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为什么不能用张国荣当头像(为什么不能用张国荣做头像)

为什么不能用张国荣当头像(为什么不能用张国荣做头像)

太逼真了!网易大神建模张国荣头像,又快到4月1了,哭了……

近日,有网友把张国荣的头像建模出来了,渲染效果max,网友直呼太逼真!

不得不佩服这位网友,@KIMMLONG,服你!

转眼又到了4月1日,看到这个模型,更想哥哥了……

张国荣的那些神仙颜值头像,哥哥爱豆们的福利来了

哥哥的福利哦

盛世神颜

一颦一笑太帅了

高级美

气质无敌

没毛病

朦胧美

好帅哦

爱了爱了

哥哥侧脸真帅

还是那个哥哥

记得收藏哦~~

十分钟,说书人带你领略张国荣的音乐人生

序言

张国荣的故事,一篇文章难以尽述,但本文的目的,是给并不了解他的读者,一个初步的科普。起码阅读了本文以后,这个人在你心中应当不再是个符号,而是具有活生生作品的艺术家。他的电影《阿飞正传》里,有一句叫做“给我一分钟,我们做一分钟的朋友”。而我贪心些,需要你给我十分钟。

当然,如果真的爱上了张国荣,那或许给出的不再是十分钟,而是一辈子。

说书开始。

第一章 回到1977

事有起伏,情有因果。无论多大的腕儿,开始的时候,都要有个青涩的创业时期,张国荣自然也不例外。

只不过有人是刚出道,靠着过硬的实力,一炮而红。或者是勾上了制片人,一炮儿而红。这两点张国荣都不沾,既没有背景,能力也并不过人。

他是靠歌唱比赛入行,得了第二名,然后坐了几年冷板凳——在70年代,他长发亮片装又流里流气的台风,并不被大众所接受。当时签他的公司是宝丽多(如今隶属环球),一个听起来跟肉粒多、果粒橙很类似的唱片公司。

在这段时间里,张国荣所出的三张唱碟(一张ep,两张正常唱碟),销量都特别难看。这里面不仅有张国荣唱功的功劳(那时候唱功还很拙劣),公司不给他好的选曲,一味让他翻唱别人的旧歌,也是一大缘由。毕竟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没出现要大红的样子。

​这几张碟里,无论是唱法还是嗓音、节奏感都与之后几年的张国荣截然不同,给人感觉有点像罗文被踩了尾巴。也正因此,很多歌都无法发挥出该有的风采,比如《油脂热潮》。虽然是翻唱的英文歌重填词,可胜在歌曲精彩,俏皮而充满节奏,可此时的张国荣演绎起来,却不免令人皱眉。

此时的张国荣还算不上一个音乐人,只是半只脚踏进歌坛的初生牛犊,但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四十年后的今天,他以前滞销的首张唱片《情人箭》,已经被炒到了天价,甚至高过他任何一张经典。

​如果非要选出一首仍算不错的歌曲,作为在宝丽多的代表作,《情人箭》专辑里的一首英文歌《thank you》是不错的选择。

在这首歌的演绎上,张国荣虽然依旧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唱法,可情真意切。前几年环球唱片出了一张张国荣的纪念唱片《miss you much》,选了他人生里较为重要的一些歌曲,而这张唱片里所选的最早期代表作品,也是这首《thank you》。也侧面表明了,它本身的质素,在当时的张国荣专辑里,算是较为出挑的一首。

第二章 扬眉吐气

不管是武侠小说还是网络小说,都有一个屡试不爽的模式——主角开始的情况都比较惨,然后就要通过一个契机走向成功了,就像张无忌掉山洞捡九阳真经,郭靖遇见洪七公之类的,这也是小说与现实最大的不同,不管开局多孙子,以后也一定扬眉吐气,而现实并没这个保障,或许恰恰相反。但对于张国荣来说,这倒是实情。因为在沉寂了几年以后,他真的翻身了。

由于之前几张唱片醉人的销量,他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机会出碟,反而拍电视剧有了些许名气,并成功的化身为“郊县天王”,在泰国等地成了炙手可热的红人。

可他总是要唱歌的——到了1982年,他来到华星唱片,遇到了伯乐黎小田。在他的指点之下,张国荣改变了原有的唱腔,在气息的把握,咬字的力度上,也都有了质的飞跃。于是,他在第二年出了又一张唱片,风继续吹。

这张碟在封套上跟选曲上已经看得出与之前定位的不同,他不再是《情人箭》上面土里土气的城乡结合部少年,而是化身成了琼瑶剧一般的男神形象。同时曲风上也相对前进了一些。

本专辑里最出名的歌,自然是第一主打,风继续吹。虽然是购买了山口百惠的歌曲版权,重新填写的粤语歌词,可这首歌成为了张国荣日后重要的一个标签。几乎每一场演唱会,他都会演唱这首第一次带给他掌声与肯定的歌曲。

不过,风继续吹的销路并没真的让张国荣一飞冲天,还得再蛰伏一段儿。如果看下这年的劲歌金曲颁奖礼就会发现,他仍然在坐冷板凳,只不过排名已经到了第一位,全年十大劲歌金曲,按票数与评委选择,他恰好是入选的第十一位,属于冷板凳里的霸主。

但在此之后,张国荣开始找到了自己当时最佳的艺术定位——一个不羁且浪漫的大情人形象,酷似50年代影星詹姆斯迪恩的传统反叛者。有趣的是,詹姆斯迪恩的代表作《无因的反叛》在香港的译名,就是阿飞正传。

1983年,迈克尔杰克逊在美国爆红,在魔城25周年晚会的舞台上唱响了绝世神曲《billie jean》,宣布了一个新时代的降临。从此,劲歌从以往简单的迪斯科舞曲里脱离出来,变得更具艺术性与流行性。

而一向紧跟时代潮流的香港,自然不能落后于人。此时急需这样一个演唱劲歌台风动感的新代言人,张国荣应运而出。他的《monica》一曲,成功令本来不冷不热的事业,变成了喷薄而发的火山。

今天听来,这首歌粗糙的有些可笑。但在当时的年代,这样动感的韵律,配合张国荣精心设计的手势,舞步,是赢得了万千青年男女的欢心。他真的走红了。

在84、85年之中,他唱出了一系列深受听众喜爱的劲歌。今天听来,不少曲子时代感很足,编曲都很八十年代,不过有些歌曲的旋律性相当好,比如甜蜜的禁果,少女心事等作品,今天听来,依然颇为动听。

​当然,这些快歌都无法超越最初的那首monica——99年的时候,电视台给张国荣颁劲歌金曲致敬大奖,他又唱了这个歌。时隔十多年,当时听它的年轻小孩,今日都已经成为支撑香港乐坛的中流砥柱。可以看到演出视频里,刘德华同郭富城一路的拍掌附和,在台下跟着唱,脸上亦有激动喜爱的神情,一如回到当年,也许这个时代已经不是那个时代,可张国荣仍是张国荣。

第三章 明星

到了1986年,张国荣经已完全成熟,无论是台风抑或是唱功,都已经有了固定的模式,在八十年代的形象算是基本形成。张国荣也有了新的追求,从华星唱片转到了新艺宝。

新艺宝就是电影公司新艺城的附属机构,因为规模小,成员少,所以分外重视对张国荣的打造,可以说是全部精力集中于一身。经过全公司的倾力打造,一张《Summer Romance》横空出世。

如果说张国荣的音乐哪些值得收藏,从这张唱片开始,才真的有讨论余地。之前虽然有好歌问世,可碍于成本,每张碟都要塞进几首不知所谓的歌曲。比如一张以“青春动感”为主打的专辑《Leslie》,竟然可以配上80年代武侠电视剧的主题曲,简直是古今大战秦俑情,一张碟穿越了两个时代,割裂的如此夸张。

而这些问题,在这张《Summer Romance》当中完全见不到——它的十首歌是经过绝对的精挑细选,哪怕有电影插曲,也是黄霑古为今用的时尚风情,一首《倩女幽魂》,彻底跟千篇一律的电视主题曲风格拉出档次。

这张唱片也彻底令他与谭咏麟有分庭抗礼的资本,而不再是追赶的后进者形象,如两座巨山一样奠定了香港流行乐坛的商业基础,所谓的“谭张争霸”,此时正式进入白热化状态,双方都开始各出奇谋,受累的是艺人,享福的是听众——毕竟有压力,才有不断出好作品的动力,这时的谭咏麟也出了许多高质量歌曲,这里不便赘述。

与此同时,这张碟也是他在香港卖的最好的专辑,是当年的全港销量冠军,七白金,三十五万张。

这并不算是张国荣最好的一张专辑,不过却正赶上了最商业化的张国荣,也是唱片事业最繁荣的年代,两种因素一拍即合,令今天的香港歌手可望不可即。说到底,唱片本身的质素自然重要,可到最后还是得由环境和时代所决定,只凭个人是决计无法扭转。

第四章 Final Encounter

88/89年时期,张国荣走到了一个新境界。

首先,他的老对手谭咏麟退出了颁奖礼,双雄争锋的局面一下被打破,变成他一个人随心所欲的游乐场。

也许正因如此,才有了武侠小说里独孤求败的气势跟心境,他毅然决然的告别了歌坛。这个举动虽不算惊世骇俗,但在港乐甚至是整个华语乐坛里,都是极少见的,毕竟古语有云,有钱不赚,王八蛋。

但无办法,张国荣就是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传奇艺人。此时金钱与市场已经不是他优先考虑的事情,因为这些东西都会主动来找他。他所需要的,是个人更高的艺术追求。

​在最后几张专辑里,无论是劲歌或是慢歌,张都尽量多的利用本土创作来演绎,而不是一味的克隆日本,这个做法也体现了此时香港歌坛的崛起,以及艺术上的独立。也的确做出相当多的经典歌。

同时,他开始了自己作曲。风再起时,想你,沉默是金,都属于这时期张国荣自己创作的精品歌曲,对一个根本不识谱的人来说,这样的成品无疑让人惊讶。也证明了乐感跟天赋这种事确是真实存在的。

​于此同时,他举行了告别乐坛演唱会。

这是张国荣最具名气的一场演唱会了,因为接受程度最广:老歌迷会非常的喜欢,全盘接受。新歌迷由于后期音乐而爱上他,对之前的八十年代音乐也就只有跟着消化,爱屋及乌。但反过来,老歌迷里对张国荣后期改变风格,而无法接受的,却不在少数。

而无论是早期晚期,保守创新,这场演唱会都成了两者的重合点。

​如果故事就从这里结束,那也已经是一段精彩与完整的江湖励志故事了,一个弱冠少年,经过各种机缘与努力,进入娱乐圈,开始了影视歌三栖的奋斗生涯。

起初他的路程走的并不顺利,有许多人冷嘲热讽,在这个圈子里,显得很不起眼。可他还是并未放弃,积极的沉淀,修炼舞功,积攒内力(内在魅力),终于,在经过了八年的努力以后,他借着亚洲乐坛前进的东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终于大红,在电影上也谋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不过相对于音乐,还只是简单的一线,并不出奇。

这时候他有了一个旗鼓相当的好对手,成名也早过他很久,是极具人气的大明星,两人大战三百回合,惺惺相惜,虽不是生死之交,可也有了高手之间的深深敬意。

可惜,虽然当事人表示无所谓,可台下的两方拉拉队先干起来了,双方都因为各自支持者的竞争而产生了杀父之仇,为了缓解这种趋势,大明星首先表示不在与人比武,只作为一个世外高人一样的元老级人物游走在大江南北。

而没有了对手的少年人也因没了对手,觉得寂寞难当,空留虚名,因此直接玩了个更绝的,退出江湖,展露了一种‘你不比剑,我直接把剑都掰折’的气魄,留给世人的,是口口相传的音乐跟人所共知的盛名,成功杜绝了抛物线人生原理,从低谷一路走起以后,上到了顶点,而没有渐走下坡,反而是直接停笔不画了,一派高手之风。

按理说,故事在这里画上句号,已经是个充满励志,又带有艺术气息的好故事了。可张国荣今时今日能成为传奇,被无数人铭记,这样的经历还远远不够。甚至相对于他的整个人生,这只是一个开端。他带给世人的,远不止眼前这些。

第五章 宠爱/红

宠爱,是张国荣复出歌坛的第一张唱片,全球销量超过了200万,达到了他人生销量的巅峰。

这个碟名的含义,是“张国荣最宠爱的十首电影主题曲”,专辑本身的销量,非常直观的看出了乐迷与影迷对于他的宠爱与支持从未变更,甚至随着时间,与日俱增。

如果单纯看这张唱片,其实几无惊喜可言。因为里面的大多歌曲,都零散的见于之前这几年他的电影里,或由他来演唱,或由别人演唱,只不过他自己那部分从未录制出完整的cd版,也未单独上市宣发,这次的出版算是一次重新制作与整理。

不过的确,对于以前并未认识过他的人,他这样一张唱片是很适合拿来试听的,因为好歌很多,也很上口。这点相信是很多人对于好听歌曲的唯一甄别标准,而在这一点上,也许是出于电影剧情的迁就,张国荣这几首歌都挺老幼皆宜。

但这张专辑的畅销,对张国荣音乐艺术的提高,并无实际的作用,它更像是一个华丽的前奏,引出了我们这一章节的绝对主角——《红》。

​红是妖艳的颜色,歌姬跳舞时候为了吸引人会穿它;

红是革命的颜色,先烈们手中挥舞的正是它;

红还是浪漫的颜色,年轻人谈恋爱喜欢送它,多显绮丽。

它代表了太多含义,也承载了太多幻想。

我想正因这样的复杂,才让无数的艺术作品都围绕这个颜色展开,而这里面最熟悉的一个,无疑是张国荣的这张碟。

从《红》开始,都是一个完整而成熟的感性歌者形象,比张学友多些性感,比达明一派少点妖娆,讲的问题总是少儿不宜,可态度始终坦坦荡荡,一切矛盾的事情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便是此时的张国荣。

所以他可以在香港回归的时候一本正经作为香港几个文艺界代表(听着就有老干部范儿)站出来歌唱祖国,就像个大龄林妙可。

​也可以站到红馆舞台上,猩红的高跟鞋外加闪光水晶亮片西装,极尽声色之娱,让人目不暇接。

​而此时的音乐水准,也随着离商业化越来越远,而凸显出了别样的精致。

人就是这样的,当你不必再取悦大众的时候,做出的东西,往往有所谓的“脱俗”。可惜这点并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因为众所周知,没饭吃是会饿死人的。

但张国荣自然没有这个顾虑。他以前的种种荣誉,已经可以足够他横跨华语歌坛,做出各种先锋的尝试,哪怕有哪里失败了,只要顺势怀旧一下,唱两首自己80年代的成名曲,依然是“老牌天王”张先生。

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实在不是每个音乐人都能赶上的。

也正因此,《红》这张唱片极度与商业性作对,但选取的歌又都很注重旋律性,是一种用主题与传统审美决裂的做法,保守又坚决。——说保守,是因为他不敢像摇滚乐一样彻底放弃流畅的旋律与精致的唱腔,说坚决,是他本可以不这样做,但仍如此选择。

第六章 我就是我

说到张国荣的后期音乐,演唱会实在是不得不提的一件事。相信荣迷早已熟稔于心。没错,就是97跟热情。

这两场演唱会给他吸引了无数的后进歌迷,也让他音乐上的质素上去一个台阶。从97时的面具揭开,唱出一曲《风再起时》的时候,注定是一个令歌迷疯狂的时刻,兴奋程度爆棚,因为这句唱词实在等了六年,未免已经太久。即便是今天在影像上重温,这一幕依然的激动,也惊心动魄一样的质感,不需要爆破,只要他满场演给你看,已经是一种震撼,这对于每一个优秀的歌者,每一台优秀的演唱会,都是应当做到的,而这在张国荣处完成的亦很令人满意,虽然在卖座之余,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质疑他过于“妖艳”,可到了今天,全部烟消云散,只剩下了艺术的隽永可以永远流传。

而热情演唱会,则是他个人风格的巅峰,但这并非是大众审美的范畴,需要进一步了解这个人,才会有更震撼的视觉冲击,否则很难真正领会其中的奥妙。这也是该演唱会不如97那么具有广泛肯定的原因,虽然它在艺术上更加成熟。

​这也是张国荣后期音乐的一个缩影——走的太快,难免要顾及后面的路人。

所以,在后期的音乐里,他给自己设立了两种基本风格,一种是清淡或悠长,如《侯斯顿之恋》,《不想拥抱我的人》,《春夏秋冬》,诸如此类,令人如沐春风。这算是他向大众做的一种妥协,也确实起到了效果。

而另一种,则迷幻且动感,比如《大热》或者是《同道中人》,快慢皆宜,但主题大都不脱爱与人性。主题上与传统的流行歌曲相比,更加的隐晦。这里面出现了很多流行音乐里的擦边球,比如《怪你过分美丽》,《左右手》,《路过蜻蜓》。这些歌曲在其他人的专辑里,绝不会做成商业主打歌,但在张国荣的碟中,却已经算是“非常大众”的选择。——也的确,这些歌曲都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左右手》甚至由于太红,而获得了99年电台播放率最高的至尊金曲殊荣,在当时四大天王统治乐坛的时代,算是老歌手的一次“完美反攻”。

​这时期的张国荣专辑,可说是曲曲皆有可听性,除了一张为了试水台湾歌坛,而灌录的《春天》以外。当然,低劣的口碑与不如人意的销量,也证明了张国荣并不适合台湾苦情流行歌的口味,那是张信哲们的天下。

这几年在抖音大红的《玻璃之情》,也是当时张国荣的一首沧海遗珠。虽是自己作曲,却并非是主打歌,而是最终遗作里,并不算起眼的一首歌。可超前的歌词意象,以及哀而不伤的旋律,都令它历久弥新,与张国荣这时期的所有歌曲一样,具备预防时代淘汰的功效。这时期的歌你大可点开随机欣赏,都不会觉得有年代的落差感,虽然它距今已经过了20年。

说到这,虽想继续,却终究只能搁笔。不是说书人要留扣子,实在是书里的这位爷,至此已再无可书——由于抑郁症缠身,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随着年代的逐渐流逝,张国荣三个字,越来越成为一个标签,一个香港黄金时代的缩影。而非具象的人,以及具象的作品。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令大家对张国荣的音乐有个初步的了解,也谢谢这十分钟里,大家在这里听我说书。

正所谓:

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道走中央。 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多谢诸位。

全文完

​​​​

试播6集被叫停,30年前这部神剧,说透了中国三代人的命运

01.

1993年是个神奇年份。无论经济还是文艺上,咱们这儿都出了诸多豪杰。当然这还是因为头一年,老人去南方溜达了一转。读过《邓小平时代》的都知道,老人为什么非要去南方。

于是乎,历史轰隆隆转折了。

那年很多事都是日后人们津津乐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写进宪法,荣毅仁当了国家副主席,北大的校园墙被推倒,外面搞起商业街,俞敏洪想必没少在那一带贴小广告。另外,《霸王别姬》上映了,《阳灿》、《活着》正在拍,《北京人在纽约》火得一塌糊涂,《东方时空》拉起了一支热血队伍……太多了,就不一一数了。总之,那是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交棒的日子。

也就在那年,中国工人运动学院的校园演播室里,有人搭出三面墙,把一家人的客厅、厨房、饭厅,赤裸裸地呈现在了现场观众面前。观众都是学生,他们边看边乐。拍摄时,连他们的笑声都被收了进去。这在我国电视剧历史上是头一回。坐现场控制台的大白胖子叫英达,这剧叫《我爱我家》。

之前我写「建国以来最反动的电影」,提到《我爱我家》,但没展开讲。今天就聊聊它的故事。《我家》的拍摄起因,也是老段子了。英达在美留学时,看了《考斯比秀》的拍摄,回国后告诉他爸英若诚,准备介绍进来。王朔和冯小刚搞《编辑部的故事》时,他觉得现场可以加笑声,因为那是个单元剧。但操作起来很麻烦,就算了。英达后来说,也是有私心,想把这东西留给自己。

「贾家人和二混子」

1992年底,《爱你没商量》遭遇市场差评后,英达拉着王朔聊剧本,设计了一个老干部家庭,家中一儿一女,女儿找了个倒插门的南方女婿,生了个女儿。设定好后,又去找大堂弟英壮。在北大读心理系时,英达创办话剧社,英壮也是其中骨干,后来好像还继承了社长的宝座。英壮能演,英达还捧过他,说中国以后要出两个伟大演员,一个是他发小姜文,一个是英壮。

英壮当时经济上困难。英达说你来,我给你高薪。英壮问现在队伍有几个人啊,英达说四个。英壮又问算不算我?英达说,算,剩下的我、王朔和宋丹丹。英达心说那叫四个吗?那不就王朔一个吗?不过钱多,还是去了。

1993年初,英达拉王朔去长春找投资。东北人民豪放啊,谈事儿都在酒桌上。一次王朔醉意朦胧,说这剧可以叫《我爱我家》。英达觉得很别扭,不通顺,怎么也该叫《我爱我的家》啊。王朔说你就用这个吧。我估计也不是江湖上吹得王老师多会起名字,主要写《空中小姐》《浮出海面》《动物凶猛》《无人喝彩》《永失我爱》《人莫予毒》的他对四个字的题目情有独钟。

不久,钱找来了。其中一个投资人马景全,还是英达的远房亲戚,另一个堂弟英宁的舅舅。自然而然,英宁也跟着去了。回北京不久,英达就和英壮进了西山一家招待所,准备迎接王老师,一起创造历史。王朔说你们先写,我等会儿。兄弟俩在西山憋了一个月也没憋出多少东西,有时候一天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这玩意儿中国没有过,谁也不知道它到底该写成什么样。

痛苦之中,英达赶忙去请神。结果王老师躲到海南去了,说我不行了,最近写恶心了,给你介绍个人吧,他肯定能写。英达问,谁呀。

大神梁左,就这么登场了。

「英达和梁左」

02.

英达认识梁左,其实比王朔早。当年北大话剧社有个特水灵的姑娘,可耐可耐,人见人爱。英达也馋过。一打听,名花有主了,是个叫梁左的师兄。据说才华横溢。后来见到此君,英达很为姑娘可惜,怎么长这样啊?

梁左的才华那是有家承的。他爸范荣康是《人民日报》副总编,1988年为崔健正名的稿子,就是他爸拟定的。他妈谌容写《人到中年》,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梁左也写小说,对自己要求很高,向《红楼梦》看齐。

1986年,姜昆去他家串门,看到他的《虎口遐想》,觉得有意思,让他改成了相声,上了春晚。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梁左成了我国最牛的相声创作者。但他主要抱负还是在小说上。电视剧也行,就当练手吧。到西山后,梁左先把人物设定给改了。女儿改成儿媳妇,女婿改成大儿子,增加二儿子和小女儿。

明白人都知道。这不就是梁左家里的配置么?他爸范荣康,这是地下工作时期的假名,后来再没改过。他是大儿子,二儿子是梁天,三女儿是又一个北大中文系的梁欢。于是乎,剧里面,老干部贾敬贤,一直叫傅明,二儿子贾志新,直接为梁天量身定制。这么改的一大优势,是充分发挥京味文学特长,把北京话用到极致。之前那个倒插门南方女婿的设定,怎么写怎么别扭。

「文老师这派头您看像谁」

据英壮回忆,当时他们住西山文革期间关押某走资派的地方,梁左单独要了一间房,很快进入状态。由于谁也不知道情景喜剧该怎么写,梁左把自己的两篇小说《捕鼠记》和《侦破爱情》拿出来,改成了剧本。梁左这一来,效率哗哗就上去了。英达、英壮住隔壁,两人主要负责出梗概、出梁子,写得差不多了,再拿给梁左润色、加包袱。梁左自然而然成了文学统筹。

有了主心骨,英壮任督二脉也通了。他讲故事能力不弱,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手拉手》就是他构思的。他和英达翻杂志时,看见一个人说自己能把水变油,一听就是胡扯。哥俩就决定写一集,埋汰一下这人。英壮又想到家对面信访办老太太给他讲的笑料,两个点子结合起来,塑造出了“二混子”季春生。

写的时候,英壮就想好要让葛优来演,说你无论任何要把葛给找来。

那一集叫《不速之客》,多年后随着葛大爷的表情包走红,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英达觉得这集最可乐,所以带着它去找了人艺的演员,朱旭。

朱旭老爷子是英达心目中演傅明的最佳人选。朱旭看了剧本,很喜欢,但最后档期没调过来,老爷子演《心香》去了。随后,英若诚向英达推荐了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副院长,文兴宇。也是之前《爱你没商量》的表演指导。因为自身条件,文老师演戏机会不多,早早当了话剧院的导演,搞过一些先锋戏。

定下他演傅明后,他找了好久感觉。“文氏腔”也是边演边摸索出来的。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有几集,文老师没用那种腔调念词儿。因为那是最早拍的。此外,当时文兴宇才50来岁,比傅明小多了。退休老干部的状态,纯粹是演出来的。后来有人问英达谁演得最好,英达总说是文兴宇。

宋丹丹演和平,梁天演贾志新,这是一早就定好了的。梁天在家里,也是个特殊存在。他爸、妈、哥、妹,全是文化人,大才,就他从小不爱学习,老跟胡同串子一起玩,沾染了一身市井气。偏偏当兵回来后,他又醉心演戏。这些前传,我在那篇「反动电影」里面讲过,在此不再赘述。估计梁左也是想推他一把,贾志新身上很多臭毛病,都是特意为他设计的。

果然,这成了梁天演的一系列混混角色里的集大成之作。

「可以说是梁天的巅峰了」

然后是贾志国。英达也早想好了,人艺的,演过《哗变》的杨立新。这话剧是英若诚介绍到国内的,杨立新在里面演一个精神病大夫,为此还专门去安定医院体验过生活。英达塞给他剧本时,他很不自信,听说是喜剧,自己没演过啊。英达说我看过《哗变》,相信你能行。杨立新回家,晚上躺床上看剧本,看得嘎嘎直乐,停不下来。他老婆烦死了,给他撵到了卫生间里。

杨立新在卫生间笑了大半天,欣然成为了贾志国。为了塑造好这个有点呆板又有点小心思的知识分子,他特意给自己搞了一副大黑框眼镜。这眼镜一戴上,人物立马就对了,跟梁天那小眯缝眼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了找贾圆圆,剧组着实花了点功夫。跑遍了北京各大少年宫后,选了三个小女孩儿,试《女儿要远航》那集。本没想去东城区,是英达小时候在那儿混过,就说去瞅一眼。然后才遇到了关凌。关凌人小鬼大,见英达时握手说,我看过你演的《爱你没商量》,演得还行。关凌7岁就在少年宫学表演,上过不少杂志封面,还在《蓝风筝》里露过脸。那句话给英达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了,还有一个小女儿,贾小凡。这也是一早想好了的,当时挺有名的赵明明。她那时还是英家未过门的媳妇。要娶她那人,就是英宁。

最后是小保姆张凤姑。演她的是童星沈畅,头一年,沈畅演《女大学生之死》分外出彩,被保送到南开大学。她也是一边读书,一边演戏的。

贾府这一大家子人,就这么凑齐了。

「多年后,和平也成了表情包」

03.

剧本、演员有了,还需要几个关键幕后。首先就是那景儿,这一大家人的活动,都落实在这景里,还得打破第四面墙。听上去像话剧,又不是话剧。

景要逼真,要亲切,要有足够的说服力。

为此,英达专门找到了空政话剧团的戴延年。戴老师给名剧《皇城根儿》做过美术设计。为了布置贾家,从旧货市场淘了一堆老物件,准确还原了一个老干部家庭的模样。客厅里不少摆件,都是那个年代许多家庭常用的,使观众一看就觉得像自己家。有的细节,又做得很细。

比如家里那张地图,上面很多划线,表明那是老傅当年行军打仗走过的地方。挂在客厅里那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戴老师专门找书法家王秉新写的。志国跟和平那张结婚照,是他亲手制作的。上面印有“大北照相馆”的字样和拍照时间,是戴延年一笔一划描出来的。只有老傅卧室里那张夫妻合影是现成的,那是文兴宇老师和他爱人张克境的合照。

室内的景有了,还得找室外。这个任务,落到了摄像师王小京的身上。王老师也不是一般人,他有个很有名的爸爸,拍《红楼梦》的王扶林。王小京跟英达是同学,毕业后当助教,干半年就离职,自学摄像混进了影视圈。

为了找贾家的外景,他跑遍了铁道部、财政部、广电部的宿舍楼,最后定下了国务院的宿舍做了外景。为配合剧情变化,王小京要在不同天气、不同时段取景。有时拍夜景,还得上楼麻烦一下住户,让他们配合开个灯。

多年后,不少观众考证出贾家的所在地,跑到那里去打卡。

「注意墙上的照片」

为了播出时更具感染力,英达还特意找到了之前在《围城》剧组认识的作曲,关峡。关峡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给著名儿童剧《小龙人》写过音乐,80后们的回忆《我是一只小青龙》,就是他给谱曲的。跟英达交流后,写出《会飞的心》、《你是我的家》两首主题曲。关峡还特意找了个大腕来填词。

谁呢?甲丁。

当年第二届百大歌星联唱,王菲她妈就是找他给王菲加塞上台的。

景儿有了,声儿也有了。还缺什么?客串。

要说起《我爱我家》的客串名单,那可是一大群牛逼闪闪的人物。从老艺术家到当红小生,从当年的顶流到日后的戏骨,全都收录其中。详情下文再说。这里只说找的第一个人。那是贾小凡扮演者赵明明从《京都纪事》剧组拉来的刘威。彼时,赵明明两个剧组跨戏。一个电话,刘威就来了。

刘威老师当初已经演完了《唐明皇》。这剧是1993年在央视播的。到了《我爱我家》里面,他成了贾小凡的大学老师。

对了,剧组里负责找客串演员的,是副导演林丛。在《爱你没商量》剧组,林丛就是导演助理。她也不是一般人,人艺大导演林兆华的女儿。

多年以后,她还拍出了另一部现象级情景喜剧,《家有儿女》。

「林丛演的花痴女」

04.

1993年7月7日,《我爱我家》正式开机。那天是英达的生日。

最先拍的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主要是剧本最成熟,改编自梁左小说。另外文兴宇很久没演戏了,需要找点感觉。就先让杨立新、宋丹丹这两位成熟的演员多演,拍他俩戏份多的。结果杨立新也有点不适应。虽然有观众,像话剧。但还得照顾摄像机,走位不能乱来。梁左的剧本,台词量又巨大,一集居然多达五六千字,啪啪啪讲个不停。脑子、嘴巴、腿,都要动。

那集定下的客串是刘威,人家都来了,所以也得先拍。打那时起,剧组制定了拍摄进度。一天时间排练,一天时间录备播带,一天时间带着观众实拍。随着慢慢磨合,熟悉了梁左抖包袱的节奏,几位主演在一起,越来越像一家人。

看过《我爱我家》的观众,想必对拍摄花絮记忆犹新。通过那些片段,能看出这是一个多么欢乐的剧组。英壮回忆说,对那时最深的印象,就是亲密,没什么腕儿不腕儿的,拍的时候乐,拍完了大家也老爱互相开玩笑。

宋丹丹经常在剧组说的段子是:

“你说我们做女演员的容易吗?白天在剧组演戏,晚上还得陪导演睡觉。”

全剧120集拍摄,出过不少有意思的事。比如沈畅演的小保姆,那一口方言,其实是英达的发明。最早沈畅找了个重庆人学四川话,一上台,说词儿,观众都不乐。搞得沈畅压力极大。后来有人跟英达反应,根本听不懂。英达这才自己发明了一种大家能听明白的“英式四川话”。

「左边这位,认识吗?」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圆圆和保姆,越到后面越胖。这都是梁天拉下来的赞助给闹的。他拉来的是八喜冰淇淋,不给钱,只赞助冰淇淋。这在当时是高档货,但剧组大人很少吃,都送给关凌、沈畅了。四十集吃下来,不胖才怪。后来关凌还埋怨,本来我瘦得跟林黛玉似的,一胖再没回去过。

八喜冰淇淋的广告植入,出现在了“燕红咖啡厅”的冰柜上。演燕红那会儿,蔡明已是一线大咖。英达怕请不来,就让她和谢园来当观众,看的是哪一集呢?就是二混子季春生,给蔡明看得笑死了,当场表示必须来演一个。

谢园是梁天铁瓷,自然要支持,演了《双鬼拍门》里的宝财哥。

为了喜剧效果,谢园专门为自己设计了一口蹩脚的陕西方言。

多年后在网络上掀起表情包热潮的葛优,那是英达和梁天亲自去堵的门。当时葛优正在演《活着》,没档期。听说他中途回京,哥俩老早就蹲守门口,无论如何要他演二混子。葛优没法拒绝,因为英达于他有“恩”。

1989年,俩人一起拍《黄河谣》,英达是副导演,葛优演土匪,住一个房间,成了特别交心的朋友。葛优还教英达喝酒呢。次年,黄蜀芹拍《围城》,英达被介绍进去演赵辛楣,赶忙把葛优介绍进组,演了李梅亭。关于《围城》这部剧的往事,我之前也写过,想看的直接戳「围城幕后的故事」。

事实证明,二混子非葛优莫属。日后无数表情包,也足以证明葛大爷的实力。

除了《不速之客》里“伸手不见六指的夜晚”,被无数家迷津津乐道的,还有和平她妈那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呣们呣们呣们!”。这是整部剧最经典的台词之一。扮演和平她妈的,是《渴望》里演刘慧芳母亲的韩影。被请到剧组后,韩老师看完梁左的剧本,头都大了,背得觉都睡不着。拍到第三天,实在坚持不下去,吃了两片安眠药,这才奉献了一次精彩演出。

写剧本时,并没考虑好让韩影来演。剧中,韩老师对宋丹丹说,要看《渴望》,宋丹丹说,全是《爱你没商量》。这纯属现场砸挂,现加的包袱。

「韩影老师,绝了」

《我爱我家》有诸多精彩,也有不小的遗憾。贾圆圆《心中的明星》那集,本来是可以请张国荣到现场的,最终没去成。据英达说,他拍《霸王别姬》时,就跟张国荣谈好了,说几月几号在北京,一定要来。英达怕张国荣到时候来不了,弄了个备用方案,找李耕演了张的经纪人。

拍的那几天,果然没联系上。宋丹丹抽空出去走穴去了。等老婆走了,英达才想起张国荣要参加“英皇金融杯”歌手比赛,做评委。晚上跑去保利大厦,人在。问能不能去,张说可以,就今晚。可宋丹丹回不来。就这么错过了。

不过那次比赛,出了个歌手戴娆,被英达借去,唱了主题曲。

从张国荣那边捞走个女歌手,英达也给张国荣帮了一回忙。

《霸王别姬》里,给程蝶衣配音的人,就是他给推荐过去的杨立新。

05.

《我爱我家》最早只准备拍四十集。四十集拍完,英达已做好了“牺牲”准备。他以为这剧能播就不错了,不指望大火,算是给后来人趟条路吧。样片拿给央视和北京台。央视审完,觉得不能播。北京见状,也就撤了。最后凤凰卫视中文台首播,内地呢,首播卖给河北经济台一个地方台。

据说北京台曾尝试播过6集,很快收到群众反对意见,又给撤了,没敢继续往下放。那阵儿王朔还牵头做一个评选活动,《我爱我家》竟被选为“最差电视剧”,连带宋丹丹被评为“最差演员”。简直离谱。

可这剧在河北地方台和凤凰卫视,观众们看得都乐疯了。

还是首都人民政治觉悟高啊。

凤凰卫视喜欢,支持英达。投资人也觉得不拍可惜了,继续加钱。就这么着,才有了后来的八十集。然而,沈畅不能再请假了,得去读大学。梁天呢,赶着市场热创业,拉上谢园、葛优,组建了好来西影视公司。两个主角走了,剧情上,只能让他们下海南。现实里,再找演员来填补。

演小凡的赵明明之所以走,是觉得这路戏跟自己不适合。

「不知是谁心里的白月光」

演第二个小保姆的李蕴桥,是林丛的爱人推荐的。李蕴桥在黑龙江台做过儿童节目主持人,经人介绍去演《梅花三弄》,认识了导演郭伟军。这郭伟军,就是林丛的爱人。进组之后,为了让自己变得土里土气,李蕴桥一天吃六顿饭,化妆越化越丑,还“牺牲”了两条大辫子。

小保姆好解决,直接换就行。麻烦是贾志新,这个角色特点太强,又是给梁天量身定制的。为了顶他的坑,剧组只好设定了贾凡凡的男友孟昭阳,把他写得跟贾志新一样不着四六。这个角色,英达本来找的许亚军,也就是日后《人民的名义》里祁同伟的扮演者。许有私事,来不了。思来想去,英达让张永强顶上。此君也是人艺的,跟宋丹丹合作过《上帝的宠儿》。

事后证明,孟昭阳这个角色,是无奈为之,成了剧中最不讨好的一个人。后来英达说,这跟张永强表演无关,主要还是人物设计上只能那样了。

要我说,主要是梁天演贾志新演得太好、太深入人心,换谁来都不行。

俩演员选好后,英壮后八十集做了制片主任,为缓解梁左的压力,剧组到处招编剧、找梁子。一个故事梗概,给100元,初稿过关给200,定稿再给200。这一招,真招来一群有才华的年轻人。其中两个,日后还成了行业大咖。

一个是当年还在中戏读书的束焕,一个是在北京财会学校做老师的张越。

束焕写的那集是《大侦探》,拿了500元全酬。他从梁左身上偷学了些喜剧创作的手法,继续读书去了。张越则成了剧组常驻。做老师期间,张越就给《综艺大观》写小品了。她有个同学在《我爱我家》剧组工作,把她介绍过去。张越是王朔的铁杆读者,一进剧组,立马进入状态。她写剧本速度之快,吓英达一大跳。一集五六千字的剧本,一晚上就能完成。

后来英达还说呢,中国虽然多了一个女主持人,却少了一个喜剧编剧。

「梁左在剧中的客串」

除了他们,跟石林合作为赵丽蓉写《英雄母亲的一天》的臧里,也写过几集。北大中文系的小妹梁欢,则直接被大哥拎进队伍,成了常驻之一。

队伍扩充了,但想必许多观众能感受到,后八十集的故事质量,比起前四十集还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一方面,是因为前四十集主要靠梁左亲力亲为,后面他做统筹、润色,没办法照顾那么多;另一方面,梁左前四十集把自己榨干了,攒了多少年的包袱都掏进去了,自己也很难超越。

后来人们都说,《我爱我家》的经典,梁左至少占了一半功劳。其实这事儿往大了说,是英达对编剧的重视。他知道这剧要做成,不在剧本上死磕,是弄不出任何动静的。当年在剧组,除允诺英壮的钱给的最多,帮他缓解经济困难,剩下最多的钱,是梁左拿的。梁左的钱,是演员片酬的三倍。而像外招编剧,全酬一集500元,这在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现在有几个剧组,舍得给编剧花这么多钱啊。

06.

《我爱我家》的经典,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也不能全记在梁左头上。在剧本极度优秀的基础上,演员们也奉献了极为优秀的表演。文兴宇模拟老干部们的拿腔作调,宋丹丹演和平时的那份小市民气,梁天集大成式的社会青年演绎,关凌恰到好处的人小鬼大等等等等……每个演员都没辜负梁左的那支笔。

不光是主演,那些客串角色,哪一个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这多亏了英达四通八达的人脉,让《我爱我家》成了我国电视剧历史上客串阵容最牛逼的剧,没有之一。1993年,《电影艺术》开展关于“明星制”的研讨,发起主办“首届十大影视明星”的评选,当选者分别是:

巩俐、吕丽萍、刘晓庆、李羚、申军谊、陈道明、张丰毅、姜文、葛优、李雪健。

英达很自豪地说:六大男星,我这儿来了仨,外加一个当红小生,王志文。

「当时人家可是大众偶像」

确实,除了前文提到的刘威、韩影,《我家》里每集前去助阵的,几乎都是当时或日后影视圈的大熟脸儿,不是一线大咖就是老人民艺术家。

倒卖盘条那集里,出现过年轻的句号。跟小保姆谈恋爱炸油条的那位,是还在人艺的郭冬临。出现过好几次的警察,是警察专业户刘斌,姜文的同学。老傅同志遭遇连环车祸那集,撞人肇事者之一,是还没那么胖的刘金山。《奖券的诱惑》里的报社主任,是后来经常演黑帮老大的王奎荣。

张国荣的经纪人扮演者李耕,之前是《顽主》里的作家宝康。和平单位的工会主席,那是李诚儒演的。贾志新的著名发小胡三儿,是刚分配到人艺不久的何冰同学。还有为赶走孟昭阳给介绍的女朋友,那是空政的牛莉。

其中几个年轻演员,当年还没那么有名,都被英达给挑中了。

名演员,李雪健、葛优这不用说了。王志文、江珊刚靠《过把瘾》走红,英达就预定了两人同时出场,在张越创作的《生活之友》里面露面。姜文的戏,更是先斩后奏,人物一早就设计好了。当时工作人员还问英达,姜文这么大腕儿,他不来怎么办?英达当场来了句,他敢!

英达给姜文打电话,说你到时候得来。姜文那阵儿拍《阳灿》,等了半天没动静。英达自己忙忘了。还是姜文给他打电话,问你那戏还拍吗?说完,带着姜武、夏雨、《阳灿》的制片主任二勇杀到了《我家》剧组。

「不愧是英达的发小」

老艺术家方面,于大妈是人艺的金雅琴,80岁时还拿了东京电影节影后。郑燕红她爸郑千里,也是人艺表演艺术家,在《编辑部的故事》里演刘书友的张瞳。郑千里这个名字很有意思。英达他爷爷,就叫英千里。

剧中最大客串咖,演胡学范的,是英达他爸,文化部副副部长英若诚。全剧第一集《发挥余热》里,老傅要装太阳能热水器,原型就是英老爷子。老爷子年纪虽然大了,还是很爱玩,不但爱买新物件,还组装过摩托车。关于英家的故事,之前也写过,想看的直接戳「英家五代人的光辉事迹」。

另外,有人不是露脸的客串,是被英达、梁左变成台词包袱,抖了进去。

《失落的记忆》里,志国把屋子恢复成70年代原貌,说花了一万块钱,是找一个叫“戴延年”的老师傅给打的八折。买金刚砂手纸那集,志新说,小凡的同学“沈旭佳”,30块钱买了张奖券,得了个热得快。

这沈旭佳是谁呢?就是王朔当时的老婆。

也别说这了,《我爱我家》最后两集,狠起来连自己都打。

和平怎么说梁左来着?

“我知道这人,写不出什么好相声,不是掉老虎洞里了,就是什么关电梯里了,要不就天安门改农贸市场了,还没抓起来了呢这人?”

07.

多年以后,《我爱我家》俨然成为读取中国时代记忆的一道密匙。国剧历史上,很少能有一部剧这样被不断重提,被不断挖掘。甚至成为某些观众之间的交流暗号。更没有哪部剧像它这样,被定性为对整个时代的包罗万象。

对普遍观众而言,《我爱我家》令他们难以忘怀的,是那逼真、亲切的独属于上世纪90年代的家庭气氛,那段一家人晚上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光阴。那些熟悉的摆件、家具,让许多人日后重温《我爱我家》时都很感动。

虽然不是每个家庭都像贾家一样说话,开那种没大没小的玩笑,但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氛围,永远储存在了一幕幕欢笑中。

1993年是个承上启下的年份。旧时代的革命话语早已一去不返,头一年的市场经济叙事尘埃落定。那时,中国发生着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首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迁渗透到了每个家庭里。于是乎,90年代那些大大小小的热点,层出不穷的社会现象,成了贾家的笑料日常。

「再没有这样一家人了」

和平他妈问老傅报纸上的事,会问到柬埔寨大选、京九铁路开通,还有巩俐和张艺谋的恋情。贾志新到处搞经济活动,整天想靠生意发财,挂着几家公司总经理的虚职,成了那时期“92下海潮”的缩影。贾小凡的大学研究课题里,有“吸毒贩毒、卖淫嫖娼、性变态、同性恋、少年犯、小蜜傍大款…”等等议题,说明那时的社会与之前是多么不同。傅明满嘴的“反攻倒算”、“又红又专”,又总会让观众们记起我们是从一个怎样的年代走来的。

90年代的诸多现象,构成了《我爱我家》的故事血肉。双轨制下的倒买倒卖、走火入魔的气功群体、无良商家的促销手段、进城务工的小保姆、四处流窜的二混子、知青残留的时代悲歌、追星路上的无奈坎坷…老干部有老干部的忧愁,新青年有新青年的苦涩。在一个新旧时代的交接中,热闹轮番上演。

在日常笑料的冰山下,藏着的是从傅明到贾圆圆三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人生际遇。

和平假死时,大家给她写了一副挽联,叫“为有牺牲多壮志,你用真情换此生”。这是关乎整部剧时代背景的书写。前半句是毛主席的诗词,是一个革命时代、政治时代最令人激动的话语;后半句是《潇洒走一回》的流行歌歌词,而《潇洒》这首歌,曾被视为“92下海”的BGM。

一个那么复杂的、泥沙俱下的年代,愣是让这么两句话给解构了。

当然,更多的无处不在的解构,密布在梁左那独领风骚的台词里。他笔下的这些人,无论男女老少,张口就是一连串的人生道理、局势分析。这些话夹杂着毛语录的妙用、流行歌词的错位、政治口号的降维,广告词儿的机灵。每个人物一开口,就把他的身份、所处的地位以及周边环境对他的影响写活了。透过台词,也能看出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被历史转折给渗透的。

「62年要的饭…」

所以,后来,这些词儿也成为了无数观众乐于考古的理由。甚至因此衍生出一些“秘不可说”的段子和猜测,以及梁左的“别有用心”。

比如第一集老干部傅明本该退了,但不愿退。比如《捕鼠记》里面给公老鼠屁股缝上,让它发疯把自家人咬死。对其中隐喻,大家认为深不可测。而像什么“你爷爷一失误,我爷爷就要饭”,更是成为了心领神会的相视一笑。

不过,这些就不展开说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我爱我家》结尾字幕上,有一家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它的理事长,名叫王光英。

他是英达请来的顾问。拍摄期间,王光英还去剧组看过。

有这棵大树在,他们才敢撒欢儿啊。

08.

时至今日,这都多少年了,除了那些暗藏在台词间的时代隐喻,那些让人一听就笑的、只有从那个年代走来的国人才能明白的俏皮话,《我爱我家》里,还有好多的细节不断被挖掘、打捞。有人专门扒了一篇《傅明前史》,有博主专门写过《我爱我家穿搭图鉴》,还有音乐公号把剧中人引用过的流行歌词翻出来,列出了一篇篇歌单。

一部剧能做到这种程度,罕见。

可惜的是,我们再也没能等来第二部。

情景喜剧最大的优势在于,当你构筑了“贾家”这样一个家庭后,每一集故事,可以把人生悲欢、社会热点、时代话题从个体、家庭、社群、社会不同的层面塞进去,让它变成一个窥视小到个人焦虑大到时代变迁的窗口。

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个体数十年的命运,都被编织、浓缩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我爱我家》之所以难以超越,正是因为它近乎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

换句话说,如果一部《我爱我家》拍得足够长,它完全可以成为一部反映社会数十年变化的民间史。或者,若有后来者接过这笔文脉,能继承《我爱我家》的优秀基因,也能留下一段段历史切面。当年英达做这部剧时,想的是做个先驱,给后来人打个样,牺牲也无所谓,至少后人有模版了。

如果后人能沿着同样的路走下去,岂不美事?

只是没想到,这一做,却做成了巅峰。

对于1993年的中国电影,人们老爱引用芦苇那句话。看来它也适合情景喜剧。

即便日后梁左、英达一起努力,也没能再将其超越。

这或许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还是应了英达接受《新周刊》采访时说的那句话:

“《我爱我家》只会出现在九十年代,也只能出现在九十年代。”

「人世沧桑,时代流转」

要我说,这其实更像英达讲给姜文的一个段子。

《我爱我家》定下后八十集拍摄时,英达去空政话剧团找戴延年签合同。话剧团在灯市东口附近,英达幼年就是在那片长大的。那时候,丁字路口老有一个弱智青年,学生们路过,喊一声“古伦木”,这弱智青年就回一句“欧巴”。老人们都知道,这两句词,是《奇袭》里的接头暗号。

那天路过,英达又看见那傻子,就喊了句古伦木。

结果对方回了一句:傻叉!

电影《阳灿》的最后,骂完“傻叉”的弱智青年消失在车窗外。

马小军和儿时的玩伴站在敞篷车里大笑,身后是一个早已变幻的时代。

大风呼啸而过,吹乱了人们的头发。

「全文完,下次再会」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我爱·我家》,郑猛

[2]《我和我的九十年代》,新周刊

[3]《「我爱我家」二十年再聚首》,中国文艺

[4]《解谜时代的道具》,三联生活周刊

[5]《历史进程中的「我爱我家」》,首席人物观

[6]《「我爱我家」主创重聚》,北京文艺频道

张国荣已离开20年,现在有了叫他叔叔的粉丝

春去秋来二十载,无数事情发生,很多的人走过,留下一些痕迹又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一个人、一件事,被时代和千千万万的人记住的奢侈,需要多少理由?他先锋绚丽的造型,他娓娓道来的歌声,他个性十足的舞姿,他塑造的百转千回的角色,他天真治愈的笑容,以及那些吹不散的忧郁和哀愁,关于他的种种,总是让人难以忘怀。2023年的4月1日,是张国荣逝世二十周年,“风继续吹,不忍远离”。

“继续宠爱·张国荣纪念展”海报

张国荣是代表曾经香港黄金时代的三栖艺人,2005年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他身上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气质,很容易会带观众进入他的世界。他的舞蹈热力四射,演唱充满激情,舞台是属于张国荣的。

张国荣曾经说过他很渴望被爱,也愿意分享爱,一句关心、一句鼓励,他都会很记得。他离开了二十年,却似乎从来没有淡出媒介。去年张国荣《热·情》演唱会修复版视频在线上播放,1700多万人次的观看,证明了这个时代依然对他保有热情;今年3月29日,为纪念张国荣逝世20周年,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继续宠爱·张国荣纪念展”,展览透过其经典舞台服饰、旧照片、唱片、影视作品、歌影视奖项及私人珍藏等,展示及回顾他在音乐、电影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其对流行文化的影响。对于全球“荣迷”,这都是一件心心念念的大事。

1995年,第十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追》奖座,由唐鹤德先生提供。此为“继续宠爱・张国荣纪念展”展品图,源自香港文化博物馆官网。

对于一群人来说,张国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存在,他们痛心于他的失望和苦痛,也能长久地从对他的爱和怀念中汲取力量和安慰。

关于张国荣的传说很多,关于“荣迷”群体的故事也从不新鲜。神奇的是,一个已经离开了20年的人,了解和喜欢上他的人数量仍在持续增加。相较于追忆往昔的第一代“哥迷”(主要是70后、80后),在2003年后喜欢上张国荣的粉丝,被称作“后荣迷”,他们把张国荣称为叔叔,“后荣迷”也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下这个群体的生力军。

这个人群的成长经历中,张国荣并未真实地以肉身与他们同在过,“喜欢上这个人的时候,他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是这个群体共同的遗憾。

纪念张国荣离开二十周年之际,澎湃新闻采访了三位00后荣迷,他们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有的今年刚刚考上大学,有的即将从名校毕业。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理智而热烈地追逐着“偶像”,也追随着那些光环和领悟,让自己成为了更好的样子。通过采访,我们也试图探究,对于那些未曾与他“相遇”的年轻人,在信息如此发达、选择如此多样的成长中,为什么依然会选择成为一名张国荣的粉丝。

1983年,《风继续吹》卡式录音带,由吴贵龙先生提供。此为“继续宠爱・张国荣纪念展”展品图,源自香港文化博物馆官网。

赵港生 2004年出生

和爸爸一起粉张国荣,妈妈会“吃醋”

我是来自福建省泉州的04后荣迷赵港生,现在是一名在读的学生。我的昵称“赵港生”,是张国荣饰演的角色中比较小众的一个,算是我在无意间发现的,出自徐克导演的《金玉满堂》。

赵港生的形象和我本人在性格上比较贴近,我也蛮中意这种酷酷的、痞痞的男生。我尤其偏爱他身上有一种反差萌——本来是一个黑帮老大,却撇开生意去做一个厨师。这是在我眼中属于我自己的角色。

《金玉满堂》剧照,张国荣 饰 赵港生

从小我就有和爸爸一起观影的习惯,我们喜欢一起看发哥或者星爷的作品。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偶然发现一个词条“张国荣影视大全”,就点开搜罗了一下。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倩女幽魂》特别的片名和精美的封面。伴随片头响起的电影同名主题曲《倩女幽魂》的动人旋律进入影片,男主角宁采臣呆萌登场,我立刻就被他吸引住了。

《倩女幽魂》海报

在和爸爸的观影过程中,我们开始聊起了关于张叔叔的话题。因为宁采臣这个角色容貌俊俏,很符合我的审美。我就向他问起这位演员是哪一位明星,他还出演过什么角色?爸爸跟我讲,很可惜,他是一位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明星了,现在已经去世。

那天我们聊了很多,我问起张叔叔的生活和其他作品,爸爸有讲到他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歌手。

自从有了共同的偶像以后,我们父女二人在做事方面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向导。因为这样的吸引力法则,我跟爸爸的关系被瞬间拉拢了,变得融洽了很多。在青春期叛逆的时候,我有很多时候都不愿意跟爸爸讲话,但是只要一提到张国荣,我们两个的话就滔滔不绝,怎么也说不尽。直到现在我上了大学也一样。有时偶然听到他的歌,刷到相关的视频,或是一些比较珍贵的影视资料,我们就会在一起分享。

很有趣的是,因为我妈妈的偶像是刘德华,她偶尔会跟我们俩并不那么融洽,我们一家人会为了各自的偶像“争风吃醋”。妈妈会说:“既然你们都那么喜欢张国荣,那为什么不能大家一起喜欢一下刘德华,这样我们一家就都是同担(注:喜欢同一个偶像的粉丝们)了!”偶尔听到张国荣的歌,她又说:“唱得真好,那我也要喜欢他了。”

人生不如意的事,有十之八九。青春期里的苦恼还蛮多的。烦恼时,我就会想单独找一个安静的空间,听听张叔叔的歌,看看他的电影。想着如果这个时候,张叔叔他在我的身边,他能给予我怎样的帮助,会跟我说些什么样的话。

以前我总会想起他讲过的一句话,人生就好像到游乐场玩摩天轮、过山车,去到一个低点的时候,一定就会顺势上到一个最高点,每个人都有不开心的时候,去到尽的时候,就一定会去到一个更加好的阶段。所以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调息自己。

在我心目中,张国荣是一位认真温柔且充满热情的人。我非常愿意和大家分享我对他的喜欢,如果有人愿意听的话,我就会跟人家唠很多;不感兴趣的话,我还是会按捺不住心中的热情,向对方提上几句。因为我真的会在这方面对自己很骄傲——能够在现在这样浮躁的年代,喜欢上一位这么棒的人。

如今还有非常多像我一样的荣迷,我在这个群体中待的时间比较久,发现荣迷群体的年龄跨度真是非常大。有些姐姐可能都已经60多岁,有了自己的儿子女儿,甚至是孙子孙女了。也有些年龄比较小,只有13岁左右。我们平时会在自己组建的粉丝群里沟通,分享一下制作的表情包,听听他的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荣迷各自的最新动向,甚至会一起唱唱他的歌,看看他的影视作品。

大家相处是非常融洽的,我们都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继续延续着对他的爱意和对他的思念,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让他依然活在很多人的心目中。

张国荣版程蝶衣,与2004年的荣迷赵港生扮演的程蝶衣。赵港生供图

从前的荣迷,也许只是纯粹喜欢听听他的歌,了解一下他的故事。从2018年开始,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张国荣热潮。大家会说张国荣说过的话,用他的照片做头像,他们做这些事情,就会觉得很有格调。一些网友可能会指责别人说,“你就只是跟风喜欢他一段时间,你只是喜欢他带给你所谓的格调”。但我并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觉得喜欢一个人,不一定要了解他的全部,无论是放在心里的喜欢,还是表达出来的喜欢都很好,也不一定非要看过他所有的影片,听过他所有的歌曲。只要是在无助的时候,看见他的照片,听到他的歌时就能获得力量,就已经很棒了。

在我的观察里,荣迷群体现在越来越年轻,实际上反映出张国荣当年的表演和作品始终没有过时,他的人格魅力也足够吸引这么大的一个群体来关注他。而且张叔叔一向强调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是永恒的,他也真正地做到了他想做到的,带给我们这么多的优秀作品,不断吸引更多荣迷继续宠爱!

从喜欢张叔叔到现在,我一直在上学。最多在假期时参加一下粉丝自发组织的线下观影活动,和朋友们一起到家里面看影片。

香港之于我,因为有张国荣的存在,成了一个特殊的情结。香港就是我这一辈子一定要去的地方,我一定要去看他看过的风景,吹他吹过的风,去了解一下他所做过的事情,听一听大家口中的他。

为了准备参加二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我攒了足够的资金,同时也攒满了全部的思念,攒满了勇气,就差到达那个梦寐以求的张国荣存在过的地方。今年我上了大学,终于有了相对自由的时间,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一定要去参加这次活动。而且开票那天,我竟然顺利成功抢到票了!

我认识的一位荣迷姐姐,因为没抢到票,她遗憾不已,而我因为有重要的比赛,暂时也挑不出时间去远赴这场约,痛定思痛,我就把这张票送给她。

本来我想带上我的好朋友一起去,想着之后可能还有机会收两连座的票。结果这个过程中又被人骗,也被黄牛赚去了一部分钱。心里其实挺伤心的,等了五年的活动,还有这些人在乱插一脚。导致很多人都没办法去赶赴这一场约,让这个事情成为大家心里的一个遗憾。好在群里很多没抢到票的荣迷们一起相互安慰开解,说如果没有去成这次活动,也不要紧的。大家可以去香港随便逛一逛,追寻哥哥的足迹,还有一些其他的演出和展览可以参加。慢慢我就释怀了,觉得没去那也没关系。我把我的票送给了别人,的确能帮助到别人去实现和我一样的梦想。

就算不能赶上这次纪念活动,今年我也一定会去一次香港,现在计划在9月12日他生日的时候赶赴香港。当然,这一次我也有拜托朋友带上我亲手折的千纸鹤去参加献花活动,所以也没那么遗憾了。

2023年3月30日,香港文化博物馆,继续宠爱·张国荣纪念展举办。张国荣生前的舞台服装、照片、影片和音乐专辑等60多件物品亮相。视觉中国 图

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的荣迷平台,做张国荣纪念的公众号,继续为大家做一些宣传和服务。我也想自己做一位up主,剪辑一些他的作品和采访片段,分享给更多人,让大家能够看到。

我心目中“神”一样的张国荣,也许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吹捧,而在我看来,张国荣的确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他在任何的事情上都近乎做到极致。现在的一些艺人确实同他有一段距离,也需要一段进步空间。但确实时势造英雄,是从前那个年代和环境造就了这样一位巨星,而曾经的娱乐环境已经变化,今天我们对艺人的评判标准也已不同。

通过了解张叔叔,我们部分荣迷群体才会关心关注到性少数和抑郁症群体。张国荣在这方面带给我的影响是蛮深刻的,因为有了他的先例,我们在对待这样的群体时不会抱有异样的眼光。从前抑郁症是一个敏感小众的话题,人们对抑郁症倾向于一口咬定它就是坏的,人就会疯掉之类的,而现在看来的话,这种观点是不合适的。我现在也在学校和社区里做一些科普,正确宣传抑郁症相关知识,让人们可以关注到。

可以说,张叔叔对我的整个人生观、道德观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艺术方面,也由于我了解他的歌和电影作品,我自己会分辨判断,怎样的作品是好的作品,怎样的作品是用心的作品,是能广为流传的作品。于是,看待现在的一些口水歌,我就会保持理性地欣赏,并不做多评判。

伴随我不断长大,思考的程度也越来越深。慢慢地就会发现,和小时候的喜欢相比,他的思想、行为作风以及品行,都已成为一个非常的正确的引导,这就会一点点将他捧上了所谓的“神坛”。对我而言,他就是我的一个精神符号。因为这样的热爱存在,我在做事情方面也希望尽力做到精益求精。

我在想,如果他还依旧在世的话,我相信他应该会逐渐了解学习更多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他也会做好自己本身应该做的事情,持续为观众奉上精彩演出和更好的作品。他可能也会非常乐意参加各种节目去做嘉宾,并且尽他所能提携一些新的人,为娱乐圈再增一抹活力。还有一个就是他应该也能拿出,就是属于自己导演的作品,然后捧起奖杯,洋洋得意地说他做到了。

处在如今一个偶像当道的时代,经常会有太多不同偶像的粉丝群体之间的摩擦发生,通过对比其他艺人和自家偶像,拉踩对方来抬高自己偶像的声誉。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而且他人在进行言语攻击时,作为粉丝很难袖手旁观。受张叔叔的影响,荣迷也是不争不抢的状态,在内部大家的素质蛮高的,不会跟别人的idol比拼,也不会消费别人的偶像。我认为如果你认同他(偶像)的人品,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延续一下他的行为作风。

在今天我能够听几首他的歌,看一下他的电影,我觉得就很快乐啦。因为他自己本身也说过,在当今的社会中,在提到80年代的香港歌星时会有人提到他,他自己就会很满足。

1997年,张国荣在《跨越97》演唱会上穿着红色斗篷及闪石西装,表演《红》等多首歌曲,由唐鹤德先生提供。此为“继续宠爱・张国荣纪念展”展品图,源自香港文化博物馆官网。

安徒生 2001年出生

“我会在有些时候写信给他”

我生长在贵州中部,一个发展得很慢的城市,父母是基层工人,家里很难有所谓的娱乐氛围。我是家里的独子,有四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我大概是家里那个最受保护的孩子。

我的三姐很喜欢张国荣,也喜欢香港娱乐文化。小时候,她会带着我一起看TVB,例如《搜神记》《通灵神探》《义海豪情》。那会儿家里没网络,是在一些卫视上看的,偶尔会插播张国荣的影视作品。父亲虽然很喜欢看很老很老的香港武侠电影,但可能到现在他也叫不上几个香港明星的名字。

2013年的时候,我跟着姐姐看“快男”时,听到华晨宇唱了一首《我》,当下就很喜欢这首歌。三姐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很激动跟我说:“这是哥哥的歌!”我就想,“哥哥?我也没有哥哥啊?”

就这么阴差阳错地知道了这样一个人。

对张国荣的喜欢,应该算是从音乐开始,然后去深入了解和认同这个人,后面开始看他的电影。普通人根本不用去刻意地了解他,光是看百度百科他的介绍,就大概能晓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深入去了解他的故事以后,就感觉他身上的特质,好像能够把人往正面的方向引领。

对我来说,我大概会用“高屋建瓴”去形容他的整体气质,又没有恃才放旷,是很温柔、很美好的一个人。甚至于有时候觉得他太好,是那个时代配不上他。

作品上,我一直很爱一开始吸引我的那首《我》,歌词里写一个特立独行的不被理解的自己,去听他的演绎就像是在述说自己的故事,能听出渴望、无奈、难过,种种情绪都在描绘着这样的一个人:有些与众不同,但是热爱花朵,热爱世界,渴望被人理解。

初中那个时候没手机,信息也没有那么发达,一开始追寻一个人的“痕迹”,主要靠从我姐那“吃安利”。后面又听到了《沉默是金》,他的作品都注入了自己很多的情感,《沉默是金》在告诉我,话语的力量比我们想的大很多,也很像在告诉那些诋毁自己的声音,我不在乎,“笑骂由人洒脱地做人”。

1984年,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十大劲歌金曲奖,《Monica》奖座,由唐鹤德先生提供。此为“继续宠爱・张国荣纪念展”展品图,源自香港文化博物馆官网。

他的声音有讲故事的感觉,每一首歌都在吟唱一个故事,《Monica》是在热烈地宣读自己的情书,《风继续吹》是在给一个朋友静静地讲故事,“你慢慢的说,我慢慢听”;《风再起时》就是在说自己的过去和未来的故事了(我更喜欢他告别演唱会的版本),真正地走进了乐曲里。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是《霸王别姬》和《阿飞正传》。他在表演里展现的能力让我更觉得他不是在演,而是在把每一种自己的可能性演绎出来。虽然他的长相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我还是要说,他绝对是“剧抛脸”——他可以是温婉可人的悲剧角色程蝶衣,也可以是桀骜放浪的阿占,可以是那一只一直在飞的鸟儿阿飞,也可以是家道中落的十二少,更甚就算是《枪王》里的变态杀手在他身上,又有何不可。他就是这样的演员,总能“拿出”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自己,对观众说话。

《霸王别姬》剧照

《阿飞正传》剧照

张国荣对我的青春和成长是很重要的存在。从初中“混着”考上市里数一数二的高中后,感觉自己的优秀就突然“泯然众人”。那时候家里的氛围不是很好,加上一些人际关系上的问题,抑郁症这条黑狗咬上了我,在那个阶段里,他给我的影响是最大的。无论是听《我》《风再起时》 这些有点“惋惜”的曲子,抑或是看《春光乍泄》《霸王别姬》这些电影,还有不停地去看关于他的纪录片,都会有更多的共情,也在某些时候觉得和他产生一些“神交”,就像在和他说话一样,我能够知道他的痛苦,他也能领会我的不安。

了解他越多,越觉得他在艺术上的钻研让他超出了那个时代。 97演唱会的造型是超越时代的探索,就像每一次艺术风格的变迁,改变的人都会被人诟病,只有走出那个时间以后,人们才会理解那种大胆的突破,毕竟梵高死了以后才叫梵高。他是一个天才,时代没有载上他的船,他的陨落是令人惋惜的,但是我的私心还是,他不属于这里,他应该活在天上,像星星一样。

1997年,张国荣于《跨越97》演唱会时穿着的红色高跟鞋,唐鹤德先生提供。此为“继续宠爱・张国荣纪念展”展品图,源自香港文化博物馆官网。

很多人都叫他“哥哥”,我觉得用普通话说哥哥的话,有点“发腻”的感觉,好像用粤语来说会好一点。我更愿意用“他”来称呼。对他应该也算不上追星,不是“粉”一个偶像,是尊敬一位真诚的艺术工作者,也是交了一个很远很远的朋友。

说来有点矫情,我会在有些时候写信给他,就向他说一点自己的近况,或者又听了什么音乐,看了什么电影,想到了什么人。和他说话就像是梳理自己的情绪,并不把他当做一个高高在上的明星,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真正的朋友。

他的待人接物和他的作品一样不断被怀念和提及,几乎整个港圈都受到了他的帮助。很多人提到他的回忆都是温暖的,一起打麻将,拍电影的时候埋西瓜,对剧组里面家暴的人呵斥,帮助素昧平生的人,所有的这些都体现着乐观、真诚。

也是因为有那个阶段,我好像很能理解一点为什么Leslie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说自己有多了解他肯定不现实,但是能够感受到他掉落的时候那种失望、痛苦,也带有一点的解脱。绝望的下落,可能对他这样的一个天才来说,是一个走向光的过程。

对于张国荣,风华绝代这些词很难将他的整个生涯说尽,不过还是要说,我们庆幸有过张国荣,但是对于他的离去,我也会觉得理所当然。

小叮当 2001年出生

“他天生就是艺术家”

我生长于西部山区,经济发展可以说接近停滞的小县城里,父母都是很普通的、为生计奔忙的小老百姓。我的父母是70后,我有时候会想,按理说,他们的青春时代,应该是港乐在辉煌年代进驻内地的最直接受众,但他们似乎并没有太关注这部分的文化。小学以后,我就已经很喜欢听歌,但当时的记忆是——网络歌手三巨头徐良、汪苏泷、许嵩。

第一次听到张国荣,是高中的时候在朋友的歌单里突然出现他的《春夏秋冬》,开启了我对粤语世界新的大门。因为那首歌,我开始了解张国荣,疯狂听他所有的歌。到后面渐渐了解这个人,发现他不仅是一个歌手,还演过那么多作品。

有一次,一位同学突然给我推了一首《侯斯顿之恋》,我没有第一时间听,等到听的时候发现太妙了,后来这成为了张国荣的歌里面我最喜欢的一首。

关于张国荣的电影,虽然一开始看得更多的是王家卫的电影和《霸王别姬》这种最著名的类型,但原来还有《家有喜事》这样的喜剧片,让我发现他是一个可塑性很高的演员,无论演哪个角色都很有代入感。他在当时确实是一个乐坛和影坛的“顶流”,但他其实是一个艺术家,在我们的心里面是这样子的存在。

《家有囍事》剧照,主演黄百鸣、张国荣、周星驰

更棒的是,他是一个不断去尝试和突破自己的一个人。他前卫时尚,审美即便现在看来也不过时。他敢在最鼎盛的时期,抛下一句话,说我以后不唱歌了,就退出了乐坛,又去专注演戏,一样可以做得很好。你就觉得,这个人他天生就是一个艺术家,就应该吃这碗饭,怎么会有那么好的人,让人心生羡慕。

而当他回到乐坛,应该是娱乐圈又收到了一份礼物,一个上天赐给娱乐圈的宝藏。我记得他好像后来还想去做导演,遗憾的是,直到去世,他想要拍的那部电影,一直都没有拍成。

从他过去的采访中,以及这个圈子里认识他的人对他的评价,你会发现他是一个,无论是在性格,品质还是才华方面,都没有办法去指摘的一个人。当时我在想,这么完美的人怎么可能存在?

像是他在最红的时候,会在活动上把当时还是新人的王杰拉到身边,让别人看到他;或者劝陈奕迅戒烟、为被家暴的工作人员抱不平之类的。他无论是对待什么样的人都是以同样的眼光,不会因为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和名声而傲慢。他是很有情义的人,除了是个明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哦,他还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人。他在演唱会上跟唐鹤德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我觉得这就是世上最浪漫的事情了。

我记得在他大火之前,已经在这个行业里面摸爬滚打十年还是八年了。后来有一句话说,张国荣都要挨十年忍十年,别人凭什么不努力。这是常常被拿来激励后辈的一句话。

关于喜欢张国荣对我的影响,我想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大部分人的青春期总有一段现在回想起来很矫情的时间,伴随着对性别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的变化。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青春期里我好像度过了一段特别天真无知的探索和过渡期,自我意识逐渐圆满,当我开始变得成熟时,快乐好像也越来越少。苦闷和烦恼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世界的认知告诉我,我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再加上人际关系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让我感知到“好像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身体里原来住着的那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逐渐出走,性格也开始变得悲观和内敛。

“偶像”,这个词感觉似乎不太合适,但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于我而言,像是一种精神食粮,去填补和重构我在现实“幻灭”后的精神世界,让我重新对世界充满期待,让我在悲观与乐观之间横跳穿梭。或者说,这样的一个存在,好像是我不可能达到,但是又非常向往的另一种生活模式,有一个人替我完成了一样。更具体的方面,大概是在为人处世方面,我会希望成为像他一样善良的人。

我喜欢上他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我觉得就是这么一个人,能在去世了这么多年后,还有那么多的粉丝记住他,还源源不断地有新的人去喜欢上他,去翻看过去的这些东西,去了解关于他的所有,那种人格魅力更是无法复刻的。

一开始我知道他2003年跳楼的时候,我挺惋惜的。我会想,如果他留在这个世界,可能会留下更多精彩的作品,这一点让人至今觉得惋惜的。但后来我觉得,我是可以理解他的选择的。我觉得肯定是他自己已经无法忍受那种病痛。我身边也有朋友有抑郁症的经历。我其实很坦然,可以很平静地去接受这个东西。但是有时候我会翻到他一些采访,讲到一些很感动的话的时候,我也会哇哇大哭。

我想,现在人们怀念他、纪念他,是怀念这个人他代表的那种艺术,以及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追忆。如果要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能想到的人,第一个人一定是他。就像他当时在演唱会上说的,他希望如果以后大家能提到香港的影星有谁,希望大家能想到他的名字。他做到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觉得自己不算“粉”,因为本身是一个较为佛系的人,追星做粉丝也没法像现代人一样疯狂。至于我喜欢的歌手演员,我总是抱着一种“我们更像是两个世界的人”的心态。我还有其他喜欢的歌手,有的几近消失在中文互联网,有的百度都搜索不出完整资料。

当你处在一个人人都能在大众面前发声,人人都可能成为KOL的时代,这个时代“没有巨星”似乎也就不足为奇。遥远的“神”和当下的偶像,本质上都是流行文化的产物,他们的不同在于时代变了,人心变了。这样说或许有些偏颇,毕竟当下的偶像也有很努力且有能力的人。但不得不说的是,我觉得张国荣所代表的是进入娱乐圈的艺术家,他们普遍将这份工作当作艺术事业在对待,同时承担起向大众传播推广的责任。而今天种种原因,商业化发展极盛带来了反噬作用,浮躁了很多,粗糙了很多,作品质量堪忧,其实挺悲哀的,尤其是有时候我看到选秀节目里很多很年轻的面孔,我还挺心痛的,他们像昙花一样在圈里闪现,但在迭代迅速的环境里,却仿佛只是被操纵的提线木偶。

而能够喜欢上这样子的人,是我们荣迷的幸福与幸运。虽然我们没有在同一个时空共处过。但我的人生也因为有这个人的存在,让我一个很少追星的人,感受到“追星”的乐趣。

这种乐趣并不需要多狂热,他的歌和电影伴随着我的日常。我还买过关于他的一些书,躺在我的柜子里,我经常没事翻看。我身边也有其他很喜欢张国荣的朋友们,我们会保持分享。

有一年,是他的忌日,我写过一篇纪念他的文字:

2021-04-01(节选)

编号55383 Cheungkwokwing小行星

我的碎碎念会和你一起飞上太空吗

会变成尘埃还是粒子呢

好期待与你相见

一分钟也好,一秒钟也罢

下次也一定要再来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