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关于除夕的节日(关于除夕的习俗)

关于除夕的节日(关于除夕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之——“除夕”

除夕,又称年三十、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辞旧迎新、团圆和谐。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共同度过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夜晚。

一、除夕的起源与传说

除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史书记载,古代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会举行祭祀活动,感谢神明和祖先的庇佑,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除夕。

除夕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年兽”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每到年末都会出来祸害人们。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便用红色的对联、灯笼和爆竹来驱赶“年”。这就是除夕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的由来。

二、除夕的习俗

贴春联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纸写有吉祥话语的春联。春联是一种寓意吉祥的对联,用以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幸福。春联的内容通常包括祝福语、成语、诗句等,既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守岁

守岁是指在除夕夜不睡觉,一直守候到第二天天亮。这个习俗源于古人认为,守岁可以驱邪避凶,保佑家人平安度过新的一年。现在,守岁已经成为了一种亲情、友情的交流方式,人们通过陪伴、聊天、观看春晚等方式度过这个特殊的夜晚。

吃年夜饭

年夜饭是除夕最重要的一顿饭,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年夜饭的菜肴丰富多样,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北方人喜欢吃饺子、炖肉、炸酱面等;南方人则喜欢吃年糕、汤圆、鱼等。年夜饭上还会摆放一些象征吉祥如意的食物,如苹果(寓意平安)、瓜子(寓意繁衍生息)等。

放鞭炮

放鞭炮是除夕的另一个重要习俗。这个习俗源于驱赶“年兽”的传说。现在,放鞭炮已经成为了一种欢庆新年的方式,人们通过放鞭炮来表达对新一年的喜悦和期待。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现在许多城市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人们转而选择其他方式来庆祝新年。

发红包

发红包是除夕夜家长给孩子的一种礼物。红包里装有一定数额的钱,寓意着给孩子送去好运、祝福和压岁钱。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微信红包已经成为了人们发红包的新方式。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在微信群里互发红包,共度欢乐时光。

三、除夕的意义

除夕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团圆、幸福生活的期盼。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辛勤工作的父母,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和琐事,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共度这个温馨的时刻。除夕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

中国传统节日系列小知识——除夕!

【汇编与朗诵:牛丽君】

除夕是农历一年中最末的一天,又叫大年夜、岁除、大晦日等等。农历十二月也称腊月,大多数情况下有三十天,所以除夕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当腊月为小月时,大年夜就变成了腊月廿九。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在中国人心中,除夕作为一年最为重要的日子,即使离家再远,也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除夕这个名字的含义,曾有许多人做过考证。按字面意思看,“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形象地说明旧年、新岁的交替。

传说中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夕”的怪兽,特别凶猛,每到岁末就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光,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不过,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也是“除夕”由来的另外一种说法。

除夕作为辞旧迎新的重要时间点,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迎亲朋,共团圆、吃年夜饭。其实,除夕的内涵远远不是一顿年夜饭那么简单。在民间,“过年”是个时间段,人们从腊八或腊月二十三的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的南方小年的祭灶就已开始准备了,所以有"进入腊月就是年"、"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饺子年年有。"这首北方民谣就很好地说明了老百姓的年前安排。除夕,是第一场“重头戏”。

由于除夕和春节融在了一起,所以除夕和春节的习俗也发生了明显的融合,很多习俗不好分清楚具体属于除夕还是春节,但说到除夕的习俗,大多还是与祭祀、驱除鬼邪有关。

守岁、踩岁:除夕夜,合家点灯熬夜,整夜不眠,俗称守岁。相传守岁是为了抵御前面提到的猛兽“夕”,在除夕夜人们会点红灯、贴红春联、燃烟花爆竹。除了守岁外,我国民间一些地方还会在除夕夜举行踩岁活动。所谓踩岁就是在院子中用芝麻秆粘上黄纸卷成的元宝,攒成一捆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因为"碎"与"岁"同音,所以踩碎又有"踩岁"的意味。又以"芝麻开花节节高"所带有的吉祥之意,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愿。

祭祀先祖:是一项十分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日。除夕可以说是这四大祭祖日中最为隆重的一个。除夕祭祖,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在新年伊始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则是祈愿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吃年夜饭:年夜饭最早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在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年夜饭中祭祀鬼神的活动逐渐转变为以祭祀祖先为主。作为每家每户一年年末最为重要的晚饭,除夕的年夜饭可以说是一年之中最为丰盛的晚餐了。年夜饭又称为"团圆饭",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家,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上碗筷,表示全家团聚。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方的饮食风俗存在很大差异,这一点在年夜饭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般来说,年夜饭南方除了有一些美味的菜肴外,还要吃糍粑和年糕,而北方除了菜肴外,则更多选择吃饺子。

给压岁钱:在历史上,压岁钱一种是/由长辈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是晚辈给老人,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包饺子:除夕夜吃饺子也是一种重要的年俗活动。现在的饺子来源于古代的角子,在我国古代,饺子的别称有很多,"交子"就是其中的一种。因为除夕守岁有"更岁交子"的意思,又由于饺子的形状很像元宝,因此包饺子也有包住福气的意思。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切菜、剁肉的声音与说笑声编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曲欢快的除夕乐章。

燃放爆竹:爆竹在古代主要是驱除瘟邪的工。燃放爆竹是除夕节日的又一传统民俗。在午夜交正子时,伴随着新一年的钟声,神州大地爆竹声声,除旧迎新。

在欢欢乐乐过除夕的同时,人们也不要忘记保健养生,应注意:一要吃得合理,肉、蛋、鸡、鸭、鱼等油腻的荤菜不要吃多,要吃些蔬菜,特别是老年人,避免出现问题。二是切莫贪杯,以免因酗酒导致中风、胰腺炎、肝病及酒精性胃炎等急症的发生。三出门要防风御寒,防感冒。

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许多除夕的年俗虽然在向着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变化、发展,但依然散发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除夕是人们对家的眷恋,是幸福团圆的象征。

【汇编与朗读者简介】

牛丽君老师,瀚林智库专家,瀚林文化首席朗诵官。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英国Huddersfild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高级讲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及相关管理工作30余年,主编、主审及参编多本专业英语教材及教辅参考书,获得多项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

牛丽君老师业余爱好朗诵、舞蹈,近年来活跃在朗诵及文化传播领域,以声音传播文化。牛丽君老师诵读作品详见:www.hanlinglobal.com.

编辑:千然

【版权声明】

本文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本网。图源音飨宴工作室,感谢!侵删。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网出处。商业转载请获得本网(service@hanlinglobal.com)授权后合法使用。

我和我的家乡|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秦涵敏《除夕夜》

作品名称:《除夕夜》

参赛类别:摄影

拍摄日期:2023.1.21

作者姓名:秦涵敏

所属高校: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作品说明:除夕,家家户户挂起了灯笼贴起了对联,为春节增添了更多的喜庆,于是,我拿起手机,想要记录下此刻的美好,拍下了这组照片。

为配合共青团中央2023寒假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充分感受家乡变化,热爱家乡,讲好家乡故事,厚植家国情怀,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经研究决定,与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联合举办第二届“我和我的家乡”微视频/摄影大赛。

本届大赛主题是“爱家乡”,征稿对象为高校师生(不限于山东省内高校)。参赛作品必须紧扣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回家路上;(2)家乡的他/她/它;(3)家乡变化;(4)年夜饭;(5)返乡后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寒假调研。(6)其他。

无论从哪个方面着手,我们都希望通过你的镜头看到你对家乡的热爱。

参赛作品必须导向正确,题材丰富,内容真实可信,艺术性强。视频文件格式为MP4,画面清晰,声音清楚,重点内容配字幕,时长不超过1分30秒,文件大小不超过50M。微视频/摄影作品拍摄器材不限。若使用手机拍摄,需采用横屏模式。参赛作品拍摄时间为2023年高校寒假期间。可以个人或团体模式参赛。在线提交作品须承诺版权,如参赛作品涉嫌违反现行法律、政策及存在侵权等现象,将取消参赛资格。

作品截止时间为2023年3月10日。投稿邮箱76968279@qq.com,邮件标题填写学校、姓名、作品名称。如因未按要求注明造成漏评,责任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其他未尽事宜,可联系王老师咨询,电话17862971870。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中国传统节日之——“除夕”

除夕,又称年三十、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辞旧迎新、团圆和谐。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共同度过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夜晚。

一、除夕的起源与传说

除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史书记载,古代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会举行祭祀活动,感谢神明和祖先的庇佑,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除夕。

除夕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年兽”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每到年末都会出来祸害人们。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便用红色的对联、灯笼和爆竹来驱赶“年”。这就是除夕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的由来。

二、除夕的习俗

贴春联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纸写有吉祥话语的春联。春联是一种寓意吉祥的对联,用以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幸福。春联的内容通常包括祝福语、成语、诗句等,既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守岁

守岁是指在除夕夜不睡觉,一直守候到第二天天亮。这个习俗源于古人认为,守岁可以驱邪避凶,保佑家人平安度过新的一年。现在,守岁已经成为了一种亲情、友情的交流方式,人们通过陪伴、聊天、观看春晚等方式度过这个特殊的夜晚。

吃年夜饭

年夜饭是除夕最重要的一顿饭,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年夜饭的菜肴丰富多样,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北方人喜欢吃饺子、炖肉、炸酱面等;南方人则喜欢吃年糕、汤圆、鱼等。年夜饭上还会摆放一些象征吉祥如意的食物,如苹果(寓意平安)、瓜子(寓意繁衍生息)等。

放鞭炮

放鞭炮是除夕的另一个重要习俗。这个习俗源于驱赶“年兽”的传说。现在,放鞭炮已经成为了一种欢庆新年的方式,人们通过放鞭炮来表达对新一年的喜悦和期待。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现在许多城市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人们转而选择其他方式来庆祝新年。

发红包

发红包是除夕夜家长给孩子的一种礼物。红包里装有一定数额的钱,寓意着给孩子送去好运、祝福和压岁钱。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微信红包已经成为了人们发红包的新方式。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在微信群里互发红包,共度欢乐时光。

三、除夕的意义

除夕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团圆、幸福生活的期盼。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辛勤工作的父母,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和琐事,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共度这个温馨的时刻。除夕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