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静字的图片(静字)

静字的图片(静字)

《锐解汉字》之“静”:“入静”才是人生的大格局、大境界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是“致远”的重要条件,这在常人思维中,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实际情况恰恰如此。

扼腕发奋、砥砺前行、轰轰烈烈,只能成就小事业,而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则需要宏大的格局与情怀,需要“运筹帷幄”的“入静”境界。

今天的《锐解汉字》就来解解这个“静”字。

古人把“青”与“争”组合在一起,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很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声字,在这个组合的背后一定有寓意。《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静,审也。从青,争声。”自审、内省,以求内心的安静,许老先生的解释有清心为静的意思。水清为“清”,心清为“静”,无滓为“净”。综合考量,“静”字的寓意是:梳理内心纷扰,保持初生时的清纯。

后来,“静”自又引申出安静、静止、平静、宁静等意思。诸如,《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淮南子·本经》:“怒则动,动则手足不静”;《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启功书法: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在女八德中,“静”主要指女性的言谈举止要安详、闲雅。

在古代的格言名句中,有“宁静致远”的说法。《淮南子:主术训》:“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尤其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守住内心平静显得尤为重要。守住初心,淡泊名利,远离纷争,生命才会变得清纯、轻松和愉悦。

刘继锐金文书法:岁月静好

作者简介:知名媒体人,文化学者刘继锐。时事快评,说闻解字。游历五洲,感悟生活。独特视角,一家之言。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静(1899)|硬笔练习书圣王羲之的基础行书《圣教序》|每日精进

学习书圣王羲之行书的最佳入门途径就是学习和练习《圣教序》,练字最忌盲目通篇练习,逐个敲定每个字才是正途,看着慢、其实快。

几种常见形态比较

《圣教序》的特色

静的左高右低,是主要特色。

开心指数

欣赏指数:★★★★☆易写指数:★★★★☆实用指数:★★★★☆

行楷的结构特征

形体(整体视野)

左右视角——左高右低:左上竖笔略高,右下竖钩略低。

结构(细节观察)

等距——横笔等距:如图,静的横笔基本等距,主要是右面争和左面的关系。等距——竖档等距:如图,关键是留白宽度。

姿态(文化特色)

斜与正——左斜右正:如图,青略斜式,争写正。

从形体,结构,姿态三个方面去分析一个字的系列文案——“灵飞经中的简体字”。

每周单元练习目标

第五十五周(最后一周)练习目标:

守中书侍郎兼右庶子李义府等奉

勅润色

咸亨三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

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

武骑尉朱静藏镌字

(第1854——第1902字,共46字)其中第一次出现,讲解的新字共16个:李,府, 勅,咸,亨,亰,城,侣,建,葛,勒,騎, 尉,朱,静,鎸。

总目录:硬笔临习《圣教序》。

公众号用户,后台回复:圣教序

每日练习字帖

这是硬笔临习《圣教序》的第384天(最后一天),也是圣教序1902字中的第1899字——静。

每日福利

关注公众号:开心练字。

后台回复“1”,收纳今日同步的字帖。

配套课程以及原创字帖:扫描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

“静”字,能看出一个人的人生

静,从青从争,意为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又引申为松开争夺的手去看天蓝色。这些汉字的意境之美,常常让我们惊叹于古人造字的智慧,看到这些文字就相当于看到自然的万物,有哲学、有意境、有寓意,有着如画般的美!

说起静字,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身着铠甲的古代将军,背倚着大树的根儿,坐在地上,仰望着苍穹,看云起云落,看云卷云舒,看苍狗白衣。这就是东汉开国名将冯异的典故,在论功行赏之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不居功自傲,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开避让,故而人称大树将军。

然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在权势和利益面前,一些人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成了家常之事。部分人为了所谓的面子和蝇头小利,硬要争个头破血流,在社会上争,在单位里抢,凡利必争。争来争去,心胸愈加狭隘,眼界愈加狭窄,品味愈加低俗,多了市侩,多了狡黠,少了豁达,少了宽容。

人生的烦恼,一半来源于相互的攀比,一半来源于内心的欲望。争钱财,争利益,争感情,争名利,争来争去争的都是烦恼,争到最后,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睚眦必报,争得烦躁,争得不开心,争得心力交瘁,争得两败俱伤。最著名的莫过于清代康熙王朝的明珠与索额图的朋党之争,参与人数之多,破坏和动摇了大清帝国的根基。

而我们普通人,与亲人相争,关系会越来越远;与外人相争,心情会越来越烦。我们要学会不争,抛下什么虚名浮利,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笑对一朵花,静对一弯月,只盼岁月静好,静静享受属于自己的安静绚烂人生。

老子在《道德经》里:“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忧。”生活已经很苦很累,何苦让自己不堪重负。学会不争,少了烦恼,多了欢愉,余生不长,留时间给自己,读读书,喝喝茶,看看世界,有时间就去赏赏花、看看草,静静泡在书籍里,背起行囊,漫步于乡野,听听虫鸣的声音。

佛曰: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不羡慕,不攀比,不争,不比,不气,不恼,用最温情的笔触,把生活过成诗。用最踏实的步伐,把生活过成远方。什么事情都想得开,什么东西都看得淡,茫茫大千世界里,有些人,争不来,有些事,不必争。

杨绛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我们不需要强迫自己去融入别人的生活。时光静好忙读书,细水流年闲弹琴。静而不争,守着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片净土。

作家二月河有“三不争”,不与上级争锋,不与同级争宠,不与下级争功。我的余生很贵,时间宝贵,生命高贵,不想活得太累,更不舍得浪费。余生很美,在我的余生里,我要静而不争,生活要过得安心舒适。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无论王侯将相,商贩走卒,繁华落幕,终归平淡。在我们的余生里,从不要为耍阴谋手段而浪费精力,从不要为勾心斗角而伤脑筋,抽出时间陪一陪家人,写一写文章,闲暇时间出去走走,看一看夕阳,看一看花草,看一看蓝天。

张之洞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三不与无畏人争闲气。世界太大,别人的路永远都是参考,不是标准,就算是亲兄弟,也会走不一样的路。戏曲《状元与乞丐》就很好地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在这个繁杂的世界里,我们要学会捂上耳朵,听一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争不抢,用心打磨自己,静待花开。

静的一半是争字。一个人的一生太短,不要把太多的精力都浪费在追求这些身外之物上面,也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自己不喜欢的人身上。曾经不是流传着这样一个帖子吗,“正处、副处,最后都不知落在何处;正局、副局,最后都是一样的结局;正部、副部,最后都在一起散步。”

有人说,人生如赛场,上半场按学历、权力、职位、业绩、薪金比上升;下半场以血压、血脂、血糖、尿酸、胆固醇比下降。上半场顺势而为,听命;下半场事在人为,认命!

不知道那个高手总结的: 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是多余的;一幢豪华别墅,70%的面积是空闲的;一堆公务人员,70%是混饭吃的;一所大学里,70%的教授是扯淡的;一大堆社会活动,70%是无聊空虚的;一屋子衣物用品,70%是闲置没用的;一辈子挣钱再多,70%是留给别人花的。

有些圈子,我们融入不了,有些人,我们结交不来,那又何必强迫自己在别人面前低眉顺目,矮人三分呢?静而不争,是一种高雅的人生态度,顺其自然,是一种从容的生活方式。

余生很贵,余生也很美,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的心,不为外物所干扰,享受平平淡淡的生活之美,静而不争,静嗅花开的声音,静赏虫鸣的呢喃,静听流水的声音,静品流年的韵味!

为什么常说女子“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走进静字的诗意文化

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清”的省略,表示纯净。静,金文字形 ,= (青,即“清”,纯净)+ (争,全力以赴),表示力图清心。造字本义是动词,努力去除杂念,清心寡欲。《说文解字》曰:“静,审也,从青争声。静字由“青”和“争”构成。字面上看,“争”和“静”是相互矛盾的,相争则不得安静,清代段玉裁解释说:“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则无淟涊不鲜。是曰静。”可见,“静”字不仅是中国绘画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国人内外兼修的审美规约。

静女修诗

中国古代形容女性之美是以“静”为指归的。《诗经》有《静女》一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这句话意思就是娴静的姑娘多么美丽,在城的角楼等我。《诗经》之后,古人判断女性之美的重要标准就是“静”,所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反衬了年轻女子以“娴静”为美。也有许多形容女性之美的词语与静字有关,比如“文静”“莹静”“娴静”等,唐朝诗人孟郊的《静女吟》中对女性的娴静做了细致的描写,古典诗词歌赋多以“静”为主题,这样的作品也很打动人心,最有名的就是李白的《静夜思》了,我们也再熟悉不过,这里一个“静”字,引起千千万万读者的共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也让人读起来感到格外的宁静,李白笔下的静,流露相思之情,王维笔下的静是悠闲的,那么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静,会让人的内心彻底安静下来。这些诗词与静的造字本义是想联系的。

静夜思下的李白

中国传统思想将“静”看做人认识世界的最高境界,视作人的最高修养。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只有“静”才能认清万事万物以及发展规律,“宁静致远”,了解自然变化的规律,让自己“明”下来,也就是本质上真正的静下来,诸葛亮再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诫子书》开篇就点明人的修养要以“静”为基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国人更加看中内心的安静,宁静,只要内心宁静,就可以处在万物中不受世俗侵扰。这也回到了静的最初含义之中,也在很多诗词之中得到了验证。

时间被定格,画面静止

文字可以给予我们人生启迪和文化启示,思想由语言道出,文字录下。人类文化藉语言、文字而形成、发展、开拓、创新,永无止境,日积月累,继往开来,与时共进。语言与文字,随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共始终。人类的发展必须借助语言文字这一特殊的物质。也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在文字的构成和演化发展上,能够完整准确的理解,去追根溯源,将文字与文化融入到诗中,从而在文字文化与诗意理解方面实现一个质的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