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门神有哪些人物图片(门神有哪些人物)

门神有哪些人物图片(门神有哪些人物)

中国古代四大门神分别是谁,古代贴春联的习俗又是如何流传开来的

中国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涉猎也非常广泛。除了一些传统的诗词歌赋外,还有大量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与民间习俗相结合,也成为了我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比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春节贴对联、贴门神的习俗,一开始也是受到民间神话传说的影响。

那我们春节常见的春联和门神画像,大家都对此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贴在门上的门神分别都是谁吗?贴对联的习俗又是如何流传开来的呢?下面,本文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个春节习俗的来历。

常见的四大门神

我们经常见到,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四大门神就是神荼、郁垒、秦琼、尉迟恭。这四位当中,最早的就要数神荼和郁垒了。我国自古就有春节在门外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的材质是用桃木所做成,上面雕刻着神荼、郁垒的画像,据传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被称之为桃符。

为何要雕刻神荼和郁垒的画像呢,因为这二人有一段很厉害的神话传说故事。据传在上古时期,神荼和郁垒是两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一棵高大的桃树下,二人的任务就是检阅百鬼,如果发现有图谋不轨,想危害人间的恶鬼,就用芦苇做的绳子将恶鬼绑了喂老虎。这个传说流传开来以后,民间就将神荼和郁垒作为守护神来供奉,并把二人的画像刻在桃木上,制作成桃符挂在门口,以求驱鬼辟邪,保护平安。后来民间用纸张类型的春联取代了挂桃符,但神荼和郁垒二位门神却没有因此被取代,并一直延续至今。

再来说一下另外两位门神秦琼和尉迟恭,这二位因都是武将,所以也被称之为武门神。二人都是唐初大将,共同点就是为人忠义,纯朴忠厚并且能征善战。秦琼字叔宝,在隋末时期已经名声在外,能在万人之中取敌将首级,后来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为人忠肝义胆,颇有三国时期关羽的风范。尉迟恭又称尉迟敬德,也是李世民手下一员大将,在玄武门之变时曾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深受太宗信任。

二人同为猛将,究竟哪个更厉害呢?这还真不好说。但在《旧唐书》的秦叔宝列传中曾记载过这样一段话,意思是秦叔宝随秦王出征美良川,击破尉迟敬德,在此次战役中,秦叔宝功劳最多。虽然没有具体记载二人到底有没有交战,但尉迟敬德战败却是有记载的。所以,秦叔宝在战绩上稍稍领先于尉迟敬德。

唐太宗与泾河龙王

秦琼和尉迟恭大约是在元代以后,才被民间作为门神来供奉,在后来很多小说中,二人都有出现,在民间也有很多关于二人的神话传说。在小说《西游记》中就有关于两位大将成为门神的情节,据传是因为泾河龙王因触犯了天条而被玉帝降罪问斩,龙王因害怕于是向唐太宗李世民求救,唐太宗也答应了龙王的请求,保证它的安全。但最终龙王还是被玉帝任命的监斩官魏征给斩了。龙王的魂魄因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所以迟迟不肯散去,并在宫外扬言要夺取太宗的性命。

大将秦琼和尉迟恭得知此事后,主动请命保护太宗安全,二人身着戎装站在门外,果然龙王不敢进犯。但日夜守候并不是长久之计,这样未免太辛苦。太宗非常体谅两位大臣,不希望他们如此辛苦,就想到何不将二人的画像贴在门上,也可以起到震慑作用。后来贴画像的方法传到了民间,被广泛运用,秦琼和尉迟恭也就成了老百姓家里的守门神了。

古代贴春联的习俗又是如何流行开来的呢?

桃符

上文说到民间最开始是帖桃符来驱邪的,后来又在桃符上加了一些联语,比如“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或者“有令在此,诸恶远辟”,写联语的目的还是为了辟邪,并且这个习俗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直到五代时期,我国才出现了第一幅春联,是后蜀的末代皇帝孟昶在除夕当天写的,他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两句联语写在了桃符上,并挂在卧室门口,这对联语也被看做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了。

孟昶

到了宋代,这种在桃木上写对联的习俗已经很普遍了,有些人家为了方便,就把桃符换成了纸张,简单方便,成本也低,当时这种纸张叫“贴春纸”。“春联”一词其实是到明代才开始出现,贴春联的习俗能在民间甚至全国流传开来,就不得不感谢一个人, 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农民,从小对民间风俗也很了解,当上皇帝之后,他觉得春节应该热闹一些,突出节日的喜庆,大户人家每到除夕在门口贴桃符他觉得就很好,但桃符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针对这个问题,朱元璋想出来一个办法,就是用将桃符换成红纸,并在红纸上写上联语,就成了春联,并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百姓在春节时期,都要把春联贴在门上来迎接新春,自己甚至还微服私访,挨家挨户查看春联。自此之后,春联就在广大农村和城镇盛行起来,也逐渐取代了过去挂桃符的习俗了。

门神和春联的变化,也是随着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从先秦时期以神荼、郁垒为门神;到后来的唐代,由于佛教盛行,民间又以佛教中的护法神天王、力士等作为门神;宋元时期,开始流行以唐初猛将为门神,秦琼、尉迟恭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到了明清之后,门神和春联逐渐成为了家家户户春节的必备物品,门神的形象种类也开始多了起来,有辟邪驱魔的,有财源广进的,有阖家团圆的,不同的寓意,也都代表着人们对新的一年能有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些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习俗,也成为了我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欢迎阅读文化历史那些事的原创文章,大家有什么想共同讨论的,请在下方留言或私信,一起分享阅读乐趣。

民间五对门神,真正能捉鬼的是神荼郁垒,最出名的是他们两位

昨天溜大街,买了一副对联,看见货摊上还有门神在卖,不禁动了未泯的天真,买两对门神吧。虽然有点不合时宜,但还是认认真真一本正经地贴到了家中的门上。

门神似乎只属于农村,在城市里,尤其是大城市里,不怎么流行贴门神。然而,农村走出来的我,不贴门神,似乎总觉得完全没有年味似的。毕竟,曾几何时,门神可是过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就来说一说门神。

门神是干什么的?毫不讳言,辟邪的,驱鬼的。有人说了,我们家没有这些东西,所以用不着。谁家有这些东西呢?只不过是求个心理安慰罢了,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一种强大的风俗习惯。

最著名的有五对门神。

第一对,神荼郁垒。其实呀,只有他们二位是真正捉鬼的。人物来源于《山海经》。说东海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大桃树,桃树下面有一个鬼门,鬼门里住的当然都是各种鬼了。鬼只能夜间出来,必须有人管理。

管理者就是神荼郁垒这对兄弟。他们日夜镇守鬼门,如果发现哪一个鬼干了坏事,就把它捉住,喂给老虎吃。所以,那些大鬼小鬼们都害怕神荼郁垒。神荼郁垒也就成为最早的门神。

后来的门神就没有那么专业化了。比如哼哈二将。这一对门神似乎很不常见了。我小的时候,在农村还是见过的。哼哈二将人物来源于《封神演义》。说起来,他们两位还都是反面人物,助纣为虐。

哼将叫郑伦,原本是冀州候苏护的督粮官,曾经在山上拜师学艺,学了一手绝活,他哼的一声就能把人捉住。哈将叫陈奇,原本是青龙关总兵邱引的督粮官,也学了一手绝活,他哈的一下人就束手就擒了。

二位都是督粮官,掌握了相同的技能,可惜后来都战死了。郑伦归周后,死于梅山七怪之手,陈奇则被黄飞虎刺死。姜子牙封神,他们二位共同镇守西释山门,这大概是他们成为门神的来源吧。其实他们并不会捉鬼,也不辟邪。

第三对也少见,神火将魏定国和圣水将单廷珪。这个估计好多人没有听说过,反正我小时候是见过用他们当门神的年画。其实,他们二位都是梁山好汉,在一百零八将之列的。只不过出镜太少,鲜为人知。

显然,他们也不会捉鬼,都是武将,因为一个会火攻,一个会水攻,所以成了相生相克天生的一对。所谓门神,一般都是要一对才行,因为是两扇门。他们成为门神,恐怕主要是成对。

有水浒中的人物,自然也少不了三国中的人物,关羽和张飞也成了门神。这就是第四对了。关羽和张飞可以说是刘备手下的哼哈二将了,也是刘备的守护神。他们在民间的影响力还是巨大的。

最后一对,也是最常用的一对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我昨天买的一对门神就是他们。因为只能买到他们了。秦叔宝和尉迟恭都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大唐帝国的开国元勋。

他们成为门神,要感谢《西游记》的传播。话说唐太宗夜里被鬼魂折磨,睡不着觉,魏征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秦叔宝和尉迟恭来门前站岗,果然鬼魂就不敢上门了。所以,他们二位也就成了钦定的门神,也是流传最广的门神。

中国的门神都由哪些人担任过?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刘樱姝

快过春节了,门神又要粉墨登场。所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门神就是要换的“新桃”,传统春节的标配之一。

历史上的门神,人们最熟悉的就是左门神尉迟敬德和右门神秦叔宝。

其实,这二位初唐时的武将真正上岗还是元代以后的事。

有些地方供奉着“小众”门神CP组合,比如:赵云和马超、孙膑和庞涓等。所以“门神”岗位并非敬德与叔宝的专属,也不是一直都由二人担当。

从老虎到神荼、郁垒

广大人民群众对家宅平安的精神渴求一直都存在。

商周时代就有了“门神”,那时的门神是老虎。老虎乃凶猛之物,它一出场,邪祟就吓跑了,从而起到镇宅保平安的作用。

我们会发现从事镇宅工作的都是面目狰狞的凶煞之物,这个岗位选材是颜值越低越好,正好与大众审美相反。所以郭德刚相声里说某人长得丑就比作“挂在门上能避邪。”

到了汉代,人民群众经过广泛实践,发现自然界里的两种动植物可以避邪,门神老虎就被神荼、郁垒取代了。

左扇的“神荼”是一种叫荼草的植物,可让百虫不侵,取避疠疫之意;右扇的“郁垒”是螺狮,一遇到危险就缩进硬壳里,取保宅平安之意。

上古神话里把神荼、郁垒都“人”化了,传说他们是能制伏恶鬼的兄弟,住在长满桃木的度朔山下。颜值低不打紧,真本事最实用。

他们能将恶鬼用苇索捆缚起来喂老虎。汉代老百姓每到除夕就用桃木削成神荼、郁垒的形象立在门上。同时在门上悬挂苇索以供这二位捆缚恶鬼。

后来因为雕刻人形太麻烦,魏晋南北朝以后就简化成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然后挂门上,这就是“桃符”。

神荼、郁垒当门神如今觉得有些生疏,其实即使到了敬德、秦琼的门神时代,富贵人家都是以神荼、郁垒当门神的,以显示与老百姓家的门神有所区别。

落榜的钟馗成为门神

到了唐末五代时,门神这个位置由钟馗来担当。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钟馗是唐朝初年陕西终南县人。他是个文武全才,在唐武德年间去京城应试。

本来他对金榜题名很自信,可是主考官见他颜值太低,怕皇上责怪,不予录取。钟馗因面子大跌,无颜以对家乡父老,愤而撞死在大殿台阶上。后来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很惋惜,赐以红官袍安葬钟馗。

钟馗在人间因颜值而吃了大亏,可是在阴间却很吃得开。他本来就有一身好武艺,长相能让恶鬼退避三舍,因此在“捉鬼”业务上有相当优势。

《唐逸史》中记载,唐玄宗有次患病在床,梦见有只小鬼来偷杨贵妃的紫香囊和玄宗的玉笛,吓得玄宗绕殿狂奔。

正在这时,来了个大鬼,一把揪住小鬼,挖了小鬼的眼睛就吃。玄宗问大鬼是何许人,回答:“臣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扫除天下之妖孽。”玄宗梦醒后,病居然好了。

他向“画坛一哥”吴道子讲述梦中所见,让吴画下来,并诏告天下。从五代至北宋,这时的门神就成了“钟馗”。

钟馗“眼如点漆发如虬,唇如腥红髯如戟”的形象深入人心。

到了宋末,钟馗的地位得到“提拔”,挂进了房屋中堂,门神的位置又空了出来,这才有敬德、秦琼的补位。

敬德、秦琼来上岗

尉迟敬德、秦琼都是唐朝开国功臣,武艺超群,位列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民间的口碑也是杠杠滴。

据说,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自己的亲兄弟,被鬼魂所扰,患上了失眠症。这时秦琼自告奋勇,推荐自己和尉迟敬德为太宗夜里守门,保证皇帝能宽心睡个好觉。

这一夜太宗果然睡好了。太宗心疼臣子,遂让人画了二人的形象贴在门上。《西游记》里也有关于敬德、秦琼当门神的故事记载。皇宫这样搞,民间来跟风。老百姓认可敬德、秦琼的人品和能力,所以门神也请这二位担当。

门神或画或印在纸上,五彩斑斓本来就很有装饰效果,能为新春佳节增添吉庆色彩。

换门神也有讲究,旧的门神必须在除夕夜的亥时与子时交替时进行。贴门神这一风俗千年来能够延续传承,说明这个形式得到老百姓的认可,生命力相当蓬勃旺盛!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节日风俗》、《唐逸史》

“九子夺嫡”中,太子为何首先出局?

吕后为何性情残暴,与刚嫁给刘邦时的这段经历分不开

中国传统祈福门神 50张,神仙都来全了

过春节在家门贴上门神的习俗已经流传了数千年。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门神的神诞之日为正月十五日,民间多有在新春时节,祭祀门神并於大门口张贴(以进门者为视角,贴于门两侧,画中门神以对脸相视为正确的传统贴法,反之则为民间流传的\"贴错门神\")门神的习俗。

门神的含意、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的延续都在发生变化。门神主要有\"祈福类\"、\"道界类\"、\"文官类\"、\"武将类\"及\"其他杂类\"等等。祈福类如赐福天官,道界类如钟馗与王灵官,文官类魏征、包公和文天祥,武将类如秦琼与尉迟恭等等。

门神都有哪些?可千万别贴错了!

过春节很多地区都有贴门神的习俗,你知道门神都有哪些吗?可千万别贴错了!

最早的门神:神荼、郁垒

历史上,门神一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起源最早的门神当属“神荼”“郁垒”。

民国门神年画神荼、郁垒

“神荼”是一种叫荼草的植物,可让百虫不侵,取避疠疫之意;“郁垒”是螺狮,一遇到危险就缩进硬壳里,取保宅平安之意。

上古神话里把神荼、郁垒都“人化”了,传说他们是能制伏恶鬼的兄弟,住在长满桃木的度朔山下。后来人们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门上驱鬼,也就是后来的“桃符”。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便是春节人们换桃符的场景。

最丑的门神:钟馗

现如今我们最常见的门神,都是唐朝以后才出现。唐末五代时,门神这个位置由钟馗来担当。

明 | 朱瞻基御笔《钟馗出巡图》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钟馗原是唐玄宗年间的文武双全的进士,因颜值太低落榜,愤而撞死在大殿台阶上。后来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很惋惜,赐以红官袍安葬钟馗。

钟馗在人间因颜值吃了大亏,可是在阴间却很吃得开,“捉鬼”优势十足。

杨柳青年画:钟馗门神

最出名的门神:秦琼、敬德

到了宋末,钟馗的地位得到“提拔”,挂进了房屋中堂。门神的位置又空了出来,唐朝开国功臣秦琼和尉迟敬德补了位。

杨柳青年画:敬德、秦琼门神

秦琼和尉迟敬德均是唐朝开国功臣,据说,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自己的亲兄弟,被鬼魂所扰睡不好觉。秦琼和尉迟敬德自告奋勇为太宗夜里守门,保证皇帝能宽心睡个好觉。有了两人的守护,唐太宗果然一夜安睡到天明,他心疼臣子,遂让人画了二人的形象贴在门上。此事传到民间,老百姓认可敬德、秦琼的人品和能力,所以也跟风将他们二人的画像贴在门上辟邪。

明版杨家埠年画:秦琼、敬德门神

最初,秦琼和敬德守的只是前门,后面还有一人镇守,这个人就是魏徵。古人的大门往往是两扇对开,而后门则是单独一扇。

门神魏徵

牲口门上的门神:孟良、焦赞

唐朝灭亡后,经过五代的战乱,到北宋又恢复了局部统一的格局。这一时期的门神形象多源于英雄人物,比如杨延昭、穆桂英夫妇、抗金名将岳飞等人。

其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组合,那就是焦赞和孟良。他们由于品行正直和对彼此的情义成为了门神——即“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但因强盗出身,所以他们一般不作为住户的门神,而是被贴在猪圈马圈上,作为牲口门的门神。看来古人在选择门神时,对于其“出身”还是做了一番考虑的。

门神孟良、焦赞

— 门神的分类—

虽然中国门神队伍庞大,但每一位都有独特的“神职”。下面以《中国木版年画代表作》南方卷为范例,选取部分传统门神加以介绍。

武门神

绵竹年画《立锤》

此门神为御前侍卫。宋赵与时《宾退录》载:“除夕用镇殿将军二人,甲胄装。门神亦曰门丞。”画中二神身披甲胄,擎金瓜,似宋代门神遗制,贴于大门,以威慑鬼邪,保合家平安。

文门神

漳州年画《簪花进爵》

此对文门神尺寸为同类中最大者,色彩绚丽,有力地烘托了吉祥喜庆的气氛。画中人物为朝官打扮,雍容华贵。两人着蟒袍,相对而立,皆一手持笏板,一手托盆,盆中有牡丹花和酒爵。盆中牡丹花,寓意拈得花魁大富大贵,酒爵寓意爵位。

绵竹年画《加官进爵》

图中天官一手托如意,一手握兵器,民间称“文门神”。寓意升官加薪,步步登高。

祈福门神

梁平年画《立斧门神》

赵公元帅一手持立斧,一手拿财宝,左右两儿童手持荷莲,带福还家,表达了人们求福祈财的良好愿望。

梁平年画《年年添丁日日进财》

此对门画,两边皆画了两个嬉戏的童子,主题不同。右幅一童子捧寿桃型花灯,另一童子做争抢状,灯上写着“年年添丁”。闽南语中灯与丁谐音,丁即人丁之意,闽南有娘家在新年为出嫁之女送灯(谐音“送丁”)的风俗,意在祝女儿早生子嗣。左幅为两童子手捧铜钱和元宝,寓意多多发财。此类年画既求子也求财,多贴于新婚夫妇的房门上。

佛山年画《状元及第天姬送子》

传统门神都是辟邪镇宅的武将,佛山木版年画这一男一女的门画十分独特——把“状元”(人)和“天仙”(神)并列起来,这是十分了不起的。这对门画,在新婚或年轻夫妇房门上张贴。寓意男的高中状元,女的早生贵子。期望孩子长大后必状元高中,加官进爵,富贵一生。

捉鬼门神

朱仙镇年画《钟馗》

钟馗是朱仙镇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说人物。与文、武门神不同,他亦鬼亦人亦神,斩鬼除妖、惩恶扬善、护佑人间平安。

道教门神

佛山年画《青龙白虎》

此为道教门神画。道教传说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一主凶,一主吉。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沈军,是道馆山门二大神,守护四方,祈福平安,也是道教信徒家中常见的门神画。

全国各地的门神

门神年画分布广泛,明中叶以后,刻印门神类年画的作坊几乎遍及全国,包括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山东高密、四川绵竹、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山西临汾平阳(古临汾)、福建漳州、湖南邵阳滩头木版年画等。

经过数千年的传承,门神的形象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有着不同的面貌,时至今日,仍然不断推陈出新,但其核心功能都是“守卫与赐福”。

△绵竹:门神

△南通:门神

△凤翔门神:秦琼、尉迟恭

△凤翔门神:方弼、方相

△杨柳青:麒麟送子

△杨柳青:三元福寿、富贵荣华

△杨柳青:文门神加官进禄

△杨柳青:秦琼、敬德

△杨柳青:加官进禄、招财进宝

△福建漳州 神荼郁垒

△福建漳州 秦琼 尉迟恭

△杨柳青:当朝一品、百世传流

△河南:鞭锏骑马门神

△陕西凤翔:秦琼、敬德

△四川 鞭锏门神秦琼尉迟恭

△湖南隆回 五子登科

△桃花坞:斧钺门神

△湖南关公门神

△陕西凤翔:秦琼敬德

不同的地方,门神画的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在色彩的运用也风格各异。如北方的年画色调浓郁强烈,多用红、绿、黄、蓝、紫等色;南方的年画在鲜艳中追求柔丽调和善用粉绿、粉蓝、粉红等色彩,与江南地区灰瓦白墙明净秀丽的景色颇为相融。

这些不同地区的门神年画,及其背后所折射的地域文化特点,构成了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南地北大拜年##新春年味大不“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