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耿字怎么读di(耿姓怎么读)

耿字怎么读di(耿姓怎么读)

中华宗族百家姓,快来查查你的姓氏谱录吧

百川之水,必有其源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

大家好,这里是氏族之根,一个专注于姓氏文化的交流区。

我是小编漠北,每天一个姓氏小知识,与您一起交流中国姓氏文化魅力,追寻中华姓氏古老起源。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中华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伏羲氏时期。

先祖伏羲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

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每个人一出生就传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代号,也是血缘关系的符号。

百家姓溯源

[ 姓氏源流 ] • [ 繁衍迁徙 ]

[ 得姓始祖 ] • [ 宗祠楹联 ]

[ 字辈排行 ] • [ 人口分布 ]

[ 郡望堂号 ] • [ 家族名人 ]

【百家姓目录】

姓氏按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A

安姓、敖姓、艾姓、爱姓

B

卜姓、边姓、白姓、柏姓、班姓、包姓、宾姓、步姓、贲姓、邴姓、别姓、闭姓、巴姓、鲍姓、毕姓、卞姓、贝姓、暴姓、八姓、霸姓、百姓、邦姓、薄姓、保姓、北姓、伯姓、布姓、百里家族、

北野家族

C

陈姓、褚姓、曹姓、昌姓、岑姓、常姓、成姓、蔡姓、崔姓、程姓、储姓、车姓、郗姓、从姓、池姓、苍姓、柴姓、充姓、晁姓、巢姓、才姓、操姓、茶姓、畅姓、超姓、谌姓、承姓、迟姓、崇姓、褚师家族、初姓、楚姓、揣姓、春姓、啜姓、丛姓、醋姓、爨姓、淳于家族、单于家族、叱干家族

D

窦姓、戴姓、董姓、杜姓、刁姓、丁姓、邓姓、段姓、狄姓、钭姓、党姓、堵姓、都姓、东姓、达姓、笪姓、打姓、代姓、但姓、邸姓、典姓、督姓、顿姓

多姓、底姓、丹姓、逮姓、东方家族、大狐家族、第五家族、东郭家族、东门家族、独孤家族、端木家族、段干家族、东野家族

E

鄂姓、贰姓、耳姓、尔姓

F

冯姓、范姓、凤姓、方姓、酆姓、费姓、傅姓、伏姓、樊姓、房姓、封姓、富姓、宓姓、符姓、逄姓、扶姓、丰姓、法姓、奉姓、福姓、付姓、蝠姓

G

葛姓、顾姓

郭姓、高姓、管姓、干姓、龚姓、弓姓、谷姓、宫姓、甘姓、郜姓、贡姓、桂姓、古姓、戈姓、耿姓、国姓、广姓、巩姓、勾姓、关姓、公姓、盖姓、官姓、辜姓、苟姓、缑姓、归姓、鬼姓、滚姓、拱姓、过姓、虢姓、呙姓、刚姓、公羊家族、公冶家族、公孙家族、高堂家族、公乘家族、公良家族、公西家族、谷梁家族、归海家族

H

韩姓、何姓、华姓、花姓、贺姓、郝姓、黄姓、和姓、胡姓、霍姓、杭姓、洪姓、滑姓、惠姓、侯姓、怀姓、扈姓、宦姓、衡姓、弘姓、后姓、红姓、盍姓、桓姓、哈姓、还姓、海姓、赫姓、虎姓、皇姓、火姓、撖姓、赫连家族、皇甫家族、呼延家族、斛律家族

J

蒋姓、金姓、姜姓、计姓、纪姓、季姓、贾姓、江姓、昝姓、吉姓、嵇姓、家姓、靳姓、汲姓、井姓、焦姓、景姓、蓟姓、籍姓、姬姓、冀姓、暨姓、居姓、简姓、鞠姓、荆姓、鸡姓、戢姓、加姓、菅姓、鉴姓、矫姓、缴姓、接姓、揭姓、节姓、颉姓、介姓、晋姓、静姓、敬姓、巨姓、隽姓

经姓夹谷家族

K

孔姓、康姓、柯姓、匡姓、寇姓、夔姓、阚姓、空姓、亢姓、克姓、库姓、况姓、邝姓、蒯姓、开姓

L

李姓、吕姓、郎姓、鲁姓、柳姓、廉姓、雷姓、罗姓、乐姓、梁姓、蓝姓、路姓、娄姓、林姓、骆姓、凌姓、卢姓、令狐家族、陆姓、栾姓、厉姓、刘姓、龙姓、黎姓、赖姓、蔺姓、劳姓、郦姓、连姓、廖姓、禄姓、利姓、隆姓、冷姓、逯姓、兰姓、老姓、励姓、栗姓、练姓、伶姓、零姓、楼姓、芦姓、鹿姓、伦姓、闾姓、雒姓

律姓、来姓、姥姓、力姓、侣姓、闾丘家族

M

马姓、苗姓、孟姓、穆姓、毛姓、米姓、明姓、茅姓、闵姓、麻姓、梅姓、莫姓、缪姓、糜姓、牧姓、蒙姓、慕姓、满姓、买姓、麦姓、茆姓、冒姓、门姓、墨姓、牟姓、母姓、木姓、沐姓、慕容家族、万俟家族

N

倪姓、钮姓、宁姓、能姓、牛姓、农姓、聂姓、那姓、乜姓、南姓、年姓、念姓、尼姓、侬姓、南宫家族、南门家族、女娲家族、丑姓

O

欧姓、欧阳家族

P

潘姓、彭姓、皮姓、平姓、庞姓、裴姓、蓬姓、浦姓、溥姓、濮姓、盘姓、骈姓、普姓、偏姓、蒲姓、濮阳家族

Q

钱姓、秦姓、戚姓、齐姓、祁姓、秋姓、屈姓、强姓、邱姓

裘姓、曲姓、全姓、仇姓、乔姓、却姓、璩姓、瞿姓、阙姓、权姓、骞姓、千姓、谯姓、亓姓、綦姓、钦姓、琴姓、卿姓、丘姓、区姓、渠姓、覃姓

奇姓、且姓、青姓、漆雕家族、亓官家族

R

任姓、阮姓、荣姓、戎姓、冉姓、茹姓、容姓、融姓、饶姓、汝姓、壤驷家族、芮姓

S

孙姓、沈姓、施姓、水姓、苏姓、史姓、时姓、邵姓、宋姓、舒姓、盛姓、单姓、石姓、松姓、山姓、束姓、司姓、韶姓、宿姓、索姓、双姓、莘姓

申姓、桑姓、寿姓、尚姓、慎姓

殳姓、师姓、沙姓、折姓、萨姓、赛姓、色姓、闪姓、商姓、赏姓、神姓、佘姓、生姓、绳姓、是姓、侍姓、首姓、叔姓、帅姓、税姓、所姓、随姓、隋姓、死姓、思姓、斯姓、睢姓、树姓、舜姓、粟姓、眭姓、司寇家族、司徒家族、司空家族、申屠家族、上官家族、司马家族

T

陶姓、唐姓、汤姓、滕姓、谈姓、童姓、田姓、邰姓、屠姓、谭姓、通姓、澹姓、台姓、泰姓、檀姓、铁姓、仝姓

同姓、佟姓、涂姓、脱姓、庹姓、妥姓、遆姓、拓跋家族、太史家族、太叔家族、澹台家族

W

吴姓、王姓、卫姓、魏姓、韦姓、邬姓、伍姓、汪姓、危姓、万姓、翁姓、巫马家族、巫姓、乌姓、隗姓、武姓、闻姓、温姓、文姓、沃姓、毋姓、仵姓、瓮姓、宛姓、微生家族、闻人家族、完颜家族、王孙家族

X

许姓、谢姓、奚姓、薛姓、萧姓、熊姓、项姓、席姓、徐姓、夏姓、解姓、宣姓、邢姓、荀姓、幸姓、咸姓、胥姓、习姓、向姓、辛姓、须姓、相姓、郄姓、郤姓、息姓、仙姓、冼姓、香姓、肖姓、姓姓

修姓、顼姓

续姓、玄姓、寻姓、郇姓、缐姓、星姓、禤姓、旋姓、贤姓、忻姓

鲜于家族、西门家族、徐离家族、轩辕家族、夏侯家族、降姓

Y

杨姓、尤姓、严姓、喻姓、云姓、俞姓、袁姓、殷姓、于姓、余姓、元姓、尹姓、姚姓、禹姓、颜姓、虞姓、应姓、郁姓、羊姓、於姓、羿姓、伊姓、叶姓、印姓、阳姓、雍姓、燕姓、晏姓、阎姓、鱼姓、易姓、庾姓、蔚姓、越姓、养姓、游姓、益姓、月姓、依姓、押姓、崖姓、亚姓、鄢姓、闫姓、言姓、尧姓、要姓、衣姓、移姓、乙姓、蚁姓、奕姓、阴姓、银姓、英姓、由姓、油姓、有姓、宇姓、玉姓、遇姓、原姓、苑姓、贠姓、岳姓、运姓、院姓、么姓、延姓、营姓、勇姓、永姓、尉姓、仰姓、羊舌家族、耶律家族、乐正家族、宇文家族、尉迟家族

Z

赵姓、周姓、郑姓、朱姓、张姓、邹姓、章姓、湛姓、臧姓、祝姓、钟姓、支姓、宗姓、诸姓、左姓、甄姓、仲姓、祖姓、詹姓、卓姓、宰姓

最姓、庄姓、终姓、訾姓、曾姓、查姓、竺姓、壮姓、直姓、展姓、占姓、战姓、真姓、镇姓、政姓、职姓、植姓、智姓、主姓、郅姓、禚姓、俎姓、翟姓

仉姓

颛姓、主父家族、子车家族、宰父家族、钟离家族、长孙家族、诸葛家族、宗政家族、仲孙家族、左丘家族、颛孙家族

中华姓氏浩瀚无穷,因资料有限,本文姓氏表格若有遗漏请各位读者多多见谅,更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补充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期的姓氏小知识就分享到这里了,如果您还想获得更多关于姓氏文化的知识,请点击关注小编,您的关注是对小编最大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音近字替代:地名生僻字的退隐及其得失——以江苏老地名为例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

老地名中生僻字的存在,给人们的交际带来诸多不便。而音近字的替代是地名标准化的主要方式之一,替代的来源又可分为换形、省形及其他等方面。当然,近几十年所采取的简单化操作也存在弊端,致使地名文化中断或湮没。地名本身所包含的深厚的地域、家族等文化内涵随之消失,是生僻字简化带来的一大损失。近年来,电脑技术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强化了生僻字的输入功能,为部分生僻字的恢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

地名生僻字;标准化;江苏老地名;音近字;替代

生僻字,是指生僻难认的非常用字。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它们不被熟知,属于不常见的字,往往笔画较多,易读错或写错。老地名中多见有生僻字,其中方言用字占了绝大多数,也有少部分属于书面上的文言用字:多存在音难读、字难写、义难懂的问题。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对地名标准化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地名中生僻用字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日常的社会交际;也给计算机信息的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因此,老地名中生僻字的标准化问题,长期以来倍受社会关注。

从1956年到1964年间,经国务院批准,全国曾对8个省、自治区的35个县级以上的生僻地名用字作了更改,即替换为同音的常用字。但“十年动乱”的爆发使这项工作一度中断。1982年1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发出《征集更改县以上地名及山河等名称中生僻字的通知》。1987年,国家语委、中国地名委员会等还发布了《关于地名用字的若干规定》,并提出了相关具体要求。事实上,目前县级以上的地名用字,基本保持了文革前的现状;而乡镇级以下地名用字的标准化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以及地名办等机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少地名的生僻用字,得到了相应的简化或更改。

据初步考察,地名用字标准化的实施路径主要有三个:同音字替代、音近字替代和其他字替代。笔者曾有专文讨论同音字替代的问题。这里,我们拟以江苏老地名为例,重点论述音近字替代的问题,深入探讨老地名中生僻字的退隐规律,全面总结汉字规范化及其整理的思路与方法。

音近字的界定

所谓音近字,是指读音相近而意义不一定有联系的字。这里所说的音近字,是就普通话层面而言的,在方言中,它们有可能读音是相同的。在地名的标准化中,音近字替代,往往是用常用字或笔画简单的字来替代笔画繁复的字,以便易认易写。音近字的来源,主要有三类:换形、省形及其他。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语料来源主要是:江苏省各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江苏省地名录》及《江苏省××市(县)地名录》(共76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江苏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等。

音近替代字的来源及类型

老地名中,用来替代生僻字的音近字,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

(一)换形,就是以声旁相同而形旁不同的字来替代原来的字。当然,由于语音的发展,今天,这两个字已属于音近字了。例如:

塂(jiǎng)→港(gǎng):港上镇,属徐州市邳州市。驻地是港上。明初设为集市,名兴隆镇;清代改称塂上。“塂”字,读jiǎng,方言用字,即丘陵之义。因“塂”字生僻难认,后改作“港(gǎng)上”。

需要指出的是,有时同一个生僻字,在不同地区的地名规范化中,也有可能采用不同的音近字来替代,从而形成不同的处理结果。请看:

1.“”字的替代

“”是个简体字,繁体字写作“埨”。“”,读lǔn,为方言用字,即水边高地之义。在手写年代,“”字尽管生僻,但书写还算方便。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信息化的需要,电脑逐渐普及,但因计算机字库的限制,简体字“”面临着无法录入电脑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该字的使用。于是,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被迫将“”字改为音近的“伦”字。当时,尽管“”的繁体字“埨”是可以录入电脑的,但这无疑会违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法规,即应当使用规范汉字——简体字;而且这种“开历史倒车”的做法,当然也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一句话,这类地名用字的更改实属无奈之举。因此,“”字的更换,也就是必然的了。关于“”字的换形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

(1)→沦(lún)。如:

沈沦镇:属泰州市兴化市。原写作“沈”。因众多沈姓人居于此,故名沈家。后因“”字生僻难认,改作“沈沦(lún)”。

(2)→伦(lún)。如:

鹤伦居委会:属盐城市东台市梁垛镇。原写作“鹤落”。相传汉代七仙女跨鹤下凡,落村旁水中长垛,故名。也有传说,此庄形似仙鹤,故名鹤落。因“”字生僻难认,后写作“鹤伦(lún)”。

大伦镇:属泰州市姜堰市。镇名原写作“大”。驻地大庄,相传明代此地河中心有一条土龙埂,随河水涨落而隐显,称大岭庄,后谐音为大庄。因“”字生僻难认,后写作“大伦(lún)’。

2.“”字的替代

“”字,读gàng,意为山冈或狭长的高地。“”字,以前一直不为各类辞书所收释,直到2005年面世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才见其身影。目前,该字尽管已在《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年版)之列,但对于一般人来说,用电脑录入系统还是较为困难的,需要使用软件来造字,十分麻烦。因此,“”字最终为常用字所替换,也是在情理之中。关于“”字的替代主要有三种处理方式:

(1)(gàng)→绛(jiàng)。如:

东绛社区:属无锡市滨湖区太湖街道。原写作“东”,因地形及位置得名。“”字,当地方言读gāng,是吴语中的方言用字,表示河边高地或带状小高地之义。因“”字生僻难认,后写作“东绛(jiàng)”。当然,在吴方言中,“”与“绛”的读音也是相同的。

(2)(gàng)→降(jiàng)。如:

大降上村:属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原写作“大上”。因村东、西各有长约400米和600米的大土,故名。“”字,当地人读jiàng。因该字生僻难认,后改写作“大降(jiàng)上”。

(3)(gàng)→港(gǎng)。如:

北港街道:属常州市天宁区。驻地北港桥,在清时写作“北”。“”字,当地读gǎng。因该字生僻难认,后写作“北港(gǎng)”。

(二)省形

省形,就是省略形声字的形旁后,并以声旁为字来替代原有的合体字。当然,由于语音的发展,今天的普通话中,这两个字已发展为音近字了。例如:

(ài)→盖(gài):徒盖村,属南京江宁区禄口街道。村名原作“徒”。南宋时,徒氏从河南洛阳迁此,把村名称为徒。“”字,读ài,意为尘埃。因该字生僻难认,后简写作“徒盖”。

(náng)→农(nóng):农坝村,属无锡市锡山区东北塘街道。村名原写作“坝”。驻地坝头。该村位于低石坝旁,故名。“”字,读náng,方言用字,通常表示范围不大的低洼地。因该字生僻难认,1960年简化为“农坝头”,因此“”字在《汉语大字典》(第2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均未收录。

(cóng)→众(zhòng):众泾社区,属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因五泾得名。五条河汊在此交汇,建桥五座,似五龙戏珠,故名。“”字,当地方言读zhòng,意为水流汇合处。因该字生僻难认,后简化作“众泾”。

(què)→角(jiǎo):岗角村,属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原写作“岗”。“”字,音què,当地方言读jiǎo,即贫瘠之义。因生僻难认,故该字简写作“岗角(jiǎo)”。

(三)其他

地名中生僻字的音近字替代,除换形、省形这两种方式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用部件(偏旁)完全不同的常用字来替代。当然,两个音近字之间,意义上有时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即相同或相近。例如:

檾(qǐng)→青(qīng):青湖镇,属连云港市东海县。驻地青湖。原名檾(qǐng,“苘”的异体字,即苘麻)庄湖,1957年建苘(qǐng)湖乡,后因“苘”字生僻难认,改写作“青(qīng)湖”。

羉(luán)→欢(huān):欢口镇,属徐州市丰县。驻地欢口。原写作“羉口”,羉(luán),即网。相传此地湖边,居民用羉网在湖口捕鱼,故名。因“羉”字生僻难认,今改作“欢(huān)口”。

墅(shù)→士(shì):华士镇,属无锡市江阴市。古时为棉花、土布市场,名花市,后雅为华墅(shù)镇。因“墅”字生僻难认,1965年以谐音更名“华士(shì)”。

(quē)→曲(qū):段曲头村,属南京高淳县古柏镇。原名段头。因村头有一缺口,故名。“”字,读quē,生僻难认,今写作“段曲头”。

圌(chuán)→树(shù):树山村,属苏州市虎丘区通安镇。原写作“圌山”。“圌”字,读chuán,同“篅”,方言词,即竹或草编织的盛谷圆囤。因“圌”字难写难识,而吴方言读如“树”,故改写作“树山”。

斝(jiǎ)→角(jiǎo):厚角村,属镇江市京口区大港街道。原名厚斝。传说宋朝山东移民到此,打墙脚,挖出斝杯很厚,取名厚斝。“斝”字,读jiǎ,为古代酒器。因“斝”字生僻难认,1958年改为“厚角(jiǎo)”。

曰(yuē)→月(yuè):月青村,属盐城市亭湖区南洋镇。原写作“曰青”,以境内曰青河得名。“曰”字,读yuē。因“曰”是书面上的文言用字,易误读成“日”(rì),故写作“月(yuè)青”。

攒(cuán)→传(chuán):传楼村,属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驻地耿攒楼,因耿姓举人攒钱盖了楼而得名。“攒”字,读cuán,为拼凑义。因该字生僻难认,后写作“传(chuán)楼”。

甓(pì)一别(bié):别桥镇,属常州溧阳市。驻地别桥,桥始建于隋,村民“运甓为基,架石为桥”,称甓溪桥,简称甓桥。“甓”字,读pì,即砖。因该字生僻难认,1949年后以谐音改作“别(bié)桥”。

雩(yú)→云(yún):云门寺村,属连云港市连云区中云街道。原写作“雩门寺”。旧有元代古庙一座,座落该村附近,称雩门寺(1937年被侵华日军炸毁),村因此得名。“雩”字,读yú,即古代为祈雨而举行的祭祀。因该字生僻难认,村民为简便起见,改写作“云(yún)门寺”。

涔(cén)→站(zhàn):西站村,属盐城市建湖县高作镇。原写作“西涔”。驻地西涔庄,相传该村有个人叫刘涔,在井上刻有“涔”字,后称涔庄。“涔”字,读cén。因该字生僻难认,故根据当地方言谐音,改写作“西站(zhàn)”。

以上几种替换方式,有时是单一使用的(如上述例子),也偶有综合使用的,即采取两种替换方式。例如:

蔷薇(qiángwēi)→强为(qiángwéi):强为村,属盐城市建湖县恒济镇,原写作“蔷薇”,以蔷薇河命名。“蔷薇”,读qiángwēi,因生僻难写,后写作“强为”(qiángwéi),改后的名字与原村名用字字形和意思完全不同。

余论

综上所述,采用音近字来替代地名中生僻字的做法,确实给人们的日常交际带来了便利,也使地名的标准化工作有效地开展起来。然而,纵观这些年来关于地名生僻字的处理方法,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即地名生僻用字往往是被简单、低俗地一改了之,而原有用字具有的特殊含义,或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就随之丧失殆尽了。例如,上述的“”(lǔn)字,其义是“水边高地”,竟被简单地替换为“沦”(lún)、“伦”(lún)等字,而原字的语源信息也就被替代字所遮蔽或覆盖了,并造成了老地名的历史、地理等文化信息的流失。一句话,地名是一张历史的“名片”,采用音近或同音字等来替换地名中的生僻字,应当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不能只走一条路。

当然,造成老地名用字被替代的现状,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可分为自愿替代和被迫替代两种。

所谓自愿替代,是指当地群众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自发地选择新的用字来替换地名中原有的生僻字,以便于社会交际。这种方式,较少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属于地名用字的自然衍变。例如,“曹丿”(属盐城市东台市头灶镇),原作“曹䥕”,因“䥕”字难写,当地人多俗写作“丿”,久而久之也就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政府文件中。

被迫替代,是指迫于某种客观原因或人为的干预,当地群众不得不选择新的用字来替换地名中原有的生僻字,以维系地名的交际功能。例如,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自上而下的地名用字更改,就多属于此类情况,像上述的“华士镇”(属无锡市江阴市),原作“华墅(shù)镇”,1965年以谐音更今名,其实“墅”字也算不上生僻,只是笔画多了一些。又如,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化管理的普及,不少地名生僻用字无法输入电脑(字库未及时开发),导致不少老地名一夜之间纷纷更改用字,像上述的“东绛”(属无锡市滨湖区太湖街道),原作“东”,“”字是吴方言用字,尽管该字目前已被词典收释,但由于不能输入电脑,未能逃脱被更改的厄运。

基于上述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要减少地名用字的随意更改,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主要建议如下:

一是积极开展地名用字研究,并加强电脑字库的开发与研制。这样可有效避免技术层面的因素所带来的尴尬。令人欣慰的是,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展,如《通用规范汉字表》于2013年6月由国务院公布,该字表共收字8105个,分为三级,基本上覆盖了较为生僻的地名、人名用字,满足了信息化用字的需要;加之超大字符集的开发,如“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超大字符集字体支持包UniFonts6.0”等,使得一些生僻字的输入不再是一件难事。

二是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和选择。对于历史传承老地名中生僻用字的去留,要采取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择善而从,切忌行政干预或强制更改。至于有些地名中原有生僻用字的恢复问题,也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考虑群众保留老地名用字的心理诉求与文化需要。

作者:吴汉江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

选稿:何铂羽

编辑:邹怡思

校对:罗舒平

审定:李春燕

责编:邹怡思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