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五行指的是什么五种物质(五行指的是什么)

五行指的是什么五种物质(五行指的是什么)

中国的五行,太厉害了!

五行是相邻相生,相隔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为发展。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为平衡。

中医学里讲究「五行、五气、五脏、五味、五色」,他们彼此勾连,相互提携,相生相克。

五行和谐与否直关身体运营,哪一项强了弱了都会出现相应的身体症状,所以,了解机体五行也是健康的必要。

01

属木的时令:春季。

属木的器官:肝、胆、眼睛。工作过于辛苦时第一要维护的就是肝脏。因为肝是身体里集中藏血的器官,你玩命工作它就得玩命储血。

五行本来是按肝、心、脾、肺、肾这个方向相生的,肝过劳虚弱,心、脾、肺、肾都进入波及范围,而且过劳积累的怒气也会伤肝。

所以加班时的零食不妨准备一些酸味的,比如话梅。如果木系某个器官感觉不舒服,可以多吃一些属木的青色食物。

它们对应人体的肝脏及胆,含有大量的叶绿素、维生素及纤维素,能协助器官加速排出体内的毒素。

属木的情志:怒。

属木的味道:酸味。

属木的食物:青色食品。

推荐食物:白菜、包心菜和菠菜等各式叶菜。

02

属火的时令:夏季。

属火的器官:心、小肠、舌。

属火的情志:喜。

属火的味道:苦味。

属火的食物:赤色食品。心属火,这时候容易上火,心绪不宁,心跳加快,给心脏增加负担,所以夏季最重要的是养心。

除了多吃养心食物之外,根据五行相克原理,肾克制心火,冬季好好补养肾气是个有远见的方法。

养心最好吃些赤色食物,它们对应的是同为红色的血液及负责血液循环的心脏,气色不佳、四肢冰冷的虚寒体质人更可以多吃一些。

推荐食物:红豆、红枣、胡萝卜、红辣椒、西红柿。

03

属土的时令:长夏。是指在夏天中干热过去,开始下雨的一段时间。

属土的器官:脾、胃、口。

属土的情志:思。

属土的味道:甘味。

属土的食物:黄色食品。长夏多雨,是一年中最湿的时期。湿气过多会伤害脾胃,脾胃受伤影响食欲,所以盛夏季节我们总是没有胃口。

这时候在饮食上就要「多甘多苦」,多吃甜的食物能补充脾气;按五行来讲,属火的心滋养属土的脾,多吃苦味强心的结果也是健脾。

土系器官出现问题,对应的是黄色食物。脾、胃在人体中扮演着养分供给者的角色,它们调理好了,气血才会旺盛。

推荐食物:橙、南瓜、玉米、黄豆、甘薯。

04

属金的时令:秋季。

秋天最应该保养的是肺,最容易出现的病痛是咳嗽,这是五行中的精神影响。秋天草木开始枯萎,很容易让人感时伤月,心情抑郁。

属金的器官:肺、大肠、鼻。

属金的情志:悲。

属金的味道:辛味。

属金的食物:白色食品。金系食物对应的主要是肺脏,大多是白色食物。

它们性情偏平、凉,能健肺爽声,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强化新陈代谢,让肌肤充满弹性与光泽。

推荐食物:梨、白萝卜、山药、杏仁、百合、银耳。

05

属水的时令:冬季。

属水的器官:肾、膀胱、耳。外餐过多会伤肾,这可是我们最在意的器官。大厨做饭共同的特点就是油大盐大,这样更下饭更香。

可是咸味属水,和肾一族,适量是有益的,过度是糟糕的,如果同时面色发黑,肾脏可能有问题。

属水的情志:恐。

属水的味道:咸味。

属水的食物:黑色食物。这些食物对应的是肾脏及骨骼,经常吃能帮助和肾、膀胱、骨骼关系密切的新陈代谢正常,使多余水分不至于积存在体内造成体表水肿,有强壮骨骼的作用。

推荐食物:黑豆、黑芝麻、蓝莓、香菇、黑枣、桂圆、乌梅。

中国人之所以如此笃信五行,是相信自己作为宇宙中的一份子,五行中的一份子,自然也遵从着五行生克的永恒法则。

所以五行不仅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更是一种信仰。人们相信,只要“身禀五行正气,此心如鉴光明”。

与其说五行相生相克是一种玄学,不如说它是一种中庸平和的哲学观,更是一种对宇宙永恒不变的信仰。

2000多年来,中国人就这么通过它,沉思宇宙,观察自然,认识社会,并领悟人生。

道教神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五行具体是指什么呢?

道教神仙修行到高层次了,据说能够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比如悟空睡觉时曾被黑白无常前来勾魂,悟空就当场怼了两位勾魂使者:“俺老孙已跳出三界五行,早已不归地府管辖,怎么你们还敢来勾我?”可见道教传说中,跳出三界五行就等于长生不老了,不归地府管辖也不用被勾魂。那三界五行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三界

三界一般就是指天、地、人这三界,细分下来的话还会更详细,跳出三界是指在修为境界上超出了这三界的生灵,再也不归天上的玉帝和地下的阎罗王管了,也就是说能够长生不老、超出六道轮回之外。人界就是指我们凡人居住的世界,这里面都是芸芸众生、普罗大众,要超出我们这个世界对神仙们来说很容易;地界则是指阎罗天子统领的阴间世界,专管人们去世之后的惩罚恶人、往生投胎、六道轮回等工作。

三界中的天界

天界就显得要高级且复杂一些了,道教把天界划为了36重天,下面28重天属于三界、还在三界范围内,最上面的三清天及大罗天就算是三界之外了。三清天就是道教三清,也就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和通天教主的居所宫殿,大罗天则是道教最高最广的天界,由三清尊神统领,在这里施行教化。

五行

五行在道教中的说法,就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金木水火土这5种基本元素,实际上就是指我们所居的这个物质世界、物质空间。跳出五行则是指神仙们修行到了一定的境界,就能够超出我们这个物质世界,达到另一种形式或者精神形式上的存在,是超脱于物质之外的更高生命形式,也只有达到这样的生命形式,才能跳出五行长生不老。

五行与人生

根据咱们人的生活特性,不难作个总结,像我们人的一生,大致也就五件事:工作、处世、生活、学习、修身养德。

五行,是咱们东方古国最古老最朴素的唯物辩证观,自古影响至今。有心之人,将上述人生五件事,与五行一一对应起来,你将发现这是一个多么富有魅力的内心世界。模型自此就建立了,格局自此就打开了,人生自此就有了主意和定力。

工作,对应五行之金,从金德。金德为沉淀、内敛,洗净铅华之后是价值。具备金德的东西,都需要很长时间的沉淀,杂质渐渐祛除,最后只留下有用的。所以,做任何工作,或自己做事业,核心是价值。你对于别人对于社会,有多少价值?外界就反馈多少价值给到你。你自己的所做所为,价值在哪里,意义在哪里,最终都是要出结果的,欺骗得了别人,欺骗不了自己。小到在别人手下做事,大到参与到社会分工,你自身的价值有多少,能平等的换来多少价值回报,这个取决于你自己。很多人在公司觉得自己待遇不好,那你也要先问问自己,你能创造的价值是多少?把握了这个核心的价值观,你一定会把握好努力的方向。

处世,对应五行之水,从水德。什么是处世,就是与世人相处。处世如入水,入水需知水性,水性即人性。人有群居属性,人生在世,谁都无法离开与他人打交道,只是交往的人多人少的区别,总之无法做到与世隔绝。水有活性,多变(常态是水固态是冰热态是汽),亦刚亦柔,有趋附性。人性是否像极了水性?人性善变,如水之善变;人性趋附,如水之低流;人性有阴阳,如水之有刚柔;人性少不了情理二字,如水之离不开润养。与人相处,时时记住这句话:人性如水性,自然就会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生活,对应五行之火,从火德。大家想下,火有什么特性?火能带来温暖带来光明对不对,火还有什么特性?火哪里来,可燃物燃烧后才会有火对不对。那燃烧这个现象,不就是意味着消耗吗?大家想想,咱们生活过日子,大家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憧憬未来的光明,是不是这些都建立在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过日子吃穿住用行,哪一个少得了花钱少得了消耗资源呢?过日子如点油灯,需要合理控制好消耗程度,才能长久。那么这种消耗,引申一下,大家可以想到另外一个词,内耗,对不对?一个家庭,物质上的用度消耗这是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须的,富裕些的家庭消耗多一些,普通一点的家庭消耗少一些,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问题都不大。可是,还有一种更大的消耗,比这个物质上的消耗要重要得多。

用更精准的词来描述,叫“精神内耗”更贴切。很多家庭的问题,可能还不是在经济问题上,虽然经济问题很多时候是根源,但也不尽然。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关系僵化甚至内斗比比皆是。生活在这样紧张的家庭氛围之中,很难有幸福可言。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精神上的相互消耗,也会将很多问题放大带到社会中,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古话早就讲了,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和睦亲密,这样的家庭才有希望和幸福。不和睦的家庭,各个成员的精神能量都彼此耗费掉了,越陷越深,哪还有精神斗志往外发展呢?

学习,对应五行之木,从木德。木有什么特性?活木的生长性极强,根部不断向地下发展,越扎越深;树干不断长粗长高,每长一年它的年轮就增加一圈;树冠树叶不断向更开阔更高的地方发散,以争取更多的阳光。活木这一生长特性,叫发性。对应到人的学习上就是悟性。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既要靠自觉,也要靠悟性。古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说的意思就是,能学到多少,别人只是作个引导,主要还是靠自己的悟性。这个在学校读书的孩子身上反应比较直观。有些孩子寓教于乐边玩边学,学得轻轻松松,考试照样拿好成绩,这种孩子是块读书的材料,为什么?不是他比别人聪明,而是在悟性这方面,他比别的孩子要强太多。

还有不少孩子,怎么学都学不会,报各种校外辅导班也没见长进,这个也不能说这些孩子不聪明,只是他在读书这方面悟性要差一些,别的说明不了什么。很多家长见自己孩子读书成绩不怎么样,心里那个急呀。其实没那个必要。读书这个事情,从国家层面来讲,就是一个人才选拔制度。义务教育中的一张张试题,就如同渔夫的网,网眼的大小就看渔夫自己的考量。能应付这些试题的,绝大多数是靠天赋,跟努力无关。能成大才能为国家所用的人,往往都是有极高的天赋这类人。这类人在义务教育阶段早就已经被国家选走了。能上个高中考个大学,在如今来讲,其实国家是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上来考量。天分普通的孩子,以后读个大学,不难,就当是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不然你还想咋地呢?

有些家长就说了,孩子是块材料,就交给国家。不是那块料,留在身边享受人伦之乐也未尝不可。自然界二八定律,在人群当中也同样适用。人才毕竟是占少部分的,绝大部分人这辈子都是普普通通,普通人就普通过呗。这个话题扯得远了点,回到正题,应试教育只是人生当中一个小阶段,人进入社会当中,也是需要一直保持学习的,时代在进步,你不学习就会掉队。学习这个事情,关键要靠悟性。就像树木一样,吸收一点养分,能长一大截。不学习,或者学习没有悟性,就变成了死木。死木是什么样的?最后成了枯槁。

修身养德,对应五行之土,从土德。土地有什么特性?能载万物而不陷,这是承载性。无论多重多庞大的东西,土地能托之泰然。能养万物而不作,这是滋养性。无论多渺小多短暂的生物,土地也能一视同仁地滋养它。就人那一口吃食,不都是田间作物在土壤里长出来的么?人为什么要修身养德?因为我们在不断长大过程中,不断会面临一些事情,我们也需要有承担这些事情的能力。成人的世界,都是负重而行,哪有那么单纯。如果一个人面对人生各种事情,他没有一点担当,没有一点承受能力,如同重物坠于浮沙,一下子就陷下去了。这种人就是大家说的废物,扶不上墙的。

一个人能承受的压力和责任越大,他的内心力量就越强大,就如同广袤深厚的大地能托万重之躯,这样的人是有人格魅力的,是可靠的。什么是滋养性?农作物都深深扎根于土地中吸收地里的营养,才能茁壮成长,结出果实。我们在平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处世当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惑,人的认知总是有限度的,很容易迷失自我失去方向。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就需要一股强大的力量,如同土地富含养分,来供我们消化这些复杂的外界干扰,这股力量就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吸取的精神营养,就是品德。品德教会你一言一行趋于天道,与自然同轨,减少受到不妄的伤害。

所以修身这个事情,本质就是培养我们强大的内心。内心力量强大的人,才能如同硬了翅膀的雄鹰,飞往广阔天际。一个内心力量弱小的人,是经不起风雨的。内心力量,简称“内力”。我觉得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应该有一个内力模型。有这个模型,你的内心力量的承载性和滋养性才有章可循。世界至少是三维以上的,天人合一,咱们人的内心世界也应该至少是三维以上的。眼力、戒力、定力,这三力,相信能帮你的内心撑起一片天。

对应五行的这五个人生要素,也同样如五行元素之间相生相克正反循环,大家不信可以自己去推演一下,是一模一样的。

“阴阳五行”的概念,纯属装神弄鬼

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辟之。 ——梁任公阴阳五行之说破,而《灵素》全书几无尺寸完肤。岂惟《灵素》?岂惟医学?凡吾国一切学术,皆蒙阴阳之毒;一切迷信拘牵,皆受阴阳五行之弊。邪说之摈也久矣。 ——中国医学的播种者余云岫

本文目录

一. 阴阳的来历

二. 五行的来历

三. 阴阳与五行的合流与发展

四. 失灵的阴阳·举例

五. 扯淡的五行·举例

六. 我们今天该如何对待阴阳五行?

附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思想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的所有成分,就是邪说、妖言。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任何一个重要领域(学术、伦理、经济、政治、科技、医学、天文地理,等等等等),无不受此种邪说之蒙蔽(至少也被影响)。如果中国要走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的道路,迫切需要做的就是从根子上将这种思想否定。

修炼

天人合一的走火入魔已是十分明显(参见《纪龙天:走火入魔的“天人合一”》),在此姑置不论。我们来考察一下阴阳五行。

一. 阴阳的来历

《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所谓“水之南、山之北”,指太阳没有照到的地方;

《说文解字》:阳,高、明也。相对阴而言,指太阳照到的地方。

可见,所谓“阴阳”,起初都没有什么高深内涵,指的仅是背日或向日的一面。《诗经》里面一共有10个阴字、25个阳字,《书经》阴阳各3个,绝大部分指的也是背日或向日。

阴阳图案

《诗经·公刘》里有一个“阴阳”连用:“既景乃冈,相其阴阳”(白话:测定山冈的日向,在山的南北进行勘察),指的也是向日或背日,完全没有那种“整个宇宙都要拿来阴阳一番”的意思。

那么,好端端的,阴阳是怎么变得“阴阳”起来的呢?梁启超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中通过考证指出:“阴阳二字意义之剧变,盖自老子始”,原因是《老子》里有“万物负阴而抱阳”。梁启超的这种说法是不确的。

老子(约前600 -500)生活在春秋,而《老子》成书于战国前期(约前500-450),在此之前的西周(前1100-771),阴阳的意思就已经变化,仅指《国语·周语》中的一例:

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以上引文,除了说明“阴阳”意义在老子之前就已“剧变”,还说明了“阴阳与灾异”是紧密联系的。

这种联系,在《周易》中有着最好的体现。《周易》原本是一部主要推定吉凶祸福的卜筮之书,重点就是将“阴阳”系统化、理论化,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以道阴阳”者是也。

二. 五行的来历

五行二字最早见于《尚书·夏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这里的五行指的应该是在当时公认的五种规则,与传统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不一样。

《郭店楚墓竹筒·五行》记载了古代儒家的思想观念,与传统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也不相通。故这里不列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最先指金木水火土,在《尚书·周书·洪范》里,周武王拜访箕子,箕子有一段话:

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洪范九畴指的是)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箕子那段话用白话翻译是:我听说以前,鲧堵塞洪水,使得五行错乱而不管用。“帝”对此十分愤怒,于是不给“洪范九畴”,从此伦常败坏。“帝”诛杀了鲧,扶持大禹,把“洪范九畴”赐给他,从此伦常正常。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五个推论:

夏朝可能已有了“五行”,因大禹所处时期是夏(另有一种说法是五行来自商朝)。“洪”是大,“范”是法,《洪范》指统治大法;“洪范九畴”是“帝”赐予人间的九种统治大法,因此具备神性。五行只是九畴中的一畴,因此,五行最初出现时就依附着神性。“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是上古初民对“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五种抽象状态;由于五种状态抽象,且本身又依附着神性,所以,就具备了给后来的“阴阳人”没完没了发挥的可能。

从上面的五个推论里,我们又可以得出关于五行的总结论:

中国古代的“五行”(水火木金土)与古印度佛教神话中的“四行”(地水风火)是类似的,都是初民们在观察自然现象之后,得到的一些结果,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初民们对结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就把这些结果依附上“天”、“神”、“佛”、“上帝”、“天谴”、“灾异”等等,以此获得解释。

应该说,初民们有这种看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带着神话意味,但这至少是人类对自然的最原初的看法,处在“认识进化”的起点上。有了这一类的起点,人类才有了今天清晰、客观去看待自然的基础。

我们批评的不是初民,而是今天那些依旧跟个“初民”一样的笨蛋!

三. 阴阳与五行的合流与发展

“阴阳”和“五行”原本井水不犯河水,但是既然二者都已经出现了神性,合流就成了可能。

《礼记·礼运》里就有把这两这放在一起的表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所有的工序已经具备,合流就成了必然,就差一个“阴阳人”来将其意义加以系统化、理论化了。《史记》就记载了这位“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的妖言倡导者,他就是战国末期的齐国人邹衍。邹衍将阴阳与五行揉在一块,搞成一套系统的“五德始终”理论。

五德始终图

《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载:邹衍“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邹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史记·封禅书》记载:“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文选·魏都赋》注引用《七略》:“邹子有始终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邹衍的“五德始终”说认为,从人类自有天地以来,社会是按照“五德”来转移与循环的。五德转移指的是按照“五行相克”(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原理来演绎。比如,A克了B,A就能取代B,而是否被克、怎么样才导致被克、从什么地方观察将要被克?解释权又在邹衍那里。

邹衍创造这套学说,并非基于什么高深的认识,而是为了将“五德始终”说掺入社会,从而达到干预社会秩序、解释政权更迭的目的。也就是说,他按五行相克原理,说谁亡谁就亡,说谁的政权合理谁就能统治。说穿了,主要是为了政治目的而服务。

邹衍的学说为某些王侯的称帝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通吃于列国之间,受到极高礼遇,走到哪吹到哪。这也使得司马迁骂他“有意阿世俗苟合”、“不轨”。

后来,邹衍的学说被秦始皇大用特用。秦始皇当时的政权还不稳定,迫切需要一种神性政治的学说来宣示其政权的合法性、先验性,于是,二者一拍即合,出现了“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的记载。

秦朝取代周朝的理论,就如《封禅书》上记载的:

周得火德。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

一个“火德”,一个“水德”,所以周朝被秦朝“克”,是天意,是命中注定。妖言帮助了政权,政权又推销了妖言。就这样,原本“怪迂”的、不生不死的“阴阳五行”,在秦朝成了一门辉煌的“显学”。

邹衍的著述有《邹子》四十九篇和《邹子终始》五十六篇,都已亡佚。不过,其他古书里(如《吕氏春秋》)还保存着其学说的记录。《吕氏春秋》的记录也为后来者继续扯淡提供了基础。

到了“独尊儒术”的汉朝,董仲舒又来鼓吹这种妖言。在《春秋繁露》的82篇中,没有一篇不是谈“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的。谈“阴阳五行”的篇目虽然只有38篇,但在内容上却至少占据了70%。董仲舒在邹衍的五行相克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五行相生,五行顺逆。

董仲舒有言:“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五行者,比相生而间相胜也”。董仲舒用这套学说来到处乱套,从人际伦常到上升到政治权力,强化了纲常礼教、君权神授。

根据上面的陈述,对阴阳五行的发展,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

“阴阳”和“五行”原本是独立发展的,其意思也并不复杂。但在一帮“阴阳人”和“阴阳书”的鼓吹之下,开始玄乎起来。邹衍将“阴阳”“五行”合流成“阴阳五行”,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学说,并被秦始皇拿去大用特用,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先验性。这种思想又被董仲舒等人接过来,大大的发挥。“阴阳五行”直到清朝结束才开始弱化。

阴阳五行发展的多条脉络,都不明确,但有两条是比较清楚的:

《易传》→老庄《洪范》→邹衍(含其他的阴阳家)→《吕氏春秋》→董仲舒等等

从此,古代的士大夫在思维模式上,很少能够摆脱“阴阳五行”的束缚;关乎发展的科技,基本上都受到阴阳五行的牵制;关乎生死性命的医药,皆是“阴阳五行”观念下的产物。换句话说,中国文化在二千年内没有产生一个实证理性的科学传统,全“阴阳五行”搞的鬼。

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一个要走向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转型社会,“阴阳人”还到处横行。一个个连基本物理学常识都不具备的国学大师、传统妄人,在那里高深莫测的大谈“阴阳”“宇宙”“老子指出了宇宙大爆炸”;中医有了“科学院”;风水也成了“一门科学”;算命的走进了地方政府;到处是“易学研究会”,到处是公祭磕头、烧香拜神。总之,乌烟瘴气。

四. 失灵的阴阳·举例

古文里,阴阳五行的概念极为混乱,全宇宙它都通吃。要批判它,又很难抓到它的根本。用余云岫的话说:

阴阳五行之说,其根本恍惚无凭若此,由是而变本加历,配以脏腑,应以色味,部以干支,丽以年月,辖以时节,值以星象,穿凿附会,愈支离而不可究诘。

为了使指摘清晰,我们可以把“阴阳五行”和“中医”结合在一起批判。余云岫在早在《灵素商兑》中就把阴阳五行批透了,我这里只总结一下即可。

所谓阴阳,就好比动物有雄雌、物体有表里、状态有动静、光线有明暗、温度有热寒、高度有上下、数有盈虚,等等等等,世间任何事物均可以分为正反的两个方面。这是一种二分法。根本无甚高深。

中医开山宝典《灵素》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可谓厉害非常。可是,到底什么是阴阳呢?“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像这样来定义概念,不是纯粹扯淡吗?

阴阳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解释。阴阳之间,对立统一,互相制约,互相转化,互相依存,此消彼长。一个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阴阳调和”的人。一旦阴阳失调,就好象内分泌失调,麻烦就大啦,“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的定义含混——如果能找到一个清晰实在的划定,就可以拿来开刀了。比如: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论:一,天是什么?积阳为天;阴是什么?阴是形?阳是什么?阳是气。也就是说,积气为天;二,在阴阳的系统,天地互相对应,以上下为位置,形体、气体是状态,向上的是阳,向下的是阴。——很显然,这是对自然界非常原始、蒙昧的观察,根本经不起推敲。

今天看来,“天”根本是浩瀚的、真空状态的宇宙,而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众多的岩石星体之一(还有很多这样的星体),“天”“地”有对应的条件吗?物体向上或向下,受的是“地心引力”和“空气浮力”合力的结果。如果地心引力大于空气浮力,就要向下;反之亦然。水流之所以向下,火炎之所以向上,就是这个道理。以“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而空气是四处扩充的、流动的,分子运动是不规则的,一会向上,一会向下。请问:空气是阴,还是阳?分子是阴,还是阳?“形”、“气”是不固定的,比如,空气(“气”的一种)被压缩后会液化成“形”,水分(“形”的一种)受热后会汽化成“气”,某些固态物质(“形”的一种)受热后会不经由液化而直接升华成“气”。那还说什么“阳化气,阴成形”的鬼话呢?由于地球引力,离地球越近的空气,浓度就越大,反之亦然。请问:难道要把近地空气当成“阴”,把远空的空气当成“阳”吗?即便如此,界限又如何划定?难道在近地50米或100米或1公里以内的空气当成“阴”,此外的则是“阳”?以气为阳,以向下的为阴。但是,氧气的质量比标准空气重,所以集中在地面。请问:氧气属于阴,还是属于阳?把上升的当成阳,把水当成阴。水蒸气表现为“气体”,但在本质上还是“水”。水蒸气会向上升。请问:向上升的水蒸气,属于阴,还是属于阳?

阴阳自以为无所不解释,但事实是什么都解释不了。它不但会失调,而且会失灵。

五. 扯淡的五行·举例

五行更是荒谬透顶。五行生克哲学本来是源自对金、水、木、火、土、的原始观察。相生关系:金生水(金属能熔化)、水生木(植物需要水份促进生长),木生火(木头能够燃烧),火生土(燃烧后化为灰烬),土生金(金子埋在土里或矿石能炼金);相克关系:金克木(伐木需要金属器械)、水克火(水能灭火)、木克土(树木能从土里生长出来)、火克金(火能熔化金属)、土克水(土能档住水)。请问,这算什么?根本就是扯淡嘛!

中国哲学中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佛经里有“四行”(地水风火),《类经图翼》里有“四象”(水火土石)。请问:五行、四行、四象,哪个正确?既然这些东西都不具备证伪性,怎么说它都有道理,那么,凭什么我们就一定要相信“五行”正确?很多金属都能燃烧(如钠、钾等等),是不是要“金生火”?水分多了会把植物给淹死,这么说来是不是“水克木”?说的再扯淡一点,植物需要的不只是水分,还需要阳光。阳光属于阳,要不要搞出个“阳生木”?“阴阳”“五行”一家亲嘛。用五行来给五大行星挂上“金木水火土”的大名,请问:地球属于什么“行”?其他的三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又属什么“行”?莫非,这四颗行星溜出了“阴阳五行”的管辖范围?不是全宇宙通吃的吗?火所以燃烧是因为空气中有氧,水所以灭火是因为水浇上去后,断了火的氧气来源。据此,土掩盖上去后,同样可以断了火的氧气。为什么不说“土克火”?有时候水并不能灭火,比如现代厨房的煤气失火之后,千万不要浇水,否则火会一下子冒出来(这是一种化学反应,在此不列),而应该用抹布盖上,使其无法再燃烧。这是生活的常识。

五行的荒谬还不止于此。最令人发指的就是,为了将宇宙万物全部纳入“五”这个范畴,数目不够的就要硬凑成“五”,数目超过的就要进行割裂。比如:

后来的阴阳人把“洪范九畴”里的第二畴五事(貌言视听思)分别对应到“五行”(水火木金土)。请问:第三畴的八政、第六畴的三德,又如何对应?本来是春夏秋冬四季的,但为了凑够“五”个,于是硬生生的在夏和秋之间塞入一个季节,长夏。二十多个传统节日,也被割成了五个节日(春节、上巳、端午、七夕、重阳)。本来是“六腑”的,但为了符合“五”,于是只好变成舍去一腑(三焦)。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舍去两个(忧、惊)。五畜是犬、羊、牛、鸡、猪。我们不禁要问:鸭、鹅、猫、马都不算吗?

可见,整个五行说,不但模糊含混,而且完全是穿凿附会的想当然。

六. 我们今天该如何对待阴阳五行?

世界已经不知道走到哪了。而阴阳五行说不过是人类对自然界最为原始的观察,是“认识进化”的起步阶段。正如前文所说的,千万年前的初民能够有这样认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像这种穿凿附会、经不起任何推敲的学说,也可以在今天横行,那就太令人叹息了!如果初民们活到今天,估计也会骂这帮装神弄鬼、不思进取的人是笨蛋!

由于,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受着各种各样客观条件的限制,乃处于一种笼统的、想当然的阶段,所以我并不想去苛责古人,因为那没有意义。但是,如果有人醉心在古书里,把古人的话当成圣旨,傻乎乎的要“发掘古人的智慧”,大言不惭的要“拿中国传统文化去拯救西方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乃至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要“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来指导现代科学研究”。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之当头棒喝了。

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所有学问,在今天已经不管用。我们有了更管用的东西——现代的科学工艺、现代的知识。但是,阴阳五行具备时代性、历史性的价值。它为我们了解、研究古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因此,把它送进入博物馆供参观展览,或当成文化史研究的材料,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余云岫《阴阳五行》. 出自《灵素商兑》. 此书在本人博客上已有全书转载。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 出自《梁启超全集》. 北京出版社1999版. 页3357-3365;又见《古史辨》第五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81年版. 页343-362

作者:纪龙天

编辑:怀疑探索者

2023中考热门话题《这里也有乐趣》,看老师给你写范文

老师给你写范文

考试热门话题:困难、成长类写作技巧

《这里也有乐趣》

例文/刘雷生 原文/河南学生投稿

同学开头原文

有的人喜欢玩游戏,觉得很有乐趣,有的人喜欢看电视,觉得很有乐趣。而我觉得,他们这些都不算是真正的乐趣,我觉得,读书才是,以前我不爱读书,后来我发现,原来这里也有乐趣呢,你要是不信,那就接着往下看吧!

刘老师开头批注

这个开头略显幼稚,我们尽量不要再用这种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子作为开头了,小学时用得比较多。

刘老师开头例文

乐趣,是王羲之观鹅时的微笑;亦是李太白百篇诗作后的美酒;更是苏东坡念念不忘的美食......于我来说,乐趣在书,那墨痕纵横间,是知识,是智慧。

同学第二段原文

记得去年,我上八年级的时候,那还是在家里,老爸跑出来,高兴地像个孩子一样,我赶紧问他:“怎么了?你疯了吗?”老爸说:“我今天看到一本好书,高兴的了。”我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是啥书呀?竟然让老爸高兴成这样?

刘老师第二段批注

都已经九年级了,就不要再用丈二的和尚这样的语句了,而且跟父亲说话,怎么能那么没有礼貌呢?

刘老师第二段例文

犹记得去年,闲暇时分,在屋内独坐,父亲不知为何,在书房发笑,我疑惑不已,来到书房,只见父亲正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爸,你干嘛呢?那么开心?”我问,父亲抬头向我扬了扬手中的书:“看书呢,太精彩了。”

同学第三段原文

于是我就问老爸:“什么书呀?”老爸把书从书房里拿了出来,我一看,是中国古代一个人写的小说,叫做《西游记》。我疑惑极了:“老爸,这本书就那么好看吗?讲了什么呀?”老爸说:“我告诉你吧,这本书特别好看,没想到咱们中国有这么好看的小说,里面讲的是妖魔鬼怪的故事。”我一听,顿时来了兴趣:“什么?讲的妖魔鬼怪?赶紧给我看看。”说着,我就去抢,老爸赶紧藏在身后:“不不不,我要先看。”我气得不得了,掐着腰怒气冲冲地对他说:“赶紧给我!”老爸见我生气了,赶紧把书就给我了。

刘老师第三段批注

你都八年级了,竟然不知道《西游记》讲的什么?别说八年级,就算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大概也知道吧?万不可为了设置悬念而刻意地制造情节,那样只会让故事显得很假。

刘老师第三段例文

走进,赫然发现父亲所看的,正是《西游记》,我撇撇嘴:“不就是《西游记》嘛,又不是第一次读,怎么那么开心?”父亲听到我的话,合上了书,面朝我,示意我坐下:“你读过吗?”我笑了一笑:“当然。”可父亲继续问:“那你读懂了吗?”不就是西天取经吗?父亲怎么突然问这么一个问题呢?见我没有回答,父亲接着问:“那你知道五行山的五行指的是什么吗?”我不加思索:“金木水火土不就是五行吗?”可父亲却摇摇头:“那是道家的五行,如来佛祖是佛家的,怎么会用道家的法术呢?”

这问题问得我不知如何回答,看过几遍《西游记》,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同学第四段原文

我翻开之后,就开始看,没想到这本书这么精彩,我以前怎么就不知道呢?活了这么大,第一次见到这么好看的书。我一口气读完了,从这本书里,我发现了一个新世界。看完之后,我就和老爸开始交流起来了。他问我问题,我回答,渐渐地我爱上了读书。有一次老爸问我:“你知道孙悟空有多少种变化吗?”我想了又想,忘记了具体的数字,赶紧就翻书去看,最终找到了答案:“有72种!”老爸赶紧竖起大拇指。

刘老师第四段批注

再一次出现幼稚的情节,就算没看过《西游记》,也知道孙悟空有72般变化呀?这个问题你还要查?还是上面那一句,不要为了设置悬念而刻意制造情节。

刘老师第四段例文

带着这个问题,我与父亲重读《西游》,更结合许多资料,赫然发现许多之前从未留意过的细节,原来如来的五行谓之:“贪嗔痴慢疑”。原来读书也有很多乐趣呀!

自此之后,我渐渐爱上了读书,不似之前那样只是粗浅的阅读,亦或是走马观花,只看故事情节,而是与父亲一起,挖掘背后的东西,原来名著之所以为名著,正是因为在那精彩的故事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读书的过程,宛如手持小铲,在汉字遍布的沙滩,寻找璀璨的真金一般。

同学结尾原文

原来书里面真的好有乐趣呀,大家也赶紧来看书吧!

这里也有乐趣!

刘老师结尾批注

初中尽量不要去用互动式结尾。

刘老师结尾例文

读书,是世上付出最少,回报最为丰厚的投资,在书海徜徉,我不禁感慨:原来,这里也有乐趣!

近期私聊刘老师修改作文者颇多,恕不一一回复,感谢各位!

修改作文,请联系刘老师

每日好词好句、作文精讲,尽在刘老师粉丝群

汴梁命理|从八字算命教你预见自己一生的财运

“钱财”是我们一生都要追求的东西,而财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一生的命运,那么你知道如何通过八字来看出你日后的财运吗?

一、八字怎么看财运

方法一,找出日柱天干所克的五行。

日柱天干在命理中代表自己,因此日主天干五行与其他的干支五行进行对比,所克的五行为偏、正财,这表示命主的财运情况如何以及对金钱的控制欲望,选择八字中的财星所代表的方向,并催旺,是个不错的求财方法。

围绕日柱的天干五行与其他的年月干支、日支、时干支的五行作用,可以看出命主的生活的全部内容,比方性格、健康、婚姻、财运等等。

方法二、看命主的五行喜忌。

看八字的时候可以找到命主的喜忌五行,一般在所喜五行出现的时候,命主就容易走好运,代表喜事多,做事顺利。而所忌五行出现的话,一般就表示曲折险阻,有坏的事情出现等。所以为了趋吉避凶,因而都会希望生活中多出现所喜的五行,这样会更加接近好运气。

例如一个人为“阳命火相人”,所喜五行为土、金、水,那么在生活当中水、金、土三种五行就是“阳命水相人”,所需的五行,多多利用会有利于接近好的运势。

方法三、看其他综合运势如何。

有些人财运很旺,但是因为其他的八字或者风水被压制,而有些人看似没有财运,因为其他的方面相互作用又可以为其带来好的财运,因而很多时候作用都是相互的,所以在看财运的时候最好具体的分析。

二、如何根据八字看财运何时来

1、日主身旺走财运时可得财

正所谓“日贵财旺不求他人”,这样的人靠白手起家,勤劳致富。假如再细分的话,那就是八字命局中身强财旺,发财迅速;八字命局中身旺但财弱,也是有财可取,碰到大运走财运时,再遇伤官,可取大财,由于食伤泄身吐秀又生财。

2、身弱财旺有财难取

假如八字日主身弱而财旺,有财也端不起,须走比肩运才可得到财;而假如八字身弱再走伤官运,命中有财也被他人所得,而且遇财旺必遭祸,财越多祸越大。

3、四库俱全大富之人

假如命中有财无库,也是有财难守的;若是命中财多库小,有财装不了;若是财少库大,走财运时可发家,走比肩运时必破败。四柱身强财旺又有库,定有存款。命中无库,走财运遇库年,也会有存款。库在年为大库,库在月上为中库,在日时为临时之库。身弱财库多,而比肩不见,那是只存不龋财入库遇官贵,财德丰拢八字中四库俱全,是大富之人。

4、财犯三刑因财坐牢

假如八字命局中财犯三刑,再遇“魁罡”,可能会成为黑社会人物。身弱财多的人,一般体弱多病,因财犯刑苦连连。身弱财旺人受惊,手里有钱胡乱扔。

5、官印两旺而日主弱财不强

八字命局中印旺官也旺,而日柱却太弱,财也不强,这样的人终身带着外债过日子,一生外债还不清。假如命局里财落空亡,一生财不强,不见劫财外债还少点,一见劫财,外债骤增。

三、怎样从八字看有无发财运?

有的人,八字里有财,或“身财两停”,或“食伤生财”,或“官星护财”等等,这叫命中有财,一般行运再差,也不太缺钱花。有的人,八字里无财,逢大运和流年补上财运,或逢官运获财、或走财旺之地、或食伤生财之运,一般在该大运期间,会突然发财。

“小富由俭,大富由命”,无论小富大富,都必须有其命也有其运才可以实现,必然的命运条件必须满足。那么,什么是发财的条件呢?从学理上总结,有以下几条:

一是财星为用神,在八字里旺而逢生必富,如在八字里不旺,逢走财旺的大运之时,也主发财。

二是财星为忌神,在八字里弱而受制、或财星不现必富,如八字里不受制,逢走克制财星的大运或流年之时,也会发财。

三是八字里喜用神有力主富,如果八字里力量稍弱,逢大运或流年助起之时,也会财运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