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南怀瑾个人资料及简介(南怀瑾)

南怀瑾个人资料及简介(南怀瑾)

南怀瑾:人这辈子,这三个错误不要犯

曾读过一句话:“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只有愚者才会执迷不悟。”

没有谁是完美的,犯一些错误乃是人之常情,知错能改就好。

但人生在世,有些错误一定要尽量避免,因为很有可能没有改正的机会。

在《周易》中有句话说:

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南怀瑾由此特意提醒,告诫我们以上三个基本错误,一定不能犯,犯了以后很少有不遭受祸患的。

漫漫人生路上,时刻警醒自己,尽量少犯错,才能更有可能走得顺畅。

01

德薄而位尊

《周易·系辞下》中说过这样的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当一个人德行浅薄但却地位高贵的时候,很容易酿成大祸,造成无可挽回的重大后果。

隋炀帝杨广从太子杨勇手中夺过帝位,这一举动就说明他的德行不够,毕竟没有哪个朝代是崇尚弑父弑兄的。

虽然杨广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也是干过实事的,比如修建了通航至今的大运河。

但坐在本来就不属于他的位置上,杨广低劣的德行,让当时的人和后世的人都瞧不起他。

曾经帮他登上皇位的功臣张衡,因为劝诫杨广不要滥用民力,就惹来了杀身之祸。

而且为了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杨广还在各地大修各种宫殿、别馆等,过重的赋役让老百姓民不聊生。

也正因为杨广过于肆无忌惮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点都不体恤底层人民的生活。

在他即位才十多年后,各地就爆发了农民起义,反抗杨广的暴政统治。

特别是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同年11月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皇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后来50岁的杨广终于被下属缢弑,但由他造成的天下大乱,却让华夏文明元气大伤,直到进入盛唐时期才有所恢复。

《周易·坤》中说:“君子以厚德载物。”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品德,尤其是身处高位的人,更应该严格地约束自己的品行。

因为位置越高的人,越容易做出与更多人相关的事情,一旦品德败坏,势必造成大面积的损害。

只有德行配得上所处位置的人,才真的能够干得出事情,干得好事情。

02

智小而谋大

《周易注》中说道:“智小谋大,不堪其任,受其至辱,灾其自身。”

这句话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谋略太大而智能不够,便无法承受谋略中的任务,就会感受到完不成任务的耻辱,自身也会发生不好的灾祸。

当一个人本身的能力跟不上他的谋略之时,很容易把事情搞砸,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便是如此。

历史上的王安石是个有着文韬武略之才的人,以进士第四名的成绩走上政坛。

他用20年时间,一路升迁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同于宰相的位置,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

在这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中,王安石在财政方面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王安石的变法的本意是“劫富济贫”,通过掠夺地主豪强的财富,来充实朝廷的国库,也让贫苦的百姓得到实惠。

但因为触及太多既得利益者的根基,王安石在朝廷中屡受排挤和打压。

最关键的是一层一级的官府,又把任务摊派到老百胜身上,再加上遇到大旱灾,大量的流民失去家园,导致发生很多动乱。

因此,王安石的变法最终失败,他本人也被宋神宗罢免后,晚年落魄而逝。

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初心固然没有错,但一定要评估自己的智慧是否配得上想要的谋略。

即使是如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也应该多扪心自问,确保自己做的事情足够有把握,不然很容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有多大能耐,就做多大的事,在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中不断磨练自己,做到稳扎稳打。

03

力小而任重

《战国策·齐策三》中有句话说:“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此后,人们用“自不量力”这个词来表达,有些人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却想要完成比能力更大的任务。

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则是,任务完不成,自己也有可能受到牵连,承受更大的伤害。

春秋时代有两个国家,分别是郑国和息国,他们曾经相处和睦。

有一年,息国为了一件小事,跟郑国闹翻了,息国的国王就想要讨伐息国,召集大臣们来商议。

有的大臣说:“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还有的大臣说:“我们的力量是不是比郑国强?”

大臣们一直在提醒国王,要先衡量自身的实力,不要贸然地去做跟实力不匹配的事情。

但息国国王对这些劝说一句都听不进去,反而很快下令军队向郑国发起袭击。

实力强大的郑国当然立即出兵迎战,很快息国的军队就被打得丢盔弃甲,而且狼狈不堪。

人贵有自知之明,要称得出自己有几斤几两,不要贸然去挑衅别人,不然后果可能很难承受得住。

我们时刻要有一颗客观的心,正确地估量自己的力量,不然很有可能被蒙蔽上双眼,看不到现实。

不要妄自菲薄的同时,更要实事求是,有多大的力量就办多大的事情。

当能力与任务相互适配的时候,我们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沉下心来积蓄力量,是我们当下最应该做好的事情,未来才有可能一飞冲天。

04

有句话说:“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在哪里,但却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虽然我们不必谨小慎微到不犯一点错误,但却要警醒自己,以上三种错误一定不能犯。

在德行配位的基础上,有勇有谋而且任重道远,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

当我们时刻记得南怀瑾大师的忠告之时,或许才能更加懂得,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做事。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更加自在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到更好、更出色!

她把花椒和艾绒捣碎,睡前贴在肚脐,一周后身体竟有了惊喜变化!

夏天天气比较炎热,同时阴雨连绵的气候也是非常常见的,加上人们平时爱吃一些零食和冷饮,所以很多朋友体内湿气过重,导致身体很多的疾病,田的湿气不必着急,有一些小小的方法可以取出,她把花椒和艾绒捣碎,睡前贴在肚脐,一周后身体竟有了惊喜变化!

但怕什么来什么,湿气重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养生君几乎每天都会在后台收到很多读者问,怎样去寒湿?

多数时候,都会回答大家:赤小豆薏仁汤。然而很多读者反馈,并没什么明显效果。直到养生君查阅各种资料,看到一个南怀瑾大师讲过的一个食方,不是吃的,而是贴肚脐,很多人试过后,第二天就有了明显反应。

所以如果你也是湿气重,或有体寒痛经、胃寒等症状,那么,一定要把这篇文章看完。

湿气怎么来的?

1、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肉吃得太多

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成型。

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但如果爱吃肉食,长期下来,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2、受寒,遇寒则寒湿,遇风成风湿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就算我们再小心,总难免受寒吹风。而湿邪从不孤军奋战,遇寒则成为寒湿,遇热则成为湿热,遇风则成为风湿。

3、吃生冷食物,当时爽了,久之成内湿

夏天冰西瓜,冰糕,冷饮,冰啤,怎么舒爽怎么来。但代价就是,不加节制的话,寒气集聚,生成内湿。

湿气在脾胃,则脾胃虚寒,一吃生冷就拉肚子,还容易腹痛。

湿气在子宫,则宫寒,子宫属于生殖系统,于是痛经、月经延迟等问题都跟着来了。

4、七情伤身,尤其是生气抱怨

由于生活压力大,很多人容易生闷气和怨气。生气怨人时身体会产生寒毒,寒毒聚集,导致体寒。体寒的人容易排便不畅,称为寒秘。生活虽然如此艰难,也请开朗些,大度些,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生病就是最大的惩罚。

如果你大便稀溏,脾胃虚寒,四肢怕冷,宫寒痛经,寒湿体质,那么,重点来了,下面这个神奇的小方子一定要收藏。

大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发明了温灸器,放在肚脐上,暖暖的,可以调理肠胃。因为操作方便,功效显著,赚了不少钱。

其实呢,我们根本不用温灸器,用一个小小的食疗方,放在肚脐睡觉,效果会更好!

用桂圆肉一颗(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宗源堂建议再加一根藏红花)

这个方子的材料,都是天然安全的食材,而且属于大热之物,干桂圆吃了容易上火,花椒就不用说了,艾绒呢,我们艾灸时,艾柱里就是艾绒。睡觉时放肚脐,用透气的胶带粘住,第二天起床揭掉就好了。

记住,早上要揭掉,不然容易引起上火。

贴上后肚脐周围暖暖的,睡觉非常舒服,同时又在睡眠中调理你的寒湿体质。

如果有上火现象,大家可以同时贴脚底的涌泉穴,引火下行,同时排湿气。

大家不要小看肚脐,肚脐是会吸收的,我们在娘胎里,靠的就是脐带吸收营养。所以中医上,艾灸要灸肚脐,热敷要敷肚脐,还有专门的各种脐疗法,就是这个原因。

由于人的体质不同,这个肚脐贴小方子用后,可能会打嗝、放屁、肚子咕咕叫,内有股暧气上下流动,开始可能拉肚子等,这是正常的药性反应。尤其胃寒的人,容易引起排便不畅,拉肚子其实是在排寒气,保持每天贴,热进寒退,日久生变,身体康健。

这个方子被很多人用过,反馈非常好。经过临床总结,对以下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1、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上身燥热下身冷等。

2、寒湿重,阳虚怕冷,手脚冰凉。

3、脾胃虚寒,引起便溏,大便不成形,不能吃生冷。

4、宫寒、痛经,经量少、有血块等症状。

注:孕妇、哺乳期、经期、不满两岁的儿童、阴虚燥热的人忌用。

对症的朋友,可以自己在家做,但选材一定要好,一次可以多做点,多用几次。

如果您发现身体有些不舒服,或者有不适感觉的时候,那么您就到了该养生的时候了,养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有时候一个好的习惯得坚持,就可以避免很多的疾病,建议大家平时要少熬夜,早睡早起,同时保持均衡的饮食,有适量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