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财米油盐酱醋茶(财米)

财米油盐酱醋茶(财米)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日前申遗成功。总台多路记者奔赴中国主要茶产区,在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带来的系列融媒体报道《人在草木间》,今起也将清香四溢播出!

视频加载中...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中国,饮茶既是人们的日常习惯,也是相关仪式、节庆活动的重要内容,更与做人、交友、生活方式等联系在一起,承载了丰厚的意韵和内涵。对于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同一个杯、同一种茶、同一式泡法,饮在不同的喉里,冷暖浓淡自知,完全是心证功夫。”

今天,一起来感受多样的“茶语人生”。

茶语人生

茶与交友

一个生活的艺术家所最坚持的第一点,便是凡希望要享受生活的,其必要条件,便是必须去寻找一些情投意合的朋友,而且要不殚麻烦地去增进友谊,保持友情,像一个妻子拉住她丈夫一样,或像一个高明的棋手跋涉千里去访另一棋友一样。这样的心旷神怡,周遭又有良好的朋友,我们便可以吃茶了。

因为茶是为恬静的伴侣而设的,正如酒是为热闹的社交集会而设的。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默想的境界里去。

狄更斯说得好,他说,茶“将永远成为知识分子所爱好的饮料”,但中国人则似乎更进一步,把茶与高超的隐士联系起来了。

——林语堂

茶与诗味

《红楼梦》里谈茶之处甚多,“妙玉奉茶”一节尤妙。照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么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

记不起哪一位英国作家说过,“文艺女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生散文”。而咱们中国诗,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诗清只为饮茶多”。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杨绛

茶与品味

一日过某茶店,索上好龙井,店主将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叶以应,余示不满,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满,店主勃然色变,厉声曰:“买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爱其戆直(zhuàng zhí)。现在此茶店门庭若市,已成为业中之翘楚。

此后我饮茶,但论品味,不问价钱。

——梁实秋

茶与地域

北平人喝茶所用茶叶,以香片毛尖为主,天津人讲究喝大方雨前,安徽人专喝祁门瓜片,江浙人离不开龙井水仙碧螺春,西南各省喝惯了普洱沱茶,再喝别的茶总觉得不够醇厚挡口。民俗专家张望溪先生说:“到茶馆只看客人叫什么茶就能猜出他是哪一省人来,虽非十拿九稳,大概也有个八九不离十。”

——唐鲁孙

茶与灵感

我的主业是写作。全靠一茶。例如出差,两三个小时的飞行后到达了目的地,我入住宾馆,至少两三个小时内谢绝来访,写,怎么个写法呢?先饮一杯浓茶,立即尘念全消,若有所思,味自茶起,此身若隐,进入一个文学的世界。

摊开稿纸,拿出钢笔,唰唰唰,一行字已经落到了纸上。茶助文思,茶助神宁气定,茶撩心绪,茶也使你念之忆之咏之叹之,茶甚至使你有那么点自我欣赏自我蹉叹之自我作态,反求诸心了,写吧,写吧,再写吧,我是为了写作和饮茶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一杯热茶,是我灵感的源泉,是现实的世界与文学的世界之间的桥梁,却也是一道“防火墙”。与一杯茶一本书几页稿纸相比,那些俗事,那些计较又算得了什么?茶是一个诱惑,有了这么好的茶,你该找到真正的文学感觉啦。

——王蒙

茶与心境

我翻阅《茶经》,想象陆羽的面貌,到底什么样的感动让他写下中国第一本有系统地介绍茶艺的书?因为喜欢喝茶?还是在品茗之中体会茶汁缓缓沿喉而下,与血肉之躯融合之后的那股甘醇?

饮茶需要布局,但饮后的回甘,却又破格,多么像人生。同一个杯、同一种茶、同一式泡法,饮在不同的喉里,冷暖浓淡自知,完全是心证功夫。

有人喝茶是在喝一套精致而考究的手艺;有人握杯闻香,交递清浊之气;有人见杯即干,不事进德修业专爱消化排泄;有人随兴,水是好水、壶是好壶、茶是好茶。大化浪浪,半睡半醒,茶之一字,诸子百家都可以注解。

我终究不似陆羽的喝法。我化成众生的喉咙,喝茶。

若是薄云小雨天气,窗外竹树烟翠,花含苞、人悠闲,案头小灯晶莹,此时净手沏茶,就算粗茶配了个缺角杯,饮来,也格外耳聪目明。

所谓佳茗,在我看来,即是茶、壶、人一体。

所以,我随心所欲饮茶。

——简媜

茶与生活

母亲煎好了竹叶茶,只说了一句:孩子们,喝碗竹叶茶吧,可好喝呢。

母亲的话淡淡的,就像那淡淡的竹叶茶。

但是我总觉得母亲是有很多话要说的,她把很多话都溶进竹叶茶里了。

或者母亲根本就没有话可说。她觉得生活是淡淡的,竹叶茶是淡淡的,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淡淡的事情。

或者母亲确实有话要说,只是找不到适当的语言,在淡淡的竹叶茶之外,在淡淡的生活里,母亲,一定还有一些浓浓的心事。

我的母亲没有那么多的文化,也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哲理。

我的母亲只会在夏天来临的时候,默默地、安详地为我们煎一锅竹叶茶,然后淡淡地说:孩子,喝碗竹叶茶吧,可好喝呢。

——李汉荣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图/视觉中国

监制丨徐冰 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校对丨高少卓

生活,是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是酸甜苦辣的平凡,早安

1、生活,是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是酸甜苦辣的平凡;生活,是早出晚归的奔波;生活,是聚散离合的悲欢;生活,苦乐共存,喜忧参半;生活,酸甜共味,冷热相依;人生的道路,不是一条坦途顺到底,每个人都会遇到沟沟坎坎,只有想法跨越坎坷,才能走向自己的辉煌,若想活得洒脱,就要学会看开。人生是一方田,种什么得什么是因果循环,谁也逃不离;人生是一场戏,想什么遇什么是悲喜交替,谁也躲不开。痛就痛了,痛,让你认识自己,也看清了别人。败就败了,站起来拍拍灰尘,有多少人会在乎你摔过跤?世间多少事,经历过了,看得清了,心就静了。早安!

2、人生,该梦时要梦,该醒时要醒。梦,是渴望的延伸。渴望,是活着的最好理由。那些延伸到梦里的渴望,是我们最真最深的向往。该梦时要梦,生命的色彩因梦而绚丽。然而,梦,不能做得太深,深了,难以清醒。若时光一定要我们面对现实时,醒来,是活着的最美姿态。那些不小心被淹没在红尘中的梦,忘了吧。感情这种事,真的不能听别人,而得自己做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自己做主的标准很简单,这段感情能让你开心安心,就谈下去,别管对方贫穷地位学历等等。而这感情让你痛苦和不安,那就要谨慎了,即使你爱他。说白了,找个让你开心一辈子的人,才是爱情的目标。早安!

3、“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幸福就是你手心里的那只鸟,好好珍惜,不要等手心里那只鸟飞走了,才遗憾自己没有好好把握曾经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的脚步很轻,很多时候我们在它走了很远才知道我们原来见过它,所以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抓住幸福。“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早安!

4、一个人的心术,看他的眼神;一个人的身价,看他的对手;一个人的底牌,看他的好友;人的胸襟,看他如何面对失败;两个人的关系,看发生意外时,另一方的紧张程度;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面对一块石头,你若把它背在背上,它就会成为一种负担,你若把它垫在脚下,它就成为你进步的阶梯;生命给你一块木头,你即可以去选择慢慢腐烂,你也可以选择去熊熊燃烧。不要让无情伤逝了缘分,不要让无知泯灭了理性,不要让痛苦占据了心灵,不要让愤懑左右了情绪,不要让欲邃吞噬了良心,不要让自私了践踏了公允,不要让懒惰荒芜了日子,不要让无妄虚芿了时间,不要让庸碌苍白了岁月,不要让寂寥空虚了灵魂,不要让游戏荒诞了人生,不要让无谓潦倒了生命。早安!

5、有些人头脑中只有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所以问题永远存在,这是抱怨者;有些人能够看到问题,并同时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这是管理者;有些人在问题出来之前就把问题消灭掉了,这是智慧者;有些人没有问题,却自己创造了一堆问题,庸人自扰。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抹最靓丽的风景,当落寞时,总是借此来安慰自己;每个人心中也都会有一杆秤,当面对现实是否公平时,也会借此反复咀嚼对与错。我们都是平凡人,都会犯错,我们都是性情中人,都会感情用事,不管对与否,错过的,就不要再纠结;不管苦与乐,走过的,就不要再回头望。注定了回不到了过去,就甩甩衣袖,坦然往前走。早安!

人间烟火盛处,正是心安吾乡

当工作被暂时放到一边,生活的烟火气会一点点变得浓烈,在假期里尤其如此,无论是吃食、街巷,还是烟火、“人”气,都能生出“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之感。

假期难得,一起来感受人间烟火吧。

什么是烟火气?

是四方食事,是四季有味。

酸甜苦辣,

是食物之味,也是人生之味,

当胃被满足,

对生活的信心和爱才会一点点积累。

“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在夏天,我们吃绿豆、桃、樱桃和甜瓜。在各种意义上都漫长且愉快,日子发出声响。——〔瑞士〕罗伯特·瓦尔泽《夏天》

夏天最让人欢喜,太阳火辣辣照射下来的夏日午后,穿一条短裤听摇滚边喝啤酒,简直美到天上去了。——〔日〕村上春树《夏天》

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林清玄《温一壶月光下酒》

“如果你够及时,能赶上这个冬天,与我一起吃火锅喝奶茶,看电影放烟花,那么这个冬天一定很美好。如果你这个冬天不来,那我就买长一点的衣服,把手塞到袖子里,等到来年你一定要牵起我冷了一个冬天的手。”

“冬天有多幸福?大概是闻着手里的烤地瓜,还能放心地走在没冰的路上。”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喝酒是有哲学的,准备许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的喝法;几粒花生米一盘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林清玄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汪曾祺《黄油烙饼》

“烤面包的味道,晚归父亲手中芝麻饼的味道,橘红落日拍打山脊的味道,放学孩童手中烧烤孜然粉的味道,黄昏包裹的瘦长街道溢出一股子让人鼻酸的生活的香。”

我那时还不怎么会喝酒,只是喝白开水。星期天,坐在自修室里,喝水、吃豆,读李清照、辛弃疾的词,别是一番滋味。——汪曾祺

窝头白菜,寡欲步行,问心无愧,人间寿星。——汪曾祺

一城一夜一滋味,见食见人见江湖。——《宵夜江湖》

现在的我幸福到觉得饱腹都是种遗憾,这份美味就是我活在当下的证据。——《孤独的美食家》

什么是烟火气?

是熙熙攘攘相互碰撞的“人气”,

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是在乎,也是被在乎,

是为他人着想,也是被他人念想,

是一种温和的、安全的、叫人落泪的情感。

“何为伴侣?”

“柴米、油盐、烟火气。”

“可否具体?”

“贫贱、富贵、不相离。”

“可否再具体?”

“和你。”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汪曾祺《冬天》

对孤寂深渊中的人来说,隔壁的灯火和饭菜香,就是救命稻草。——韩松落

“有时候想,这人间有一户灯火是我亲自点亮的,柴米油盐齐全,瓜果蔬菜新鲜,爱有伴侣,困有暖床,纵然简淡,也心生喜欢。”

“市井集市大概是一座城市烟火气最为旺盛的地方,里面藏着一个家庭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鸡鸭鱼肉瓜果蔬菜,也藏着很多普通人的生活希冀。”

“孤独这两个字拆开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兽,有虫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柴米油盐不算生活,柴米油盐和你才算。”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 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俄〕茨维塔耶娃《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你说,我们就山居于此吧,胭脂用尽时,桃花就开了。——〔日〕与谢野晶子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海子《夏天的太阳》

“万家灯火不及小家人间烟火,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看似平淡,却也欢喜。”

“挤出时间,到菜场去,人间烟火最蓬勃处,积一鼎一镬的粗耕细作,享一酌一饮的天长地久。”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从前慢》

什么是烟火气?

是庭前的花开花落,

是天外的云卷云舒,

是俗世生活的细碎场景,

是朝暮之间的日月悠长,

是“我度过了一个无用而美好的午后”。

我亦可贪恋烟火,殷实人家,几间瓦房,四方小院,守着流年,幸福安康。——白落梅《世间所有相遇 都是久别重逢》

我拿本书,在长椅上晒太阳,心变得软软的,容易流泪,像个多愁善感的老头。——北岛

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汪曾祺《岁朝清供》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述怀》

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冷布糊窗、竹帘映日、冰桶生凉、天棚荫屋,再加上冰盏声声、蝉鸣阵阵,午梦初回、闲情似水,这便是一首夏之歌了。——邓云乡《老北京的四合院》

我最急切的工作是什么也不做,找到绝对的满足,像我的猫们一样,伸开四肢,舔自己的毛,心满意足地做梦。——〔美〕梅·萨滕

文/央视新闻整编

图/视觉中国

“人还是要保持因生活细碎而满足的能力,

比如品尝久违的美食,重温熟悉的街角,

买到中意的裙子,感知温柔的刹那,

这些看似鸡零狗碎的生活碎片,

却是通向快乐星球的秘密通道。”

人间烟火盛处,

正是心安吾乡。

柴米油盐酱醋茶 你知道为什么“茶”排在最后一位?

现在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不喝茶的人往往把喝茶作为是一种负担,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其实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

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样东西,俗称开门七件事。关于这一点,古人早有论述。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鲞铺》:“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里无论是宋朝还是元代,都把这七个字作为生活必需品,但是我们应该清楚,无论是唐代陆羽在撰写《茶经》之后茶饮在全国迅速推广,但是茶并不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普及的,更多的是达官贵人,对于老百姓毕竟茶并不是真的必需品,但是对于达官贵人却是必需品。

为什么呢?

在传统文献和中医典籍里,从古至今,茶的功效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解渴、醒睡、消食、利尿、解热痰、利大肠、悦志等。这些功效,无一不是以茶的“热则寒之”,作为基本用药规律的。

我们看看茶的功效都是在满足“柴米油盐酱醋”之后才会由它来解决遗留问题,如果一个人来饭都没得吃,你让他去喝茶来消食,那不是骂人嘛!

所以说,茶是解决温饱之后,甚至是吃的太好,吃的太饱之后,你就不由自主想到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茶就是人生最好选择。

茶不仅可以解决身体问题,最重要的还可以“悦志”。

东汉末年,华佗在《食论》中认为:“苦荼久食,益意思。”

当然华佗强调的是久服,茶的苦,主要是咖啡碱的滋味,常饮苦寒泻火。

心主神志,心火清则头目明,提神醒脑。特别是茶氨酸,降压安神,有促进大脑功能和神经生长的良效。二者一阴一阳,相互抑制,共同构成阴阳平衡的两个方面。二者协同促进思考,改善记忆,故能“益意思”。

一阴一阳之谓道,咖啡碱与茶氨酸二气相感,构成了茶之大道的物质基础。

理解了这些,对于当代的人来说意义重大,因为现在物质生活已经不仅仅是好的问题,而是太好了,你吃了那么多的热量下去,除了运动,那撵出热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喝茶了。

所以茶排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末尾,恰恰说明茶的定位非常重要。

如果你还认为茶是可有可无的,那你认知真的需要觉醒了。

汉字背后的故事:“米”字的演化

第十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将于2023年9月17日至10月6日在寿光历史文化中心举办。“两岸汉字艺术节”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台湾文化机构共同创办,曾多年列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对台交流重点项目、文化部两岸交流重点项目。

“两岸汉字艺术节”活动的启动,旨在通过在海峡两岸之间搭建高规格、高品位的汉字艺术交流平台,延续汉字书写的文脉,为推动两岸学术、文化和艺术上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为营造“两岸汉字艺术节”良好的文化氛围,抒发两岸炎黄子孙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寿光文旅”公众号特推出《书法作品展》、《汉字背后的故事》栏目。

汉字背后的故事:米

说文解字“米”

说起这个“米”字,马上会跳出来诸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为五斗米折腰”、“偷鸡不成蚀把米”等等耳熟能详的的说法。但颠来倒去离不开一个“米”字。

米的甲骨文形体,上边和下边都是米粒的形状,中间一横似乎是筛箩。这是一个象形字。

《说文解字·米部》说,“米,粟实也”。“粟”是中国最古老的的粮食作物之义,所以,粟去壳后的子实被称之为“米”。但是后来随着谷物品种的增多,这个意义逐渐开始泛化,一切谷物去壳后的子实也都被称为“米”。《周礼·地官》中所说的“掌米粟之出入”,这里的“粟”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一切像米的颗粒状的东西,也可以称之为米。比如“虾米”、“海米”、“花生米”。通常会把“稻”“米”连用,泛指粮食。

“米”和“粟”的区别

至于 “米”和“粟”的区别,结合《说文解字》“米,粟实也”,以及清代孙诒让《周礼正义》“已春者为米,未舂者为粟”,可知“米”是经过了去皮脱壳等加工过程,而“粟”则未经去皮脱壳;“米”和“粟”均为通称,而非专指某一种粮食作物或其籽实。

后来,“米”的含义逐渐变得宽泛,由指粮食作物去皮后的籽实,进一步又可以指各种植物脱去皮的籽粒,比如花生米,甚至还可以指植物籽实之外的其他一些像米的小粒,比如虾米、海米等。

“米”字义解释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米粒琐碎纵横之状。“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米”的字与米、粮有关。本义:谷物和其他植物子实去壳后的子实)

2. 同本义

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说文》。按,四注象米,十其介者,九谷之分也。

米麜有虞氏之痒也。——《礼记·明堂位》

又如:粟米;花生米

3. 特指稻米

饷米千斛,修书累纸。——《世说新语·雅量》

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周礼·地官》

4. 喻极少或极小的量。犹点滴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杜甫《秋兴八首》又如:米粒之珠(形容渺小);米雪(小雪珠,霰的俗称);米粒雪(米雪)

5.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中长度的单位。

“米”字演变

“米”是象形字。像一堆米粒之形。原像在一横的上下各有三点,各个点都像米粒之形。后来上下中间的两点都变成长竖,又后来两个长竖连在一起,与原有的一横交叉成十字形。楷书化后,下面左右的两点分别变成了一撇一捺,本义是去掉皮的粮食作物的子实。后词义泛化,指所有脱去皮的籽粒,如花生米。又引申指像细米一样的绣纹,还引申作量词,表示少量。

米,甲骨文字形像是围绕着穗梗结满了粟子,像众多籽粒。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穗梗中间的上下两颗谷子连写成“十”字。

隶书则写成“木”加两点,穗梗上结谷子的形象完全消失。

古人所称的“米”实为“小米”;今人所称的“米”实为“稻”,即稻仁,亦即“大米”。

(来源:寿光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