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姻缘

钟馗代表什么生肖动物呢(钟馗代表什么生肖)

钟馗代表什么生肖动物呢(钟馗代表什么生肖)

缅怀一代大师黄永玉——钟馗画家杨汉武临摹黄永玉十二生肖作品

2023年6月13日3时43分,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作家黄永玉去世,享年99岁。黄永玉先生对中国绘画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他的十二生肖作品,自2006年到2017年的12年间,黄永玉在每年新春到来之前,都以生肖为题材创作12幅画,加上扉页和封面,自行刊印一本挂历,既是对新年的一种祝福,也是给朋友们的一份礼物。作品内容诙谐幽默、志趣横生,尽显“黄氏风格”。

钟馗画家杨汉武对黄永玉先生心怀尊敬,近日临摹了黄永玉先生十二生肖作品,以此表达对一代大师的缅怀之意。

缅怀一代大师黄永玉——钟馗画家杨汉武临摹黄永玉十二生肖作品

2023年6月13日3时43分,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作家黄永玉去世,享年99岁。黄永玉先生对中国绘画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他的十二生肖作品,自2006年到2017年的12年间,黄永玉在每年新春到来之前,都以生肖为题材创作12幅画,加上扉页和封面,自行刊印一本挂历,既是对新年的一种祝福,也是给朋友们的一份礼物。作品内容诙谐幽默、志趣横生,尽显“黄氏风格”。

钟馗画家杨汉武对黄永玉先生心怀尊敬,近日临摹了黄永玉先生十二生肖作品,以此表达对一代大师的缅怀之意。

风水大师教你;从阳宅方位判断吉凶与断验择吉秘法

1、人体各部位疾病在阳宅风水上的信息标志有哪些?

(1)头:乾、亥、戌、甲、艮、未、巽

(2)颅顶:甲、丁

(3)脑:乾、亥

(4)额角:甲、艮、巽

(5)额颅;乾、艮、甲、辰、巽

(6)发毛:寅、巽、辰

(7)脸:乾、戌、午、巳

(8)颧:兑

(9)辅颊:兑

(10)颐:丑

(11)颌:坎

(12)喉:乙、兑

(13)眉:辰

(14)目:离、酉、辰、壬、巽

(15)鼻:艮、兑、震

(16)耳:坎、丑、兑

(17)口:兑、未、巽

(18)唇:兑、巳

(19)舌:兑、午、未

(20)牙:卯

(21)齿:巴

(22)鬃须:寅

(23)津液:子

(24)声音:兑、辰

(25)言:乾

(26)神:午

(27)气:午、艮

(28)项:亥、艮

(29)肩:辰、丙

(30)膊:酉

(31)肘:艮、未、巳、震

(32)臂腕:寅、辰、戌

(33)手指:卯、艮

(34)指丫:丑

(35)爪甲:寅

(36)胸:亥、寅

(37)乳:巽

(38)腑:子、卯、酉

(39)背:坎、壬、乾、兑、申、辰

(40)肋:午、卯、子、戌

(41)腹:坎、辰、巳、午、未、丑、戌

(42)腰:坤、艮、庚、辰

(43)脐:午

(44)少腹:离、坤、未

(45)心:离、丁、戌

(46)肝:震、巳、丑

(47)胆:甲、寅、子、卯

(48)肺:兑、辛、寅

(49)胃:坤、未、辰

(50)脾:艮、未、巳、卯、丑

(51)肾:坎、兑、癸

(52)三焦:巳

(53)心胞络:巳

(54)命门:丁、辰、戌

(55)大肠:庚、申、卯

(56)小肠:巳、丙、未

(57)膀胱:亥、壬、子、申

(58)肛门:亥、子

(59)精血:申、酉、坎、兑

(60)臀:壬

(61)*:癸

(62)腿:巽、辰、戌

(63)胰:辛、戌、辰、午

(64)足:震、子、丑、癸、辰、戌

(65)臁:戌、子、丑、壬、癸

(66)踝:坤

(67)胫:丑

(68)脚:癸、子

(69)跟:癸

(70)涌泉:亥、癸

(71)脚指丫:未

(72)阴茎:坎、壬

(73)卵:坎

(74)阴户:亥、巽

(75)月经:癸、酉

(76)血:离、兑、卯、艮

(77)筋:申、卯

(78)骨:亥、申

(79)髓:亥

(80)胞(子宫):癸、辰、巳

(81)皮肤:子、辰

(82)瘠:离

​2、阳宅风水周易学人体疾病主要信息标志是什么?

(1)壬山有水:腰腿病

(2)坤山有水:腹病

(3)甲山有水:肾病、肝肠病

(4)乙山有水:肝病

(5)巳山有水:秃顶、脱发

(6)酉山有水:忧愁不断、易患精神病

(7)午山有水:女人忧愁不断

(8)辛山有山:肝肺之炎

(9)丙山有山:腿病、血液病

(10)午山有山:心肺病

(11)丁山有山:人常患病,不明病因之病

​终身疾病缠身具体断法

​A、长房终身疾病缠身具体部位

1、东方位、东北。

2、看其它方位位组合结果。

​B、长房终身疾病缠身标志

1、甲方位单水,水箭射,长房黄肿血病症。

2、庚方位凶砂来对应,长房身体有大凶。

3、乙方位曲曲水,辛方位斜砂凶,长房祸淋头。

4、辰乙水汪汪,家有眼目病(辛戌恶煞应,注意出哑人)。

5、门灶、厕所、电器一切家俱要分清,且莫犯凶星。

​A、二房终身疾病缠身具体定位

1、北方位、西方位。

2、看其它方位位组合结果。

​B、二房终身疾病缠身标志

1、北方位水汪盛,易得妇科病(或下溃病等)

2、子方位箭水凶,血液肾淋巴病(或脊髓之症)

3、子方位水午方位砂,中男吐血伤疾症。

4、北方位水南方位砂,中男中女别犯它。(主溃、头、胃等病症。)

​A、三房终身疾病缠身具体定位

1、东北,西北。

2、看其它方位位结合结果。

​B、三房终身疾病缠身标志

1、东北、西北怕砂峰,少男少女在其中。

2、艮砂坤水肝腹病。

3、寅方位凶砂,遭狗熊。

4、丑砂热毒发烧症。

5、癸丑连水经血症,全家老少切记清。

6、门灶、厕所、家俱电器都分明,否则疾病会缠身

日课简介

​选择日课就是选择吉日良辰。择吉术是随着术数兴起而兴起的,几乎与各种术数同步。人们都盼望选择一个好的日子,使所办的事得以成功!不管如何,通过择吉,给予人们有一种心理寄托,使人们对办事增强信心,成功的可能性增大,但实际上,选择日课就是人为地造一个命,这对改造先天命运来说,很有帮助。

​择吉,不分贫*富贵,小到平民,大到国家主席(总统)均有择吉的行为和向往。小到婚娶营造,大到开国大典,均要择吉。所以,有些\"正人君子\"宁愿不信有命运存在,亦要在办大事的决疑时,择个吉日良时去把事情办成功!

​择吉,曾经得到官方位的高度重视,清初乾隆年代,官方位曾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研究择吉术。据统计,择吉术的派别非常之多,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据不完全统计,择吉术有一百二十多家之多,使人们不知道哪一家为真,哪一家为谬!社会上用得较多的有:5行、命理、紫白诀、建除、丛辰、历家、天人、太一、风角、奇门、六壬、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虎、禽星、禄命、梅花、六爻、河洛理数、星相、太乙、斗首等等,不一而足。

​择吉术,是由占星术发展起来的,不管那一家,均难以理解和神秘莫测,亦使学习择吉者头昏眼花,心烦意乱。什么太岁、岁破、天德、月德、天赦、岁煞、岁刑、三煞、死符、大煞、丧门、吊客、天乙、天官、太极、福德、福星……等等,何止一百二十位?

择吉术中,有的过于简单,不符合实际,而大部门日家只从日课本身论吉凶,找出一大堆神煞来分析,是吉神多还是凶神多,来定吉凶,这样的方位法实在是脱离了实际,虽然繁杂和神秘,但很不实用。

​笔者个人认为,择吉,不能脱离开人的因素而单以日课本身来定吉凶。试想一想看,同是一日一刻,有的人吉有的人凶,有人欢笑有人哭,有人发财添丁,有人家破人亡。所以说,择吉的对象应该是人,离开了人的作用,所谓的吉日良奈都是空的,虚无的。

人的要素是什么?有的人说是生肖,有的人说是年命,有的人说最出生年的纳音,有的说是三元命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至今还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但笔者认为,所谓的年命,不能代表具体的一个人,因为一年出生几百万人,什么样的人没有?笔者研究命理多年,曾反对过年命、纳音、神煞、命卦来论一个人的吉凶,笔者认为,四柱是一个人的信息载体,应以四柱本身的5行生克制化来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这种理论用于择吉上亦是相通的,笔者认为,择日的主要目的是补主事人命理的5行(即用神)不足。

学习日课,必须具备以下知识:

1、阴阳5行学说。5行有正5行、天干5行、地支5行、八卦5行、九宫5行、河图5行、中针5行、缝针5行、洪范5行、斗首5行等等。这些5行,分门别类,用于不尽相同场合之中。

2、太极八卦。包括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等内容。

3、四柱八字。四柱八字是日课学的基础,没有四柱八字知识,最好先学八字,再学日课,否则,学了日课亦难学得深透。日课与八字是相通的,八字叫做\"命\",有贫、*、富、寿、夭、吉、凶、聪、愚、健、病、强、弱、残、疾等,从一个八字可以评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日课,俗称\"造命\",也就是说,人为地造出一个\"命\",这个四柱亦与一个人的八字命运是等同的。

4、地理风水周易学。择日是对事对人。对人,就是主事的八字命运,对事,就是指办某件事,多多少少涉及风水周易学,特别是阳宅的动土、起基(落脚)、立柱(现为砌砖角)、上梁(现为捣制楼面)、安门、安灶、挖井、进入学等。阴宅的破土、起鼓、转柩、安葬、立碑、进金、谢土等,均涉及到地理风水周易学的吉凶方位位问题。

5、建除。即日课中的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等十二客。可作参考。

6、紫白星。日课的年、月、日、时的九星入中,排出九宫紫白星,看其紫白星飞到何方位。阳宅风水周易学,当旺令星及紫白星必须飞到坐、向、大门等方位位。结婚铺床时日课必须让一白、六、白八白及三碧星飞到床位所在之位,则主旺丁。阴宅则要扶山补龙。

7、星宿。即二十八星宿之吉凶。可作参考。

8、黄黑道。查出黄道、黑道线。旺局不避,衰局可尽量避之。

9、神煞。以太岁为头,共有一百二十位之多,日课之主要神煞数几十个,吉凶莫名其妙。有时间可细查之,作为参考之有用。

择吉之文献最多,堆积成山,清乾隆时官方位编纂的\"协纪辩方位书\"最具代表性,是日家(择日先生)必修课本。此外,还有\"杨公择日秘旨\"、\"陈子性\"、\"江公择日全书\"、\"选择宗镜\"、\"玉匣记\"、\"天宝历\"、\"选择正宗\"、\"择吉宝典\"等著作。

日课和学八字一样,删繁就简,用正5行论日课的吉凶。选择日课必须论事和人。阳宅风水周易学,先论宅命盘,立得旺山旺向,室外形势吉者,宅吉。用日课来起动旺丁旺财局。如宅命完善,用来补财或补丁不足。同时,对于宅主,日课补其宅主八字用神,应补的份量,由宅主的八字的旺衰而定。为了宅命及主命皆能兼顾,除了查出黄黑道值日外还须排四柱或六壬课。

​阴宅风水首论龙、砂、水、穴向5大要素,日课之八字正5行要扶山、补龙、补祭主之用神,若能兼顾,则为上吉之日课。对于建除、星宿、黄黑道、神煞等等,有时不论,有时可作为参考,能避之则避,不能避,看局之旺衰,旺局则不忌。日课中有言:\"若要旺,犯5黄;若要发,犯三煞;若要贵,犯太岁。\"也就是笔者们通常所说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然大多数人均想求得平安的日子,而不想去冒风险。这就是中国人特具的\"明哲保身\"的原则。

​日课学之神煞之多,令人头昏眼花,几乎每年每月每日每时,既有吉神又有凶神,此吉彼凶,互相矛盾,几乎六十甲子的二十六万时辰没有一时可以干活的。即使偶尔得吉多凶少,又不符合纳音和主事有的年命,叫人难以取舍。所以,笔者们学习日课之学,不能拘泥于神煞。时代在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产生了很多形式的日课之学。如用六爻断事吉凶定日课,把日课化成六爻卦,取子孙爻,财爻(有时弃之)旺相则吉。又如用河洛理数起卦断事,方位法与六爻差不多,只是起卦的方位法不尽相同,用八字纳数,由数变卦,以卦用爻之旺衰断事而择用。选日课,要注意主事家人之情况,最好有言在先,否则会引起不必要之争讼。如家中有久病而衰极的老人,不管是吉凶日课,只要不是平安日课,都对病人有着冲击力。特别是上吉日课,旺气一冲,吉气冲到病人亦会死亡,不是坏现象,是今后子孙兴旺的象征。如果拘泥于死人则凶,必然引起择吉是非,其实,久病而痛苦非常的衰老病人的死亡,是一种非常好的解脱,并不为凶。

​择吉术,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们向往吉日良辰,追求成功、平安、吉祥、富贵、健康长寿。在有们的心目中,它能起到趋吉避凶的作用。善通择日只注重黄黑道用事,其实那只是一种民俗。

​目前的许多人,不懂日课的分类,乱用一通,形成\"拉郎配\",用杨公三合派做内水,不用杨公日课而用斗首日课来择日怎能获吉?

​正5行日课:是配合命理派周易风水周易学学而用的,只论正5行的生克制化、刑冲合害。当然,它不是孤独的,往往与其它方位面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程度。

​紫白日课:是配合玄空飞星周易风水周易学学而用的,根据玄空宅命盘需要什么来定日课,如七运卯山酉向,无论是向首、坐山、中宫均为凶。中宫需要六白来化解958合局煞,坐山需要八白来化解二七合化火,向首需要一白或八白来化解379合局煞,这就需要用紫白法来选课,使其获吉。

​笔者在实践中,把命理与说壬课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看宅主的生辰八字是否行好运,第二看六壬课的旺衰和吉凶,第三看室外形势中否对住宅形成的影响。在选课问题上,用杨公法还是主要的。

​斗首日课,是配合八宅派周易风水周易学学而用的,南方位大部分地区极端仇视八宅派及斗首日课,广东、广西、三江、福建等地区,把八宅派叫做\"番鬼派\",把斗首日课叫做\"番鬼日课\"。在北方位,八宅派最兴盛,特别是河南、河北的平原地区及内蒙的大草原,新疆、西藏的沙漠地区,也许由于这些地区无山龙,用玄空飞星做风水周易学,效果不怎么好的缘故。

​河洛理数日课,虽然发明亦不晚,邵康节时期已运用,但由于难学,难以运用,所以,一直关闭着,直到现代,才有少数择日师拿出来试一试,效果不错,它可用于玄空太易卦派,亦可用于婚嫁择日,上任、出行择日等。

​六壬日课,着重用于出行及人事方位面的日课选择,造葬有人也用六壬日课。有的八宅派风水周易学师,把六壬与斗首结合起来运用,为八宅派风水周易学服务。

​奇门日课,用于出兵打仗择日,现代用于商场上,俗语云:\"商场如战场\"。谈生意、订合同、谈判、词讼官时,用奇门日课,应验如神。一般不用于造葬选课。有时亦用于婚嫁、铺床选课。但奇门与六壬排法的结果大致相同,六壬的信息大于奇门。

​玄空太易卦日课,当然是为玄空太易卦派风水周易学服务的,用于这一派则灵验,用于其它,则失灵。有的风水周易学师用玄空飞星派布局而用玄空太易卦择日,把牛与猪硬拉在一起配对,妄论吉凶。

​杨公造命日课,只能用于杨公三合派(形势派)风水周易学,以地支三合为上吉。但有些东西确实很有价值,值得正五行日课借鉴。此法比较适合本书的风水周易学理论。

​\"神煞\"有没有用?可以说有用,亦可以说无用。旺者不忌,衰者忌。笔者在选课时,并没有按常规进行复杂的考虑。因为笔者重六壬、杨公日课及命理派风水周易学之学,如果山秘已吉,何需扶山补龙?只需配合宅主八字求出吉课就行了,何需考虑其一百二十多位神煞呢?当然、5黄、三煞、太岁之类主要神煞,还需适当考虑一下,但关键的东西还是五行生克制化。

​二、化煞用品

​在风水周易学应用中,许多宅墓由于受到宅内外局势的限制,无法改动求吉,这时就需要进行风水周易学上的化煞和旺财旺丁布局,即利用一种物品放于合适位置,进行化解和调理。

​有关风水周易学破解和旺财的用品很多。但无论用何种风水学用品化解,其主要目的是调整住宅气场,是先天不足得到后天补助。如果一宅先天已旺,就无需再进行调节。如果一宅先天不足或地运、地气不尽,就需要用风水周易学用品来进行调整。在进行调整时一定要全面考试宅主命理,看一看这一家人的八字,谁适合住在哪一个房间。因为人们一生只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房间内休息活动,所以此房对该人就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风水周易学用品决不可乱放,一定要精通阳5行。例如,金鱼缸,它属水,又为真水,如果放在忌水者的房中,为不吉水,主损丁,或此人身弱多病。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风水周易学用品:

​1、金鱼缸:一般以两尺的圆形或半圆形为好。太小,效果不大;太大,又占地方位。可以根据自已住宅面积大小而定。方位形鱼缸存有尖角,引起局部尖角冲射,往往带来其它不良的效果,所以尽量少用方位形鱼缸。

​金鱼缸的主要作用是旺财。\"天玉经\"云:\"山上龙神不下水,水里龙神不上山\"。也就是说,当旺的财星宜见水,主旺财。当旺之财星到向最吉,因为向首是气流进入口,\"财\"气由向首进入,财就旺。如果财星不到向,则为衰败之局。这种情况下,则在当旺之位布一金鱼缸养鱼。因为鱼是动物,鱼动则水动,水动则财旺。一般以养六条或一条黑色金鱼为好,水动财旺。但切记千万不可错放位置。

​2、风水学论:它以流动之水,推动水车转动,以此来旺财,比金鱼缸旺财更进了一步。它除了旺财外还可以化煞。因为外壳是铜制的属金,盛水可以化土生水,水动可池金旺财,具有化煞和旺财双重功能。复杂的风水周易学轮上上下下有十几重水车,在大陆的个别商店中出现过,多为进口货,售价高达几千元。欢迎有魄力的投资商与笔者们合作开发此项产品。

​3、5帝钱:是最常用的风水周易学用品,它是清朝最强盛时期所铸造的麻钱,因其强盛化煞的作用亦大。它们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5个皇帝的铜钱。其中乾隆钱,笔者认为最吉,因为乾为天,为父,其数为六,\"隆\"为兴隆、发达之意,所以最吉。

​有人用5帝钱来进行旺财布局,但经过实践,均不起作用,甚至起到了反作用。5帝钱最大的作用是用来化解5黄煞和二黑病符星。但二运和5运亦不宜化解。

​4、化煞罗盘:罗盘的核心是指南针,它是笔者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航海、探险、旅游、采矿、地质勘探、工程测量,风水周易学立向等均离不开它。人们感觉到它的神奇和伟大,尊称为\"风水周易学罗盘\"。风水周易学罗盘的用法已有很多专业书籍作了介绍。这里主要介绍一种\"化煞罗盘\"的用法。化煞罗盘与普通罗盘一样,中央天池为指南针,盘上有三层二十四山,分正针、中针和缝针。正针为立向、定向之用,管旺衰;中针为拨砂,消砂之用,管人丁;缝针为纳水之用,管财富。化煞罗盘无外盘,用铜盒包装,外表很精美。盘面15层,厚度1.5厘米,重量250克左右,盘面为铜制酸蚀刻板,套色印刷,铜盒包装,精美耐用,产地香港。

​化煞罗盘有两种作用:一是化解坐向及中宫,5黄煞二黑病符;二是化解室外形煞冲射。

​(一)化解5黄、二黑等煞必须要懂得玄空飞星知识。。

​例如:某宅为七运造乙山辛向,宅命盘省略。从宅命盘可知坐山257会合一个比5黄煞更大的煞星,中宫957,是玄空飞星中最毒的合局煞,向首379亦为很大的合局煞。\"玄空秘旨\"有云:\"一天星斗,运用只在中央\",而七运乙山辛向,辛山乙向,卯山酉向,酉山卯向及乙山辛向兼辛山乙向兼几局,虽得旺山旺向,但\"中央\"都藏着最凶的煞星。

​基于这种凶煞,用普通5帝钱来化解,作用比较小些。用罗盘来化解,就能起到较大的作用。

方位法:把化煞罗盘盖子打开,把磁针调向正指南北,平放在煞星的地方位。如上例乙山辛向,则平放在中宫屋顶上。如果煞气太重,可同时用上六枚乾隆古币。

​(二)化解室外形煞:很多住宅宅外都存有尖角道路冲射,如犯了煞、剑锋煞、烟囱、怪树、怪石、庙宇、线杆等等,只要是遇到形煞冲射,均会引起家人不安,重则伤残病亡,许多人用盾牌、乌龟壳、泰山石等进行化解,但效果均不明显。如果用化煞罗盘来化煞,效果较好。

方位法:使罗盘用红绳挂起,面向着开煞方位向,就能起到化煞作用。

​5、水晶:尤其是水晶球,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它非常崇拜。从大量的小说中,可以找到同样的描述:巫师在一尺大的水晶球面前通过意念(气功)使水晶球出现远在千里的真实影象,找到了要找到的人。这种现象叫做\"玄形术\"。这种法术有没有真实性,笔者们暂且不去考究它,但水晶在风水周易学上的应用确能化煞兼旺财。

​水晶,以纯净,透明的天然水晶为最好,人造水晶作用不那么大。而水晶球比水晶球磨出的效果更好。水晶有无色和带色两种,带色的有紫水晶、蓝水晶、黄水晶、绿水晶等不尽相同颜色,一般的紫水晶,蓝水晶为最常用。

​无色水晶一般用来化火。如一宫之中,97同宫,九为后天之火,七天先天之火,二火并发,必有火灾。这种情况下,用无色水晶球就可以化解,使九与七分离,不碰撞,形成九紫火生土(水晶)土生七赤金,即能化煞,又能旺财。如果二七同宫亦然,因二七合化火,需水晶土来化之。

​一般情况下水晶石天然包裹的水晶球,作用力最大。把水晶石加工成球状,则为水晶球。水晶球越纯越好,其作用力越大,直径大约二寸左右,就能化煞和旺财使用了。有的地方位,把水晶石加工成金字塔状,边长三寸,能聚集的气场最多,旺财的力量最强。

​紫水晶,带有火的成份,适合于用九紫火来旺财。如下元九运,当旺财星九紫所到之宫为主财,正财,如果用鱼缸来旺财,会有水克火之嫌,如用紫水晶来旺财,既能旺财又能增强九紫火的力量。

​如八字缺火的宅主,如果在吉位放一紫水晶球,则能补命主之不足,使得宅主福寿增加。

​蓝水晶,带有水的成份,好似地支中的丑土,能晦火而生金,泄化合局之火,最为有利。

​绿水晶,带有木的成份,是木的余气,好似地支中的辰土的作用。

​有的人将水晶加工成神象神牌,动物器皿等形状,都有一定的化煞,旺财之作用。但天然大水晶球比较难买,在首饰店中出售的水晶球、水晶物品多数是人造的。相信会有商人开发水晶类风水周易学用品的。因为八白土值运期间就是水晶球的象征。顺应天运,一定会利用相应的物品。

​6、财神:在中国人们传统观念中,财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财为养命之源。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去迎财神,连中中电视台亦播放\"迎财神\"\"财神到\"等VCD节目。

​财神,有画有像,当然是像最好,财神像有木雕、铜铸、瓷塑的各种各样,名目繁多。在农村,多用桃木雕刻,即能旺财又能避邪。

​财神像要安置心脏及肺、肠等,并经道士开光后才有神效。一般情况下,财神要摆在当旺财位和近旺财位处,用财神像旺献策也是最明智的选择。

​7、观世音: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观音是一尊法力无边的男女像之神,人人都向往观音的美丽、善良和慈祥,普渡众生。

​在民间,人们均相信观音能保佑人们平安、吉祥,并有一个特殊法力就是送子,即是旺丁。如果主房不是当旺丁星到山,财主丁星不旺,这时就需要进行旺丁布局了。有些风水周易学师,只注重旺财布局,而不注重旺丁布局,往往顾此失彼。

​有的风水周易学师认为观音为女性,应摆在阴卦,如下元七运,应置于地星的7、9方位位。这是不妥当的。因为观音之前身是慈航道人,是男身,经过修炼后,逐渐形成女性形象,是女身男性。其实所有佛,均为中性,已经炼到非男非女的程度了。对于佛祖,道祖之类的神仙,笔者们不应该用世俗的男女观念来衡量他们。

​除了用观音像旺丁外,还有用无水假山旺丁的。亦有用玉石金字塔、玉石八角塔等来旺丁的。更有用大型水晶假山来旺丁的。但在实践中,人们习惯用观音像旺丁,并收到很好效果。

​8、毛笔:它既不能旺财,亦不能旺丁,但它地能旺文昌。它的作用是来布置文昌位的。

​所谓文昌位就是文昌星,文昌星大旺就主文曲星高照,文章大进。子女若住进文昌位,则主学业优秀金榜题名,科甲连登。

​有些宅局本身有文昌位,有些宅局则没有。如下元七运子山午向,巽宫146同宫,巽宫本宫为四,形成146局为文昌大旺之方位。孩子在这里读书学习,成绩一定较好。

​只要是14同宫,不受克泄而生旺者,则为文昌位。如116、146、166、177、147、167等同在一宫或11、16、17同在巽宫而不受严重克泄者,均主文昌大旺。

​有的宅局没有一四同宫或一不到巽,四不到坎的情况,或即有而被克泄太重无用者,则无文昌位。这种情况就要布文昌位了。

​解决办法是在适合位置挂四支毛笔,毛笔为四绿,合为四数,旺起文昌四绿星。布文昌位用的毛笔是写大字用的大毫毛笔,不是普通的毛笔。

​钢笔不能代替毛笔,因钢笔为西方位金物,有克文昌。

​选好毛笔后,用胶水固定毛笔尖部。如经过开光其效力能充分发挥出来。

​风水用品还有很多,如葫芦、海龙、海马、白芨、朱砂、雄黄、貔貅、麒麟、宝剑、珠玉、金龙、彩凤、神龟、三角蟾、花木盆景、无水假山、雾化器、风铃、金钟、钟馗像、十二生肖像、泰山石、凸凹镜、八卦镜、周易爻像图、全息仪、金玉锁、射香、牛黄、白砒、狼虎狮豹骨以及诸多符咒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在运用中,只要懂得其知识和五行属性,利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就可以进行风水化解了。

小钟馗和生肖的表情包

人物【钟馗】

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中,有着众多的神明,钟馗就是其中一位。而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钟馗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民间吉祥神。他铁面无私、驱鬼降魔和心地善良的形象几乎人人熟知。茅盾在《神话研究》一书中指出神话普遍分为解释性神话和唯美神话两类,而钟馗恰恰是一个解释性神话。「钟馗之说,盖自六朝之说,因已有之,流传执鬼,非一日矣」。自六朝开始,钟馗一直都是民间所信奉的神勇斩鬼大将军。人们相信钟馗可以帮助他们,保护他们不被鬼怪骚扰。钟馗的出现为人们解释了人死后如何及人为何会生病和病愈。因为钟馗信仰的流行,钟馗慢慢进入了文学世界。然而自明清开始,钟馗的形象却出现了变化。钟馗不仅只是神勇斩鬼大将军,亦是人们盼财盼福的门神。为何钟馗会出现 ? 到底钟馗是何许人 ? 钟馗这个独特的形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他在文学中的形象如何及其形象转变的原因 ? 学界如今依然众说不一,未有定论。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身材魁梧,着一身破蓝袍,戴一顶旧帽,青面獠牙,手执锥形器具,专门把妖鬼捉来吃掉。民间传说他曷唐初终南山人,相貌奇丑;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祟。

目前所知最早记载钟馗其人其事的是唐卢肇的《唐逸史》:唐玄宗在一次外出巡游后忽然得了重病,用了许多办法都没治好,皇帝非常着急。唐玄宗病中梦见一小鬼盗走玉笛以及杨贵妃的绣香囊。玄宗大怒,正要派武士驱鬼,忽见一大鬼奔进殿来。此鬼蓬发虬髯,面目可怖,头系角带,身穿蓝袍,皮革裹足,袒露一臂,一伸手便抓住那个小鬼,剜出眼珠后一口吞了下去。玄宗骇极,忙问是谁? 大鬼向玄宗施礼,自称是终南山钟馗,高祖武德年间,因赴长安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殿前阶石而死。幸蒙高祖赐绿袍葬之,遂铭感在心,誓替大唐除尽妖魅。唐玄宗醒后,病也霍然而愈,便令画家吴道子按其梦中所见画一幅钟馗图。图成,有司奉旨,将吴道子 《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广颁天下,让世人皆知钟馗的神威。

这段故事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钟馗的来历,版本来自明朝人所引的《唐逸史》。后来的《平鬼传》等小说,更是将钟馗“相貌奇丑”这一标志性特点发展为“钟馗便因貌丑而被唐德宗嫌弃,未能高中状元,愤而自杀”的情节。因此,唐代是否已有这个故事流传并不一定。但是皇帝赐给大臣钟馗画像作为新年礼物,的确是盛唐以来的惯例,如开元时的名人张说及其后的刘禹锡等,都有谢赐钟馗图的作品传世。另外,人们还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是为钟馗已在大傩仪中扮演主角的实证。所以,也有人估计钟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于唐代。

对于玄宗梦钟馗的故事,北宋沈括已经提出质疑。他在《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说,宋仁宗皇祜年间(1049—1054),金陵上元县曾发现一处古冢,乃南朝宋征西将军宗悫母郑夫人墓,由碑文可知,宗悫有妹名叫钟馗。因知“钟馗之名从来亦远矣。此外,后魏有李钟馗,隋将有乔钟馗、杨钟馗。因知“钟馗之名从来亦远矣,非起自开元之时”。

四川丰都“鬼城”天子殿前左侧,有一座钟馗殿。殿中供奉的主神,是民间传说中专门捉鬼、斩鬼、吃鬼的鬼王钟馗。钟馗的显赫与唐明皇李隆基有很大关系。

据说,有一年唐明皇从骊山校场回宫,忽然得了重病,御医们费尽心思,忙活了一个多月也不见转机。一天深夜,明皇梦见一牛鼻子小鬼,身穿红衣,一脚穿靴,一脚光着,靴子挂在腰间。这个小鬼偷偷盗走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明皇的玉笛。李隆基见了大怒,大声呵斥。这时突然出现一个大鬼,头顶破帽,穿蓝袍,束角带,一下捉住小鬼,用手指剜出两眼,然后把小鬼撕成两半吃掉了。唐明皇忙问大鬼名讳,大鬼上前奏道:“臣是终南进士钟馗,因应举不捷,角殿阶而亡,死后成为鬼王,誓除天下恶鬼妖孽。”

唐明皇大梦醒来,霍然痊愈,于是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张“钟馗捉鬼图”。图画好后,李隆基瞪着眼睛看了半晌,说道:“莫不是先生跟我一块做梦来着?画的怎么这样像!”马上重赏了吴道子,并将此画悬于后宰门,用以镇妖驱邪。由于唐明皇的大力宣扬,钟馗才得以确立了头号打鬼门神的地位。皇帝甚至下令依据吴道子所画的钟馗捉鬼图刻板印刷,广颁天下,让人们

在岁暮除夕时,贴在家门以袪除邪魅。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卷二十曰 :「明人文震亨《长物志》:『悬画月令,十二月宜钟馗迎福,驱魅嫁魅。』」钟馗在唐代而言是君臣上下所信仰的神,因宫廷的信仰,得以大力推崇,钟馗信仰就大幅流行。另外,皇帝除了将钟馗的画像广颁天下之外,还会赐钟馗的画像予大臣,希望在新一年能保大臣的平安。而大臣亦会以钟馗的画像为保家护宅的神。刘禹锡的〈为冩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 「臣某言,高品某乙至,奉宜圣旨,赐臣画钟馗一,新历日一轴。星纪方回,虽逢岁暮,恩辉忽降,己觉春来,臣某中谢,伏以图写神威,驱除群妖。」这为唐德宗时期,大臣特意谢过皇帝的祝福所写的历日表。唐代至五代,钟馗的信仰仍未减退,每逄岁除,宫廷画工均要奉旨献钟馗击鬼图。「甚至朝廷之上,每岁暮以钟馗与历日同赐大臣。」宋神宗令画工摹拓镌板,印刷钟馗像,赐两府辅臣各一本。

宫中在除夕挂钟馗像,明清亦然。《旧京遗事》载 :「禁中岁除,各宫门改易春联,及安放绢画钟馗神像。像以三尺素木小屏装之,缀铜环悬挂,最为精雅。先数日各宫颁钟馗神于诸皇亲家。」从唐至到明代,钟馗的信仰都持着两大的特点,钟馗的容貌一定是正而不邪,威势逼人,钟馗的信奉与年终岁除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因为传统认为年终,即是年兽出来作恶的时间。故季节行事所祀奉的神灵,就是钟馗。因此朝廷总在岁暮之时,将钟馗的画像与新历法赐予大臣。宫中对钟馗的信仰是极为重视的,所以在民间人们对钟馗的信仰亦不可忽视。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二月条》也能看见,年终岁晚市民都会买钟馗像、贴钟馗像,以保家人平安。「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陈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民间在季节的时候不单家家户户悬挂钟馗的画像,而且到了清朝,还有跳钟馗的出现。《清嘉录.十二月部.跳钟馗条》云 : 「丐者衣怀甲冑,装钟馗,沿门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届除夕而止,谓之跳钟馗。」人民在街上还会扮成钟馗的样貌,载上钟馗的面具和穿上钟馗的衣服,联置结队,敲凿打鼓,希望以钟馗的形象来驱除鬼怪。现今世代,台湾仍有小数民族在暮岁逐扮钟馗跳舞击鼓逐鬼的习俗,名为「跳钟馗」。

在自秦以来的传统民俗观念中,农历五月五日就是不吉利的日子,俗称恶月毒日。故五月被传统认为是「恶月,多禁忌」,正因五月为去冬入春的阶段,天气由冷转暖,正是疫病滋长的阶段。所以最初人民只会在十二月岁暮的时候挂钟馗,演变至五月的时候都会挂钟馗像,希望疫病赶快治愈。另外,端午节也在五月,被世俗认为五毒会集,邪崇滋生的恶日。因此在五月需挂钟馗像、天师像,以驱恶。《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苹纸盖以朱印,或绘天师钟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黏之中门以免崇恶。」五月挂钟馗画像大致是清朝中期才开始,是《清嘉录》才有见记载,《清嘉录.五月部.挂钟馗图条》云 :「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髱。」

后引《江震志》云 :「五日,堂中悬钟馗画像,谓旧俗所未有」,这表明在端午时节钟馗画在室内悬挂,未见于比清更早的朝代。从前的文献并未有所记载。端午节贴的钟馗像多是执剑起舞的动态,画上盖有灵宝神「大印或加以」,救仙的五雷符。较小幅会贴在门户,大轴画悬于中堂民间。端午节会用朱砂点钟馗的眼睛和剑上的七星的风俗,认为这样就真的有辟邪的神力。吴千云《江乡节物词小序》:「谷端午悬钟进士画像以逐疫。」这小序为顾禄引用于《清嘉录》,从清朝这时期来看,钟馗的信仰达至颠峰的状态。从年岁挂钟馗推至五月挂钟馗,这大大体现了民间俗神的功能性。因五月是正春末夏,还寒乍暖,百虫蠢动,疾疫流行。人易受虫害,又易染疾病。人们更相信仰鬼在活跃,这时候更是需要钟馗保护。故凡是驱邪逐鬼都指派钟馗,可见人民对钟馗更为依赖了。

在清代小说《斩鬼传》和《平鬼传》里,钟馗的来历更加曲折。书中说他是陕西终南秀才,生得丑恶怕人,却才华超群。一年进京应试,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主考官韩愈和陆贽阅后,不禁拍案叫绝,遂点为头名状元。不料唐德宗以貌取人,见了钟馗十分不悦,遂听信奸相卢杞谗言,要将钟馗赶出龙廷。钟馗气得暴跳如雷,当场自刎而亡。唐德宗十分悔恨,便将卢杞流放,并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以斩妖邪。钟馗翦除鬼魅,立下大功,被玉帝封为“驱魔帝君”。

民间还十分流行“钟馗嫁妹”的传说。钟馗有个同乡好友杜平,为人乐善好施,馈赠银两助钟馗赴试。钟馗因面貌丑陋而被皇帝免去状元,一怒之下,撞阶而死。跟他一同应试的杜平便将其隆重安葬。钟馗做鬼王以后,为报答杜平生前的恩义,遂亲率鬼卒于除夕时返家,将妹妹嫁给了杜平。这就是著名的“钟馗嫁妹”。“钟馗嫁妹”成为古代绘画和戏剧的一个重要题材,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其实,历史上是否真有钟馗其人 ?

“钟馗”起源有多个不同说法

说法1:

明杨慎和清顾炎武、赵翼等根据《周礼·考工记》“大圭,长三尺,终葵首”、《方言》“齐人谓椎为终葵”等资料,认为所谓钟馗系由“终葵”演变而来。“终葵”是一种利器――椎,“大圭”是古时天子的仪仗,上端形状像椎,故云“大圭终葵首”。齐人说话迟缓,把“椎”的发音拖成了两个音节,乃成“终葵”。古人以椎为作战的利器,故《后汉书·马融传》中有“翚终葵,扬关斧”的描绘。“盖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傩之为耳”(《日知录》卷三十二《终葵》)。南北朝时许多人取名钟葵或钟馗,是希望像古人用以刺鬼的武器终葵那样,令所有的鬼魅望而生畏,这种意义到了唐代最终演变为人格化的“钟馗”。近年来随着秦汉文书大量出土,古代盛行以椎击鬼的事实已被证明。如秦简《日书·诘篇》云,人被哀鬼缠上,可“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则不来”;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也记有用铁椎击鬼治病的法术。故有人认为顾炎武对钟馗起源的解释是可信的。

说法2:

“钟馗”就是曾经存在的名字发音类似的古人。一说是商朝时代的大巫仲傀,其名在《尚书》、《左传》、《荀子》中又作“仲虺”、“中归”、“中垒”。商人事鬼,凡政官都兼巫祝,仲傀为巫相而兼驱鬼之方相。“仲傀”因同“钟馗”而流传。另有一说则是北朝人尧暄,其人本名钟葵,字辟邪,“馗”乃“葵”字讹传,由于他表字“辟邪”,所以后人才附会出捉鬼的故事。胡应麟提出,钟馗捉鬼的传说“盖自六朝之前固已有之”,所以尧暄曾取名钟葵而字辟邪。南北朝时名叫钟馗的人很多,可能都取义于此。

说法3:

“钟馗”乃是唐代终南山出身的进士。明代万历年间宫内新年供奉之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云:钟馗是终南山甘河镇人,平生直正,不信邪鬼。参加科举,文采飞扬。杨国忠收受贿赂,贬低钟馗文章。其他官员将考试情况报告皇帝,皇帝钦点钟馗为状元。不料此时钟馗已经在旅店一气而亡,官员们只好把御赐之物焚化祭奠。上帝怜悯,加封钟馗为“天下都领判官,捉绝魍魉鬼怪” 。清代蒲松龄的剧本《钟妹庆寿》则说钟馗是因为相貌丑而落第,一怒之下头撞金阶而死。上帝怜悯,擢为九幽三曹都判官,掌管幽冥界。而关于这个“钟馗”最初的民间传说则是出自唐代卢肇所著的《唐逸史》,而后宋代沈括在《补笔谈》中也有提及。在影视作品和民间戏剧中,则基本都是采取的这一说法。

说法4 :

所谓的民间信仰的范围是非常广泛,可包括民间流行的各种神、鬼、图腾、灵物、占卜、祭祀仪器等等。因为民间信仰而流传的民间俗神有着极强的功利性,多是为了满足多福免灾、趋吉避凶的心理需要,人们可以塑造出任何心理需要的神来。而钟馗的神话也是源远流长,且影响深广,导致钟馗已渗透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部份。钟馗之说盛行后,导致钟馗画作为辟邪驱鬼的门神亦逐渐流行,不少中国的传统风俗和节日都会将钟馗当成「护宅符」,认为钟馗能消除种种不祥与恶运的守护神。

“钟馗”源自于早期的巫傩祭祀仪式。《钟馗考实——兼论原始社会玉琮神像性质》中指出:「钟馗其人及历代传其驱鬼辟邪的观念,实起源于上古巫术,他是由先代位居祝融之号的重黎衍生而来的。」他认为良渚文化反山、瑶山出土的玉琮上的兽形人面纹,乃是传说中的重黎的形象,亦即钟馗的原型。玉圭、玉璋、玉璧、玉琮等玉器,原本都是原始社会时代东部原始人置的图腾,服务巫术和原始宗教为目的。奴隶制确立后,玉器作为礼器而带有神圣性。《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虹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镇就是安镇、镇压的意思。根据已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圭来看,玉圭上所刻画的兽面人像,可能是原始古玉的遗意。而这遗意传承与巫术私意义是难以分割的。其顶部刻绘有兽形人面,「杼上钟葵首」指这兽形人面。可能隐含着某个神话意象,这个神话意象中的神,可能就是钟馗或钟馗的原型。

有学者认为钟馗是由傩仪中的方相转化而来的。傩最早之文献见于《论语》:「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何晏等人解释 :「孔曰 : 傩,驱逐疫鬼。」、邢昺认为 : 「难,索室驱逐疫鬼也。」当中简单的说明了傩与驱鬼袪邪的关系。由于人们相信鬼使人生病,故在古时大傩的驱鬼逐疫仪式是相当普遍和重要的。傩会按不同的季节天气而举行,郑玄注云 :「难四时作。」即是按四季之意来举行。如《礼记.月仙》: 「季春之月,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意思是春天到来,即一些陈气、恶气会带来不祥。而且正是去冬入夏的气候转变时期,容易生病。另外,古人认为病是有鬼作崇,故进行傩来驱逐恶鬼,以保平安健康。不论是上至朝臣,下至庶民,在四季都会举行傩,所以这重要的仪式称为「大傩」。

大傩是由「方相」来主持,《周礼.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方相会披上蒙熊皮,是一种力量的表现。因熊象征其力量能打击鬼怪,这表示了古人对动物的崇拜。另外,方相会载上面具,是以黄金制造的四目,样貌极丑和凶猛,具有吓鬼的作用。据《后汉书.礼魊志》云 : 「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 : 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子为侲子,皆赤帻皁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有角。」方相还会另持武器,以当成驱鬼的法物。还有带同一置年约十至十二岁侲子,击打乐器,大声高呼以作声势来驱鬼,祈求平安。进行大傩的仪式,还要杀牲祭献四方之神,也是为了驱疫逐鬼。郑玄注〈月仙.季春.命国难条〉云 : 「磔牲以攘于四方之神,所以毕止其灾也。」磔即是杀牲,要驱除恶鬼则虽要杀生来祀神。

大傩的驱鬼仪式直至汉初有了变化,正因大傩的形孤变得热闹和充满娱乐性。由方相主持驱鬼仪式,旰百名年约十岁至十二岁的侲子相随,乐器舞蹈,欢呼行进,以作声势,大傩变相地热闹了。严肃重要的仪式被热烘烘的气氛所逐渐淹没。因此,大傩除了最基本的驱鬼意义外,还加上了另一层意义,大家像是在享受一边击鼓,一边舞蹈的乐趣,变得更热烈和欢喜了。其后的朝代在大傩的驱鬼仪式上,变得不太重视了。如《隋书.礼魊志》:「其牲,每门各用羝羊及雄鸡一。」在磔牲上使用的祭品少了,《新唐书.礼仪志》则提到侲子的人数大幅减少了,「大傩之礼,选人年十二以上,十六以下为侲子,假面,赤布袴褶。二十四人为一队,六人为列。」从汉初时期相比,侲子的人数少了将近三分一,《五杂俎》卷二〈天部〉云 : 「傩以驱疫,古人最重之,沿汉至唐,宫禁中皆行之,护童侲子至千余人。王建诗: 『金吾除夜进傩明,画袴朱衣四队行。』是也。今即民间亦无此戏,但画钟馗与燃爆竹耳。」明人谢肇淛亦提及大傩的驱鬼仪式是从汉至唐时期,到了明朝是画钟馗像来驱邪逐鬼。由此可见,自隋朝起朝廷或是市井已不太热衷大傩的仪式,导致大傩在唐代开始孤微,而钟馗得以兴起。另外,从北宋的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可见,大傩的仪式仍会举行,但当中的祭祀、方相、侲子都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是钟馗来驱鬼逐疫,「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载面具假面,绣画色衣,执金鎗龙旗教。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从钟馗的信仰来看,大傩与钟馗不论在内容、特性、形孤都有很多相处的地方。

从基本角色作用而言,人们相信钟馗能捉鬼斩鬼,驱鬼治鬼,而大傩的举行正是为了驱疫逐鬼。从两者的特性来看,钟馗与方相的容貌都是特别的丑陋,故认为钟馗是方相的转化。从驱鬼逐邪的形孤上比较,钟馗与方相的驱邪方法十分相似。《梦梁录卷六,十二月条》:「自入此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冹官、钟馗、小妹等形,敲凿击鼓,沿门乞钱,俗乎为『打夜胡』,亦有驱傩之意。」钟馗却以乐器和舞蹈以作声势,有吓鬼的用意。只是大傩的驱鬼仪式比钟馗的信仰而言,是更为巨大和热闹的。因为在大傩的仪式中,方相有百名侲子相随,手执武物,击鼓跳舞,非常热闹。而钟馗没有侲子相随,也没有杀牲祭拜,故能说钟馗是大傩的简化。

由大傩的论述观点可见与钟馗的关系,而大傩与巫也有一种文化延伸的性质所在,乃是一种巫文化的表现,即中国古傩具有巫术性质。故有说法认为钟馗是原始巫的产物。郑玄云 : 「巫,掌招弭以除疾病。」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巫医不分,医术主要是掌握于巫者手中,虽然巫者治病与医师问诊大不相同,而巫者主要是「鼓舞事神」来驱鬼。古代的人认为人会病是鬼在作恶,故利用模拟巫术。即是恶神驱恶鬼,是可怕的形象也吓怕恶鬼,同类相克的心理,把鬼驱走。而钟馗捉鬼斩鬼的神话传说是来自钟馗为唐明皇斩除天下的鬼才病愈,由此可见,唐明皇也舍医信巫,故钟馗与巫术亦有关系。

说法5 :

在《诸神的起源.文史新考.钟馗考》一书中提出钟馗本来是人名的观点,与所谓“椎”或“终葵”者了不相关。钟馗的原型,是商汤时的巫相仲傀,其名在《尚书》、《左传》、《荀子》中又作“仲虺”、“中归”、“中垒”。商人事鬼,凡政官都兼巫祝,仲傀为巫相而兼驱鬼之方相。傀者,面具也;驱鬼必戴面具,面具之形甚多,因而发生仲傀多首的传说。仲傀以同音演变为仲虺,虺乃神话中的怪蛇,于是仲虺又演变为九首巨蛇之“雄虺”(《天问》)、食魅之“雄伯”(《后汉书·礼仪志》),连《山海经》佚文中阅领众鬼的“郁垒”,实际上也是仲傀与雄虺传说的又一变形,郁垒即中垒的变称。要之,由驱鬼之巫相的真人仲傀,变为食鬼怪兽钟馗,变形愈繁,去真相愈远,但也留下一丝痕迹:古人命名常以字释名,钟馗之“馗”乃“九首”合文,《天问》:“雄虺九首”,则仲虺以“虺”作名,而“馗”——九首,或即其人之本字也(《文史新考·钟馗考》)。

说法6 :

钟馗的由来除了上述的说法外,还可能与降鬼捉鬼的神荼、郁垒有关。神荼和郁垒是中国最古老的人形门神,都有降鬼的能力,他们的职责是把恶鬼用苇索绑起来喂虎。南朝的《荆楚岁时记》记载 :「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之门神。」到底钟馗与神荼、郁垒二者有何关系,上述提及,钟馗源自「终葵」-打鬼的「椎」,而神荼、郁垒同是尖锐的工具或武器,类似「椎」之形,据说能辟鬼驱邪,治疗怪病,是一种驱邪的礼器。古人相信「椎」能逐鬼,因此「椎」慢慢成为一种灵物。由于人对灵物的崇拜,逐渐演变成对神灵的崇拜,这亦是古人造神方式之一。另外,神荼、郁垒作为门神,意在驱邪,人们悬挂钟馗像,用意亦为辟邪降鬼,因此,二者在驱鬼意义上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说法7 :

然而,对于钟馗的兴起,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有另一独特的观点,认为钟馗本是一种真菌的名称。他曾对钟馗进行大量考证,得出钟馗并不是人名而是植物名称的结论。《本草緃目》卷三十八〈服器部〉附带与钟馗图像有关的两条附方,主治辟邪止疟,相信与巫术有关。附方为「妇人难产。钟馗左脚烧灰,水服。」对于钟馗左腿能治疗妇人产病的原因,可能是「露趾」与「送子」产生一定的联系,因此也成为助产妇生产的药引。记载 : 「时珍谨按 :《尔雅》云 :钟馗,菌名也。《考工记》注云 : 终葵,椎名也,菌似椎形,椎似菌形,故得同称。俗画神执一椎击鬼,故亦名钟馗。」这里反映李时珍相信钟馗是植物名称,属于一种椎形菌类。钟馗或终葵乃是一种地生真菌,因其菌盖若伞,恰似椎状物而得名。这从医学的角度证明了钟馗图像产生的传说与治疗疟疾有一定的关系,即在北宋时,人们在对待像疟疾这样的顽症时,会使用钟馗画像这样具有接触巫术的对象。这个药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北宋时期有钟馗形象的图画具有驱除病的神力,也从侧面证实了钟馗有驱除病的能力,也表示了钟馗与巫术心理的关系。

说法8 :

有传钟馗是由尺郭所演变的。据说尺郭是东南方的一个巨人,身高七丈,肚子奇大,腹围也有七丈。头上戴着公鸡状的帽子和魌头的大头假面具。《神异经滔.东南荒经》记载 : 「不饮不食,朝吞恶鬼三千,暮吞三千。此人以鬼为饭,以露为浆,名曰尺郭,一名食邪。」由于尺郭的形象与特征都与钟馗有相同之处,故有钟馗乃尺郭的廷伸传说。

说法9 :

但亦有人质疑,以为商人事鬼而不逐鬼,况且也没听说仲傀或仲虺有何逐鬼的业绩。即使仲傀有逐鬼的业绩,他的名字也可能来自“终葵”。史载,周武王伐纣,在灭商后将殷遗氏七族分给了卫国,终葵氏是这七族中之一。《左传·定公四年》:“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这殷遗民七族的姓氏,可能都来源于他们所擅长的手艺——比如陶氏是制作陶器的,施氏是做旗子的,繁氏是做马髦饰的,锜氏是做锯子的,樊氏是做围墙篱笆的,饥氏所为不详,而终葵氏家族的专长是做木槌。后来,在历史演化中,复姓的终葵逐渐形成了终、葵两姓。今河南淇县的葵姓就来源于终葵姓。

【从“钟馗”的名字说起】

在东方南方沿海汉语的方言中,有一个古越语底层,钟馗、终葵、仲傀、仲虺、中归、槌、锥等组成的一个词族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含义用汉语无法探明,在壮侗语中却能获得圆满的解释。

一般认为,“终葵”原本为古时一种家用器物,即今天人们所说的棒槌。据说,古时候家中如果有人病了,便以为鬼在作祟,人们就用“终葵”(棒槌)去赶鬼。东汉郑玄在《周礼注疏》载:“椎,直追反。云终葵,椎也者,齐人谓椎为终葵,故云终葵,椎也。

”可见,“椎”与“锥”同音;齐人所谓的“终葵”实为“椎”的说法东汉以前已经有了。。南北朝时许多人取名钟葵或钟馗,除北魏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外,北魏还有杨钟葵、张钟葵、于钟葵、李钟葵的,北齐有宫钟葵、慕容钟葵的,隋朝有乔钟葵、宗宝钟葵、段钟葵等,唐朝又有张钟葵,无非都是希望像古人用以刺鬼的武器终葵(即椎)那样,令所有的鬼魅望而生畏。古代盛行以椎击鬼的事实多有记载。

如秦简《日书·诘篇》云,人被哀鬼缠上,可“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则不来”;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也记有用铁椎击鬼治病的法术。《淮南子·诠言》:“羿死于桃棓(棒)。”高诱注:“棓,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其《泛论》篇又曰:“羿除天下之害而死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 高诱注:“羿,古之诸侯。有功于天下,故死托祀于宗布。祭田为宗布。谓出也。一曰今人室中所祀之宗布是也。”《后汉书·马融传》:“句芒超荒忽,出重阳,厉云汉,横天潢,导鬼区,径神场,诏灵保,召方相,驱厉疫,走蜮祥……兹飞宿沙田,开古蛊,翚终葵,扬关斧。”注:“翚,亦挥也。《广雅》曰:终葵,椎也。” “兹飞”手中的“终葵”、“关斧”无疑应该是驱鬼的工具。

关于“椎”与“终葵”的关系,明黄生《义府》中的阐述:“终葵二字即椎字之切音,急言之曰椎,缓言之则曰终葵。所谓杼上终葵首者,谓斜锐其上首,作锥形。《博雅》不知终葵之义,别作柊楑字,云柊楑,槌也,此妄作之谬。又按《说文》璋训:琰上为圭,半圭为璋,此证益明。《玉人》椎当作锥,或古字通用,槌、椎义同。”清惠士奇《礼说》:“椎,击也,齐谓之终葵。终葵为椎,犹邾娄为邹,皆齐鲁间俗语。”所以,由前人的考证可知,“终葵”是齐人的方言。

“葵”与“椎”、“锥”指的是同一样东西。商周时期,今山东省的北部地区被分封为齐国,齐人即指这一地区的人。“齐谓之终葵”亦见于《说文》“椎”字解。这种方式显然是“疾言”与“缓言”的区别。齐人说话迟缓,把“椎”的发音拖成了两个音节,乃成“终葵”。“疾言”(说快了)是“椎”,“缓言”(说慢了)是“终葵”。这也叫反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注音方式。

王兆干说“椎”本是石器时代将石块镶嵌在木棒上的武器和工具,用以狩猎、砍斫和自卫,也用在傩祭时赶鬼。后来,驱鬼逐疫被固定化、仪式化,椎在傩祭时逐渐失去工具和武器的功能,演变为驱鬼、辟邪的神器《贵池傩舞“打赤鸟”再探》,刊于《文艺研究》1990年第6期》。周晓晶指出,在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很多骨质武器或工具,形状细长,一端(或两端)有尖或有刃,似锥形,在考古报告中,对它们的定名不完全相同,有锥、镞、矛头等称呼。玉锥形器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玉器中除了珠、管之外,出现频率和数量最多的品种之一,也被认为是良渚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类之一,在良渚文化墓葬中已经出土数百件。从两个地区锥形器产生的时间、出土的数量和形态上来分析,太湖流域锥形器受海岱地区锥形器影响的因素较大。海岱地区与太湖流域两地居民的祖先原本是同一群人,后来分居南北,各自创造了一方文化。但二者之间一直保持着某种联系,并在不同的地区继承和发展了固有的文化传统。骨锥形器和玉锥形器在形态上都与锥的形状很相似,呈圆体或方体的细棒形,一端(或两端)有锋锐的尖部,与实用的武器或工具的形态相近,据此判断它们可能渊源于武器或工具,在功能上也应该与武器或工具有关。

“骨锥形器”和“玉锥形器”都是为原始宗教目的而制作的,是巫师的法器,其功能主要是驱鬼避邪。商周时期的玉柄形器与良渚文化的玉锥形器在形制上有承袭关系,所以商周时期玉柄形器的功能也应该是与良渚文化玉锥形器的功能是一致的,即为巫师驱鬼避邪的法器。【妇好墓】曾出土一插于兽面玉饰中的玉柄形器,即一件玉柄形器和一件带中孔的人首玉饰结合成一体。这种形制的玉器也见于江西新淦大洋洲商代遗址出土的人面玉饰。这里的“人面”面相怪异,而且口露獠牙,不是正常的人类形象,应该是兽面的变形和神秘化表现形式。在春秋以后的遗址中,基本不见出土玉柄形器这种器型,但却可以在《周礼》、《后汉书》等文献中,找到它的踪迹,这就是 “终葵”。骨锥形器最早是起源于山东地区,即齐国地域,以后传播到良渚文化分布区和其他地区,并从骨锥形器转化为玉锥形器,至商周时期又演变为玉柄形器。所以,骨锥形器即是齐人所谓的“终葵”,亦即“椎”或“锥”, 同理,良渚文化的玉锥形器和商周时期的玉柄形器也就是文献中所谓的“终葵”(《良渚文化玉锥形器为“终葵”考》)。

从现代分类来看,“锥”与“锤”似乎是不同的工具,但在远古时期可能就是指一根木棍,可以用尖端刺人,也可以横击之。用尖端刺人称锥,横击之则称锤。那时没有金属,故统写作“椎”。别小看这种工具,它一经出现,就把人类与动物区分了开来。它除了演化为钟馗神以外,还曾直接被称为倕、巧倕、工倕。《淮南子·齐俗训》:“扁鹊以治病,造父以御马,羿以之射,倕以之斲。”高诱注:“倕,尧时巧工也。”《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他创造了鼙鼓、钟、磬、吹、笭、管、埙、篪、鼗、椎、弓、耒、耜等。

如果骨锥形器即是齐人所谓的“终葵”,亦即良渚文化的玉锥形器和商周时期的玉柄形器,那么它极有可能源于古越语。据研究民族语言学家指壮语(锤子)、布依语(棍子),傣语(棍子),仫佬语(锤子)、(棍子),水语(锤子),毛南语(锤子)及黎语(锤子),读音均与“终葵”相近,“终葵”与黎语“锤子”的读音最为接近。锤子为制造一切器具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演化为万能之神。

由于钟馗信仰本是一种民间信仰,而民间信仰与文学创作均属精神文化和有着相同的现实基础,加上民间信仰的信奉者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故民间信仰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文人为求自己的作品受大众欢迎,可能于创作前已在民间搜集素材再加以创造,使民间信仰充斥其中或文人本身就是这些民间信仰的信奉者,所以他们进行创作时会把自己熟识的民间信仰反映现实的方法融入创作中。钟馗亦因此进入了文学的世界,再加上民间信仰有其传承性,故钟馗于文学世界中历久不衰,而各个时代文学中的钟馗均有不同形象。

1. 北宋

(一)驱鬼辟邪

最早有关钟馗的文学作品见于北宋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故事讲述唐明皇久病不愈,有一晚梦见钟馗吃鬼,翌日不药而愈。唐明皇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分发给各家各户,为百姓驱鬼,可见钟馗的功能便是驱鬼辟邪。

(二)正义凛然

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的小鬼偷了杨贵妃紫香囊和唐明皇玉笛,又令唐明皇身患疟疾,钟馗把他吃掉可算是为民除害,而且文中钟馗曾说「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更加突出钟馗正义的形象,而此形象亦一直流传至今。

2. 明代

(一)逐渐远离神的威严

在《钟馗全传》中钟馗是由武曲星下凡转世,小说内讲述了钟馗的一生和成为神捉鬼的过程。由此可见,钟馗不再是那个充满威严、对鬼毫不留情的神,其残忍和血腥的成份也减低了。

(二)高洁的人格

在《钟馗全传》中钟馗说自己是「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当使精衷贯日,气节凌霜,可以对诸天地,可以质诸鬼神,行与日月而争光,各与天壤而俱敝,乃可无愧于人矣。」这段文字表达了钟馗有顶天立地的高尚气节。另外钟馗在金殿上因不满自己貌丑被黜,所以撞阶而死,表现出其宁为玉碎的刚烈性格。此外,在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中多次提及钟馗是正直不阿的人,最后更因为杨国忠收了贿款而不让满腹诗书的自己做状元而活活气死。可见钟馗面对黑暗的官场,有正气凛然,高尚正直的人格。

3. 清代

(一)富人情味

清代文人张大传编《天下乐》传奇,其中一折「嫁妹」讲述的便是钟馗嫁妹的故事。内容大约为终南山进士钟馗欲参加科举,但却欠缺路费,幸得富商杜平相助,钟馗决定把妹钟媚儿许婚于杜平。钟馗后因貌丑而被黜,他愤愤不平,碰阶而死。玉帝因爱其才而封钟馗为「驱邪斩崇将军」。钟馗念及小妹未嫁,便率一众鬼卒为小妹送嫁。整个故事不再是着重于钟馗斩鬼,更多的是讲及钟馗和小妹之间的兄妹情,钟馗的形象更显具人情味。

(二)滑稽

早在明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中已出现五鬼闹钟馗的情节,但这里的钟馗依然是十分威武。那五只鬼一见到钟馗的样貌,便已吓至鸡飞狗走。但在《斩鬼传》中的第七回〈对芳樽两人赏明月 献美酒五鬼闹钟馗〉中的钟馗却是十分愚笨。他不但看不出县中衙役是由五只鬼所扮,还被五只小鬼灌醉和加以戏弄。不但弄致衣衫不整,袒胸露臂,还被五只鬼偷去宝剑和笏板。最后,还要他的两个手下含冤和负屈帮他收拾五只鬼和整理仪容,可谓一反钟馗过往英明神武的形象。

(三)讽刺现实

宋明清贪污严重,民不聊生,文人以钟馗斩鬼寄贪官被除。如《斩鬼传》的作者借着钟馗这个正义忠勇的形象,配合一些化身人性的恶习和丑陋的小鬼来表达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劣根性。清朝的官员贪污舞弊,作者就是利用钟馗斩除好色鬼、伶俐鬼、龌龊鬼等等,以渲泄不满清朝时期的社会制度。故钟馗的形象不仅是一个吃鬼捉鬼的形象,这个文本能感受到钟馗的人格化特征,并不是单纯「神」的形象。在文本中,钟馗不是必胜军,他面对强鬼是也需要同伴的帮忙。由此看来,钟馗并未如神一样有战无不胜。另外,钟馗也担任了一个教官的角色,不再是愚昧地和盲目地,见鬼就斩。如《斩鬼传》第九回中,钟馗知道醉死鬼并没有犯下大错,只是酗酒,故好心向醉心鬼说教,说明酗酒的坏处。虽然醉酒鬼最后亦死于钟馗的手下中,但钟馗渴望恶鬼变好的意思。他曾经给予小鬼机会改过,这隐含了作者带有儆恶劝善的意图。作者对社会仍有

希望,渴望冺用钟馗斩鬼的神话让人们去反省和改正的机会。而文人喜欢用钟馗寄予思想,是有感与钟馗有相同的命运。钟馗十年寒窗却只因为面目丑陋不合当权者的意落第惨死,此悲剧和大多数文人不能被朝廷赏识和重用的命运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因而产生了共鸣,使他们自比钟馗,令钟馗人格化。

此外,自明代开始,钟馗的出身渐渐由武者变为文人,如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钟馗本是考武举而不中举的人。但到了明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钟馗是一个满腹经论,文才出众的终南山进士而且他上京是考科举,不是武举。从文学的层面而言,钟馗的相貌总是凶恶丑陋,正气威武,见鬼斩鬼。但经过朝代的衰落、文学体系的变更,钟馗的形象不仅会凶恶除鬼,还会出现人性的特征,例如钟馗因为被灌醉而被戏弄等等。我们能从清朝的《斩鬼传》和《平鬼传》发现,钟馗的神话成份减少了,反是增加了趣味性和人格化,令文学作品变得更引人入胜。

【钟馗形象转变原因】

1. 钟馗通俗化

钟馗与传统大傩的驱鬼仪式有关,而大傩到宋代变成一种消遣。传统的大傩都是以方相来主持大傩,但北宋《大傩图》中,钟馗面带花哨的面具,载歌载舞,整个场面充满节日娱乐喜庆气氛。钟馗取代了方相主持大傩的驱鬼仪式。大傩通俗化,导致钟馗也通俗。因此,自宋代开始,以钟馗为主角的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到了明朝,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更增加了一些滑稽的成份,使钟馗不再是那么高高在上。这完全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又能却时借钟馗批评明朝的小人当道。以钟馗为题材的文学亦愈来愈多,如明清戏曲《钟馗嫁妹》: 小说则有明朝《钟馗全传》、清代《斩鬼传》和《斩鬼传》等等。

2. 钟馗为门神的作用从辟邪变成祈福

从门神的转变,亦可看见社会发展和人的心理的转变。最早专门捉鬼的门神应是神荼与郁垒,他们却样拥有正气凛冽,威吓邪鬼的功能。《山海经.乱龙》:「上古之人有神荼、郁垒者,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居东海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鬼无道理,妄为人祸,荼与郁垒,缚以芦索,执以食虎。」而因唐朝时期钟馗捉鬼吃鬼的伟大事迹到处可闻,故此人们逐渐把钟馗的够本领应用在看守门户的职务上。除了钟馗成为门神外,另有文官、武官也成为门神。这反映了当时门神的人物会因应人们的心理需要改变。故从门神的画像中大致能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期盼,是愈见追求幸福与欢喜的象征。古时的人认为鬼,神鬼分开。神是神圣,鬼是邪恶,人们就需要创造「治鬼」的神来。《月仙广义.正月仙》:《神隐》「元旦三更迎灶毕,钉桃符,书聻,画重明乌,贴门神钟馗于门,以避一件之崇。」钟馗经过传统的驱鬼仪式而演化得来,又因朝廷颁发的钟馗之像具有神威的面貌,使每户增添门户之贵,加上人们整体的原始思维和灵魂观念所赋予钟馗像的「捉鬼驱邪」象征意蕴,因而才发展至祈新岁之安、一年吉祥的功能。

但从现今民间的钟馗绘画中,能看见人们已不单纯的渴求钟馗能保家平安,而更希冀获得更多的幸福。故很多画中写了蝙蝠和各种吉祥物,并运用谐音寓意来表示祝愿和寄望。自清朝起,钟馗作为门神的画像不单有怒目圆睁、恐怖可畏,还会画上和颜悦目,一团和气,画面上还配有蝙蝠或蜘蛛。原因道教的一则仙话 : 明代《历代神仙通鉴》编撰出道士叶法善回答唐玄宗的一段话 :「混沌初分,有黑白二蝙蝠。寝殿吱鬼之钟进士,黑者所化。」说的是钟馗是由蝙蝠转化而成仙,他自然也就是福的化身了。而且《斩鬼传》中出现了蝙蝠,成了钟馗的捉鬼的马前卒,钟馗戏曲是一段流传在岔河的民间舞蹈,是一项把彩灯、木偶、杂技和舞蹈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通过舞蹈表现钟馗与蝙蝠的互相嬉戏,塑造了钟馗驱邪匡正、降福人间的形象,表达了人们的美够愿望。另外,「蝠」与「福」的同音,意味「幸福来临」。而蜘蛛在民间俗称「喜珠儿」,「喜珠儿」自空而降意为「喜从天降」。自人们把钟馗看作成门神后,钟馗的图像一直在民间节仙画中占有重要比重,样式是多兼具驱邪和降福双重寓意。而有不少的神明由最初的封建色彩而变得人性化,人情味极浓,钟馗亦然。这间接是变成一个民间祝愿,创造一种吉祥、安心、和谐美满的意义。

民间信仰的钟馗是历史上人物的精神信仰创造物,马克思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从唐年朝廷对钟馗信仰的积极提倡,赐封钟馗为「驱魔大神」的关系,令钟馗在门神中,占据了很重要的角色。故钟馗传说与钟馗信仰是共生的,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依存。钟馗信仰只有在传说的支持下,才得以不断发展,钟馗传说也由于有了钟馗信仰的附体而得以世代传承。

关于钟馗,今人也有不少独到的研究。不过综观古今诸人的见解,应该说诸说并立,钟馗之由来仍然还是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的一个大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