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王姓来源历史(王姓来源)

王姓来源历史(王姓来源)

「青未了•王占魁专栏114」王姓由来与始祖

【青未了•王占魁专栏114】王姓由来与始祖

文/王占魁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主要标志。其中,按姓氏人口多寡排序而言,全国范围内,李、王、刘、陈排在前列。就王姓来说,位列第二。那么,王姓的朋友们,您知道王姓的始祖是谁吗?其发源地又在哪里呢?又有哪些杰出代表人物?

首先,王氏作为华夏主要姓氏之一,至2014年。王姓人数达9500万人,仅次于李姓,为全国第二。在中国古代史上,存在着王姓起源于姬姓、子姓、妫姓等三个观点。但一般认为,起源于人文始祖黄帝的姬姓较多。另外,早在2500年前,周灵王之子太子晋(又称王子晋或姬晋),因犯颜直谏,被废为平民。但其子宗敬,仍在朝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周王族后代,便称为“王家”,于是这支族人遂以王为姓氏。

其次,姫晋因被奉为王氏之祖,后世多称其为王子乔或王乔。值得注意的是,姬晋这位王姓之祖,博学多才,才华横溢,尤精音律,并创造了一套玉笙独奏乐谱,且演奏的惟妙惟肖,传遍天下诸候。从王姓的地缘之根来说,其活动区域多在伊水与洛水之畔,安居于当时的东周国都附近,即今日的河南洛阳,当地至今还有太子晋墓葬及国都遗址。

另外,在王姓的历史演变中,有琅琊、太原、开闽、三槐等四大分支,即天下王氏,主要起源于上述四个地区,且以琅琊和太原王氏的影响为最大。其中琅琊王氏,奠基于西汉时期的琅琊临沂(即今山东临沂市),鼎盛于魏晋时期。史载:从东汉至明清的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培养出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吉、王安石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36位驸马,186名文人雅士。

还有,王氏族人,在华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名人贤达,络绎不绝,略举几例:东周列国时期的王诩(号称鬼谷子)学贯古今,通天彻地,诸子百家,无所不精,弟子中的孙膑、苏秦、张仪、商鞅,皆叱咤风云的旷世奇才。盛唐时期,王姓多诗人,如:王翰、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等,最为著名。宋元时期的王喆,号重阳真人,创立全真教,手下七位高徒,号称全真七子,皆文武兼备,功在当代,名垂后世。至明代有心学大师王守仁(自号阳明子),龙场悟道,脱胎换骨,不仅开宗立派,而且统兵御敌,平定叛乱,建功立业。

(王占魁据历史资料整理)

作者简介: 王占魁,1945年生山东省曹县,1969年入伍,1971年入党,历任政治部干事、营教导员、政工科长等职。转业菏泽检察院后,历任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和高级检察。自幼酷爱文学,先后在省以上报刋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近两千篇,二十八篇获各种级别奖励,被六家省以上报刊聘为记者、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被国家人事部收入《当代中国人才库》,被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教育委员会收入《中华骄子.专业人才卷》,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被多家诗词刊物聘为特约诗人和古诗词顾问等职。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百家姓——王姓

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除中国外,在朝鲜也有许多王姓的人。在广东,「王」与「黄」在粤语上读音相同,为分别两姓,王姓通常被称为「三划王」。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王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新华网北京4月24日电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王姓起源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

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

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频氏;在冯翊一带的,原来是钳耳族的后代;山东营州王姓,来自高丽国;安东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著名。

正因为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的源头。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其意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 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支王氏在山东繁衍的子孙,其子孙世代簪缨,使王氏成为一时望族。

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王姓的源流及分支

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特殊符号的字眼。三横代表的是天地人,一竖说的是贯彻与贯通。王是一个特殊称谓也是一个姓氏,这个姓氏源远流长。

王姓来源

出自姬姓

姬姓为中国八大古姓之一,也是轩辕黄帝的姓氏。这一支王姓与周天子同宗同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分支周灵王的太子、东周毕公之后、周平王之后、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

出自子姓

子姓是殷商皇室的姓氏商朝祖因生在殷水,因之为姓,后又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劳, 被舜帝封在商地,并赐姓子。

源出妫姓

妫同样是上古八大古姓之一,是舜的姓氏。武王伐纣之后,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地,建立陈国,也取国名为姓。后来陈完出任齐国,改为姓为田,田氏后来夺权取代姜姓为齐国国君。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

太子丹之后

西汉灭亡后,王莽随即建立“新汉”政权,王莽的王姓出自妫姓他个人为此非常骄傲。当时太子丹的玄孙觐见王莽,王莽便赐予他王姓。

少数民族改姓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血液,少数民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时高丽人、 鲜卑族人,隋唐时月氏人,唐朝时回纥族阿布思氏族、 契丹人、金朝时女真人、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朝时蒙古人,清朝时满洲人等。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覆灭的时候,其统治者和家族,都为了自身最后一丝颜面而改成王姓。

在中国历史上王姓从来没有建立过一个持续很长,占有地盘很大的合法政权。有句俗话说“李刘出皇帝,王张出名相”,王姓大部分历史时期都是以豪门大族的身份出现中国历史舞台上,不过王姓的来源却大多起源于皇族所以也有人称王姓为“无冕之王”。

其实中国姓氏文化的演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混沌系统,经过5000年历史的进程以及再无纯粹的单独起源,现在对于自身姓氏的缘起唯一可靠的证据或许只有族谱了。

王姓郡望号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

郡望共有21个,太原郡、琅琊郡、北海郡、东海郡、高平郡、京兆郡、天水郡、东平郡、新蔡郡、新野郡、山阳郡,中山郡、陈留郡、章武郡、东莱郡、河东郡、金城郡、海汉郡、长沙郡、堂邑郡、河南郡。

王姓堂号

旧时一户人家的称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堂号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牢记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

总堂号:太原堂

分堂号:槐南堂,三槐堂,渭北堂,半仙堂,六和堂,玉冰堂,三白堂,大本堂,五教堂,仁安堂,正义堂,世贤堂,世德堂,四合堂,四柏堂,永承堂,永思堂,存友堂,仰德堂,亦文堂,交德堂,孝友堂,孝睦堂,两仪堂,利文堂,佑启堂,尚德堂,佩传堂,思孝堂,思植堂,保后堂,衍白堂,叙伦堂,冠南堂,素风堂,振趾堂,挹渊堂,恩义堂,恩荣堂,务本堂,梓荫堂,崇本堂,崇孝堂,崇德堂,惇叙堂,淮泽堂,斯美堂,敬爱堂,植三堂,植本堂,植槐堂,畲经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敦睦堂,敦义堂,槐秀堂,槐政堂,槐荫堂,槐德堂,嗣槐堂,爱敬堂,义德堂,源远堂,嘉会堂,辅德堂,齐寿堂,谷诒堂,馀德堂,馀庆堂,燕翼堂,燕誉堂,树德堂,兴仁堂,笃行堂,笃伦堂,笃亲堂,锡类堂,亲爱堂,环庆堂,礼基堂,双柏堂,镇楚堂,彝叙堂,怀德堂,继周堂,继兰堂,听槐堂(共90个)

回民王大兴开三和马店百年兴盛——王氏祖籍及来包之由

【聚焦学习】

在包头回族中流传着先有“王、白两家,后续常家”之说,为了查清王家的家史,笔者查看了墓碑,走访了王家的老人,并于1986年8月与河北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区王家石桥(原王家射桥)的王家取得联系,交流情况,探讨王氏家族源流。1936年11月25日,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家石桥王氏家族的王文兴、王书生、王清东等人携带王氏家谱来包,同包头的王氏家族后人座谈,叙旧攀亲。还到包头古坟晋谒了老辈们的陵墓。并且按家谱的辈数名字,同墓“碑中的王氏一一对照,经初步考证,认定包头落户的王氏家族门户与沧州王家石桥王氏家族确系同一家族,王氏家族从河北沧州迁来包头迄今已逾二百多年,是内地进入包头的最早定居的回民户之一。

王氏祖籍及来包之由

据王氏家谱记载:王家祖籍,于元末明初时系江苏省南京市二道岗歪柳树村人氏。远祖曾是明朝的武生,后任武官。明代成祖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都由应天(南京)迁部燕京(北京)时,远祖奉命保驾北上,便携同家眷移居北方,固伴皇帝有功,赐封远祖领庄地于沧州。从此,王氏便在沧州生息,至明代万历年间,北上的第五代祖爷下世后,其妻随同六个儿子(即王民埠、王民化、王锡命、王民乐、王民善、王民惠)移居沧州所属王家射桥(现名王家石桥)领庄地,逐以从事农田耕作为生。明代万历年间王家弃官从农,耕田为业。至清代乾隆初年,王世家境衰落,又遇早灾严重,八代祖爷王修(来包第一代)为谋生路,携带妻儿肩挑八股绳货担,长途跋涉,辗转来到塞外,先落脚于水草肥美的麻池、召湾一带。当时那里已聚居了一些人家,多从事牧业。王修初来以经营山货、针线的小货郎担走村串乡的小贩糊口度日。后同莽盖图召(经查该召建于清代雍正年间。民国二年被国民革命军烧毁。民国五年复修。民国十四年迁往卜尔汗图东沟门),当家的喇嘛与王修相处甚好,看见王修为人忠诚老实、待人厚道,生活贫困。便给王修拨了一片牧地。王修逐将货郎担变卖,买了牲畜,以牧畜为业,日复一日,王修辛苦勤劳在召湾边种地,边饲养牧畜,还贩运牲畜,往返于山东、河北等地,生活逐渐宽裕。

乾隆初期,包头村已具规模,居民日增,店铺、商号相续开设,出现了繁荣景象。王修便在包头村北梁坡租了蒙古人(即二板挠的祖先)的一块地盘(现今清真寺巷二号),建房定居还圈了院墙。当时北梁空旷,居民稀少,王修建房在坡上,人称“高坡王家”。至此,王家以贩运牲畜为主,原召湾的耕地租于他人耕种。召湾的耕地后在分家时,由王家十二代的王亮继承,王亮经营时发展到二百三十亩。民国六年,王亮夫妇因染疾病在同一天身亡,其兄王有(人称二拐老汉)接管召湾土地,之后卖给陈挠老人(陈善良的父亲),王有将卖地钱买下南圪洞北口的留人店院及迎街铺面一处。陈善良经营土地时,于1947年将这片二百三十亩耕地赐赠给包头私立崇真中学作了校田,资助办学。

王氏创业

王修迁居包头后不久,以贩运牲畜、养殖、当牙纪为主要职业。子继父业,相传甚久。乾隆中期,包头已发展成商业重要集市,过往商客频繁。王修之孙王大兴在今召拐子街一号开设了“三和马店”,以经营马匹为主。长途贩运营业兴盛,经营规模较大,信誉较高。经嘉庆至道光,为王家发展最盛时期。至光绪年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兴盛不衰。王氏第十三代王俊(王文的祖父)经营时,因故歇业走向下坡。王俊之妻马氏将现今召梁头道巷五号住院卖给其本家马铁,将三和马店址改做了王氏宅院。

王氏第十一代王天善娶妻马氏(马铁的姑姑),生三子一女,嫁刘状元为妻,长子王罕、次子王有、三子王亮(小名三毛凤),父子四人以马贩子为业,并颇有名气,王威在解放前是出名的骑马名手,王家户增,人多。从事的行业逐步扩大,有的以养车、养奶牛和当牙纪为生,老人去世后,兄弟三人分家,王罕、王有分清真寺巷2号院子各一半,车马及奶牛;王亮分得召湾的土地。

王氏第十二代王有(人称拐老汉,笔者的曾祖父,生于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卒于民国二十年三月十四日),于光绪年间卖了奶牛和车马,买了骆驼跑运输,当糟头贩子,成批买上骆驼运往归化城(今呼市)和张家口等地出售。特别是春天买上瘦的放牧到秋后腰满肉肥,运往外地出售。王有将其遗产串杆栅子大门改建成砖木结构的大门,并且起砂垫院填沟,五次动工修建,成现今清真寺巷二号前后大院。并购下房产八处。在民国初期包头地区土匪四起,饲养的骆驼由一百多峰减少至五六十峰,有时走远途运输,多数情况是到石拐沟驮老客子(焦炭),经常保持两连子(一连子九峰)骆驼驮炭,拉驼工人有贺九子、“韩蝉子、胡满喜、王锁子、二娃子、润年子等人。王生贵、王连升也顶连子,记账先生有庞先生(人称庞瞎子),尚大先生和曹宝珍(曹因当记账先生还住本院),养驼最兴旺时有账房两顶,骆驼走外地时由虎智、胡满喜各领一顶房子。

民国十四年王挠挠(王氏第十三代是笔者的祖父)在东河村被刘某陷害,被土匪绑架到石拐石架店住一宿,从石拐南沟转移经萨县过黄河到准格尔旗,将王挠挠做为人质,当时力逼破产赎回了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五月,王挠挠吃了韭菜包子途径东北门外二道坝拉骆驼于土匪相遇被抓,王挠挠借机逃跑回家,因跑路口干喝了凉水,加之受惊,得病去世。王挠挠终年四十九岁。

王氏第十四代王连升于民国二十一年三月(1932年)去世,年仅二十三岁,(笔者父亲)王连升去世后,留下老少三辈寡妇。即曾祖母王杨氏、祖母王王氏、母亲方梅兰。还有年仅七、八岁的叔父王连福,姑姑花花和不满周岁的笔者,家内所留财产除九峰骆驼外,有房产九处。

(王子和)

来源:《福在老包头》

历代落户惠来的主要姓氏,看看有没有你的姓氏

援引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惠来全县一共有234个姓氏,其中人口1万人以上的姓氏有21个,1千人以上1万人一下的姓氏有38个,100人以上1千人一下的姓氏有31个,合计100人的姓氏有90个,不满100人的姓氏有144个。2018年人口普查数据,惠来现在总人口140多万人。方,林,黄,陈估计占总人口40%以上。

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身份符号之一。在潮汕地区尤为突出。今天大泽就来谈谈惠来主要的一些姓氏他们历代在惠来落户的一些概况。

大家都知道,惠来是在明朝嘉靖三年(也就是公元1524年)设置惠来县。根据《康熙·惠来县志》的记载,那时候惠来全县的人口有20258人,其中男性人口12931人,女性人口有7327人。

在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惠来比较成规模的村庄只有5个。具体的人口没有史料记载。在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从外地到惠来落户创建村庄的有48个。那时候主要是从福建莆田、漳州和中原一些地方的人口迁徙到惠来落户。其中有:林姓、黄姓、陈姓、方姓、吴姓、郑姓、胡姓、李姓、张姓、詹姓、王姓、朱姓、唐姓、蔡姓、杨姓、谢姓、刘姓、翁姓、严姓、戴姓、余姓、何姓、罗姓、沈姓、廖姓、高姓、傅姓、魏姓、彭姓、欧姓、史姓、元姓、阮姓、薛姓等34个姓氏。那时候创建的村庄有:岐石、钓石、狮石、京陇、东陇、陇头、陈陇、千秋镇、巨镇、下吴、下谢、下厝、下翁、古巷、竹湖、新隶、后溪洋、后堀、赤洲、孔美村、井尾。前讯、东福、鲁阳、考山、前湖、见龙头、前詹、葛山仔等29个村庄。从宋代开始,可以看出,惠来的人口和村庄是通过不断的人口迁徙演变增加的。

到了元朝(公元1280年-1368年)的时候,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公元1290年的时候,全潮汕人口共有445550人。惠来地区人口约15000人。从外地迁入新增加的姓氏有:田、候、赵、马、卢、古、程、姚等8个姓氏。那时候创建的村庄有:澳头、鳌头、黄岗、象岗、牛头径、杭美、后池、港寮等8个村庄。到了元朝,这个时候全县一共有69个村庄,新迁入的姓氏一共有42个。惠来的人口和村庄的新增,也给惠来带来了繁荣。同时也给往后带来了利益纠纷,这个以后再细谈。

然后到了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全县一共有村庄132个。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的时候,惠来全县的人口增加到了20258人。这个时候陆续有从外地迁入增加新的姓氏:洪、梁、潘、汤、汪、游、冯柯、柴、周、黎、房、许、庄、曾、简、邱、袁、徐、赖、孔、奚、佘、夏、钟、苏、萧、吕、龚、艾、孙、郭等32个姓氏。这个时期创建的村庄就更多了,它们分别是:后湖、南门外、盐岭、池畔、河田、后洋、图田、西塘、厝坑、仙埔、崎岎、鹅豆、蛟边、北洋、牛屎岭、东岱、山栗、龙船洲、楼内、坑仔、榕树头、西岭肚、宫兜、长青、新村、大旗、金鸡塔、吉镇、头屯、余家寮、螃蟹、旺寮、华清、双湖、石佛、南湖、红湖、鸡岗、清平、永安、西詹、院前老村、溪南、邦庄、象湖、北溪、下房、涂楼、茶铺、白塔、沟疏、田墘、顶溪、下田、旧厝、资深等56个村庄。发展到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全县一共有201个村庄,人口更是发展到41042人,新增加迁入的姓氏有74个。

到了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 ,全县新创建村庄40个,再增加15个迁入的姓氏:叶姓、邓姓、宋姓、官姓、邬姓、卓姓、戎姓、纪姓、颜姓、练姓、韩姓、施姓、邹姓、狄姓、蓝姓。外地迁入创建了9个村庄:峰霞、大潭、桃园、将军湖、林沟、柯厝村、渡头李、月湖、石门坑。到了清朝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 ,惠来全县的人口发展到了155810人。到了清末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 ,全县一共有241个村庄,人孔更是增加到了277730人,迁入的姓氏增加89个。

新中国建立后,惠来新增加的姓氏主要是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专业地方工作和外籍干部调动到惠来工作落户,新增加的姓氏有:白、甘、陆、伍、贝、石、曲、丁、饶、巫等10个姓氏;第二个是1979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外省各地到惠来县工作、经商、务工等各行业落户增加的姓氏。

主要的姓氏典故:

【林】“三仁皇子派,九牧大夫家”;“双桂家声远,九龙世泽长”。

“三仁”:指殷商末年,微子、箕子、比干三位王叔皆是皇族派系,林氏源自皇族之裔。

“双桂”:指开闽二世祖林景与三世祖林缓,相继授封为桂阳郡(今湖南郴州)南平侯。

“九牧”:州之长官称为牧。九牧指宋朝林伋生九个儿子均为州牧。

“九龙”:指闽林十六世祖林披,生有九子,名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同时任州牧刺史,故称“九龙世泽长”,也称“九牧大夫家”。

“五梅下潮”:指原来居住在莆田东井的林氏祖先林启夫,生有五个儿子,名梅斋、梅岗、梅轩、梅陇、梅溪,号称“五梅”,全部进入潮汕地区,创居在潮汕各地。

【黄】“天下黄氏出江夏,万系同宗江夏黄”;“江夏世家”,“江夏流芳”。

“江夏”:黄姓氏族的郡望。一说在湖北两陵,今湖北黄州黄冈县;一说在湖北武昌江夏县(以前叫江夏郡)。

【陈】历来有“忠顺世家”之誉,“颍川世家”。源于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陈姓先祖陈邕(yōng)授封为“忠顺王”。

史书记载:潮汕的田姓、孙姓、王姓、胡姓、夏姓、陆姓、丁姓、袁姓等姓氏,都有从陈姓分裔出来;还有满、母、贯、文等姓也有陈姓的分裔。

【方】方氏历来有“方山世泽”、“元老宗风”、“金紫流芳”之誉。

“方山世泽”:指方氏始祖,居住在方山而得姓。

“元老宗风”:指周宣王时,方氏祖先方腾伐荆蛮有功,被封为卿士,执政朝纲,世人咸称“元老”。

“金紫流芳”:指唐代方氏祖先方廷范,授“上柱国金紫大夫”爵禄。

“四之入潮”:指原居住在福建莆田的方氏先祖,方骥之、方麟之创潮阳惠来都,方凤之创普宁洪阳,方骏之创揭阳南溪。此外,据史书和《方氏族谱》载:“雷、方、邝三姓同宗,施、游、房源出方氏”。

【胡】昔有“打虎不死反伤身,举家避难入潮来”。据史书记载:宋代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进士、员外郎胡道夫,因弹劾权奸秦桧受害,举家浮海南下避祸,落户潮阳大坭都荆陇村(现在的惠来仙庵京陇)创居。

【吴】吴氏有“大成生五龙,三龙下广东”。源出有南宋福建邵安的吴大成,生有五个儿子,名叫奋龙、应龙、兴龙、见龙、乘龙。大儿子和二儿子留在邵安,其余三个儿子进入广东到潮州创业繁衍。

吴氏的宗书有写道:“潮阳系出晋江公,作邑唐时到此中。肇创胪溪为鼻祖,本支百世不迁宗。”吴氏宗祠楹联:“溯理学渊源派衍鸿港基开梅莆;稽延陵启瑞辖直闽粤谱系漳湖”。

【郑】郑氏历来有“一斗油麻子孙衍”的句子。民间以“一斗油麻”诙谐而形象比喻郑氏族子孙播衍。

【李】潮汕李氏有“同饮三江,蕃衍三阳;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说法。

“三江”:指潮汕地区的韩江、榕江、练江。

“三阳”:指海阳(今潮安),潮阳、揭阳。

【张】历史传说:黄帝的第五子名挥,创造弓箭,因而得姓为张。挥为张姓鼻祖。相传:三世祖张允格,升天后为玉皇大帝;六世祖张果老,升天后为八仙之一;八世祖张义成,升天后封为灶神;八十五世祖张仲是文昌帝君的化身。此外,张道陵咸称为降魔伏怪的张天师。

“留侯世家”:汉高祖刘邦封张良为留侯,后人咸称张氏为“留侯世家”。

【詹】史书有“八角九进士”的美誉。

出自饶平县饶洋镇陈坑詹氏八角楼村,于清雍正至道光年间(公元1723年-1850年)的一百余年,相继有出九名进士和二十名举人,故咸称赞“八角九进士”的美誉。

【王】《潮州王氏汤头族谱》记载:“大纲公治县兄弟四支,分居海潮揭饶(海阳、潮阳、揭阳、饶平)四县,繁盛世世相传不失。”潮州归湖汤头村是潮汕王姓的发祥地。大宝、大纲、大鼎、大珪是潮汕王氏开支之祖。大宝官至吏部尚书,大纲任知县。

【朱】“朱姓辈序”:

族表:开章正学乃文公,启迪书生承道统,盛德植基宜笃庆,永昌云衍懋光宗。潮阳、惠来、海陆丰的朱姓同一派系。

【唐】唐姓有“桐叶封弟,君无戏言”的故事。西周时期,周公讨灭晋唐后,年幼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在玩耍的时候,成王拿一片桐叶给弟弟说:“封给你啦!”在旁史官随即记载下来,并请成王择日封地,称之为“天子(君)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于是,成王便把唐国旧地封给叔虞。后来,唐被楚灭,子孙以唐为氏。

【卢】“精研周易,事亲至孝”,这是对潮汕卢姓始祖卢侗的称誉。卢侗(1023-1068),被列为潮汕前八贤之一。潮汕卢氏全部是他的后裔。

【蔡】“天下蔡氏出济阳”。春秋战国时期,蔡国被楚国灭亡,子孙以国为氏。河南济阳为蔡氏子孙聚散地,所以就有了“天下蔡氏出济阳”的说法。

【许】许氏宗源之称号(楹联):“太岳家声远”(也称“太岳家风远”),“高阳世泽长”(也称“名贤世泽长”);“绪承太岳流源远,派衍高阳世泽长”。横批:“高阳世家”、“高阳旧家”、“名贤世家”、“派衍高阳”。

【杨】《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唐代华阴县(今陕西东部)杨氏先后有11人出任宰相,故有“唐代宰相出杨门”的美誉。汉、唐时期设置弘农郡,杨氏人才辈出,弘农为杨氏发祥地之一。所以杨氏后人喜欢用“弘农杨氏”自称。

【谢】谢氏春联“玉树家声远,芝兰世泽长”。这是赞誉潮汕谢姓始祖谢枋高风亮节的楹联,世代流传。

【刘】汉代有歌谣:“张王李赵遍地刘”,夸赞刘氏族人旺盛。南方刘氏自称“彭城世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是汉代刘氏族的郡望。

【洪】洪姓的堂号有:“敦煌,豫章,宣城,六桂,画锦,三瑞”等。敦煌(甘肃)共洪氏,豫章(江西南昌)宏、弘洪氏,六桂(唐代入闽始祖膝下六兄弟),为洪氏三大支系。

【曾】有俗语:“天下一曾无二曾”。意思是说曾氏只有一个源头,是夏朝少康曲烈的后裔。源于夏禹的血缘。

【戎】靖海戎氏“三代祠”楹联:“江陵衍派家声远,靖海创垂世泽长”。江陵(今湖北荆州一带)是戎氏先祖的郡望,靖海是戎氏子孙创业永垂之地。

【赖】赖氏有“松阳世家”美誉。松阳(今浙江西南部松阴溪西岸),是赖氏先祖的郡望。

【郭】郭氏有‘汾阳世泽’、“汾阳世家”美誉。楹联:“汾水长流流百世,阳光普照照千家”。汾阳是郭氏先祖的郡望。

【赵】赵姓贤人誉称“天水先生”。天水是赵氏先贤居住的郡望。

【徐】“徐福——日本始祖之一”。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齐人徐市(号称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童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徐福一去就没有回来,后来就在祖洲(今日本)将童男童女婚配,生养繁殖,成为日本人的始祖之一。现在,日本的许多地方有徐福祠、徐福庙。

【辜】“卿乃无辜受罪,今赐卿姓为'辜' '。相传唐代初期,林氏开闽始祖林禄的八世裔孙林正,是唐太宗贞光八年进士,任江西观察使的职位,为政廉洁,平反冤狱,整肃吏治,得罪权奸。被权奸诬,江西百姓联名上书辫冤。唐太宗派人调查属实,下诏给林正平反,殿见道歉说:“卿乃无辜受罪,今赐卿姓为“辜”,以志朕过也。”从此,中国便有辜姓,林正成为辜姓的始祖,史称莆田“辜正”始祖。福建地方志书有载。

【萧】萧姓楹联:“兰陵望族家声远,御史英名世泽长”。秦汉时,萧姓世居兰陵,名人辈出。汉高祖刘邦简历汉朝时,萧何辅佐刘邦得天下,任宰相。明朝嘉靖年间,萧端蒙为潮州七贤之一。

【叶】史书记载有“叶沈王游”四姓联宗之句。战国时,楚司马之子沈诸梁,封于叶邑(河南叶县旧城),爱民如子,史称叶公,子孙以邑为氏。故民间有“叶皮沈骨,枝繁叶茂”之说,意为叶姓源于沈氏,繁衍繁荣。

【苏】潮州神童苏福。明洪武初年,潮州府潮阳县酉头都神泉村神童苏福,生有异质,五岁矢口识字,八岁能文成章,下笔俱若神助,十四岁进京殿试,归途病卒。著有《三十夜月诗》,誉满潮州,明太祖颁旨赐葬。故史有“文昌山上玉华笏,五百年后圣人出”之句。

【房】房姓楹联:“天下规矩,学士谋猷”。“天下规矩”:指东汉甘陵房植,遵守礼法,闻名朝野。“天下规矩” :指唐太宗年间,中书令房玄龄善谋福政。

【翁】福建、潮汕、台湾翁氏的堂号称“六桂堂”。有“六桂联芳”“六桂腾芳”之誉。六桂者,指翁氏11世祖唐代甲榜进士、官授闽州刺史,入闽始祖翁轩,其长子翁何的4世孙翁乾度生有六子:翁初厚、翁处恭,翁处易,翁处朴、翁处廉、翁处休,俱先后高中进士,时人誉称“六桂联芳,六桂腾芳”。

【沈】沈姓楹联:“肇武岐周,历汉梁唐宋,继起名贤延世泽;发祥固始。经皖浙闽潮,频来豪俊重山邱”。道明了沈氏的来源于入潮脉络。

【欧】欧于欧阳同宗,通称。欧阳《得姓歌》:“因封受姓得欧阳,道德文章百世昌。上溯渊源及大禹,禹垂明德至少康。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子为勾践封越伯,传衍六世至无疆。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代有名贤与忠良。渤海名士号坚石,才藻美赡扬晋邦。长沙曰询率更令,字法楷范唐已彰。太祖讳修出于宋,文章政事俱流芳。大元使臣蕃潮汕,五湖四海创辉煌。”

【畲族】有“盘、蓝、雷、钟”四姓,相传有《盘瓠歌》,又名《龙麒歌》、《高皇歌》。

五帝年代,畲族首领盘瓠帮助帝喾平定犬戎族作乱立功。盘瓠生有三子一女,俱受帝喾赐姓。

素材来源:惠来之声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鸣谢,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