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黄的意思(昔的意思)

黄的意思(昔的意思)

苏轼《定风波》中,既然\"雨具先去\",何来\"一蓑\"?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是我们所熟知的,相信很多人都会背诵,也经常引用其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无畏和淡然。但你有没有注意到,苏轼在这首词前面的小序中,已经说过"雨具先去"了,可在词中却又写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既然拿雨具的人已经先走了,苏轼又哪来的蓑衣呢?蓑衣就不算是雨具了吗?苏轼这样写,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了呢?

关于这一句的解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是把其中的"蓑"当成蓑衣来解释,我觉得这样确实就和前面的"雨具先去"冲突了。不过,有人说,这一句并非实写,而是虚写,或用了渔夫的典故,苏轼只是为了表达一种心境,当时并非真的穿有蓑衣。联想一下苏轼的人生遭遇,我们当然不难理解这是在写心境。但这一句并非完全虚写或用典,而是曲笔,或者是虚实结合。

晚清词人郑文焯在《手批东坡乐府》中评价这首词说:"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苏轼这首词是"沙湖道中遇雨"之后所作,如实完整地描述了事件的过程,并把感受融入其中。前面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也说明了"一蓑烟雨"的真实存在。这就是通过"眼前景"抒发胸臆,景是实写,情是虚写。既然这么说,苏轼当时应该是穿蓑衣了?不,他没有穿,这个"一蓑"其实不能当成一件蓑衣来讲。

我为什么如此肯定苏轼在雨中没有穿蓑衣呢?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如果苏轼穿了蓑衣,就淋不到雨,"同行皆狼狈",他当然"独不觉",可以"任平生",这就不算豪放旷达了。如果真是因为只有自己一个人穿了蓑衣,淋不到雨而不觉狼狈,岂不是有点幸灾乐祸,站着说话不腰疼,不像苏轼的为人?按照生活常识来说,没下雨时,苏轼不会把蓑衣穿在身上,顶多是预备着,而此时"雨具先去",蓑衣肯定也被拿走了。

另外,苏轼后来在《东坡志林·游沙湖》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苏轼"沙湖道中遇雨"回来之后,就生病了。从"料峭春风吹酒醒"这一句,我们还可以知道,当时尚有春寒,苏轼还喝了点小酒。苏轼这次"得疾",很有可能就是喝酒加淋雨导致的。根据这些分析,我们便可以断定苏轼当时根本没有穿蓑衣。那么,"一蓑烟雨"到底该作何解释呢?

这个"蓑"其实应当是量词,"一蓑烟雨"其实就是一场烟雨。王水照先生在《"一蓑雨"和"一犁雨"》一文中,即持此种看法。他认为"这是量词的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用法",这样"不仅扩大了诗歌意象的含义,而且也使诗境充满动感和活力"。这种把名词当作量词的用法也可以算是借代,因为下雨的时候,人们会披上蓑衣。从整个雨景之中撷取一景,便可使人联想到全景。

苏轼的"江上一犁春雨"也是同样的用法,江水之上何来一犁?这是因为春雨之后,农人就要犁地耕作了。这样写的确更有诗意,可以在同样的字数之中融入更多的意象的韵味。因此,把"一蓑烟雨"解释为一场烟雨,也就和"雨具先去"之间没有矛盾了,也更符合词人的形象,是最恰当的。"一蓑烟雨"是虚实结合,而非完全虚写。把"一蓑"和"烟雨"分开理解,把"一蓑"看成实指的一件雨衣,或是纯粹虚写,都是不准确的。你觉得呢?

感情,不是一个人“惜”,而是两个人“守”

开篇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为何有些明明看上去不般配的婚姻,反而过得越长久?”

你可能会说,那是因为他们彼此懂得了婚姻的真谛,知道怎样去经营婚姻,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更加珍惜。

其实,这点说得真没错。

一直以来觉得,好的感情不是一个人的珍惜,而是两个人的相守,只有两个人共同珍惜一份感情,那么才会走得远。

比如,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

在他们这段婚姻里,我们没法说谁爱谁多一点,但是他们绝对是珍惜这段婚姻的,因为彼此珍惜就有了包容。

夫妻之间自然会有一些问题,但怎么处理好这些问题,就要看彼此对感情的重视程度了。

如果一个人你想和他过一辈子,那么一定会好好珍惜的。

就算对方有些地方让你不满意,但是你还是会选择原谅,因为你要的是一辈子而不是一阵子。

熟知钱钟书和杨绛的人都知道,钱钟书在写《围城》的时候,杨绛已经有些名气了。

但是,为了让老公安心写书,她承担了所有的工作,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杨绛的支持,就不会有钱钟书《围城》的问世。

我们更不可能看到这部伟大的作品了。

他们懂得感情需要经营,懂得包容对方,因为这样婚姻才有了更多的可能。

如果一段婚姻里只是一个人很用力,努力去珍惜,而另一个人却不想珍惜,那么这样的婚姻是不可能走远的。

越长大越发现,那些走到最后的人,都是懂得感情需要相守的人,因为懂得了相守,婚姻就有了无限可能。

02

在一段婚姻里就算你再爱,倘若对方不懂得珍惜,那么就要及时止损了。

你可能觉得,自己付出了爱的全部,对方还可能觉得是一种烦恼。

前段时间,好友燕子离婚了。

其实燕子走这条路是早晚的事情,我们也没有多大惊讶。

在这段婚姻里,燕子爱的很用力,她以为结婚了就是一辈子,结婚了一切就变得简单了。

只是不曾想,结婚了依然变得很难,依然无法拥抱幸福。

燕子特别喜欢老公,可是老公却没那么喜欢她,如果婚姻里一旦出现了不对等,那么珍惜起来就有难度了。

燕子努力经营婚姻,老公置身婚姻之外。

这段婚姻仿佛与老公没有关系,他们也好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燕子心里难受,她和老公谈过,可是一个不爱你的人你又怎么说的通呢?

开始,老公还会耐心和她聊,但后来老公烦了,直接告诉燕子爱怎么办就怎么办。

当一个男人在婚姻里亮出了底牌,那么婚姻就会陷入绝望了,燕子也终于知道这份鸡肋的婚姻没有相守的意义了。

婚姻从来都是两个人的事,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在婚姻里不愿意包容对方,不愿意相守。

说白了,就是对这段婚姻不是很满意,既然不满意又怎么会珍惜呢?

如果为了让对方珍惜而牺牲自我,那么完全没有意义,因为祈求来的婚姻根本走不远。

你爱得越拼命,对方走得越远,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婚姻怎么可能会相守到老呢?

这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命中注定,如果你发现有个人无法陪你走到最后,那么也不要痛苦,更不要自怨自艾。

之所以走不到最后,是因为彼此的缘分还不到。

既然没有走一辈子的缘分,那么又何必强求呢?

有些人注定陪你一阵子,如果陪你一辈子的人没有出现,那么就等一等,请相信总有一个人会和你一样相守感情,一直走到最后。

如果你自怨自艾,觉得自己就是受害者,走不出曾经的阴影,那么没有任何人能帮到你,余生没有那么糟,只是你想的太糟了。

说不定在不经意间,陪你走到最后的那个人就出现了,让你相信爱情,相信婚姻,相信世间的一切美好。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女孩经历了一段痛心的婚姻,差点自杀,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再也不相信感情。

可是,最后还是遇到了相伴一生的人,也就是在这一刻才明白原来有些人真的无法陪自己走到最后。

相互珍惜的感情,才是最好的感情。

如果一个人珍惜,另一个人不懂得珍惜,这样的婚姻就算暂时没有什么大问题,到最后也一定会出问题的。

余生那么长,不要总是勉强别人,因为勉强来的感情真的不会长久。

无论如何请相信,在经历婚姻的痛之后,在某一天我们会遇到一个人,这个人会和我们一直走下去,直到地老天荒。

古诗词鉴赏: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

活动一 分析意象(景象)内涵与作用

一、积累古诗常见意象的内涵

意象(景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像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之类,只要灌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

下面诗句中的意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内涵。请根据理解填出下表。

意象

诗句

内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杜鹃(子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 ①思念故乡 ②时光流逝 ③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 ④也叫“雁书”“雁足”“鱼雁”等,是书信、音讯的代称 ⑤寄托物是人非的感慨 ⑥象征凄凉哀伤

古诗常见意象内涵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二、分析意象内涵与作用

(2020·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任务。

寄东鲁二稚子①

李 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①这首诗作于金陵。②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鉴赏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诗,诗人以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了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以景发端,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吴地”(这里指南京)桑叶一片碧绿,春蚕快要结茧的情景,描绘得清新如画。接着,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感到自己浪迹江湖,茫无定止,那龟山北面的田园不知由谁来耕种。思念及此,不禁心急如焚,焦虑万分。春耕的事已来不及料理,归期尚茫然无定。诗人对离别了将近三年的远在东鲁的家庭、田地、酒楼、桃树、儿女等一切,无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女更倾注了最深挚的感情。“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自己的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下自己无尽的思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诗篇洋溢着一位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

精做试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答案 B

解析 “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错。“娇女字平阳……抚背复谁怜”几句是诗人想象别后三年自己的一双儿女在桃树下的情景,并非“追忆”;且由“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可知,“泪下如泉”的不是诗人,而是“娇女”。

2.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解析 这首诗中的“桃树”有其象征意义。“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树是诗人在家乡亲手所植,是家的象征。“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从诗歌结构来看,“桃树”是抒情的线索。“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从诗歌意境来看,“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桃树与酒楼构成优美的春景;“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桃树下女儿因思念“我”而流泪,构成一幅美丽而又忧伤的画面;“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桃树下一双儿女行走,画面优美。总之,桃树在诗歌意境的塑造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分析意象内涵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出描写意象的动词、形容词。动词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性上去体味。形容词要抓住形容描摹的声、形、色、味等体味。

2.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独有情味。

3.注意其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柳”寓“惜别怀远”之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表现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烂漫的春光。

分析意象作用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②创设情境,提供背景;③衬托人物,铺垫蓄势;④表情达意,感发兴寄;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活动二 分析意境特点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景象(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由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构成,情景交融。

意境,就是诗(某几句诗)中所有意象的“总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营造的境界;而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悲凉意境。意象是具体的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一、初步判断意境特点

请概括下面诗(词)句表现出的意境特点。

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明净绚丽 ②冷寂寥廓 ③昂扬开阔 ④清冷萧条 ⑤生机盎然

古诗常见六种意境

(1)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2)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3)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4)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5)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6)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二、掌握分析景象、画面等意境题的答题要点

(2020·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饷田:到田间送饭。

鉴赏 首联通过写绿植和小路,表现了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颔联中的“果烂”“稻熟”“渚禽肥”写出了农忙时节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颈联描绘了农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寄寓了渴望来年丰收之情。尾联视听结合,描写了农人送饭归来的悠闲自得的场景。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动静结合,描写了农村农忙时节的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呈现出浓郁的田园气息。

精做试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答案 B

解析 “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说法错误。根据颔联中的“庭果烂”“稻熟”和尾联中的到田间送饭可推知,这是收获的农忙时节,而不是“农闲时节”,也自然没有“慵懒闲散”之意。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解析 颈联前一句写农人为准备社日的祭祀活动而忙于酿造美酒。“社”,人们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此句呈现出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后一句写远处传来的捣衣声送走了落日余晖,显现出傍晚农村祥和的氛围。

鉴于意境的复杂性,高考很少直接涉及意境,大多以考画面、氛围等间接形式出现。答这类题的基本方法是:

1.关注画面、景象构成。画面构成主体是意象,其构成要素为时、地、人、景及其特征;意象要从形、色、声、味四个角度去观察,然后判断基调,如冷暖、喜悦、悲凉、清新、明丽、灰暗等;再具体说明意境的具体构成。

2.概括氛围特点。意境类型较多,常见的类型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宕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幽静朦胧等。在判定意境类型特点时,要特别注意使用这些术语。

3.注意特殊关注点。概括时注意特殊时节、地点。表述时一般要说出景物组成(描述画面)、画面特点(意境特点或类型)、画面名称三个要素,个别情况还可以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等。

随堂练习

(2016·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原创题)诗中的“汉江”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水流漫长,如“回万里”。②支流众多,如“派作九龙盘”。③浩大湍急,如“飞迅湍”。④雄壮磅礴,如“横溃”“崔嵬”。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物象的特点。要结合诗中对物象“汉江”的描写,分析它的特点,注意归纳要准确。

2.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2)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第一问考查描写了什么景象,要指出写了哪些景物,具体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画面的特点。第二问是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考查,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诗歌前四句写作者在金陵看到长江远去的浩大气势:长江绵延曲折长达万里,分出的多条支流就如同巨龙盘踞;江水四溢,在中华大地上泛滥,波涛汹涌,迅疾奔流,水势浩瀚,气势宏大。这样写,既渲染了长江下游的雄壮气象,也为下文歌颂大唐盛世蓄势。

巩固学案

一、高考题组

(一)(2020·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答案 B

解析 此诗是杜甫赠别友人郑炼之作,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B项“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意思是“手拿着您的诗篇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分别深感不安和震惊”。“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分析错误,不是“日后陪伴”而是“现在正在拜读”。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 颈联承“念此别”说从此别后,我在峨眉,君在岘首,地阔天高,何时会面。郑炼赴襄阳,而杜甫在蜀地,诗人看似在写两地之山,实则是表示两人分隔异地。同时通过写两座山的不同之景,互文见义写出相隔之远,突出牵挂之深,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二)(2018·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案 D

解析 D项颈联应理解为“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这是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

4.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诗歌大意:我的胸中藏有数不尽的用兵韬略,却因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的才华。我只好在醉中作草书,以酒作为旗帜战鼓,以笔作为大刀长矛,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转眼间,我收起书卷,又端起酒杯,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前。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把“笔”比作杀敌的刀槊,以书前喻战前,是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第二个“酒”出现在作书后。以作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心情,表现出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

二、模拟题组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歌元丰五首(其五)①

王安石

豚栅鸡埘②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③。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①宋神宗元丰初,王安石退居江宁,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这是其中的第五首。②埘:古代称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③南山:钟山的南面。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说农家的猪圈和鸡窝都渐渐没入苍茫的暮色之中。

B.“丰年处处人家好”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初年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C.“随意”“飘然”表现了诗人的自在,“得往还”反衬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恶。

D.全诗格调明快,虽然不做官,但自己的新政依然在造福于民,诗人带着愉悦之情结束行程,兴致不尽。

答案 C

解析 “反衬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恶”说法错误。“得往还”是说诗人自己来也自由,去也自由,体现的是诗人行程结束后轻松愉悦却又依依不舍的心情。

6.“暮林摇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它和陶渊明的诗句“悠然见南山”在意境上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绘了一幅深秋山林图:深秋时节,树林里木叶凋尽,钟山呈现出清晰的身影。(2)王诗重在客观地描述眼前之景,描绘出了苍茫开阔的意境;而陶诗蕴含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的意境。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晚书山家屋壁

贯 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

[注]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xī chì):水鸟名。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从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答案 B

解析 “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与诗意不符。

8.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茂密繁盛;微风吹过,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2)作用:①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②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铺垫;③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