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鸟字旁的字有哪些字一年级(鸟字旁的字有哪些字)

鸟字旁的字有哪些字一年级(鸟字旁的字有哪些字)

田英章毛笔行书《偏旁部首 • 鸟字旁》

田英章毛笔行书偏旁部首之“鸟字旁”。

今天,继续分享行书偏旁部首:鸟字旁。如图所示:

行书中的鸟字旁:

首笔撇画以斜切起笔,然后转锋向左下行,稍重,撇身稍直,收笔顿锋收势不作撇出;左竖起笔露锋,注意起笔的位置,略左斜;横折起笔稍高,横画勿长,整体上宽下窄;三个横画首尾相连,抗肩一致,呈梯形排列,收笔引带下画;横折钩从左竖底部里面实接起笔,横画宜细,略长,行笔到位后再圆转折笔向左下行,稍带弧度,出钩坚定有力,钩身略长;最后横画稍左探,先陡后平,不宜粗重。

楷书中的鸟字旁:

“鸟”字作为偏旁居右时字形瘦高,不要写宽且左沿收敛;居下时宜扁宽,横笔舒张。无论是哪种书写,下方留给“四点底”的空间一定要较大,行书中“四点底”通常被简化为一横,且横画的位置宜高不宜低。

具体字例:

鹑 chún

鹅 é

鹤 hè

鸡 jī

鸾 luán

鸟 niǎo

鸥 ōu

鹊 què

鹜 wù

鸭 yā

字例打印本:

字例描红本;

《毛公鼎》学习笔记(下篇):其他与动物、植物、器物等有关的字

一、与动物有关的字

1.“唯”

▲“唯”,右边是一个“隹”,,古初“鸟”、“隹”同字,也可认为它是一个“鸟”字。

上面这个“隹”字有喙、有头、有身、有羽、有脚,还有一个脚趾,可以认为是“隹”字的一个基本字形。

有的少写了一个脚趾,如:

有的少写了一根羽毛: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集”字,它里面的“隹”看起来和上面几种好像不太一样,它头比较小、脖子比较长,貌似还多了一根羽毛:

但万变不离其宗,我就以上面所说的“隹”字的最基本的字形来画一画这个字:

▲“集”字,第一笔画出鸟的身体轮廓,第二笔画出鸟的羽毛,第三笔画出鸟的躯干和脚,是不是还是那个样子?还是最基本的字形,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乌”

▲在简化字中,区别“鸟”字和“乌”字是看中间有没有一点,有点的是“鸟”字,没点的是“乌”字。而在金文中,“乌”字不但有点(眼睛),而且上面还多出一个张开的嘴,做鸣叫状。它比“隹”字少的一个部件就是中间的一“竖”。

3.“鱼”

▲“鱼”,像鱼的形状。

4.“虎”

▲“虎”,象形,突出老虎的。“虎”突出的是它的牙齿和爪子。

5.“家”

▲“家”,里面有“豕”(shǐ 猪)。“豕”突出的是雄性生殖器(最后一个笔画的前端)。猪的繁殖能力比较强,一窝能生很多个,家里面有猪代表“家”,这是古人对于绵延后代的期望。

6.“厌”

▲“厌”,里面有“犬”。“犬”字跟“豕”字很像,只是最后一笔不出头。

7.“马”

▲“马”,象形,“马”突出的是它的眼睛、鬃毛和马尾。

8.“能”

▲“能”,是”熊“的本字,“熊”突出的是右边的“比”,即两个雄壮的腿和爪子。

9.“善”

▲“善”,中间是“羊”,两边是两个“言”,可理解为羊的叫声很好听(美)。“羊”突出的是羊的两个角。

10.“毛”

▲“毛”,象形,像一片羽毛或者一撮动物的毛。

二、与植物有关的字

1.“才”(在)

▲“才”,草木破土而出,在古代和“在”同字,也有在下面再加一个“土”表示“在”的。

注意,在横(地面)下面的竖上有比较明显的点,表示有一部分草木还卷曲在地面之下,即将破土,后来,这一点变成了撇。

2.“朱”

▲“朱”,“株”的本字,在“木”的中间点一点,表示树干、树桩。

3.“不”

▲“不”,一说是“柎”(fū)的本字,即花萼,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只不过它是一个倒立形,花朵朝下。

一说是地面下的树根,因为它没有长出地面,所以有否定的意思。

4.“邦”

▲“邦”,左边是植物,右边是城邑,表示有植物的城邑。

5.“楚”

▲“楚”,两边是个“林”字,中间是个“足”字,表示丛生的树木。

6.“历”

厤(歷)

▲“厤”,或者“秝”,是“歷”的本字。

一说是两个“禾”,取禾苗稀疏之意,引申为“历历在目”。上面的“厂”,可以理解为一块地的一角。

一说上面的“厂”是“石”的简化,表示磨砺石器,但不知与禾苗有什么关系。

三、与玉有关的字

1.“玉”

▲在简化字中,“玉”字和“王”字的区别是“玉”字多了一点。而在金文中“玉”和“王”没有一点关系(“王”与武器有关,见后面内容)。“玉”,就像串起来的一串玉石,只是把玉石写成了横,三横之间的距离基本上是平均的,也就是简化字“王”字的样子。现在的很多“王”字旁的字,其实都是“玉”字旁,例如“珍”、“珠”、“珊”、“玲”、“环”、“瑜”等字。

2.“宝”

▲“宝”,“宀”(家)里有“玉”、有“贝”、有“缶”。注意,右边的那部分是“缶”,和“尔”没有关系。

3.“环”

▲“环”,左边是“玉”,右边是(“目”+“衣”+一块环状的玉),表示挂在衣服上的玉环很漂亮,引人注目。

4.“黄”

▲“黄”字,是“璜”的本字,是古代一种半环状的佩玉。中间圆形部分是玉的主体,下面是玉穗,上面是结点和挂绳。

5.“堇”

▲“堇”,是“瑾”的本字,本义为美玉。“堇”和“黄”字很像,只是中间没有横(可有表示无瑕),且下面多了两点或者多一个“火”。

6.“艰”

▲“艰”(艱),左边是个“壴”,右边是个“黄+火”(也有写“堇”字的),有“灾难”的意思。试着理解为打着鼓、捧着玉,生着火,在进行一个驱灾辟邪的仪式。

四、与“月”、“肉”“盘”有关的字

1.“夕”

▲“夕”,像初月形,表示傍晚。它和“月”字的区别是中间没有点,表示比较明亮。“月”字是这样写的:

2.“明”

▲“明”,左边是一个“囧”(窗户),右边是一个“月”,月光照进窗户,就是明。

3.“外”

▲“外”,左边是一个“月”(夕),右边是一个“卜”。古人占卜在早晨,如果到了晚上再占卜已经事外矣,就是说已经晚了。

4.“有”

▲“有”字,会意兼形声字,从月(肉),又(手)声。手里有肉,表示富有。在古文字中“月”字很多时候都代表的是“肉”字,例如“肥”、“胖”、“肝”、“胸”、“脚”等字,都跟肉有关。

5.“受”

▲“受”,上下是两只手,中间是个盘子状的物品,表示相互授受东西。

6.“服”

▲“服”,左边是一个盘子,中间是一个“人”,右边是一只“手”,表示人用手端着盘子,从事服务工作。

五、与武器有关的字

1.“王”

▲“王”,斧钺形,象征王权。中竖代表的是斧杆,比较长,所以第二横和第三横的距离比较远。最下面的一横代表着斧刃,所以写得比较宽大,在《毛公鼎》中表现得还不是太明显,我们来看《大盂鼎》中的“王”字(下图),更形象。

2.“金”

▲“金”,右边有两个点,代表金(铜)的原材料,上面像一个箭头的形状,下面像一个战斧的形状(参考上面的“王”字),表示用铜可以铸造箭矢、战斧等武器。

3.“亡”

▲“亡”字,“芒”之初文,本义是锋芒。形状像刀刃的锋芒。

4.“乍”

▲“乍”,“作”的本字,像犁头犁地时翻起土块的形状,表示劳作。

5.“勿”

▲“勿”,“刎”的本字,像一个刀子上面滴着血的形状。

6.“引”

▲“引”,“弓”字右边延伸出一条绳线,表示张弓引箭的意思。“弓”字是这样写的:

7.“族”

▲“族”,“簇”的本字,下面是“矢”(箭),上面是一个“㫃”(像旗帜的形状),表示“簇拥”之意。《毛公鼎》中还有一个类似的字“旂”,如下:

8.“旂”

▲“旂”(qí),从㫃,斤声。旗帜上有众铃,以令众也。

9.“我”

▲“我”,像刃部有齿的一种武器。有两条竖着的主干,左边有三个分叉,右边有三个分叉。

10.“折”

▲“折”,右边是“斤”(斧),左边是断木形状。注意,左边并不是简化字是的“扌”,和手没有关系。

11.“车”

▲“车”,右边有车辕,左边有两轮。

六、其他

1.“皇”

▲“皇”,是“煌”的本字,它是一个象形字,就像火炬光焰上腾之形。

3.“将”

▲“将”,一说上面是“爿”(床),下面是“酉”,表示有床有酒,与“酱”有关。但我观其下面不太像是“酉”字,倒是有点像个盾牌,此处存疑。《毛公鼎》中有一个“酉”字,它是这样写的:

5.“余”

▲“余”,构木为巢所搭的简易的茅屋。下面加一个“口”就是“舍”,《毛公鼎》中的“舍”字如下:

▲“舍”,上“余”,下面的不是“口”,而是一个台基之形。

6.“小”

▲“小”,细碎的三粒尘沙。如果是四粒尘沙,代表的是“少”字,如下:

11.“非”

▲“非”,像两片相背着的羽毛,取违背之意。

“非”字和“北”字有相同的意境,“北”是“背”的本字,代表两个人背对背。“北”字如下:

12.“叀”

叀(惠)

▲“叀”,像一个纺锤形,此字上面有三个分叉,也可以只有顶端一个分叉。可用于“專”(专)、“惠”等字。古文字中的“叀”可直接用作“惠”。“惠”字的本义是专心纺线,后来引申出“仁爱”之意。

注意,下面这个字不是“專”(专)字,因为它没有“厶”这个部件,它是个“尃”字,即师傅的“傅”的右半边:

▲“尃”,布也,上下两只手,中间是一块田地,表示用手在苗圃中布种幼苗。

13.“康”

▲“康”,一说是上面一个“庚”(摇铃的形状),下来四点代表铃声,奏乐表示康乐。

一说“康”是“糠”的本字,像一个筛糠器,下面的四点代表糠粒。

14.“用”

▲“用”,“桶”的初文,像桶的形状。

15.“以”

▲“以”,所指之物不明。后来隶变为“㠯”,再后来变为“以”。

16.“易”

▲“易”,“赐”的本字,手持器将液体倒出。

17.“裏”(里)

▲“裏”(里),外面一个“衣”,里面一个“里”,衣服的内里就叫“里”。此“裏”并非表示长度单位的“里”。

18.“画”

▲“画”,上面是个“聿”(笔),中间是笔毫的形状,下面的“田”和“口”为画出来的图形。

19.“公”

▲“公”,下面是一个盛放东西的容器,上面的“八”代表平分。

20.“鼎”

▲“鼎”,象形,煮食物的器具,与“目”没有关系。

(董志国)

父亲能有多宠女儿?这件古代嫁妆堪称天花板

除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

古代君主还会给女儿准备什么嫁妆?

央视新闻联合全国博物馆推出

文博科普产品《文博日历》

今天

一起来看“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为爱女“定制”的晋公盘

史上最有趣嫁妆

来自春秋的“水上动物乐园”

在商周时期

青铜器是王室贵族身份的象征

往往带给人一种冰冷、肃穆的感觉

但晋公盘却很温馨

它是2600年前晋文公

给宗室长女孟姬准备的嫁妆

青铜制成的晋公盘

是一种盥(guàn)器(洗涤的器具)

与一个叫匜(yí)的物件配合使用

匜负责倒水,盘负责接水

手就放在盘子上方洗

在晋公盘内底中央

一对精美的浮雕龙盘绕成圆形

盘上饰有鸟、龟、鱼、蛙等多种动物

最有趣的是

19个圆雕动物均可360度旋转

鸟嘴可以自由开合,鳖头也能任意伸缩

当水流下来时

盘中的小动物们就会被赋予“生命”

水鸟的嘴一张一合

鳖的头一伸一缩

若隐若现的游鱼、嬉戏追逐的青蛙

一旁的小鸟叽叽喳喳闹个不停

盘中仿佛定格了晋文公陪伴爱女

在池塘边嬉戏的童年美好瞬间

制作难度拉满

来看晋公盘里的“黑科技”

2600年前的晋公盘

甚至比现在的儿童玩具还要精妙

晋国的工匠们是怎么做到的?

专家通过X光-CT断层扫描技术

揭开了它的铸造奥秘

晋公盘是通过分铸法铸造而成

它的附耳、人形三足

动物构件和盘体都是分开铸造

其中

最精妙的是盘内动物构件的铸造

动物体内均有立柱支撑

铸造时,需要先做出立柱

再用动物的泥心包裹住立柱顶部

配合外范浇铸铜液

这样便能让动物实现360度旋转

精巧又可爱的晋公盘

不仅展现了2600年前工匠的手艺

也展现了春秋时晋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它是青铜文明的见证

更是青铜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爸”气十足的铭文

承载跨越千年的父爱

除了有趣的外形和奇巧的构造

晋公盘上的铭文也大有乾坤

内壁上7处铭文,共183字

△晋公盘摹本

铭文先是追溯晋国的先祖唐叔虞

辅佐周武王平定天下的事迹

“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

左右武王,殽威百蛮”

随后,记述父亲晋献公开拓疆域的功绩

“我烈考宪公,疆武鲁宿,赫赫在上”

之后,晋文公自表决心

“余唯今小子,敢帅型先王”

但最后,铭文举重若轻

落在了对女儿孟姬的嘱托和期许上

“作元女孟姬宗彝盘,宗妇楚邦

于昭万年,晋邦唯翰,永康宝”

△晋公盘上的铭文

整篇铭文“霸(爸)”气十足

表达了两个中心思想

我们晋国家大业大,可不好惹

希望我的女儿永远喜乐安康

既表现出晋文公时期晋国的盛世气象

也彰显出一位父亲的拳拳爱女之心

监制丨唐怡制片人丨武慧锋 毕磊

文案丨孙煜祁视觉丨丁丽洁

技术丨汤沛统筹丨刘莹 戴广宇

微信编辑丨杨惠珺

特别鸣谢丨山西博物院 总台山西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来源: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