康王”(泥马巷)“二不过三羊市桥”“寻根问祖七家湾”“汉西门只出龙衣不出材”“陡门桥的筷子两头忙”等信手拈来。

在评事街社区服务中心,最让人叫绝的是,他们将老城南的地名“植入”20多个社区功能室中。每个老地名历史上有典故,又对应着现在的功能,非常“切题”。比如,主任办公室叫“评事街”,因为“评事街”本来就是畅通民意、解决民意的代名词。

▲社区服务中心二楼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百岁坊”和社会组织服务室“程善坊”

位于“评事街”旁边的“南捕厅”则是社区警务室。“以前有‘南捕厅’‘北捕厅’,‘南捕厅’负责陆上,‘北捕厅’负责水上,我们以‘南捕厅’命名也很贴切。”社区服务中心二楼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叫“百岁坊”。

“咱们朝天宫街道有14位百岁老人,位居南京全市前列,用百岁坊命名也表达了对老人长命百岁的祝愿。”评事街社区主任蒋炜介绍。

此外,楼梯称“云台第”、多功能会议室称“讲堂大街”、社区室内书屋称“津逮楼”、社区室外图书馆称“新古南书院”、社区组织服务室称“程善坊”。

▲社区服务中心地面上印有晚清代朝天宫街巷地图

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地面上,还印有清代朝天宫街巷地图。如果你是地名迷,可以在这张地图上寻找羊市桥、沈阳街、牛首巷、珠宝廊等这些已经消失的老地名。

百余处“微街区” 转角遇见老地名

利用街巷墙壁、地面等公共空间,以街巷承载的人文典故为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分步更新,朝天宫街道赋予不同街巷各具特色的艺术主题,推出“转角遇见美”系列。

比如在红土桥一带,有一个“南京地名+运渎桥话+十二生肖地名”街区。街区墙上挂着根据12生肖进行分类的地名,你的属相是什么,南京有多少和你生肖相关的地名,到这儿来一看就知道。 “以前知道龙蟠路、虎踞路,来这里看看,跟‘龙’‘虎’相关的地名还真不少。”市民张大爷告诉记者,“老年人都喜欢带小孩子来这玩,数数跟生肖相关的地名。”

目前,朝天宫街道已完成地名“微街区”建设百余处,除了红土桥的微街区外,还有富民坊“南唐天空”微街区、绒庄街“泥马渡康王”微街区、冶山道院“诗意冶山”微街区、城西干道“龙蟠虎踞”微街区、七家湾南京地名谚语微街区、打钉巷老地名牌微街区、三元巷“连中三元”微街区、洪公祠春秋微街区、石鼓路汉西门史话微街区等。

10多个“微小区” 留住老城南记忆

朝天宫街道辖区内,居民小区以老旧小区居多。按照“一小区一主题”,目前已打造和正在推进的地名“微小区”10多个。

具有代表性的如评事街小区“老城南地名记忆馆”,从评事街小区北门即打钉巷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门旁宽窄两副木板,宽木板罗列了老城南地区的地名,窄木板则刻着“紫薇临金阙煌煌,黄道分玉街坦坦”,揭示了评事街片区在明代的街衢通畅,商业繁华。小区墙壁上还挂着地名诗、地名典故。古色古香的木纹与年久的小区融为一体。

在秣陵路125号小区门口,不仅展现了1898年的《江宁府城图》等老地图,还安装了木质地名牌,讲述三茅宫、莫愁路、石鼓路、天妃巷等周边街巷名的历史典故。此外,韩家苑小区门口,以南京鸭文化地名为主题进行创意。

60多个“微博馆” 每500米就有一家

老城南有着悠久的历史,街道利用现有建筑闲置空间,打造出“500米微博物馆矩阵”。这样主题鲜明、展陈精美、绿色环保的微型博物馆,目前在朝天宫街道有60余处,且都是免费开放的。

建设“微博馆”不用大刀阔斧搞扩建,只要利用现有的墙壁、走廊、楼梯、地板、窗帘、桌椅、橱柜等设计展陈。这些“微博馆”虽有不同的主题,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根据推出的主题,将朝天宫地域地名故事归类。

评事街社区“可园史志馆”就坐落在评事街社区服务中心的二楼,与会议室完美融合。“可园史志馆”以乡贤陈作霖《运渎桥道小志》为蓝本,全面对比晚清至今朝天宫地名的变化。陈作霖是南京历史上最有名的史志学家,也是著名文学家、经学家,晚号“可园”,又称“可园老人”。用朝天宫街道文体站站长翟春红的话说,要了解南京,一定要读陈作霖。

在通向二楼可园史志馆的楼道里,画着陈作霖人生四个重要阶段的彩绘——“束发游学”“而立志学”“不惑著述”“花甲传道”。馆内摆放着陈作霖所著的各种书稿。“平日里经常有游客来逛馆。”翟春红说。

此外,还有张府园社区的“怀洛园”,展陈着“张府园地名春秋”版块,将社区范围内所有地名写成故事,供来办事的居民查看;汉西门社区的明德坊,将发生在朝天宫街道地域的红色文化发生地地名归类解读……

明年每个区都要建地名文化传承发展先进街区

目前,朝天宫街道已在室内室外解读地名至少2000处,基本覆盖辖区全部地名并适度引申介绍秦淮区和南京市的特色老地名。老地名加深了人们对于城市的情感,常常能看到居民流连于地名牌前,或感受历史脉动,或聆听岁月回声。

“城市改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新老地名的交替,但是城市地名的交替不能‘失忆’。假如我们连城市的记忆都可忘却,那么我们又从哪里去寻觅历史文化的底蕴,体味城市文化的厚重。”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王军表示,“秦淮区朝天宫街道对老地名的保护和传承发展,让我们从灰墙灰瓦中感受到了城市的过往,历史典故,地名故事,传奇般的经历,而这些地名中的故事、典故、名人、记忆,与老南京、新秦淮联系在一起,使我们倍加深刻地感受到地名对城市记忆的重要性。”

明年起,南京各区至少要选择一个街道创建地名文化传承发展先进街区,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内容上可以百花齐放。

文字来源:现代快报

秦淮区朝天宫街道冶山道院社区网格巡查小记

网格,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最小单元,网格员,是行走在网格里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百姓的人群。政策宣传、服务落地、文明创建……网格员同样也是工作上的“多面手”。这期,我们一起翻开秦淮区朝天宫街道冶山道院社区网格员的巡查工作小记,了解他们的工作动态~

01

冶山道院社区第二网格网格员——郑纪伟

郑纪伟于2020年9月入职,负责城管卫生、垃圾分类、健康教育和配合物业管理工作条口。他思维敏捷,踏实能干,能够及时发现和掌握辖区内的问题并妥善解决,与很多居民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

8月8日这天,郑纪伟与物业一同巡查小区。走到大王府巷167号1102门口时,他闻到了不寻常的气味。“这是燃气的味道,快敲门!”敲门未果后,他与物业人员相互配合立即上报情况,并拨打110报警。由于该房屋为出租房,他还同时联系了房主。火警和110到场开门后,他第一时间关掉了燃气阀门,积极配合警察工作,在检查判定为燃气泄漏问题后,他当即联系了燃气公司上门维修。为了避免再出现此类情况,郑纪伟进行了入户宣传,拿起宣传册向居民讲解燃气安全知识以及燃气泄漏的气味特征等。

郑纪伟表示,居民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巡查过程中能为大家排查到安全隐患并及时解决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今后,他会继续做好每日巡查工作,为居民安全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02

冶山道院社区第二网格微网格员——余文娟

余文娟是冶山道院社区第二网格的微网格员,此外,她还是恒兆物业的一名工作人员。熟知小区业主基本情况的她做起微网格员更是得心应手,在辖区内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她是社区网格员的绝佳搭档。8月8日,余文娟和网格员郑纪伟在网格巡查时遇一户居民家里燃气泄漏,经验丰富的她沉着冷静,与网格员相互配合,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人员联系到场并配合工作。

她也是小区居民和社区公认的热心肠。在工作之余,余文娟经常与小区居民唠些家常,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和问题。王师傅是冶山道院小区的一名残疾人,腿脚不便的他在天气不好时更是难以出门。因此,余文娟十分关注每日天气,在台风、暴雨这种恶劣天气时,她都会上门了解王师傅的诉求,帮他买菜或购置生活用品。

南京秦淮区:“168党建联盟”携手同心战疫情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请大家有序排队,保持一米距离。”“核酸检测报告结果很快就能查询到,请耐心等待。”……秦淮区朝天宫街道有一群来自建邺路168号大院的党员志愿者。5支志愿服务队、80余人,20余天的奋战。他们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并肩携手作战,凝聚战“疫”强大合力,用辛勤的努力坚决筑牢基层一线的防控堡垒。

2019年起,秦淮区朝天宫街道党工委创新党建共建共享机制,先后与建邺路168号大院内省妇联、省地方志办公室、省医保局、省社科联、《群众》杂志社等8家省级机关党组织签订“大工委”党建共建协议,结成了江苏省级机关第一个“区域化”机关党建联盟——“168党建联盟”,并以此为平台,拓展到辖区内的省交通厅、省残联、市商务局等省市单位党组织,通过长期结对共建,打造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在本次疫情防控中,朝天宫街道共设置了5个核酸检测点,采样检测任务紧急、繁重。得知情况后,党建联盟各成员单位迅速行动,党员干部主动报名、踊跃参与,分赴街道社区各检测点,协助做好人员疏导分流、秩序维护、登记备案及防控政策解答等具体工作。“本次参与核酸采样点的志愿服务活动,让我们有机会零距离、面对面地为群众服务,也坚定了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志愿者中有的家里孩子刚上小学,却主动报名上前线,每次都要求把他排在晚班,再苦再累也从来没有怨言,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168党建联盟”成员单位省妇联相关负责同志说道。

朝天宫街道老旧小区数量较多、分布零散。对开放式小区,必须扎口管理,落实好封闭防控,封闭区域卡口就需要人员轮班值守。“‘168党建联盟’成员单位给了我们很大支持。”朝天宫街道相关负责同志说道。7月28日起,“168党建联盟”成员单位组建“党员突击队”,累计派出480余人次,参加汉西门、张府园、安品街等社区十余个卡口疫情防控值守,与街道、社区共同奋战在“疫”线。

在张府园社区洪公祠小区门岗,来自省工商业联合会的许栩正在为进出居民测量体温。连日来的一线值守让他对这项工作驾轻就熟。“作为属地街道的党建联盟成员单位,来社区当志愿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锻炼。如何服务好群众,是我们这段时间一直思考的问题。相信我们将会做得更好。”许栩坚定地说。

“用心用情做事,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市博物总馆及所属场馆的志愿者们颇有感慨。刚开始在路口测温时,有的志愿者怕群众不配合。没过一两天,他们和居民就成了朋友。“有的居民还没到小区门口就早早打开了‘健康码’,边伸胳膊边说‘天太热,你们站在遮阳伞下面吧,我们过去让你测’。”居民的配合与理解让志愿者们内心充满了温暖。

“他们不仅是疫情防控的突击队,还变成了小区的‘临时物业’。”这是冶山道院社区居民对志愿者们的评价。冶山道院社区有位80多岁的麻奶奶,近期由于疫情不敢出门,孩子们又家住江宁,平时吃菜就成了问题。市造价站志愿者们联合社区网格员通过微信、电话询问等方式统计居民需求,志愿者第一时间前往就近的菜场、药店、超市采购,将购买好的新鲜蔬菜和物品放置在居民家门口,最大程度上减少疫情期间人员聚集和接触。他们还和社工一道为社区每户送上“爱心帖”。“爱心帖”上,详细注明了由街道干部、民警、医生、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五包一”监管信息表,让居民能够“找得到人、办得了事”,拉近了驻街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和社区群众的距离,获得了多方“点赞”。

交汇点记者 仇惠栋 通讯员 秦萱 秦组轩

编辑: 管鹏飞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