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七月十五在家能上香吗(中元节可以烧香拜佛吗)

七月十五在家能上香吗(中元节可以烧香拜佛吗)

中元节三流合一阴阳循环 谁能免了这一拜 点一盏心灯愿一切安好

今日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是比较特殊的节日,可谓儒释道都非常重视,民间也称为鬼节,又和中国阴阳消长循环的观念,也有很长时间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更受关注。

中元节就其发展和渊源来说,不但特殊甚至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丰富多姿,更可以说历朝历代,无论何人,都免不了一拜,若是不信谁有不服,请看完再说。

如果比较喜欢道家,中元节肯定要拜

"中元"之名最早是起于北魏时期,正是来自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道教的三元说是指,天官的生日是农历十五,举行赐福的仪式;地官的生日是农历七月十五,用以赦免亡魂的罪;水官的生日是农历十月十五,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中元节时道门中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道教宫观举办"祈福吉祥道场",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

到了唐代的统治者对道教比较推崇,因此道教的中元节肯定倍加重视,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自然就兴盛起来,中元作为节日被固定下来。

对国画比较了解的,肯定知道书画皇帝宋徽宗也是推崇道教,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并相沿迄今。

如果比较喜欢佛家,也肯定要拜

佛教刚开始传入中国时,用现在的话是比较牛的,也可以说有点水土不服,因为其坚持不受礼教约束的无君无父原始教义,这肯定会与中国注重血亲人伦关系的儒家文化形成激烈冲突。

后来,佛教入乡随俗,以盂兰盆会的形式与传统"秋尝"习俗相结合,形成富有中国伦理文化特色的佛教孝亲节——盂兰盆节。

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盂兰盆会", 盂兰的意思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盆"的意思是"救器",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是梵语उल्लम्बन,"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而且,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唤目犍连(简称目连):"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民间广泛流传起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遵照佛陀的佛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使其母终得解脱。

这种仪式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作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自此往后,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比较喜欢儒家也必须要拜

看到上面所述,大家肯定感觉到中元节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然而追根溯源,却无论如何不能掩盖中元节深刻的儒家印迹。

无论道教的中元节还是佛教的盂兰盆法会,都离不开祭祖的内容,而祭祖正是儒家政治理念中的重要传统,而祭祖,又和"秋尝"密不可分,以"秋尝"祭祖为代表的祖先崇拜和宗法伦理,又是儒家"孝道"的核心内容。

这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史料记载在上古时期,每年到了农历七月半这天都会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这个习俗在先秦时期就有了。

我国是农耕文明,为了有好收成,人们寄托于神灵的庇护祖先的保佑,初秋人们祭祀土地和神灵,祭拜祖先,表达感谢并祈求来年丰收。

这就是上古时期的"秋日祭",也称为"秋尝", 古人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

不过当时,"秋尝"祭祖的时间并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只是民间相信,七月十五祖先会返家探望子孙,因为,这一天是鬼节。

中国有四大"鬼节"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十四的半夜鬼门开,一直到十五的半夜关,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可以说是百鬼放假了,可以上阳间放松放松,不过道教中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这好不容易放假还要接受考校。

因此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合在一起,变成"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

到了宋朝的时候,由于儒、释、道三教合流日趋明显,现时民间的"中元普渡"习俗正是三教合流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结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

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

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三官中的地官赦罪,获得解脱,佛教改以盆施饿鬼但与道教和儒家的祭祀习惯不同,盂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

现在在台湾民间还流行的普渡祭拜,也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这种融合,普渡举办时,供桌上会竖立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

放河灯是中元节的重要习俗,河灯也叫"荷花灯",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据说,这天,从地府出来的鬼魂能借着河灯的光亮,照亮路途,或回家探亲或持灯往生。

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在昨天头条发的文章中说过,上元节中元节的人鬼之别水路之分皆同阴阳之理,民间也多风俗和禁忌。

七月十五鬼节中元节盂兰盆节 7大风俗15禁忌不可不知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农历7月称为"鬼月" ,7月也是吉祥月、孝亲月,而人也是在第7天被女娲娘娘创造出来,在《易经》中,"7"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节令时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令人感叹。

初七人日中国人的生日 7是一个神奇的数字 7与人息息相关7是轮回

农历七月十五蕴含如此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值得华夏子孙传承发扬,在2020年的中元节一起祭祖拜神祈福纳吉!

中元节更是中华优良传统孝文化体现,感念哺育之恩追思凝重情感,谁又能免了这一拜,缅怀先祖珍惜当下,点一盏心灯愿一切安好!!!……

图文资料来自网络只为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