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文昌帝君庙(帝君庙)

文昌帝君庙(帝君庙)

大同学子庇护神——帝君庙

大同帝君庙位于大同市城区帝君庙4号,鼓楼东南角。大同帝君庙与府文庙属同一建筑群,过去是读书人供奉祭拜的场所, 帝君庙与府文庙隔巷而对,殿楼嵯峨。府文庙气势雄伟,帝君庙庄严凝重,两者形成互补之势,各有特色。

据县志记载:大同帝君庙最早建于明万历11年,由巡抚贾应元建,供奉的是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俗称文曲星,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是中国历代科考仕子的守护神。据传农历二月初三和八月初一是文昌帝君圣诞日和修成正果之日,旧时每年的这两天官府和当地的文人学士要到帝君庙内吟诗作文,举行文昌盛会。寺院布局体现了我国古建筑平面轮廓规正、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疏密得当的特点。庙门古朴庄重,前出廊,悬山顶,门外的团龙砖雕影壁,体现了砖雕建筑工艺的精湛技艺。

一进院内文昌帝君的塑像雍容慧颜,慈眉长须,雕饰精美,颇有艺术价值,旁边的天聋、地哑两个童子的造形逼真、栩栩如生。

二进院为面阔五间的玉皇阁,上为藏书楼,一层为玉皇殿,殿内塑玉皇大帝、太白金星和托塔天王,藏书楼是明代遗存下来的,一层两侧各设楼梯直通二楼,这样的建筑格式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现在的帝君庙占地5000平方米,故址依原貌,坐北向南,院落三进,错落有致,清幽雅静。庙门古朴庄重,前出廊,悬山顶。殿楼嵯峨。如今的帝君庙既是一处旅游景观,也是道教协会所在地, 是大同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

全国规模最大的关帝庙:被誉武庙之祖,4副精彩对联,值得一读

全国规模最大的关帝庙:山西武庙之祖,4副精彩对联,值得一读

三国时期,与刘备、张飞三结义的关羽,死后,被历代帝王追封。

民间尊称其为”关公“,在帝王们的追封下,关公也成为了神话传说中的”关圣帝君“,直接与文圣人孔子齐名,同被尊封为”武圣“,威镇华夏。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里,曾谈到关羽的家乡在山西运城解州。

关羽一生,因其忠义诚信,成为民族大义的代表,他去世后,也被道教、儒教和佛教,作为神灵敬奉在全国各地的宫观寺庙中。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文化,也建有关帝的庙宇。“

由于解州的故乡在山西解州,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又经过宋、明、清等时期的扩建或重修,使得解州关帝庙——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关帝庙,建筑面积多达18500平方米。

日前,”源易缘“一行来到运城,参观了这座气势恢宏的清代古建筑——武庙之祖。

进入关帝庙,沿着庙宇内的中轴线,从端门开始、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圣配祠、春秋楼等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主次分明。

关帝庙内,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春秋楼,是庙内的特色之一,也是关帝庙中,最高的建筑。

春秋楼上的一副对联盛赞关公一生,上联为:圣德服中外,大节共山河不变;下联:英名振古今,精忠同日月常明。

如今,不论在关公的家乡,还是其他地方,人们都会隆重举办纪念关公的活动。从心底认为,关公不仅是武财神还是人类正义的保护神,信奉关公,能给人们带来财运和平安吉祥。

在春秋楼的二楼阁顶两侧,还写有一副对联,很是有趣。

上联为:北斗在当头,帘箔开时应挂斗;下联:南山来对面,春秋阅罢且看山。

站在春秋楼顶,向上仰望,恰好对应着北斗星的位置,因此称作”北斗在当头。“

下联中的南山,指的是位于山西省永济市东南方的中条山。

这副对联反映出关帝庙的独特位置,以及关公微服夜读《春秋》的情节。

再看,庙中的其他两副对联,也写得特别有气势。上联:圣德与天齐,真不愧协天两字;下联:常荃从地起,也须知拔地千寻。

上联中,”协天“2字,是指明神宗时期,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下联中的”荃“是古书上的一种香草。出自屈原的《 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比喻关公地位极高,与众不同。

第四副对联很长,内容又多又全。

上联:力扶汉鼎,道阐麟经,秉忠义伐魏拒吴, 统南北东西,四海咸钦帝君仙佛;下联:气禀乾坤,心同日月,显威灵伏魔荡寇,合古今中外,万民共仰文武圣神。

上联中”鼎“代表了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力扶汉鼎,是指关公力挽狂澜,忠心护佑汉室的事迹。对联中,关公死后成神,道教和佛教、儒教等都尊为仙佛圣人。

下联赞誉其,关公正气长存,死后依然显威显灵,护国爱民。

读过此文,您还知道哪些有关关公文化的精彩对联呢?欢迎留言互动。

读过此文,您有何看法或感受呢?欢迎留言互动。

参考资料:《山西文物旅游》、《运城史志》等;

帝君庙前施路碑记

帝君庙前施路碑记

[碑文]

帝君庙前,南北路止有车路一条,但路甚长而苦其狭,每值耕耘收获之时,禾车甚众,设或来往车对,重载难以出辙,空车无处躲避,未免有争兢之说。是以村中人仰恳路西十三家地主堰下让地,再加车路一条。而地主欣然乐从,无不心安意肯,愿各施各地,以开广其路途。夫而后两车并行攸往咸宜,争兢之风息如,逢王道荡荡之世矣,是为序。

国学监生杨万禄撰并书

监生严维令……

……

大清同治十三年仲春上浣谷旦合村人仝(同)立

[卢明注释]

止:此处通“只”。

[卢明粗解大意]

在帝君庙前面,只有一条南北向的道路。这条路很长也很窄,每到农忙季节,拉庄稼的车子很多。如果来往的车辆走顶了,重车难以出辙,空车无处躲避,难免发生争执。因此,村中的人便恳请路西十三家土地的拥有者在堤埂下让地,再加一条车路。这些土地拥有者欣然同意,愿各自让出一部分土地,用来开路。路加宽后,两车并行都没问题,也就不再出现争执,这真是遇到了好时候。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