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与佛有缘的人征兆及面相特征怎样(与佛有缘的人征兆)

与佛有缘的人征兆及面相特征怎样(与佛有缘的人征兆)

今天看到的诸佛,到底是哪里人的面相?

从释迦牟尼,到其他各路诸佛,比如阿弥陀佛、燃灯古佛、药师佛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问题很蠢:

从庙里的佛像,到云冈石窟、乐山大佛,面相不都是大同小异吗?——没有胡子的男性,身材魁梧,有些发胖……

不过,等等!

众所周知,释迦牟尼是天竺国王子,天竺是印度的古称。

想想看,那些广为人知的印度人,比如圣雄甘地、莫迪老仙,乃至吹笛子耍蛇的艺人,他们的面相,都和寺庙里的佛像截然不同。

——那么,为什么源于印度的佛像,普遍长得一点也不像印度人?信众膜拜的究竟是谁?

有一本书,明确告诉你:那些佛像的面孔和雕塑风格,大都来自古希腊!

这个长期被大家忽视的真相,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译介的《人类文明史: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一书中得到了解释,作者塔米姆·安萨利,是一位阿富汗裔、移民美国的历史学家。

书中谈到的这个现象并非要颠覆佛教,而是探讨历史长河中,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对其他文明产生的种种涟漪效应。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人类文明的演变,就像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沙盘,书中就探讨了这些演变的过程和秘密。

“佛爷”为何长着“希腊脸”?

《人类文明史》贯穿了人类从古至今的大历史,内容非常丰富。

“佛像居然是希腊面孔”,是书中谈到的历史故事之一。

对此,我们不妨多讲一些,把“谜底”揭开。

话说当年的佛祖——本名悉达多·乔达摩的印度王子——放弃王位,独自旅行、求索,十多年后悟道成佛,陆续吸引了很多追随者。

佛陀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在赢得很多听众的同时,也被不少粉丝“惊为天人”。

佛陀去世后,其思想和事迹,在继续传播的同时,融入大量的古印度宗教元素,并被整理成文字、经书。

于是,“佛教”诞生了。

与此同时,希腊半岛的马其顿,出现了一代雄主亚历山大大帝,挥军远征到印度河流域。

他把古希腊的文人和匠人,带到新征服的地区,并鼓励异族通婚,大大促进了文明之间的融合。

虽然在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就猝然病逝,年仅33岁,“武勋”也四大皆空,帝国分崩离析。

然而,古希腊独领风骚的雕塑技术,由此传播到东方。

于是,佛陀以及菩萨、天神等,被掌握了古希腊技艺的信徒雕塑成像,顶礼膜拜。

他们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番取舍和改造。

古希腊雕塑披坚执锐的男性战士形象,与佛教的慈悲为怀难免格格不入。相比之下,古希腊雕塑的女性,往往带着几分男子的英气,这倒是可以借鉴……

于是,印度在佛教人物雕塑中,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男女混合”:

面无胡须,慈眉善目,身材线条非常柔顺;健美的肌肉,也改成了丰满的体态。

东汉时期,佛教从古印度传到中国,佛家弟子的雕塑技术也随之而来,日后又经由中国传到日本。

大家一路抄作业,印度抄古希腊,中国抄印度,日本抄中国,万变不离其宗。

那么我们拜佛,是不是“拜错了人呢”?非也!

佛陀早就说过:“凡所有相,皆为虚妄”, “人人都有佛性”。

外表是希腊人还是印度人,按照佛教教义,丝毫不重要,就算把佛像做成中国人或欧洲人的样子也同样无妨。

正如高僧佛印对苏轼所言:只要佛在心中,你无论看谁,都是一尊佛。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迪:

即使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各个族群的历史虽然彼此相对独立,但并非决然孤立,相反,充满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文化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人或者任何国家、民族,是所谓的“纯血统”。

唯有持续不断地开放包容,促进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才是更高层次的敬天法祖。

闭关锁国带来的是什么?

书中也谈到了另一种情况:以国家强力,将外来文化拒之门外。

14-17世纪,是东西方文明的“大分水岭”。

西方开启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成为现代文明的从产生到壮大的沃土。

而反观过去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文明,则不啻是一场悲剧。

1368年——但丁去世四十多年后——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这位铁腕暴君,不仅杀掉了几乎所有的元老功臣,还试图禁锢全国人民的思想。

他发布了“寸板不准下海”的诏令,终止了民间的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从此衰微。

他推崇“八股取士”的准则,并多次兴起文字狱,人人自危,万马齐喑。

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凭借最初不满千人的私兵,不到三年便“篡位”成功。

其实朱元璋的高压统治,本质上极端脆弱。

朱棣在位期间,郑和率领舰队出使各国,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

但这是单方面的“扬我国威”,没有从国外学习和吸纳什么;

同时,也只是昙花一现的官方行为,而民间的各种交流,依然备受禁锢。

当哥白尼、伽利略仰望星空,古登堡通过印刷术将这些“异端”思想印刷成书,在欧洲热卖时,中国的儒生,无人晓得这一切。

1644年清朝取代了明朝,但继承了朱元璋闭关锁国的政策。

满清入关百余年后,英国使节第一次来访,向乾隆皇帝展示洋枪洋炮。

乾隆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不过是奇技淫巧。

他将不肯下跪磕头的英国使节,看作野蛮人,拒绝与之进一步交流。

乾隆和满朝文武,谁也不晓得,英国已经是“日不落帝国”,疆域遍布亚、非,和南北美洲。

几十年后,英国战舰以摧枯拉朽之势,强行打开“天朝”国门。

而乾隆的孙子道光皇帝,一脸茫然地问:“英吉利和西疆大漠,有没有旱路可通?”

——即使长期领先于世界的文明,一旦自我封闭,就难免衰落。何况,与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的欧洲相比,明朝已经谈不上领先,清朝则远远落后。

害国之甚,莫过于此。世界文明的潮流滚滚向前,不会等待哪个固步自封的局部。

全球化,是福是祸?

如今,是全球化的时代。

有人为之欢欣鼓舞,充满乐观期待;

也有人认为,这更像是一场末世诅咒。

自19世纪中叶起,地球的各个角落,都主动或被动地进入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化”。

“天朝上国”的大清,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被几条蒸汽机战舰,轻而易举地攻破。从此国门大开,西学东渐。

确实,这带来的未必都是福祉,更有空前的灾祸。

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当时全球人口最多、最密集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死伤人口数以亿计。

无论太平军,还是其对手湘军、淮军,交战双方的中华儿女,最倚重的武器,都是洋枪洋炮!

这是全球化进程的另一面,比古人幻想中的血池地狱还要残酷。

进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全人类前所未有的悲剧。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文明至今依然非常原始——就连长久的和平共处,都还没学会。

却已经拥有了毁灭整个地球的凶器!

全球化的另一个副产品,是瘟疫的大流行。

1918-19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流感,很快遍布全球,造成数千万人死亡。

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全球瘟疫大流行,人人对其束手无策。

侥幸的是,这场疫情在肆虐18个月后,便悄然消失了,仿佛老天爷忽然大发慈悲,暂时放过人类一马。

2020年初至今的“新冠”疫情,重现了百余年前的那场大灾难,目前已有500多万人不幸病逝。

疫情中的各国,从一次次封城,到常态化的隔离,从大街小巷,到漫长的国境线,都像防火防盗一样,防范着身边的每一个同类。

人与人之间变得格外陌生。

这场噩梦究竟何时结束?尤其是,等到疫情结束,彼此之间的疏离,会不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

对此,无人能够预测。

全球化,让地球变得很小,就像一个村落;大家的命运,都被捆绑在一起……

你可以咒骂全球化的历史和现实,但我们都已无法回到过去。

那么,我们唯一的可行之路,恐怕就是同舟共济继续向前,,“向死而生”,将全球化一步步推进到更远,更加仁爱、公正、兼顾各方利益诉求……

这里的“我们”,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某个族群,或者对某种制度、某种观念的认同。

万国之上,是人类的共同未来。

阅读《人类文明史》的同时,我们也在一步一个脚印,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南怀瑾:不把《大学》、《中庸》学好,你学佛,学道也不成

前 言

《中庸》是非常切实的一个东西。不管你是学佛、学道、做哪样,我以前经常讲,不把《大学》、《中庸》都弄好,你学佛也不成,学道也不成。

说起讲《中庸》很有意思,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当年在四川到了嘉定五通桥,一班朋友把我接去。那个五通桥你们去过的大概知道,有个竹公滩,长江的里边有个半岛,那也是个很富庶的地方,到了那个地方,大家很高兴:唉呀,你来很好,真的很好!很多四川的朋友在那,就说:我们这里三个月不下雨了,你来这里有什么法子求雨好不好?我说:“好啊!”年轻人,那个时候年轻啊!“难什么难?!”我说我讲经求雨就好了!他说讲什么经?我说讲《中庸》。“啊?!”他们说:“讲《中庸》?那是儒家,可以求雨啊?”我说会啦!他说几天哪?我说,一个礼拜吧!《中庸》一个礼拜讲完,求雨。哈!我话随便乱吹,到底年轻!

后来他们真要我讲《中庸》,唉!我说这下糟了!这个牛吹了,讲一个礼拜下雨,不下雨我还是照讲《中庸》。到了第六天,不下雨,我想这一下,《中庸》完蛋!(众笑)好!结果讲到第六天下午,稀里哗啦一阵大雨下来,我说你看吧,“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呦!(众笑)

后来他们四川朋友问:哎,这是个什么法子啊?我说,这是《中庸》法啊!他说是《中庸》哪一法呀?“哎!”我说,“发而皆中节”,我说这叫做砍竹子遇节——我那么讲了,刚刚这一刀砍下,砍那个竹子啊,“蓬”,已经碰到那个节巴了——为什么会下雨噢?我也没有神通,我想大概是大家心跟到《中庸》走,心好一点,人心即天心,可以感动(天)。我说这一下,刚刚这一刀砍得好——它也应该下雨,两个多月不下雨了,该下了嘛!哈!所以叫做“发而皆中节”,我说是碰到那个节了。

啊!笑话归笑话,讲个笑话完了,使大家轻松一点,(从中)了解一个道理。学问之道,需要变化气质,这个气质,啊,换句话说修养之道先把气质变化了,再谈见道。《中庸》的路线就是这个路线。这个路线是基本修养的功夫,从行为道德上入手的。

《中庸》教我们做功夫修养,先把“情”——即所谓变化气质。“情”大部分是属于生理上的、身体的关系——生理上气质变化了,养心养到中和的境界不会不见性。所以,修心不会不见性。所以,修心自然就可以养性。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是修心就养性。所以喜怒哀乐始终培养到和平,永远在和,和就很难了。一天到黑既无欢喜也无悲,很平静,太难了!

正在中午睡午觉,睡习惯的人突然中午来个两三个客人,给你拖住了,不能睡午觉,你到三四点钟的时候啊,又想困,又累,又有人家跟你谈话,你那个谈话中间“你好吗?”“哦!”“真好吗?”“差不多哦!”那个眉毛就皱起来了。啊,虽然没有发脾气,已经在里头发怒了。自己对自己发怒,而且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嘛!我想你们都活到了二十多岁以上,都有这个经验。脸坐着绷下来,一个人都看不见,有时候对自己发脾气的。觉得自己好讨厌!啊,对不对?有没有这个经验?哦,这就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别人看不见,你自己对自己……有时候想想自己真会悲哀起来。会不会?有这经验吧?如果没有经验要赶紧经验过哦!人生没有这个经验不叫做人生!(一笑)人尤其在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情绪变化,喜怒哀乐啊,什么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股拉塌杂烩统统会来,各种情绪。这个道理呀,你的修养,气质变化不了,心性修养之道免谈!都不是。

一般的修道都认为,修道的人没有喜怒哀乐,一般人的观念里头认为,修道的人一定什么都不生气的,你把他的头、鼻子割掉了倒过来装他也不生气——那叫做泥巴人,不是修道。

修道不然!形上讲体,喜怒哀乐未发的,适当有喜怒哀乐,还是个人,但是要发而皆中节,恰到好处。这个叫做“和”。真的不起用,换句话说,喜怒哀乐都不动,在佛家来讲,是小乘罗汉的境界。大乘菩萨的境界是“发而皆中节”,他就能够入世。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体,修道,“天命之谓性”。那么“发而皆中节”就是“率性之谓道”。那么怎么样去修它呢?

所谓中,就是这个体;和,就是这个用。所谓“中也者”,那个境界,我们学佛的讲“万缘放下”,万缘当然包括了喜怒哀乐,都放下了,这是中——道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根本的道体。但是得了道不能不起用啊!不起用何必修这个道呢?起用要“发而皆中节”,所以你说古人也辩论啊,修道能不能发怒?尧舜也发怒噢——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种怒多怒几回蛮好的,天下太平!为什么不可以怒啊?所谓怒目就是金刚——你看佛家的庙子,瞪起眼睛、拿起武器、要吃人,魔王一样的,他也是教化,只好拿这个教化;慈眉就是菩萨。怒目金刚、慈眉菩萨,是喜怒哀乐的变相,都是道之用。所以说,要起用,用到恰到合适的时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者,能够用;不能去用,这个道修来干什么?没有用的。

所以,“中”跟“和”,一个“体”,一个“用”。体用要不分,要合起来,体用不分。光用而不能返回道体,那就是普通人,在佛家讲,是绝对的凡夫;光晓得清净就是道、不能起用,在佛家的观念就是罗汉,没有用,死东西。所谓禅宗就骂人“死水不藏龙”,没有用。所以,由体归用、舍用归体、应用自在,佛家叫做“观自在”——观自在菩萨。儒家叫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那境界大了!

体、用,一切无一不在道中;整个的宇宙,一个宇宙的中心,合拢来,天地的这个宇宙,地球在空间的转动,太阳、月亮转动,它因为在这个宇宙之“中”,不偏,永远在这个中心点在转。所以人这个修养,效法天地,到达中和的境界。

“天地位焉”,跟天地同位,同一位,所以道家修道成功的人,他也吹这个牛:“宇宙在手”,修道成功了,宇宙抓在自己手里;“万化由心”,一切变化由他的心念一动,就是所谓“神通”。

儒家不讲这一套,这些在儒家看来是鬼话,不谈这个,只讲道理。“天地位焉”,就是智慧、神通,无一不自在,本位的,也就是禅宗六祖悟了道以后,“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一切万物一切众生生命的根源,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在儒家叫“中”、“庸”,他的境界修养到最高的——致中和。那么,我们拿道家的道来讲,这个道家的道就是清虚、上清——道家说:“老子一气化三清”,太清、上清、玉清——整个太清的境界。拿佛家来比方,这就是大涅槃境界,啊!大涅槃的境界,一切圆满,一切归一。所以他说,道是这么一个东西。

现在首先告诉我们中庸,中庸的修养。这里附带讲,我们就学术上的研究有个声明,从宋元以后,讲做功夫修养,理学修养,都讲“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但是,在我的观念,《中庸》《大学》百分百地对,没有错;(但你)自己可不要认错了!——喜怒哀乐是情啊!不是心哦!不是念。喜怒哀乐是情。在中国文化里头情跟性两个是分开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喜怒哀乐来,就是修心,没有见性哦!“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讲修心哦、所谓明心哦!拿佛家禅宗讲明心见性那个明心哦!

下面这一段“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一直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明心,不是见性!所以中国《礼记》分这个人“性”与“情”,人的情就是感情、情绪,情绪分七种,所以叫七情六欲。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是《礼记》所讲的“七情”。主要的这个四柱,算八字一样的喜怒哀乐四柱,这四种情绪是我们经常动,但是心理的思想,那个“见性”在哪里呢?“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那是见性。心,那个性、那个动念,我们思想那个动念怎么来怎么去,看不见的啊!所以老子经常比方它是“隐现莫测”呀!佛也说是这个东西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那么,为什么儒家的修养侧重于情呢?后世宋明理学家十个有八个,几乎把喜怒哀乐当成是心理作用。这是错误的,大错误!喜怒哀乐(是)情绪哦!这一点,我特别向诸位提出来。

也许我等于常常讲的话,是推翻了古人的。假设早生八九十年,这样上课的话,明天讲话的东西就没有了,哈!就掉了。现在的民主时代,可以把这个学术的错误提出来。这一杆子一打,几千年的人统统一棒子就下去了。他说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要搞清楚啊!

譬如我们一个人,你看有人,我们在座的人大家有这个经验——今天你好好的,突然有个人、有个同学、朋友来看你,你发了很大的脾气,很不高兴。你自己想想很无聊,“他也没有得罪我、来看我,蛮好的么!”嘿,为什么今天情绪很不好?这个情绪里头一定有**(两个字,未听清)那个脾气,怒,很怒!这个情绪是生理来的;理性上想:唉!何苦呢?对人家笑一下也好啊!可那个脸上绷不起来笑诶!那个神经拉不开啊!牙齿都咬紧了,皱眉(怀师做表情,众笑),啊,就是这个样子哦!因为对人家真讨厌吗?没有啊!可自己情绪非常闷。所以喜怒哀乐是“情”,不是性。

如果你喜欢中医、文化、健康、养生,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这里有趣,不简单。

一个有慧根的女人,悟性极高,她往往有这九大特征

文/禅文修

01

序言

什么是慧根?老人言,悟即慧,悟性即慧根。悟的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缘起。

我们之所以很多事儿想不明白,就是没有找到事物的这个根。所谓的境界高低是你对根的领悟。

慧根是否深厚,和学历高低、年龄大小无关。

一个有慧根的女人,悟性极强,总是对世间之事有着通透的见解。

她们了解尘世,但又不被那世俗所迷惑,即使经历过低谷和感情的坎坷,她们还能保持内心的真诚,并在其中培养出敏锐的洞察力。

她们能够一眼看穿那些阴险心机的人,不受名利的诱惑,也不为金钱所动摇,她们做事情有道德,行为有品位,感性中的蕴含着智慧,理性中的充满温柔。

对于生活中的得到于失去,她从不执着,随遇而安,一切遵从天道规则,遵从本心。

02

有慧根的女人,有九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寡言少语,话不多,但是一开口便能接近事物本质

她喜欢独处,话不多, 比较沉默,要么不开口,一开口就能说到点子上, 她总是会有准确的预见性。

看问题有她独特的视角和理论,她们能够快速的对事物做出深刻的分析。

第二,知觉力强,第六感比较发达,悟性较高

知觉力强,这样的女人,是最得老天庇佑的,她过往的经历,早就让她练就了一双慧眼。

带着套路靠近她的人,她往往一眼就能把你看穿,即便曾经经历过人生的低谷和感情的波折,她们依然守得住内心的那份真诚。

第三,习惯独处,更喜欢与自己相处

一个有慧根的人,不一定是到哪儿都受人待见的人,相反的,她极有可能是那种普通人眼里的怪,这不是因为她的性格有多古怪,而是因为多数人都没有她活得深刻。

正如王阳明先生从'格竹'到龙场悟道,都是在一次次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得以体悟本心。

她们喜欢独,她的这种离群索居,基本上是因为她想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对她而言最有价值的事情上,时间久了,慢慢的就养成了喜欢静思默想的这种习惯。

第四,喜欢哲学与智慧经典,对终极问题天生灵感

老人言, 慧根是很深的人,与佛有缘之人。佛缘越深的人,慧根就越高。

六祖慧能禅师在讲述《金刚经》“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

意思是说,这本经典是为慧根较深的人所说。如果慧根较低,听闻这部经典后,内心就会狐疑不信。

一个不相信佛法的人,佛也度不了他。正如经典里所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第五,对内在精神领域的追求,高过物质带来的满足

她们精神为上,精神性财富在她们的眼里是高于一切,物质上不会有太多的执着,

这样的女人知世俗而不世俗,不为名利所动,更不为钱财地位所迫,真正能打动她的,无非是一颗真心罢了。

第六,爱惜生灵与花草树木,天生的慈悲心

慧根是一个念力的产物,当一个人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想要帮助他人的善念时,这种善念就会生发出一种使命。

这样的女人,她从小就有着一颗慈悲心,心怀善良,不忍伤害他人,并以无条件的帮助他人为快乐做事。

只有使命催生出你的慧根,它是你的发心,是你的良知,是你的天命,更是你做一件事情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七,相信高维空间的存在,对人类整体进化深信不疑

一个人如果能够通达明了真理,就可以成为慧,慧也可以理解为智慧。智慧越高的人,慧根越深,慧根越深也就越容易开悟。

老子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一个人如果经常喜欢思索人生的真理,并且愿意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持续精进的努力,那么这种人的慧根是最高的。

第八,敬畏因果,愿意在因上努力

她们会保持那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因为她们知道。越是执着什么,就越会在这个执着上挣扎而不可得。

如果一个人没有慧根,是不会相信因果的。因果规律并不是谁创造出来的,而是世间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

有智慧的人会顺势而为,成就自己,没有智慧的人则会逆天而为,到头来毁掉自己。

第九,善于隐忍,能够经受生活的各种煎熬

有慧根的人从不生报复心,她们选择远离不好的人或事,然后重新开始,她们都懂得因果报应。

其实说到底,人的慧根也是需要养,也是需要静下来的,因为静能生慧。

03

结语

一个人慧根的深浅与否,直接决定了其修为的上限。凡慧根深厚之人,能够明辨是非善恶,而又不执着于是非对错。

有慧根的人通常都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更加关注内在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外在的表象。

她们不会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也不会被外界的物质诱惑。所动摇。

相反,她们更加注重个人内心的修养和提升,这些特点都体现了她们对自己的要求和追求的高度。

这些人往往在看似孤僻和沉默的外表下,隐藏着深刻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力。

她们不会盲目追随潮流,而是更喜欢享受独处的时间,追求自我成长和发展。

她们将精神上的追求放在首位,认为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这种思想让她们在物质的追求上保持了清醒和理性。

这样的慧根并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通过静心净身、勤奋探索和修炼而得来的。

所以,提高自己的慧根,正确的做法是从自己做起,端正我们的发心,坚持自己的政见,修心向善。

#在头条看见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