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四个意思 四个自信 两个维护 两个确立(四个意思)

四个意思 四个自信 两个维护 两个确立(四个意思)

“四个自信”与“四个意识”的共同根脉

来源:人民论坛

“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

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的重要源泉。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反复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是道路自信最坚实的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理论自信的根本。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制度自信最基本的依据。五千多年历史孕育的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所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增强“四个意识”来强化目标、认知、愿望、行动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90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领导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个人、团体的利益。没有目标的一致性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认知的一致性就无法干成大事,没有愿望的一致性就无法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核心,没有行动的一致性就无法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只有增强“四个意识”,才能把一切工作的目标统一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才能凝聚起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而“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体现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和自觉。就其实质而言,“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和“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就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践行“四个意识”,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行动自觉。“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而坚定“四个自信”,正是“八个明确”之一。

“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方向指引以及精神支撑。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践行“四个意识”,才能保持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要求和政治定力,凝聚力量,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

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体

“四个自信”与“四个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禀赋以及追求的高度认同与充分肯定,是对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念。“四个自信”在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文化相统一的逻辑框架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文化的先进性。“四个意识”则从政治、大局、核心、看齐四个层面,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立场、视角以及方法。

“四个自信”与“四个意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一方面,“四个自信”是“四个意识”的信念前提和内在动力。如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自信,那么就不可能具有“四个意识”。另一方面,“四个意识”又是“四个自信”的理性自觉、行为表现以及展示途径。如果不能自觉地培育和践行“四个意识”,那么就会在思想上、行动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犹疑不决,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四个自信”。“四个自信”与“四个意识”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体。

首先,增强政治意识是彰显“四个自信”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如果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信仰以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缺乏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就无法做到“四个自信”。这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员,要在政治上姓党,自觉做到信党、爱党、为党、护党。

其次,增强大局意识是彰显“四个自信”的主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涉及不同群体、不同集团的利益,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只有着眼于党、国家和民族的大局,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思考问题,自觉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同时在实际行动中坚决维护大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才能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再次,增强核心意识是彰显“四个自信”的原则。核心意识就是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最后,增强看齐意识是彰显“四个自信”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繁重、目标高远,必须有一个标杆,而这个标杆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意识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地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而且要经常看齐、主动看齐、全面看齐、高标准看齐。

总之,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不仅是衡量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标准,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要深刻理解“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以及实践要求,厘清“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的辩证关系。

增强防范化解风险本领须树立四种意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干部防范化解风险本领,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领导干部身处改革攻坚发展最前沿,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主力军。能否主动防范、精准化解风险,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也决定了干部队伍建设的成色。全面提升领导干部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不仅要从增强实操技能入手,还应注重提升思维能力,树立四种意识,以正确的理念认知应对风险挑战,打好风险治理“组合拳”。

树立全局意识,善于站高谋远。现代社会的各种风险往往是交织耦合所形成的风险综合体,一旦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复杂难测的不可逆后果,还会造成危害的外溢扩散。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各种风险的波及范围、转换速度、传播渠道都在快速增加,加之风险本身具有系统性、联动性、传导性的特点,形成了应对风险的难度骤增与妥处风险的时间窗口锐减相并存的境况。面对接踵而至的系统性风险引发的冲突震荡,鉴于不同风险相互叠加、内生演化、彼此作用的现实,要求领导干部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以系统性的全局思维、整体性的通盘谋划,做好统筹协调和组织动员,通过机构重组、人员整合、数据共享,实现更高效充沛的力量集聚、更充实完备的体制保障,推促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与治理;妥善调处全局与局部、整体与要素的关系,既统筹全局,也聚焦局部,密切关注潜藏在局部里的危机,及早消除散见于细节中的隐患,防范小风险发展成大风险,原有风险演变成次生风险,局部风险升级为系统风险;善于掌控关系全局的重大风险,把握决定性质的主要矛盾,牵好防范化解风险的“牛鼻子”,紧盯战略重点,扭住关键环节,下好先手棋,以“一子落”促全局活,赢得防范化解风险的主动权。

具备预见意识,精于洞幽察微。提早谋划、事预则立是化危为机的经验智慧。预见意识内蕴了对风险隐患的敏锐感知,对事物规律的深刻洞悉,对发展趋势的前瞻预判。关于预见和领导的关系,毛泽东作过形象比喻,“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预见意识也是领导者必备的思维能力之一。倘若不能主动预见、提前预判、科学预测,风险一旦发生就会带来极大被动,甚至引发连锁反应和“蝴蝶效应”。对领导干部来说,就要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谋定而后动,努力“跳出风险看风险”,避免陷入身在其中而不自知的视野偏狭和认知盲区;做“桅杆上的瞭望者”,准确把握风险本质规律,科学预见风险演变趋势,提前预判风险发展方向。在防范化解风险的实务工作中,坚持日常防范、研判分析与应急处突并举,突出源头卡控,抓好前端治理,依托有组织的力量下沉、资源下倾,做到有计划的关口前移、防线前置,对于尚在孕育未完全形成的风险,通过料及于先的主动介入,及时将其化解,把问题隐患发现在未萌之时,将矛盾纠纷消解在基层局部;对重点领域持续存在的风险,借助精准拆弹的果断处置,实现“慢撒气、软着陆”,把危害后果的程度和范围降至最低。

培养底线意识,勇于极限设想。底线指的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是各项工作不可逾越的界限。作为“分界线”,守之则安稳,越之则危险。底线意识是以守住底线为基本导向,它是忧患意识的体现、责任意识的彰显和防御意识的激发。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多次强调要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和部署工作。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面对抗战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他列举了可能遭遇的“十七条困难”,要求高级干部必须准备对付非常困难和不利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衡量干部履职能力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要做到明确知晓底线,牢牢把稳底线,坚决守好底线。对领导干部而言,要在思考谋划、部署推进工作的全过程中,秉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往最坏处打算,做最充分准备,向最好处争取,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在运用底线意识防范化解风险的过程中,注重预想极端情况,强化“反其道而思之”的逆向思维。近年来,在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情景构建模型,就是致力于提高国家应对极端风险挑战的能力。具体实施中,设计应对不同风险场景的多元防控方案,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做到合理分摊风险;坚持立破并举、“新老并存”,预留充足的安全冗余和腾挪空间,力戒犯颠覆性错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增强斗争意识,敢于亮剑出击。斗争意识蕴含着强烈的责任担当、清醒的使命忧患和高超的战略智慧,是增强斗争本领的思维指引。风险不会因逃避畏缩而自行消失,唯有敢于直面、正面出击、迎难而上,才能消弭风险。防范化解风险是领导干部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而具备斗争意识,加强斗争历练,则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金钥匙”与“撒手锏”。在思想认识上,充分认清斗争形势的严峻性、斗争任务的艰巨性、斗争对象的复杂性和斗争过程的长期性,增强洞察力、敏锐力、鉴别力,坚决防止和克服分不清是非、辨不明方向的政治麻痹症;在行动策略上,原则问题寸步不让,策略问题机动灵活,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在斗争实践中,树立为保障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而斗争的理念,把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价值旨归和行动归宿,在实际历练中练就防范化解风险的铁肩膀、真本事,不断提高转危为机、化险为夷的能力。

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公开发布之际,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制定《规划》的主要背景。

答: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没有全党大学习,没有干部大培训,就没有事业大发展”,强调“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使广大干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每5年制定实施一轮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是党中央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制定实施了7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已于2022年底顺利完成,为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出了部署,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造就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党中央制定了新一轮《规划》,对今后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问:请介绍一下《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规划》共有8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第二部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作出部署,第三、四部分对加强政治训练、履职能力培训作出部署,第五、六、七部分对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建设、数字化建设、改革创新作出部署,第八部分明确了《规划》实施的领导责任。《规划》有4个特点: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二是体现时代要求,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着眼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对今后5年干部教育培训重点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三是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和弘扬干部教育培训好传统好经验,充分吸收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创新做法,推动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四是注重务实管用,通过设置量化指标、安排重点计划、明确工作举措等,便利操作执行,确保落地落实。

问:请介绍一下今后5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

答:《规划》从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量化指标3个方面,明确了今后5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强调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主线,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强化政治训练,加强履职能力培训,深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改革创新,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高水平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在主要目标上,提出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更加系统深入、政治训练更加扎实有效、履职能力培训更加精准管用、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更加科学健全的目标要求。在量化指标上,明确了党政领导干部、职级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不同类别干部的学时指标,以及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指标和课程更新指标。《规划》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明确了今后5年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确保实施有方向、落实有抓手。

需要指出的是,《规划》在学时指标中将之前规划中的脱产培训学时要求调整为集中培训学时要求。集中培训主要包括4种情形:一是经组织选调参加的脱产培训;二是参加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是经组织统一安排、在规定时限内参加并完成学习任务的网络专题培训;四是由组织安排,采取线上、线下等方式,在特定时间、指定地点参加的集中宣讲、专题讲座等。

问:《规划》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作出哪些部署?

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的二十大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提出明确要求。《规划》对此作出专门部署,强调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主线,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一是聚焦聚力、久久为功,完善干部理论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组织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把这一重要思想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首要内容,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主课必修课,作为干部学习的中心内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二是讲深学透、入脑入心,在“教”方面要组织理论攻关,加强理论阐释,改进理论教学,讲清楚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核心要义,讲清楚“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讲清楚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讲清楚这一重要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在“学”方面要组织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原原本本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著作选读》等重要著作,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把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衡量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三是知行合一、推动工作,教育引导干部深刻领悟这一重要思想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真挚为民情怀、高度历史自信、无畏担当精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真正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问:《规划》对加强干部政治训练作出哪些部署?

答: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政治建设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上,就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项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规划》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对强化干部政治训练作出专门部署,强调把政治训练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使干部的政治素养、政治能力与担负的领导职责相匹配。一是明确政治训练重点内容,要求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主线,组织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把党性教育贯穿教育培训全过程,突出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强化政治忠诚教育,加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强化民主集中制教育和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教育,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等等。二是突出“关键少数”,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要求省市县三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2至3年至少接受1次系统的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三是着眼夯实年轻干部理论基础,强调加强年轻干部政治训练,实施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强化计划。

问:《规划》对加强干部履职能力培训作出哪些部署?

答:《规划》着眼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本领,对今后5年干部履职能力培训作出部署,提出实施干部履职能力提升计划。在培训内容上,强调要聚焦“国之大者”,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展专题培训,加强与岗位职责相匹配的通识教育培训,加强新知识新技能学习培训,提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在培训渠道上,强调在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用好部门行业培训机构、国有企业培训机构、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等优质资源,多渠道多方面开展培训。在培训方法上,强调坚持实践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把准培训需求,加强培训设计,运用多种方法开展实战化培训。

问:《规划》为什么对提升干部教育培训数字化水平作出专门部署?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时代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发展大局,高度重视、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进入新时代,适应数字中国建设新形势,干部教育培训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培训资源陆续“上网”,网络培训蓬勃发展,“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成效明显,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干部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通过网络直播课、举办网络专题班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数字技术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准确把握事业发展需求,对提升干部教育培训数字化水平进行专门部署,重点对网络培训平台建设、网络培训课程建设、培训管理数字化3方面工作作出安排,提出实施干部网络培训提质增效计划,着力推动今后5年干部教育培训数字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引领干部教育培训实现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

问:请谈谈如何抓好《规划》贯彻落实?

答:制定实施《规划》,是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未来5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行动指南,是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重要体现。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规划》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一要强化各级党委(党组)领导责任。干部教育培训是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整体部署,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举措。二要强化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责任。要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定期研究分析《规划》实施情况,积极协调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三要发挥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完善议事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围绕《规划》实施中的重点任务、主要举措、难点问题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四要认真履行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责任。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在党委(党组)领导下,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抓好《规划》贯彻实施。《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7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