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斯文在兹的含义(兹的含义)

斯文在兹的含义(兹的含义)

“兹”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大家应该经常在一些证明材料、企业的正式文件或者个人间借款凭据等处见到。

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又该如何解释呢?

应网友要求,这次来和大家一起探讨探讨。

这是一个多音字,有两种读音:

一、[ zī ] 现在;此时;这:

\"兹\"是近指代词,意思是\"这、现在\",用以指代近前的事物。

一般常用于通知、通告等正式文书。

公文语体的规范性,既准确,又简洁,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一套专用词汇,用于公文的启、承、转、合之处。

当然大家常见的还是这样的开头用语:兹为、兹经、兹因、兹将、兹就。

举例:兹有对**县党支部书记所作所为介绍给领导。

年:今兹、来兹。

举例: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二、[ cí ]

龟兹[qiūcí],古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一带。

在历史长河中,龟兹是丝绸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道的重镇,宗教、文化、经济等极为发达,龟兹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它被现代石窟艺术家称做\"第二个敦煌莫高窟\"。

不足之处还望多指正!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切磋!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后删除)

有一种孤独,叫52赫兹

“在一切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最为珍贵,因为它的大脚,总选择最困难的那条路。在一切歌声里,鲸的歌声最为动听,因为它的吟唱,折射出星空和大海。

这是小说《鲸背上的少年》开篇的寓言诗,大象,丛林,鲸鱼,海洋的意向彼此交织,显示出本书的主要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寓言诗中充满人类对自然之美和自然之力的敬畏和崇拜,本书绝非只沉浸在黄金时代万物和谐共生幻想之中。它的视野开阔得多——人与自然的断裂,人与人的冲突,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撕扯都是隐含的主题线索,对这些宏大议题探讨拓展了小说的格局和深度。

《鲸背上的少年》给人带来阅读体验十分独特,题材类型的混搭,空间场景的转换,经典文本的浸润,现实问题的关照,所有这些元素在水乳交融,可让人读时手不释卷,读罢回味良久。

悬疑推理+成长童话创造的血色与温情

题材类型的混搭是《鲸背上的少年》突出的特点。只看标题和开篇寓言诗我们很容易以为这部少年成长童话小说主打温情励志。

其实小说别有洞天,作者居然在成长童话之外构建了一个悬疑推理的外壳,在地球北境极寒之地,尤皮特人聚居的村庄接连发生外来人口失踪,本地居民身亡的怪事,寻找“凶手”成为叙事发展的主要动力。

村民、酒馆老板、独居猎人、大巫师、警察、探员、科学家、石油公司、渔业公司,“水獭怪”甚至白色巨鲸,各方人物你未唱罢,我已登场,受害者原来越多,线索仍纷乱无序,真相渐渐逼近,凶手到底是谁?你能在谜底揭晓前洞穿一切吗?

在寻找真凶的推理过程中,小说并不会刻意回避命案现场的残忍与血色,因为现实世界就是残酷与温情的交织。两相对比之下,残酷的血色场景和温暖的成长故事,该相信什么,该选择什么,读者自有判断,如果一味描绘柔情似水,其乐融融,反而让小说失去力量。

赤道到北极,时空转换带来内部张力

小说的时空建构也值得一提。叙事时间的“现在”发生在地球北境极寒之地,通过人物追忆,我们发现还有一个不算遥远的“过去”和一个“很久很久以前”。

“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发生湿润炎热的东南亚赤道地区,并不遥远的“过去”发生在从赤道到北极的路程中。也就是说,小说叙事的层层递进不仅表现在时间上,也表现在空间上。

赤道地区是故事的开端,湿润,炎热,有茂密丛林,白色筒裙和鲜红的木棉花;随着故事的推进,故空间从赤道经过茫茫海洋逐渐推向北极,最终在狂风肆,坚硬荒芜的北地迎来高潮和结局。来自赤道的人从没有见过雪,而北地之人不认识莲花,空间上的跨越和对比,也给小说带来了另一层内部张力。

白鲸与纳努克:经典浸润引发回响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从古至今叙事链条上的一环,谁也不可能脱离背景而单独存在,《鲸背上的少年》中处处透露着受到前人经典浸润的痕迹,这种浸润绝非粗陋地抄袭,而是本作与前作的呼应、共鸣和互文,寻找这种互文,也是阅读的一种乐趣。

《鲸背上的少年》中的关键意向弓头鲸,象征着自然不可挑战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是星空大海般美丽,养育人,保护人;也可以是狂风海啸般可怕,警告人,摧毁人。

这种意向让我们联想起莫比迪克的《白鲸》,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传世经典。其实书中致敬的大师之作远不止于此,还有一部非常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北方的纳努克》,这是一部拍摄于1922年的纪录片。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被称为“纪录片之父”。

《北方的纳努克》记录了居住在加拿大北极圈内爱斯基摩人首领纳努克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记录下他们捉鱼,烹饪,捕猎海豹,建筑冰屋,甚至和白人交易的场景。片中有一个经典镜头,纳努克把手中拿着的唱片放进嘴里啃咬,因为他不知道这是何物。

《白鲸》、北方的纳努克、《老人与海》

《鲸背上的少年》中所重点描写的尤皮特人和《北方的纳努克》中的爱斯基摩人颇为相似。他们都是北极圈原住民,部落聚居,靠捕鱼打猎为生。特别有意思的是,小说有一个关键人物就叫纳努克,作者在这里留下小小彩蛋,向前人经典作品致敬。

纳努克与唱片机

然而《北方的纳努克》其实是部“伪纪录片”,在导演弗拉哈迪拍摄这部纪录片时,纳努克一家早就和现代文明深入接触了。

他们用猎物交换煤油和脸盆,住在固定的房屋中,平时也不再穿着兽皮。电影中展现的搭建冰屋,捕猎海报,甚至啃咬唱片,都是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事先设计好的摆拍。

《北方的纳努克》广受质疑的地方,正是电影和小说最深的共鸣处:爱斯基摩人和尤皮特人面临着同样的巨大困境:在古老传统和现代文明肯定无法调和的当代,这些远离人类主流的原住民要何去何从?

白鲸:裂痕中的孤独与梦想

《鲸背上的少年》中的很多矛盾都来自于人的选择。如果好人替代坏人,悲剧就可以避免,只要人类少些贪婪,自然也可以挽救,只有一个矛盾直逼眼前,非常棘手,那就是古老传统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

小说中的尤皮特人身处北地,自然条件恶劣,和人类主流社会隔绝,文明发展的较慢,直到今天还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把弓头鲸当做图腾和神祇来崇拜。

然而现代文明的入侵无孔不入,小说中经常可见传统和现代的冲突。

尤皮特人把频发的命案归因于巨鲸神的惩罚和水獭怪的肆虐,警察和探员却坚信这是有人在装神弄鬼。石油公司希望得到北地石油的开采权,渔业公司看中了附近海湾中丰富的水产资源。村长想签订商业合同以增加村庄收入,改善大家苦寒中的生活;但大巫师却愤怒地反对,斥责现代文明对自然缺乏敬畏,无度开采会污染生活的净土,败坏族人的信仰。

作为旁观者,我们很难评判哪种选择才正确,古老传统和现代文明在碰撞中撕扯出巨大裂痕,而处在裂痕中心的尤皮特人好比悲情英雄,只留下高大却孤独的背影。

这种孤独甚至有一个外化的形象——一头巨大的白鲸“52赫兹”,得名他独特的鸣唱频率。鲸鱼之间通过鸣唱互相沟通,频率一般是是15~25赫兹,这意味着52赫兹的声音无法被任何同类听见,年复一年,他只能在大海中孤独地唱着优美雄浑的歌,无人回应。这种孤独就好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中的尤皮特人,坚持传统,传颂神话,维护信仰,却得不到其他人的认可。

令人安慰的是,故事中的52赫兹虽然孤独,却拥有无限广阔的星空和大海,它美丽、坦荡、勇敢,是少年成长之路上忠实的陪伴着与保护神。

尤皮特人要何去何从?小说并没有正面回答。但文学作品的重任只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读者才负责问题。在谜底揭开,正义降临,伤痛抚平和审美愉悦之外,《鲸背上的少年》仍有余力让我们掩卷凝思,阅读过程带来的丰富体验值得每位读者细细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