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植物中的君子——竹子
竹子是单子叶植物,而一般树木大多是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和双子叶植物有很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单子叶植物的茎里没有形成层。
形成层会使树干内形成木质,对外形成树皮,这样树干就变粗了。而竹子没有形成层,所以竹子不会变粗只会长高。
竹子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壑壑,它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它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人们都会赋予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
坚韧专注。竹子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是在哪里都能顽强的生存,荒山野岭也好,峰峰岭岭也罢,都挡不住竹子的生长。竹子也能够经受住常年累月的寂寞,就算饱经风霜和折磨,也依旧无怨无悔,自古以来,竹子的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令人敬佩。
竹子甘于孤寂,能够心无杂念,四季常青,有万种柔情,却不哗众取宠。有着朴实无华的性格,竹子是不会开花的,清淡高雅,一直被世人喜欢。
竹子代表的性格是挺拔洒脱的,而且正直清高,深受中国文人的喜欢,自古也流传了许许多多关于竹子的诗词歌赋,这些都体现了竹子的文化地位。被文人墨客尊重和喜欢。
竹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习竹子的品格,让自己做一个像竹子一样的君子。
探究筇竹杖的文化属性及意旨
作者:彭志
在古代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物之中,筇竹杖是个出镜率极高的物件。在距离我国云南昆明筇竹寺几千公里的阿富汗北部,出土的各式陶器画上时常会出现异邦人手持筇竹杖的形象。而品读我国历代文人骚客的诗词时,可以发现筇竹杖渐渐演化成了表征特定含义的意象。从西南地区的特有物种到专以其命名一座历史久远的寺院,再到沿着南方陆上丝绸之路长途运送至西域的热销商品,乃至于在诗词书画中大量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筇竹杖都拥有着神秘且持久的特殊魅力。
元代赵孟頫所作的苏轼画像中,苏轼手拄筇竹杖。
从植物到禅寺
《山海经》记载:“龟山,其木多榖、柞、椆、椐……多扶竹。”西晋郭璞笺注《山海经》,并称:“邛竹也,高节实中,中杖也,名之扶老竹。”由此可知,所谓的扶竹、扶老竹即是筇竹,而到了明清时期,筇竹又被称为暴节竹、罗汉竹。筇竹是西南地区的珍稀竹种,主要生长于云南高原东北角关河流域诸山,以及四川盆地小凉山脉、大娄山系诸山。
因是西南地区颇具特色的植物,围绕着筇竹更是生发出了不少颇具趣味性的事。在昆明市西北郊的玉案山,有一座千年古刹名为筇竹寺。郭文撰写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的《重建玉案山筇竹禅寺记》载:“玉案山筇竹禅寺,滇之古刹也。爰自唐贞观中,鄯阐人高光之所创也。”可见早在唐贞观年间,筇竹寺便已建成。在碑文及地志中,更是绘声绘色地勾勒了以筇竹命名禅寺的传奇过程。高光、高智两兄弟在西山狩猎时巧遇犀牛,在追捕至山寺北壑时,在云雾缭绕之中,看见一众僧徒行为怪异,待走近观察,却一无所获,仅仅得见一根根筇竹杖深埋于林下,隔天再见时,竟长得枝繁叶茂了。这种种异象昭示着此地应为山灵福地,于是两兄弟便在玉案山上建了寺庙,并用显露了神迹的筇竹为这座禅寺命名。今天,在寺内天王宝殿门前两侧立柱上还镌刻了一副对联,上联“地产灵山,白象呈祥,青狮献瑞”;下联“天开胜境,犀牛表异,筇竹传奇”,诉说着筇竹寺名称由来的传奇性。
从物产到商品
作为禾本科植物的筇竹,其用途主要有笋用、材用和观赏三种。笋用顾名思义即是指加工成鲜笋、笋干以便食用;材用即指发挥其外形美观且耐虫蛀的优势,制成各式手杖;观赏即指利用其竹节隆起、枝叶细长及植株挺拔的特征,制作成美丽盆景。专论作为手杖的筇竹,制作工艺上保留了筇竹的三枝根状茎及若干须根,并细致修剪成龙头状。古人便多有叙述筇竹的功能,如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记载:“邛都邛山出此竹,因名邛竹。节高实中,或寄生,可为杖。”言简意赅地阐明了筇竹习性与制成手杖间的关联。
在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曾有一段记述:西汉元狩二年,博望侯张骞受到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当行进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时,张骞诧异于居然在万里之遥的异邦见到了来自于西南地区的特产筇竹杖、蜀布。为了解除心中疑惑,张骞便询问起大夏人个中情由,得知这些物产皆购于身毒国(今印度)。从这段引文的陈述,可以知悉四川大凉山及云南昭通特产的筇竹杖可以通过云南西部、缅甸、印度这一路线销往远在西亚的大夏,这便解释清楚了张骞何以能在大夏见到筇竹杖的问题。此外,前文重点提及的昆明西北郊的筇竹寺,建寺以来,香火繁盛,也可从侧面证明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即“蜀—身毒”通道的存在。
张骞历经千辛万苦打通陆上丝绸之路后,西汉王朝便可以与西域各邦实现物产的互通有无。班固《汉书》里就有记载汉武帝时的中西沟通情形,以及随之带来的巨大变化。
从物象到意象
作为植物的筇竹,具有节高、实心的外观特征,具体而言,节高是指秆环隆起,颇具美感,寓意高洁;实心是指茎秆中空较小,竹壁较厚,结实耐用。作为物产的筇竹杖,粗细适中,重量适度,彰显庄重质朴之风,尤其适合年长者手拄借力。此外,因筇竹产于西南地区,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应是珍稀之物。正是基于以上优势,筇竹杖在古代颇得文人、出家人青睐。而当筇竹杖与文人发生关联之后,便会渐渐地从纯粹物象演变成涵盖丰富内涵的意象。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填有《定风波》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牵累被贬谪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虽然与友朋春日出游横遭风雨,但苏轼丝毫不为恶劣天气所影响,依然保持乐观旷达心态应对滂沱大雨,以及宦途里随时而至的风云变幻。“竹杖”意象的取用,便象征着高风亮节,绝不同流合污的品行。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还专门写有《筇竹颂》,对筇竹产地、特性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诗人对筇竹寄予的深厚情感。在南宋诗人陆游的一生中,更是写出了多首与筇竹杖有关的诗歌——“提起短筇成一笑,每烦上座为分忧。”(出自《出游》)“年华入诗卷,心事付筇枝。”(出自《平水》)“今旦微霜好风日,短筇且领镜湖秋。”(出自《旷怀》)……筇竹杖俨然化身为替诗人分担忧伤、暗诉衷肠、找寻心安的同道。
从古至今,筇竹及筇竹杖外观内里所赋予的高洁、实用特征,使得其成为诗人词客借以自比、倾诉心结的对象。从植物到禅寺,从物产到商品,从物象到意象,聚焦于筇竹、筇竹杖为代表的物质,可剖析出地域宗教特色、中西丝路沟通,诗词文化传承等多个面相,此类解读亦不无裨益之处。(彭志)
上面一个“竹字头”下面一个“马”是什么字?想不到就来看答案!
上面一个“竹字头”下面一个“马”是什么字?这2个组合的汉字是“笃”,这个汉字其实是非常常见的,不过也有个别同学不知道笃的正确读音,汉字铺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汉字,快来看看吧。
基本信息
【中文名】:笃
【拼 音】:dǔ
【部 首】:竹
【笔 画】:9笔
【结 构】:上下结构
【五 笔】:tcf(五笔86),tcgf(五笔98)
【同音字】:堵、睹
【笔画顺序】:撇、横、点、撇、横 、点、横折、竖折折钩、横
基本字义
1、忠实,一心一意:笃学。笃信。笃志。笃情。笃厚。
2、厚实,结实:“彼其之子,硕大且笃”。
3、病沉重:病笃。在日常使用中,“笃”常做形容词,表示马行迟顿,如笃么。
字源演变
“笃”,初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形声字。马表意,表示马行走稳而缓;竹表声,表示马蹄声如竹之音,形旁简化。本义是马行走稳而迟缓,借指忠实、专一。后来又在秦系简牍中发现,最后演变成楷书体简化版的“笃”。“笃”的字源演变图如下:
常见组词
1、笃行
【拼音】:dǔ xíng
【释义】: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2、纯笃
【拼音】:chún dǔ
【释义】:纯笃,纯朴笃实。
3、笃教
【拼音】:dǔ jiào
【释义】:笃教,指的是竭诚于教化
郑板桥题咏兰竹26首!
郑板桥 兰竹石
郑板桥的诗、书、画世称“三绝”,特别是他的兰竹石,更为世人所膜拜。对于他的书画,板桥曾自评道:真气、真趣、真意。
郑板桥 竹
1、郑板桥咏竹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
(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郑板桥 兰竹图
潍县署中画竹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画竹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板桥 竹石图
篱 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郑板桥 墨竹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题画
(清)郑板桥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郑板桥 竹石图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郑板桥 竹
题画
(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题画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郑板桥 兰竹石
题画
(清)郑板桥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
(清)郑板桥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板桥 幽谷兰竹图
2、郑板桥咏兰
郑板桥 兰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咏兰
(清)郑板桥
乌皮小几竹窗纱,堪笑盆栽几箭花。
楚雨湘云千万里,青山是我外婆家。
咏兰
(清)郑板桥
身在青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兰
(清)郑板桥
此是幽贞一种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径,更写高山一片遮。
郑板桥 兰石图
题破盆兰花图
(清)郑板桥
春雨春风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
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题盆兰依蕙图
(清)郑板桥
春兰未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
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兰
(清)郑板桥
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
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郑板桥 兰石图
兰
(清)郑板桥
屈宋文章草木高,千年兰谱压风骚。
如何烂贱从人卖,十字街头论担挑。
题画
(清)郑板桥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得意写之
(清)郑板桥
兰草与三台,无人敢笔栽。
取得新奇法,墨香吹出来。
郑板桥 墨兰图
题兰
(清)郑板桥
东风昨夜入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
唯有竹为君子伴,更无花卉许同栽。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
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见不觉寒。
郑板桥 兰花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题画
(清)郑板桥
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
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上面一个“竹字头”下面一个“马”是什么字?想不到就来看答案!
上面一个“竹字头”下面一个“马”是什么字?这2个组合的汉字是“笃”,这个汉字其实是非常常见的,不过也有个别同学不知道笃的正确读音,汉字铺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汉字,快来看看吧。
基本信息
【中文名】:笃
【拼 音】:dǔ
【部 首】:竹
【笔 画】:9笔
【结 构】:上下结构
【五 笔】:tcf(五笔86),tcgf(五笔98)
【同音字】:堵、睹
【笔画顺序】:撇、横、点、撇、横 、点、横折、竖折折钩、横
基本字义
1、忠实,一心一意:笃学。笃信。笃志。笃情。笃厚。
2、厚实,结实:“彼其之子,硕大且笃”。
3、病沉重:病笃。在日常使用中,“笃”常做形容词,表示马行迟顿,如笃么。
字源演变
“笃”,初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形声字。马表意,表示马行走稳而缓;竹表声,表示马蹄声如竹之音,形旁简化。本义是马行走稳而迟缓,借指忠实、专一。后来又在秦系简牍中发现,最后演变成楷书体简化版的“笃”。“笃”的字源演变图如下:
常见组词
1、笃行
【拼音】:dǔ xíng
【释义】: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2、纯笃
【拼音】:chún dǔ
【释义】:纯笃,纯朴笃实。
3、笃教
【拼音】:dǔ jiào
【释义】:笃教,指的是竭诚于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