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靖康之耻公主肛裂而死是真的假的(朱温后面10个皇帝顺序)

靖康之耻公主肛裂而死是真的假的(朱温后面10个皇帝顺序)

后梁太祖朱温从小打架斗殴、为害乡里,从贼寇逆袭成后梁皇帝

史上开国皇帝大多出身寒微,五代十国的后梁太祖朱温也是个典型的草根皇帝。

朱温出生在安徽砀山午沟里一所简陋的房舍内,父亲朱城在他幼年时就去世了,母亲王氏带着三个半大孩子,投奔了萧县富户刘崇家中。

史书没有交代刘崇与王氏的关系,一个寡妇领着仨拖油瓶“养寄”在刘家,显然是改嫁给了刘崇。

排行老三的朱温从小就懒惰,“崇以其慵惰,每加谴杖”,“养父”刘崇看不惯他,动不动就杖责他。

朱温的两个哥哥懂得寄人篱下,要学会迁就忍让,“养父”的棍棒教育非但不管用,反倒刺激朱温养成了凶悍霸道的性格,“既壮,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

朱温长大成人,整天啥活儿也不干,游手好闲,凭着胳膊粗力气大,打架斗殴,偷鸡摸狗,为害乡里,乡邻人见人烦花见花败车见车爆胎,整个一个地痞无赖鬼见愁。

黄巢起义爆发,朱温拉着二哥朱存离开了刘家,投奔了义军,因屡立战功,成为了黄巢的得力干将。

黄巢攻破长安不久,就表现出小富即安的小家子气,早已丧失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那股万丈豪情,将帅离心,败绩显露。

朱温听从谋士谢瞳的建议,选择了临阵倒戈,摇身一变成了唐朝打击叛贼黄巢的急先锋。

朱温投降后,得到了唐僖宗赐名,改成了忠于大唐的朱全忠。

这位促使朱温走向正轨的谢瞳,原本是科举考试的一个落榜生,后以才华被举荐,被流亡四川的唐廷封为陵州刺史,任内颇有政绩。

如果没有谢瞳的及时提醒,可以说朱温死得将比黄巢还惨。

朱温改头换面,从一个贼寇变成唐朝的地方官员,并逐步站稳脚跟。

朱温还有两个重要的谋士,敬翔和李振,同样也是“举进士不第”的落榜生身份。敬翔少年英才,擅长写作,其才能后来体现在军事上。

归唐后的朱温遭遇第一个劲敌是秦宗权,此人势力实力都远超朱温,几年之中较量,朱温屡战屡败。

危急关头,敬翔出现,“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从此朱温转危为安,军事上彻底改变了劣势,最终活捉了秦宗权。朱温大喜,不禁感慨说:“天降奇人,以佐于吾。”

敬翔在朱温用兵三十几年之间,“细大之务必关之”,“梁之篡弑,翔之谋为多。”敬翔为朱温建立梁国,起到了别人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霸李振长处在于策略,善于把握政治动向,光化三年(900年)十月,宦官刘季述密谋废黜唐昭宗,希望得到军阀朱温的支持。

倘若让朱温自己拿主意,他肯定会立马同意,趁机夺取大权。

谋士李振认为不可,倘若轻易答应刘季述,朱温就会像东汉末年的董卓一样,成为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的活靶子,李振听到这个建议,自作主张,当机立断,拒绝了宦官刘季述。

宦官刘季私下废黜了唐昭宗,朱温犹豫不决之际,李振建议他入京勤王,诛杀刘季述,拥立唐昭宗复位。

朱温勤王有功,被封为梁王,从此掌控了唐末朝廷的大权。

“敬翔、李振,始辅霸图,终成帝业”,在敬翔、李振等谋士的辅佐之下,朱温逐步羽翼丰满,时机成熟,开平元年(907年)三月,朱温逼迫唐哀帝李柷禅位,建立了后梁帝国。

靖康之耻——北宋第一美公主的下场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公元1127年)是金朝于北宋宋钦宗靖康二年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金人在破城之后册张邦昌为帝,建立了傀儡政权“大楚”。随后金人北撤,掳走徽、钦二帝、赵氏皇族、妃嫔、大臣等三千多人,东京城的公私积蓄也被洗劫一空。靖康之耻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宋王朝的百年国耻,更是汉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

大家知道被金人掳走的后宫嫔妃皇后公主几千人,在金国的生活可以说是惨无人道,就好像是人间地狱。我们就不一一介绍,我们在这里只介绍北宋的第一公主,在金国遭受惨无人道的羞辱,而死亡的故事。

茂德帝姬是北宋年间宋徽宗的女儿,封号延庆公主。她的死因在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出名,关于她的死法目前最为准确的说法便是因“肛裂而死”,也是历史上第一位遭到肛裂死的大宋公主。那么今天我们便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位公主的生平事迹,看看她到底是被谁给“肛裂”的,看看她的一生到底有多惨!

金国二皇子完颜宗望指名索要,运回到了金国。到了金国之后她的境遇可以说是非常惨,由于长相美丽她被像商品一样在权贵之间换来换去,遭受到了无尽的摧残,沦为他人的玩物。最后落到了“变态”的完颜希尹手中,在他手上更是遭到了非人般的待遇,没到一年时间便在完颜希尹家中去世。而去世的原因在史书中有记载是因“谷道破裂”(就是肛裂)而死。

在我们看到这些历史上悲惨的故事的时候。希望我们现在在和平年代是多么的幸福,这是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团结是紧紧相关的。没有强大的国家,国内人民就会受别人欺负,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感谢新中国,感谢共产党,给了我们安定和幸福的生活。

若将朱温与刘邦、刘备、朱元璋相提并论,简直就是对后三人的侮辱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这样一句话算是家喻户晓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其实,这一则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末期·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开国功臣惨遭“兔死狗烹”的厄运,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不过,相比于其他被“烹”的忠犬,后梁的邓季筠、黄文静死得非常蹊跷。

皇帝朱温上台后,对军队进行了一番检阅,因为邓季筠、黄文静这两个倒霉蛋骑的马有点瘦,朱温便称二人对自己大不敬,让刀斧手将二人推出去“咔嚓”了事。

有些学者认为,朱温的皇位来路不正,是靠篡权夺来的,朱温所代表的,是五代十国中崛起的新兴势力。朱温的发迹,寓含有古代社会变迁的轨迹。朱温对士大夫们进行了一番血腥清洗,正显示出新兴势力对腐朽旧势力的打击。

很多朋友受这种说法的影响,认为朱温并不是个无赖皇帝,就算他的行径并未英雄,起码也能与其他古代枭雄划等号。同样是出身草根,朱温远不及刘邦和朱元璋,但他比刘备强多了。平心而论,从朱温的行为来看,我们无法看到一丁点政治斗争的自觉性。

朱温之所以对士大夫下手,首先铲除那些位高权重德高望重的大臣,完全是因为这些人成了他篡权路上的绊脚石。至于那些帮助朱温完成篡位,立下汗马功劳的老部下,朱温对他们采取的态度与其他开国皇帝如出一辙:“既然我的皇位已坐稳,你们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只要我看你们不顺眼,那便是想杀就杀。”

氏叔琮、蒋玄晖、朱友恭、柳璨、张廷范这五个人对于朱温来说,无疑是篡位路上的绝佳助力。在这五个人中,有被朱温培养多年的义子,有与朱温并肩奋战过的战友,有为朱温赌上身家性命的好兄弟。如果将朱温视作打破常规的“新兴势力”,那么,这五个人无疑是新兴势力中的顶梁柱。

不过,上位后的朱温根本没将这些顶梁柱当回事,一旦他们的忠心出现一点偏差,或做了某些不符合朱温意愿的事,不论他曾经的身份是什么,立下何等功劳,一律拉出去剁掉。除了上述五个顶梁柱外,朱温的“新兴势力”中还有不少“基本力量”,他们便是以王重师、朱珍、邓季筠、胡规、黄文静、李谠、李重允、范居实为首的拥护者。

可以说,这些人同样为朱温上位立下不世奇功。不过,朱温对顶梁柱“五人组”都示若草芥,又怎会重视这些“基本力量”呢?根据《廿二史扎记》的记载,朱温对这些“基本力量”的态度就是:“辄斩艾随之,固未尝稍事含忍也。”说斩就斩,一点情面都不讲,连找的理由都缺乏逻辑。可以说,在那些惨遭铲除的功臣中,邓季筠、黄文静是最倒霉的。

按说,功臣所图无非名利,就算统治者鸟尽弓藏,功臣起码也能在后世落得开国元老的美名,倒也算“死得其所”。偏偏这两个倒霉蛋,被朱温以一个莫名其妙的原因除掉了。在阅兵时骑瘦马,怎么就扯到对皇帝的大不敬上了?显然,这就是朱温随口找来的借口。哪怕邓季筠、黄文静二人骑的马膘肥体壮,此二人也会因为第二天上朝时左脚先迈进大殿而被处死。

自古以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想杀大臣,何须什么理由?

估计朱温身边的刀斧手也知其脾气秉性,“小忤其旨,立杀之”,连原因也不问就将两人的脑袋砍了下来。两个倒霉蛋死了还不算完,他们手下的官吏幕僚人心惶惶,生怕朱温在除了自己的上司后赶尽杀绝,将邓季筠、黄文静一党连根拔起。

从这以后,邓季筠、黄文静的旧部下每天上班之前先眼泪汪汪地与家人进行诀别,每天若下班时脑袋还抗在肩膀上,便与家人庆祝一番。

可以说,朱温的滥杀是历史上罕见的。还有记载,朱温用法严峻残酷,战场上将校战死,所部士兵生还即全部斩首,叫做“跋队斩”。他用这种野蛮的办法来提高战斗力,因此一旦主将战死,士兵也就亡逸不敢归,朱温就命军士都文刺其面以记军号。

其实,从朱温的早年事迹中我们就能看出,此人打小就是个臭流氓,把他与刘邦、刘备、朱元璋相提并论,简直是对后三人的侮辱。

“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虽说刘邦早年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但他也没到十里八乡都厌烦的程度。朱温登基后,肆无忌惮地在朝堂上营造恐怖气氛,杀人如草芥。朱温的骨子里,压根就没有礼教这两个字,他连自己的儿媳都不放过,将其召入皇宫白日宣淫。若非朱温残暴无端,他的儿子朱友珪又怎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弑父呢?

不过,从朱友珪弑父登基后的作为来看,此人比之朱温有过之而无不及,朱友珪还真是继承了朱温的“优良血统”。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卷一·太祖第一》至《旧五代史·卷七·太祖第七》、《新五代史·卷一 梁本纪第一》、《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五》】

朱元璋准备杀朱棣,被朱棣一封信吓得直冒冷汗:比他老子还无赖

朱元璋为什么要清洗开国功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太子朱标的意外死亡。在某些文章,或者其他一些资料中,谈及朱元璋选择储君人选时,说朱元璋最喜欢的人是四子朱棣,也最想立他为太子。

对于支持这种说法的人,只能送他们一句话,胡说八道。朱元璋对朱标倾注了无数的感情,并且不遗余力地将他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给予他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成长环境。还有人说朱元璋不喜欢朱标是因为他过于仁厚,不像自己的性格。

其实朱元璋心中非常明白,假如他的接班人也如他自己这般用重典治国,那么大明王朝必定不会长久。正是因为朱元璋手段过于强硬,才需要朱标以仁德来弥补,朱元璋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政治家,这点政治眼光还是有的。

但是朱标死后,朱元璋却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其原因除了中国传统的长幼嫡庶之分外,还包括朱元璋对朱标的感情因素。当然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朱元璋传位于朱允炆实乃大错特错。

因为朱允炆太过于年轻,出于主少国疑的考虑,朱元璋开始大肆清洗功臣,扫平挡在孙子面前的所有刺头和障碍,甚至对他的儿子们也有了疑心。正所谓之子莫如父,其实真正能对朱允炆造成威胁的藩王,也只有那么几个,而燕王朱棣就是他最不放心的一个。

朱元璋的晚年时期,一直在暗中盯着那些不安分的藩王。洪武二十五年前后,朝鲜派使者进攻大明,此次走的是陆路,那么势必就会路过燕地。也不知是朝鲜使团主动拜见的朱棣,还是朱棣请他们造访燕王府,总之朝鲜使团在北平盘旋了数日,临走时竟然将最贵重的礼物和大量的宝马留给了朱棣。

此事被锦衣卫得知,立即上报给了朱元璋,人上了年纪本就有些老糊涂,再加上他平时有些疑神疑鬼,听到这个消息后竟然是勃然大怒。收一些礼物倒是不打紧,可你朱棣留下那么多宝马是什么意思?

想扩充军队,意图不轨?朱元璋越想越来气,越想越担心,便传密旨给锦衣卫,一定要查明真相,如果燕王朱棣却有不轨之心,立即逮捕到南京,若敢反抗,就地正法。朱棣确实收了朝鲜使团的礼物,但朝鲜使团路经燕地,给大明藩王进一些心意实属正常。

至于宝马,他也只留下了五六匹,纯属个人爱好而已,此事恐怕是别有用心之人的刻意诬陷。但无论如何,朱棣算已经是说不清楚了,如今朱元璋正在替朱允炆排除障碍,就算自己是冤枉的,恐怕回到南京也得被父亲给软禁,甚至会被剥夺王位。

他不能离开北平,又解释不清楚,只能耍了无赖,锦衣卫等着朱棣收拾行装上路,却不料他却号啕大哭起来。哭了几通之后,朱棣擦干眼泪道:“几位钦差有所不知,几日之前,孤意外得到德庆侯廖永忠的一封遗信。看罢之后,忍不住为父皇而伤心,若今后惹出什么事端,孤愿以性命替父皇承担!”

众人不解其意,也不知道朱棣弄的什么把戏,只得暂缓行动,拿着朱棣这封信奔赴南京。朱元璋看到这封信,顿时被惊得冷汗直冒,紧接着又怒火中烧,恨不得亲手杀了朱棣。待他冷静冷静下来之后,竟然似笑非笑、似怒非怒地骂道:“这小子,竟然比他老子还无赖”。

随即下旨,只让锦衣卫继续监视朱棣,没有提押解他回京的事情。其实那封信就是朱棣伪造的,众所周知,当初朱元璋是小明王韩林儿的部下,也就是说小明王不死,朱元璋就不能顺利登基称帝。

于是他便派廖永忠接小明王韩林儿赴南京时,将其秘密杀害,对外说是船翻溺水而死,属于意外事件。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朱元璋就是主谋,只是谁也不敢捅破而已。朱棣这封信以廖永忠的口吻,阐述了朱元璋指使他杀害韩林儿的过程。

意思就是告诉朱元璋,你要是敢打我的主意,我就将这封信公开。虽然这封信即便公开也不会造成什么大的影响,但是朱棣非常清楚,朱元璋到了这个年纪,很在乎自己的羽毛,临了绝不想背上弑主自立的骂名。所以朱元璋才拿自己的无赖儿子没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