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中秋节家乡风俗有哪些(家乡风俗有哪些)

中秋节家乡风俗有哪些(家乡风俗有哪些)

肥城有一种值得怀念的风俗 你还记得吗?

中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俗。泰山脚下的肥城,是一个人间仙境所在,北有肥桃享誉全国,南有汶阳田蜚声海内外,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民风淳朴 钟灵毓秀 ,今天我们就说说这里一年两季走亲戚的风俗吧

小的时候最盼望的事情就是走亲戚,每一年的正月里和六月里都是走亲戚的好时光,正月里自不必说,全国都有走亲串友的习俗,相当热闹,而六月里走亲戚则是地方风俗了吧,我们这里叫 走过麦。这个时候适逢麦收刚刚结束,家家户户缸满翁满,日子暂时比较好过,这个时候就考虑走过麦啦。

孩子们都兴高采烈的如同过年一样,穿着整齐,和父母一起或骑车或步行,去姥姥家 姨家 姑家 反正最亲近的亲戚都要走一遭,带的礼品并不丰厚,有钱的买点肉 鱼,没钱的就买点点心 或买两瓶本地小酒,而亲戚家则倾囊而出,尽最大努力准备一桌子菜,一定要让来的客人酒足饭饱,兴尽而归。而小孩子则一般不上席面,在桌子周围或院子里边玩边吃,偶尔席上有稀罕菜,会有人夹一筷子给外边的孩子,那时候的小孩是不可以在桌边觊觎桌上的美食的,否则会被人笑话:没家教 没出息。那时候的“吃货”还是带有相当大的贬义的。孩子们最大的惬意就是能和亲戚家的孩子疯玩儿一把,或者和亲戚家的孩子约好啥时候去河里摸鱼摸虾。那时候的人们并不富裕,可是人们的内心是丰富的 对于亲朋好友的爱是充盈的,没有一丝的虚情假意,并不丰盛的酒桌上都是真正的把酒言欢。

而今,我们都长大了,或者有的已经步入中老年,走过麦 这种风俗不知在何时已经悄然下架了。或许是人们都忙着赚钱而没有时间走过麦了吧,至于亲情或许微信 电话都已经能维系了吧。可我 昨晚做梦居然又梦到去姥姥家走过麦,和表哥一起下池塘抓鱼了。

明日中秋节,按照老传统,别忘记做好五件事,家人喜庆更团圆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农历八月看空中的月儿终于圆满了,也意味着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到了。中秋节不似清明节、端午节那样带着一丝悲伤色彩,而是和春节一样是个家人团圆相聚值得庆贺的好日子,故而人们总称它为“中秋佳节”。

中秋节的源头可追溯至上古时代,人们喜获秋收出于感谢,就定下了秋夕祭月,到了汉代出现了“中秋”一词,直到唐代有关中秋的一系列风俗开始流行起来,至此中秋节正式定为了全国性节日,百姓放假举国同庆。

人们欢欢喜喜的准备节日食品,举办节庆活动,这些传统也流传到了现今,明日就是中秋节了,希望大家依然能遵循老传统,记得做五件事,和家人团圆喜庆过佳节。

第一件事:祭月赏月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是我国礼仪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源于古人对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故而这一年中的大小节日基本都要来祭祀天神祖先。

人们认为月亮的运行对于这世间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因为有了秋月才会秋收万物,所以要祭祀月神,向月神表达感谢之情。最初祭月是在秋分,后来逐渐演变为为中秋节祭月,

如今还有很多地区都保留着中秋祭月的习俗,在中秋节这天家中设上香案,将准备好的月饼、苹果、葡萄、红枣等一些祭品摆在桌案上,晚上将月神的牌位放到朝向月亮的方向,点燃红烛,家中的女性依次进行祭拜,并祈求月神能继续保佑家人安康喜乐,福至运来。

在祭拜完月神后,全家人就可以一同赏月了,据说中秋夜这晚的月亮是一年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所以在这晚看到的月亮总是最大最圆且最亮的,也代表着丰盈圆满,映照着月圆人团圆,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景。

第二件事:送中秋节礼

俗话说“过年送福,中秋送礼”,人们忙忙碌碌了大半年,平时很少能与众多亲朋好友见面,在这个中秋团圆的日子,趁着放假带着月饼、礼品去走亲访友,探望长辈、上司领导,对长辈们传达孝心和敬意,对领导表达尊重和感激之心,对亲朋表达感恩陪伴之意,益于维系、增进大家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在准备节礼时记得要用心,最好能够投其所好,像茶叶、酒水、精美的工艺品等礼物可以搭配着月饼、螃蟹、水果等礼盒一起送给对方。最好是送双数礼,不要送单数礼,稍微注重一下包装,不必过于精致,但也要看起来大方整齐,另外要记得避开寓意不好的物品,比如手表、鞋子、梨这些,要尽量选择寓意好的。

第三件事:玩花灯

中秋节是我国的三大灯节之一,自古以来都有玩花灯的习俗,现今南方不少地区也都还保留着此项习俗。中秋节的玩花灯与元宵节的不同,元宵节大多都是当地会组织很大型的灯会,而中秋玩灯一般都是小范围的,或是只是每个家庭大人带着孩子一起玩。

而且这中秋的花灯样式也与元宵的大不同,都是用纸竹扎成以秋季丰收的一些标志性植物为主的花灯,比如稻草灯、谷壳灯、瓜籽灯、芝麻灯等等。还有的一些是直接用柚子、南瓜、橘子掏空去瓤,刻上图案,穿上灯绳再点上蜡烛,做成柚子灯、南瓜灯、橘子灯,孩子们还会将柚子灯放进河水里。

第四件事:猜谜玩兔爷

在中秋夜一家人吃过团圆饭后,大家并不像过除夕夜那样只在家中待着,而是多选择外出到公园、广场等地方转一转,也方便赏月,而这些地方基本会挂上一些灯笼,有人组织猜灯谜,大家聚在一起看灯笼上挂的谜语,很多年轻人和小孩子都非常喜欢玩这项活动,还可能获得些小奖品,收获更多关于中秋的喜乐。

而在北京民间,人们还会开展一项名为“玩兔儿爷”的活动,相传嫦娥曾派玉兔下界为百姓祛灾除病,所以兔子一直被视为中秋节的“吉祥物”,寓意幸福祥和,北京人更是将兔儿爷视为吉祥之神,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福气和好运。

于是,大家每逢中秋就会用泥捏成各种模样、姿势的兔爷,然后进行祭拜,只不过后来兔爷逐渐成为了孩子们中秋节的小玩具。

第五件事:食中秋三宝

中秋节的食俗也有不少,但各地多会吃的主要有三样“月饼、螃蟹、藕盒子”,被誉为“中秋三宝”。月饼最初是古代人祭拜月神时制作的贡品,圆圆的月饼也象征着圆月和大团圆,后来人们在祭拜完后就会将月饼分享食用,逐渐称为了节日食品,直到现今过中秋节若是不吃上一口月饼感觉就不圆满。

而中秋之所以要吃螃蟹,就是因为这个时节的蟹最为肥美,蟹黄膏多,尤其是大闸蟹,吃起来鲜美可口,而且螃蟹的寓意也很好,象征着家庭团圆和谐,八方来财。

莲藕也是秋季的时令蔬菜,用它做成圆圆的藕盒,吃起来鲜脆香味十足,也寓意着团团圆圆。

分享【五仁馅月饼】的做法,有时间的可以自己在家做着吃,香甜不腻,健康美味

食材:中筋面粉、转化糖浆、花生油、枧水、鸡蛋、花生、腰果、南瓜籽、核桃仁、黑芝麻、细砂糖

1、将花生、腰果、南瓜籽、核桃仁、黑芝麻这五种果仁如果炒熟,盛出晾凉。

2、果仁擀碎放盆中,加些青红丝和六十克细砂糖、三十克花生油和五克的盐,加少许水搅匀。

3、炒锅倒些糯米粉炒至微黄,倒入果仁混合团成球形的馅儿,每个五十克的月饼,一个馅儿为三十克。

4、盆中倒入二百克转化糖浆和五克枧水、七十克花生油,三百克的中筋面粉与二十克的奶粉混合筛入盆中,混合揉成团后,封上保鲜膜松弛两小时。

5、月饼皮分成每个为二十克的剂子,捏扁包上馅料收口,滚上一层干糯米粉用模具压成月饼,喷上一层水。

6、在上下火为二百度的烤箱中先烤八分钟,取出刷蛋黄,再设置烤箱上下一百八十度烤十五分钟即可。

——老井说——

中秋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像在浙江一带除了会赏月外,还会到钱塘江观潮。而在广东人们还会带着孩子树中秋、烧塔等等很是热闹。食俗也是多到数不清,很多人都会喝桂花酒,吃芋头,吃甜薯,北方的家庭也会包饺子吃。如果大家所在的地方还有什么有意思的习俗或食俗,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给大家。#我家乡的中秋习俗#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青海年味儿 |青海人过年习俗,你了解多少?

在青海,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和最隆重的节日,当地人把庆贺春节的过程称为过年。每当冬至过后,青海人家就开始为过年早早地准备着,等腊八一过,青海各地的大街小巷内年味就开始浓起来了,各大商场超市内人流也比往常多上好几成,大家忙着添新衣、买年货,再到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这天,青海人家里开始扫房除尘,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依湟水河世代繁衍生息,孕育了历史悠久的河湟文化,故青海人的年也有着十分浓郁的地域特色,别样的年俗让青海人的年也过出了团圆和对来年的美好期盼。如贴钱马、打醋罈、拂晓前送水上门的水伕等风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春节风俗逐渐离我们远去,今天小编就和广大读者一起回顾那曾经熟悉的一幕。

青海人过年,大致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到大年三十,是年前的准备阶段,在这期间,大家都忙碌着扫房除尘、缝制新衣、准备年食、购买年货等;第二阶段是正月初一到初五,主要以亲朋好友间的拜年为主;第三阶段则是从正月初六日起到正月十七日,这期间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街巷内,多是扭秧歌、耍社火的一系列春节文艺表演。

缝制新衣从中秋开始

今年已经94岁高龄的王文春老人除了耳朵有些背外,口齿清楚,记忆尚好。老人记得解放前春节期间家里人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因为要赶做很多衣服,母亲总是中秋一过就着手缝制。那时缝纫全靠手工,差不多每个妇女都会针黹。

吃粥献冰过腊八

过去的儿歌中有“过腊八,宰瞎娃”(指猪)的词儿,每年腊八节前后,农村里家家户户忙着杀年猪,意味着“年”快到了。

青海的腊八节,和其他地方相比有许多差异。青海人的腊八粥其实不是粥而是饭,即麦仁饭。先将当年的新麦碾去外皮,或者凿冰为臼,蜕去外皮成麦仁,将麦仁与牛羊猪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茴香等作料,经过一夜的文火煮熬,肉、麦、作料皆己成乳状,清晨揭锅,香味扑鼻,食之可口营养丰富,而且在很多农村,这天还要献腊八冰,在腊八的黎明前,家家户户的年轻人扛上镢头、挎上背斗,奔到河边去,争先恐后地抢打“腊八冰”,把整块整块的厚冰运到家里来,分别献在佛前、中宫、庄窠四角及附近田地里,冰,象征着雨多水旺。通过这种仪式,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灶扫尘

过了腊月初八,春节前忙碌的第二件事是扫房。扫房并不是哪一天都可以,先根据旧历书上注有某日宜扫除的提示选择日期。从冬至日始的一个多月是青海最寒冷的日子,但白天的光照时间又逐日延长,腊月二十三又叫“小年”。青海东部地区在这天为庆祝丰收要吃“油搅团”(是用青油、白面、水、椒盐等按一定比例蒸煮而成)。城镇地方,早晨吃肉丁、豆腐丁、金针、木耳等熬的“炒酒”和“旗子”(将面饼事先切成菱形花纹、烘好后,依纹断为旗花)。晚上吃“坐水”菜(将肉切丝,与粉条烩炒)。腊月二十三的主要节目是“祭灶”,老青海的民间多称为“灶爷”或“灶家娘娘”是每家必奉之神,被视为“一家之主”。据传,灶爷或灶家娘娘是上天派到人间,凡每家每户的诸事,灶君都在掌管,暗中还明察着人们的善恶,一家人的功过都逃不过他的法眼,并记入册籍。每至年终腊月二十三晚便升天述职,如实禀告奏天帝。在临行前家家烧香点灯虔诚送行,俗称“祭灶”。祭灶之前,打扫净锅头、灶火,请灶龛俗称“灶爷 ”于锅头之上。供上灶糖、灶饼、水酒,另纸剪灶马一匹,意为灶君往返的坐骑,以及供灶马吃的草料和清水一盅。入夜后,家中辈分最高的人带领男丁在灶前祭拜,女人回避,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

烤制炉馍要昼夜不停轮流换班

腊月二十三送走灶王爷后,妇女们便开始准备春节的食品。人们把这活概括为:炸、打、炉、蒸、煮。炸是炸馓子、花花、油果及鱼、丸子、里脊等;炉是指炉馍;蒸是蒸馒头、灶卷、包子、各种蒸菜等;打是打点心;煮包括煮肉。这些活中属炉馍打点心最累,连续两三天熬夜。

“贴钱马,要账的就不能登门去讨账”

我省著名地方史专家靳育德先生在《老西宁》中记载,贴钱马和贴春联是过春节的重要象征,都代表节日的喜庆与祥和。大年三十,人们贴春联时,贴罢横额,即在横额下方涂上浆糊,再将一张黄表沿角对折,成三角形,将斜边贴于横额下方,就叫“钱马”,钱马一般和春联同时贴在房门和大门上。到正月初三送神时,就用火燎去,它的寿命只有短短的三天。

打醋罈是一项除秽洁庭的活动

打醋罈是过去农村除夕晚上敬神前除秽洁庭的一项重要工作。年前,人们就从河滩里捡来鸡蛋大小、干净而无破碎的几块河卵石备用。大年三十做晚饭时即将石块放在灶火洞或炉子上烧,贴罢春联,洒扫庭除后,把烧得几乎通红的石块夹入脸盆中,立即在石块上撒些柏枝叶,浇上醋,盆中即发出“嗤——嗤——”的爆裂声,在柏枝燃烧和醋味四散之时,再倒入滚烫的开水,夹杂着柏叶的清香和醋味的氤氲之气,顿时充满了房间。人们端起盆子,依次在各个房间进出,有人喊“端低一点,端低一点”,端盆者尽量弯着腰,将散发着清香的水气带进房间的角角落落,最后将没有一点水气的残水和石头倒在水眼洞上,至此,“打醋罈”这一活动才算结束。

拂晓前送水上门的水伕

除夕自古有守岁的习惯。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汉末魏晋之时。晋·周处《风土记》记载:至除夕达旦不眠为守岁。此日,儿孙辈向长辈拜年叩头,长辈须赏以压岁钱,俗称散年钱儿。除夕的中午以前两三日内,每家都要擀长面、煮肉、蒸馍、炸油果及馓子,春节三天内食用熟食及切好的长面条等,除夕下午五时许,便开始“安神”、贴钱马。

到了夜里一点来钟,便进入了新的一年。全家人由老辈主祭请神,点松棚,放鞭炮,俗称“出天行”。黎明,多数人家还要赴隍庙进香。拂晓前,以挑水为业的人要向各家送水一担,一般先商家后一般百姓。送水入门时,口喊:“青龙扑满怀,元宝滚进来,掌柜的大发财,接财来!接财来!”明讨吉利。各家必有馈赠,特别是商家,必佳肴待之,并赠以数倍甚至于十倍于平时工价的赏钱。水伕虽辛苦大半夜,而其收入往往等于平时半年所得。

春联门神

春联是在汉字汉语的土壤上产生的一种特殊文艺形式,全世界唯中国所独有,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其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得在过去,家庭不管富有还是贫穷,过年总少不了贴春联,俗称大红“对子”。亡人之家未过头周年者,贴绿对子;属泪丧者不贴对子。

老青海人贴对子,有自己的一套,很传统,从语言文字到习俗,古风尚存。每家不但在大门、房门和屋檐下柱子上都要贴,而且还在其他地方,也要贴上其内容年年相似大红纸条。五十年代,大多人家在大门上贴出的“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全靠毛主席”,反映了人民翻身得解放的感激之情。房门上贴的“爆竹声中辞旧岁,银花朵朵庆新春”。在老人居住的房内,炕最里面墙上贴上“身卧福地”;门头顶上贴的“抬头见禧”;钱桌上贴的“黄金万两”;堂门前柱子上贴的“天官赐福”;粮食仓上贴的“五谷丰登”;厨房门上贴的“五味生香”或“调和五味”;大门外照壁上贴“出门见禧”,甚至还在牲口圈门上贴“槽头兴旺”或“六畜兴旺”;羊圈门上贴“牛羊满圈”;农家在马车辕条上还要贴“日行千里”等。

过年礼俗

儿时过年,大年三十到坟上祭拜先祖回来,从贴对子、门神、窗花、钱马到晚上“吃拦嘴面片”;从晚夕“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守岁到大年初一后。虽说经济不宽裕,但不缺人情味儿,讲孝道、重亲情,把家庭为单位的血缘关系看得尤为重要,珍重骨肉亲情。晚辈们领着娃娃,面带喜色按序给分房另座的每一位爷爷、伯伯、叔叔等家中去拜年。一进门先向各家神龛上香叩头,然后并声称如:“二爷、二奶奶我们给你们叩头拜年了”。就这样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徒步走到你家我家,我到你家如同久未见面,大家相互拜年。上了年纪的老汉们见面后还互相鞠躬作揖问好,如同回到了上古年代。初三以后,亲戚间开始走动拜年。

社火闹春

过年要快乐,唱戏耍社火”。多数村庄过了正月初十开始耍社火,远远就能听到锣鼓声。社火的 “身子”(队伍)大都由男性装扮,整个演出过程显得神秘、庄重。“报儿”头戴无沿草帽,眼戴一副用棉花缠边的镜架,反穿羊皮夹夹,红裤战裙,身上斜挎一串铜铃铛。他走在社火队伍的最前面,说话有趣、引人发笑。“报子往前一走,荣华富贵就有;报子往后一退,享不完的荣华富贵……”“灯官老爷”头戴乌纱,身穿红袍,足蹬朝靴,手拿笤帚,连摇带说,好不热闹。“我老爷来空不来,金银财宝带上来;我老爷走空不走,病痛灾难带上走……”鸣锣的鸣锣,开道的开道,好像真的一样。

随后“胖婆婆”头苫毛巾,身穿大红袍,体胖腹大,怀抱一个布娃娃,穿插在人群中,时而快步,时而扭捏,语言风趣,惹人哄笑。见了农民说:“我看你是庄稼汉,半年辛苦半年闲。骡马成群满圈圈,碾下的粮食堆成山”。见了商人讲:“我看你是卖货郎,生意兴隆财源旺”。“哑巴”的脸黑油黑油,反穿皮袄,手拿一头烧黑的木棍,在场子里穿过来时,小娃娃们吓得哇哇大哭,大一点的则嬉笑追逐。在一阵太平鼓的咚咚声中,“拉花姐儿”、“八大光棍”等过来了,他(她)们唱啊、扭啊一直到正月十五晚上黑社火耍完。半夜在各自的家门前抱来杂草分堆点燃,一家老少从火上跳过,俗称跳“冒火”。烧去晦气,祈盼一年吉祥平安。

以上就是青海人过年的习俗,你了解了么?

文化进万家︱@绥阳人,中秋赏月之余,这场趣味知识问答敢不敢挑战一下?

中秋到,吉祥的月光在挥洒,祝大家好运连连

中秋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的代表之一

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

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国幅员辽阔,中秋的饮食习俗也是多种多样,且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除了赏月吃月饼,经历了千年发展之后,哪些饮食习俗跨越古今沿袭完整,哪些习俗在传承中有所创新?为让新一代中国青年能了解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秋美食,借此中秋佳节之际,推出“食在中秋 味满全城”中秋特色美食知识竞答活动,让参与者既可了解家乡的中秋美食,又可涉猎全国各地中秋饮食文化,跨越古今,共话中秋节美食。

01

活动概述

活动将以答题形式呈现,设特色答题页面,参与者通过扫码或链接的形式填写个人信息后即可参与活动。题目涉及中秋基础知识与传统美食鉴析两个方面,共计12道题目。参与者依次对所有题目进行作答提交。

02

举办形式

1、线上举办: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活动,参与者通过识别二维码/点击链接的方式参与,活动结束后统一评选,发布领奖通知。

2、线下举办:观众现场扫码进入线上渠道参与活动,提交后等候获奖通知前往县实践中心领取奖品。

03

活动规则

1、活动时间:9月7日—9月12日;

2、重复答题或信息填写界面个人信息不完善的读者视为无效答案;

3、活动结束后,根据参与者答题正确率和答题时间评选出20名优秀奖及150名参与奖。

微信公众号发布后,获奖者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领取礼品一份。

04

举办单位

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

县图书馆、各镇乡文明实践所承办

神州共享(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

更多推荐

▼点击文字阅读

☞节水在身边 |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关于进一步规范使用“场所码”的通告

主办:中共绥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绥阳县融媒体中心

总编:石芝谋 | 副总编:彭坤煜 卢永贤 李珊珊

责任编辑:周丽蓉 | 责任校审:李珊珊

来源:绥阳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