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2023年初一是几号(初一是几号)

2023年初一是几号(初一是几号)

你知道吗?2023有两个二月初一

今天是癸卯兔年二月初一,今年还有一个闰二月,两个农历“二月”共计59天。闰二月比较罕见,上一次是2004年,下一次在十九年后的2042年。闰月具体安置在哪个月和二十四节气有关,闰月会被安排在农历没有中气的月份。(人民日报)

来源: 环球网

今年兔年竟然有384​天 谁晓得多出来的19天哪来的?

近日,不少网友发现,下一年的春节离今年春节有384天,这个发现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一年不是只有365天吗,这多出来的19天哪来的?”有网友感叹,“这多出来的都是打工人的辛酸泪堆成的!”

1月30日,上游新闻记者查阅日历发现了2024年的春节(农历大年初一)在2月10日,2023年春节(农历大年初一)在1月22日,两者相差384天。

为什么发生这种现象?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邹登顺。

邹登顺介绍,人们所说的一年365天是按公历计算,而春节是中国农历年的节日,农历以月亮绕地球转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约29.53天,全年一般是354天或355天,比公历年的365天或366天少了11天。

为了使农历年接近公历年的长度,中国古代古人采用了增加闰月的方法。

按照农历的计算方法,在19个农历年中有7个闰月,有闰月的那一年有13个月,全年一般是384天或385天,叫做闰年。

至于闰月具体安置在哪一个月,这和二十四节气的“中气”有关。二十四节气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农历每个月中,不含中气的月份就算上一个月的闰月。今年是农历癸卯兔年,是“闰二月”,所以是384天。

邹登顺介绍,今年还是一个“双春年”,也就是一年之内出现两个立春节气。根据统计,19个农历年中有7年达到384或385天,有7年是“双春年”。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编辑:夏洪玲

责编:周尚斗

审核:冯飞

今年兔年竟然有384天 谁晓得多出来的19天哪来的?

近日,不少网友发现,下一年的春节离今年春节有384天,这个发现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一年不是只有365天吗,这多出来的19天哪来的?”有网友感叹,“这多出来的都是打工人的辛酸泪堆成的!”

1月30日,上游新闻记者查阅日历发现了2024年的春节(农历大年初一)在2月10日,2023年春节(农历大年初一)在1月22日,两者相差384天。

为什么发生这种现象?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邹登顺。

邹登顺介绍,人们所说的一年365天是按公历计算,而春节是中国农历年的节日,农历以月亮绕地球转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约29.53天,全年一般是354天或355天,比公历年的365天或366天少了11天。

为了使农历年接近公历年的长度,中国古代古人采用了增加闰月的方法。

按照农历的计算方法,在19个农历年中有7个闰月,有闰月的那一年有13个月,全年一般是384天或385天,叫做闰年。

至于闰月具体安置在哪一个月,这和二十四节气的“中气”有关。二十四节气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农历每个月中,不含中气的月份就算上一个月的闰月。今年是农历癸卯兔年,是“闰二月”,所以是384天。

邹登顺介绍,今年还是一个“双春年”,也就是一年之内出现两个立春节气。根据统计,19个农历年中有7年达到384或385天,有7年是“双春年”。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来源: 重庆晨报

2024年闰年,“数九”时间表来了,哪天入九?哪天出九?

导语:2024年闰年,“数九”时间表来了,哪天入九?哪天出九?

公元2024年,公历闰年,共366天、53周。农历甲辰年(龙年),无闰月,共354天。

公历出现闰年,是因为,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回归年。而公历的平年只有365天,和回归年相比,一年就短了约0.2422天,这样一来,每4年就会累积出来约一天的长度。于是,就把这一天加于2月末,即为2月29日,人们把2月有29日这年称为闰年。

2024年不一般,不仅是公历闰年,而且,农历甲辰年里没有“立春”节气,是民间说的“无春”年。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随着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节气的到来,天气将会更冷了。

那么,2024年哪天入九,哪天出九呢?下面把整理好的2024年“数九”时间表分享给大家,提前了解一下!

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意思是说,伏天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计算, “数九”是从冬至后第一个壬日开始计算的。但由于每个年份中冬至后的第一个壬日的具体日期是不固定的,因此,哪一天“入九”,须根据冬至后第一个壬日在哪一天而定。

“壬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壬”字头的那一天,由于比较麻烦。并且,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一般都是出现在冬至之后。所以,后来“数九”从冬至当天开始算起。

根据现在中国民间“数九”的计算方法,从冬至这天算起,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

从“一九”数到 “九九”便春深日暖了。这期间一般是“三九”和“四九”最冷。

下面来看一下2024年最新“数九”时间表: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民间可是冬季里的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今年冬至是在公历12月22日,“数九”便从这天开始。

一九:从2023年12月22日开始到2023年12月30日止;

二九:从2023年12月31日开始到2024年1月8日止;

三九:从2024年1月9日开始到2024年1月17日止;

四九:从2024年1月18日开始到2024年1月26日止;

五九:从2024年1月27日开始到2024年2月4日止;

六九:从2024年2月5日开始到2024年2月13日止;

七九:从2024年2月14日开始到2024年2月22日止;

八九:从2024年2月23日开始到2024年3月2日止;

九九:从2024年3月3日开始到2024年3月11日止。

总得来看,今年“入九”是从12月22日冬至当天开始到2024年3月12日“出九”,但由于公元2024年是闰年,即2月份有29天,所以,2024年“出九”的时间上一年提前了一天。

那么,今年春节期间冷吗?

由于,2024甲辰年(龙年)的农历起止时间为2024年02月10日~2025年01月28日。所以,2024年春节(正月初一)是在公历2月10日这天。

对照上的“数九”时间表,能够看到,春节期间正好处于五九和六九时期。

如按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中的说法,今年春节期间已经过了三九四九最冷的一段时间了。

在民间有“春打五九尾,家家迈不开腿;春打六九头,吃穿都不愁。”的民谚。意思是说,如果立春在五九的末尾,那么预示这一年的收成可能会不好,人们会缺少粮食,甚至没有力气走路。而如果立春在六九的开头,那么预示这一年的粮食收成会很好,人们就不需要为食物短缺而发愁了。而2024年立春在2月4日,显然是“春打五九尾”了。

当然,这些只是民谚中的一些说法,毕竟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加上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只能作为参考,判断现在的天气情况,还是要以更科学的天气预报为准!

对此,大家怎么看?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追忆杨乐院士:“要把中国人的名字写在数学书上”

2023年10月22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杨乐

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杨乐曾是一代人的“科学偶像”

41岁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亲切地称为“师弟”

生于 1939 年的他

把一生献给了数学研究事业

也见证了中国当代数学的发展

年少志高 潜心科研

杨乐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上学时就展现出了在数学上的天赋

初三时,他曾找来全国大学统考的数学试题

发现只有一道题不会做

高一时,他在教科书书皮上

写下“中科”两个字

憧憬今后进入中国科学院

专门从事数学研究

1962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本科毕业后

他如愿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就读研究生

而后留所工作

在读研的第三个月

杨乐就完成论文《亚纯函数及函数组合的重值》

并进一步完成了四篇法文撰写的论文

直到几十年后

这些文章仍然被许多重要的论著引用

他对复分析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特别是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方面

作出了系统深入的贡献

1976 年,唐山发生特大地震

地震后,所有人居住在抗震帐篷内

但杨乐依然独自在楼里工作

他并未过多考虑是否有余震危险

只觉得清净无人的楼道

是一个可以更好钻研学术的环境

1977年,杨乐(右)和张广厚一起讨论问题

1977年2月26日

《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重要报道

《杨乐、张广厚研究函数理论获得重要成果》

这一研究成果

被命名为“杨-张定理”

曾经“要把中国人的名字写在数学书上”的梦想

成为了现实

为青年人才引桥铺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杨乐承担起大量的学术组织工作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等职务

在科研上取得巨大成果的他

始终不忘为青年人指路

1996 年,他与丘成桐合作

在中国科学院设立晨兴数学中心

旨在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青年数学家

此外,他还呼吁提高知识分子待遇

创造条件鼓励青年学者赴外交流深造

并极力促成北京举办国际数学家大会

1995年5月,路甬祥(右一)、杨乐(中)、丘成桐在中国数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

在杨乐看来

数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工具

在学术史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他曾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

《中学阶段如何学好数学》

指出“数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

更能对思维进行很好的训练。

学好数学不会一蹴而就,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要大家能够坚持下来,

就一定能够提高兴趣、掌握内容,

不再将数学视为畏途。”

“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数学家。”

他也对新一代青年学生寄予厚望

在他撰写的《做科研的三种境界》文章中

他期望可以解决后辈在科研中

可能会遇见的问题与困扰

鼓励学生培养优良的学风

也常用自身和老一辈的科学家的亲身经历举例

鼓励青年学子

杨乐曾勉励当代的中学生

“学习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定要有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只奋斗一段时期,而要像跑马拉松一样,坚持不懈,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水平。”

他用自己一生的故事

启迪着每一位青年学子

院士小传:杨乐院士 1939 年 11 月 10 日出生于江苏南通,1962 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六年制),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就读研究生,师从熊庆来教授,1966 年毕业后留所工作。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7 年出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1992 年出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1996 年创建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1998 年出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曾任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常委。

审核专家:罗兴波(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科学家研究中心)

作者:蔡琳 宋雅娟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东南大学等

来源: 光明网-科普中国

2023年寒衣节是几月几日?寒衣节的习俗有哪些?

寒衣节是我们祭祀祖先和逝世亲人的日子,这个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三大鬼节。其中“寒衣”这个词据考究,应有两层含义,一是我们为亲友们送冬天防寒的衣物,二是我们祭祀时,为逝去亲人所烧的冥衣。那么今年是2023年,寒衣节是在今年的几月几日呢?

一、2023年寒衣节是几月几日

  2023年送寒衣时间:2023年11月13日,星期一,农历十月初一。

  寒衣节是在每年的十月初一,节日起源于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二、寒衣节的习俗

  1、焚烧五彩纸衣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对当时的京城寒衣节做了记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寒衣节祭拜逝者是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按照老传统要购买一些彩色的花纸,剪成衣服的形状,讲究点家户的还会把这些纸衣服、纸钱放入到纸袋做的“包裹”中,上面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讳,抓把土画个圈,焚烧干净,用于祭拜逝者。

  2、吃糍粑

  在广东惠州,有“十月朝,糍粑碌碌烧。”之说,在十月初一,人们把新收的糯米蒸熟后,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饭成状,再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馅料,做成糍粑,做给家人吃。据说在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糍粑是客家人的叫法,惠州人喜欢叫其为糍,二者都用糯米捏成,糍粑是把馅料包在里边,逆糍是洒上馅料直接吃。

  3、吃饺子

  实际上寒衣节除了祭祀之外,还可以吃到各式各样的节日美食。由于寒衣节和立冬的时间没差几天,所以北方绝大多数地区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既是立冬时的节令食物,同时也寓意着福气、团圆之意,表达了人们对故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023年的寒衣节是11月13日,在这一天有的地区还保留着焚烧五彩纸衣的习俗。其他地区则是保留这个节日的饮食习惯,他们会在当天吃糍粑或者饺子。

龙年神秘预言,炎炎夏日不见天

2024年:甲辰无春年,三伏天的天气之谜龙年,12年为一个循环,但2024年的甲辰年却不同,它是60年一个循环。根据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甲辰年代表龙年。然而,2024年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一年没有立春节气。人们将这种情况称为“无春年”。根据民间传说,无春年可能会在“三伏天”期间出现阴雨连绵、不见晴天的天气。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无春年?这是否与五行生克有关?而古人对此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呢?古代的农历和公历是不同的,农历以二十四节气来划分一年,而公历则以每年的1月1日作为起始点。

尽管2024年的立春节气在公历上是2024年的2月4日,但在农历上却是在2023年的12月二十五。也就是说,2024年的正月初一到2025年的正月初一之间并没有立春节气,因此被称为无春年。这种情况可能导致阴阳失衡,引起降水不均。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龙被视为降雨的神灵,“龙行天下”象征着风调雨顺的年份。春天的到来一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人们常用“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来形容春天的到来。然而,由于无春年的出现,今年没有了节令,可能导致降水不均。在“三伏天”这个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季节,可能会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

古人认为,春天属木,夏天属火,木生火,因此无春年可能会导致夏季火势不强,从而影响到“三伏天”的降水量。“三伏天”的开始是在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大约持续30天或40天。古人之所以将三伏天的开始日期规定为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因为他们对于五行生克的认识。夏天属火,而庚属金,火克金,因此金要伏藏。古人认为,无春年会缺乏木的力量,导致夏季的火势不强,而在“三伏天”这段时间,阳气也会减少,从而可能出现长时间不见太阳、阴雨连绵的天气。虽然以上的解释可能有些牵强,但是这些古老的说法多年来一直被传承下来,可能有一定的道理。老一辈的人根据过去的年份总结出了这样的说法。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展了先进的气象预测技术,但我们有时还是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提前做好对应的防患措施。事实上,无春年的出现是由于农历和公历计算方法的差异造成的。农历年中,每19个年头里,就有7个年没有立春,7个年是双立春,5个年是单立春。这意味着,无春年和双春年与单立春的年份一样,每年都有立春节气,这是农历“置闰”的结果。因此,无春年并非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人为创造的。对于“甲辰无春年,三伏不见天”这句古老的谚语的准确性,我们没有必要追根究底。毕竟,现代社会中很多有规律的事情已经变得难以预测。

因此,我们应该以实时的天气预报为准,来判断2024年的三伏天是否会出现阴雨连绵、不见天的情况。在结束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是否听说过其他关于“无春年”的说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验!总结:2024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按照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这是一个甲辰年,也被称为龙年。然而,2024年却是一个无春年,意味着这一年没有立春节气。根据民间传说,无春年可能会在“三伏天”期间出现阴雨连绵、不见晴天的天气。尽管现代社会已经有了先进的气象预测技术,但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提前做好对应的防患措施。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无春年是由于农历和公历计算方法的差异造成的,并非自然而然产生的。因此,我们应该以实时的天气预报为准,来判断2024年的三伏天是否会有异常的天气。你是否听说过其他关于“无春年”的说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