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饶姓的来源(饶姓)

饶姓的来源(饶姓)

百家姓密码:饶姓和尧姓,谁才是正宗的唐尧后人?

在中华民族的姓氏之中,有尧的后人创造的24个姓氏。

它们是:

01伊祁(伊耆)繁衍:02伊、03衡、04祁、05尧、06陶、07唐、08陶丘、

【唐姓图案】

09房、10向、11蓟、12黎、13刘、14御龙、15韦、16杜、

【刘姓图案】

17士、18随、19司空、20彘(zhì)、21范、22冀、23宗政、24狸姓

【范姓图案】

不过,更准确的说,还有一个姓,应该也算是尧的后人创造的。

这个姓氏就是“饶”。

在中国现代历史中,有一个名人,他的名字就叫“饶漱石”。

那么,“饶”和“尧”,两姓之间,有什么联系没有呢?

简单的回答是一个字:有。

那么,尧和饶具体有什么联系呢?

简单的答是一句话:它们原本是一个姓!

那么,是在什么朝代,发生了什么事情,才成为2个姓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说一说当时的历史背景。

首先,揭示一下上述的24个姓氏之中“尧”姓的具体来历。

在上述24个姓中,排列05的是“尧”姓。

【尧姓的繁体书法】

这个尧姓,它产生于放勋的谥号。

换句话说,尧在生前是不叫尧的,他姓“伊祁”(伊耆),名字叫做“放勋”。

放勋去世之后,他的谥号为“尧”,史又称“唐尧”。

所以说,尧他本人是不知道自己被后人称作“尧”的。

尧成为谥号之后,放勋身后数代后人,并没有用这个谥号作为姓。

一直到尧之后过了千年左右,“尧”才成为尧的后人的姓氏。

原来,上古“三皇五帝”之一的“尧帝”家族,先生活在今河北省唐县一带,后迁徙于今山西太原一带,尧担任了部落首领,其活动区域主要是中国的中原一带,因此,尧姓也就发祥并长期繁衍于这里,后来,逐渐向周边地域扩展,并以“河间郡”和“上党郡”为旺族。再后来,尧氏家族为避战祸,尧系子孙散徒于天下。其中一支迁徙于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即称\"尧帝\"。前些年考古学家在山西省临汾县\"陶寺\",发现\"尧帝\"古遗址,从此使\"尧帝\"变得有证可考,一改“传说”中的\"尧帝\",让他变成“历史”中的“尧帝”了。

【祭祀尧的尧庙】

到了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姬发追思古代的圣贤帝王……周武王追思到唐尧的时候,为了感恩,就将封地赐给了帝尧第23世的“京”(字子京)的这位后人。周武王赐的这块封地在蓟(今北京附近)。后来,子京的儿子“理”,举家迁移到了山西平阳,其子孙后代从迁移到达山西之后,就以祖上谥号“尧”作为了姓,因而这一支尧的后人被史上称之为“平阳尧氏”。

这个说法,大致是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云:“帝尧之后,以谥号为氏。”不过,这个说法遭到过某些人的严重质疑。质疑者认为,按历史研究,在周代以前并没有谥法。更无“以谥为氏”之命氏原则,仍然坚持认为尧应为传说中的上古人物,并非信史,于是认定此说为附会之辞录。

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也许不是谥号,而是别的原因才以尧为姓吧……?

接下来,又过千年,在某个朝代,这个尧姓突然改成了别的姓!

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当时的历史中,到底出了什么状况,且此事到底发生在哪个朝代呢?

这个问题的回答,得费一些口舌了。

可以先将朝代点明,此事发生在——西汉!

是西汉的哪一个皇帝的统治时段呢?

还是回顾一下历史背景吧。尧姓自周以来,出了不少名人。至秦灭六国,尧姓家族为逃战祸,子孙从此散迁天下……多年之后,发展到了尧姓的第54世,此时的著名后人——尧萱。自平阳(山西)徙居江西鄱阳(古饶州,今仍属江西),后迁临川(今抚州);尧族人丁兴旺,其分支又迁徙江西、浙江、福建等江南流域。尧族发展比较大,抚州临川居有较大的“尧氏”家族的记载。

又传两代,到了第56世——尧濙。

其时,正值西汉的汉宣帝刘询。此皇帝是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这个刘询皇帝,本名叫做“刘病已”,在他继位之后,觉得自己名字不雅,即刻就改名了,改为“刘询”。皇帝改名,下诏全国,要求所有人员,必须要避帝名“询”之讳。如此一来,社会上有牵涉的姓氏有扩大化被修改的,比如“荀”姓,其实不是“询”,可同音呀,因而,有的亦改为“孙”姓了。

【汉宣帝刘询】

在改姓的政治风潮之下,西汉朝廷有一御史大夫魏相,他向皇帝上奏章说,尧濙(当朝任职京兆尉)虽是上古唐尧的嫡系后代,但帝尧乃上古五帝之一,算是百圣至圣,因而尧濙也应该避讳改姓。正在维护皇帝尊严的汉宣帝觉得这话有道理,于是赐字,在“尧”(当时应为繁体字“堯”)的左边加了一个“食”旁,也就变成了“饶”(当时应为繁体字“饒”)。实际上,这算是皇帝给尧濙改姓了“饶”(“饒”)。同时,皇帝擢升“饒濙”(改姓前为“尧濙”)为太傅,并下诏全国,要求天下凡姓“尧”(“堯”)的统统改姓“饶”(“饒”)。

这个就是“饶”姓的来历。饒濙(尧濙)于是成为了“饶姓”始祖。

白驹过隙,时光飞逝。经过千年发展,估计饶姓将自己与尧姓的渊源普遍都忘记了吧。接下来,饶姓以尧濙为始祖,又传了29世,到了饶次守的时候,朝代已经至宋朝高宗皇帝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又是宋朝的第十位皇帝),在公元1129年5月,高宗皇帝下诏文武群臣进献宗谱备案,因“饶”系“帝尧”嫡系后代,高宗特命王钧甫细查当时任翰林侍讲的饶次守的祖谱。王钧甫受命之后,仔细核对“饶”姓的源流昭穆,确认饶氏乃是“黄帝之苗,孔京之裔,尝食采于蓟,拜显宦于汉朝……”,“饶”姓实为“帝尧”嫡系后代。帝勅:“尔之后裔世代其昌”。

【饶姓介绍】

估计是在这次追溯之后,更多的“饶姓”后人知道了自己的祖上,有人又改回了“尧姓”。

尧姓和饶姓之后没什么变故。可是,在推行简化字的时候,又有些变化。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全面推行简化字,“饒”简化成了“饶(rao)”或“尧(rao)。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堯”简化成了“尧(yao)”。实际上,尧有两个读音,代表了两个源头,但字是一个。这让许多“饒”姓本家无所适从,有人将姓写作“饶”,也有人写成“尧”。读音也rao,yao不分,弄得有些混乱。现在许多地方方言“饶”还是读音为“yao”,比如,毛泽东就曾亲切地称饶漱石为“小姚(音同yao)”。

如果从源头来看,尧姓从一个姓演变成了三个姓:尧(rao)、尧(yao)、饶(rao)。

但是,也可以将“饶”发音为“yao”,因为习惯成自然,有人将饶这样念。

于是,两个汉字就有了4个发音,那就是4个姓了。1个姓在使用中变成了4个性。

因而,唐尧为中华民族贡献的姓氏,也就达到了26或者27个姓氏了!

【图片:百家姓全国图】

附:尧姓的历史名人——

尧暄:(?-495),北朝北魏臣。字辟邪,本名钟葵。上党长子(今属山西)人。文成帝时为中散。孝文帝始立三长,令暄为东道十三州使,更比户籍。暄从征及出使检察三十余次,皆有克己奉公之称。封平阳伯,后位大司农卿。卒于平城。

尧杰:北朝北齐将领。字寿性,长子(今属陕西)人,尧雄从兄。为人轻率好酒,但颇武干。从神武征战有功,拜镇东将军,封乐城县伯,出为沧州刺史。后从平邺,进都督。元象中,拜车骑大将军,进爵为公。后出为安州刺史卒。

尧雄:(499-542),北朝东魏将领。字休武。上党长子(今属山西)人。善骑射,重义轻财。庄帝时,为燕州刺史。尔朱兆败,据定州附高欢,为瀛州刺史。东魏初,随高昂击败贺拔胜,为豫州刺史。随侯景击败梁军、西魏军,加骠骑大将军。为政宽和守信。得兵民信赖。在边十年,屡有战绩。兴和三年,召还,率士卒十万,巡行西南设防。次年卒于邺城。谥武恭。

尧奋:北朝北齐将领。字彦举,长子(今属陕西)人,尧雄弟。从齐神武平邺,破尔朱兆等。以功进爵为伯,出为南汾州刺史。后大破西魏将薛崇礼,转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卒。

尧君素:隋臣。魏郡汤阴(今属河南)人。炀帝为晋王时府属。隋末,以军功领河东通守。据城抗唐军,数拒说降。妻至城下劝降,被其射死。民多欲降,君素御下严,无人敢言。及城内知炀帝死,又乏粮,乃杀君素出降。

尧允慕:宋诗人。

尧允恭:宋元间医学家

尧世美:明朝官吏。

尧驿达:清代名医,字雨田,四川永川人。幼习举业,弱冠弃儒学医,精于眼科。

尧茂强:曾任峨眉山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务。

尧茂书:首漂长江成功者。

尧正文:高级老师。

尧辉相:一级美术师。

尧 燕:1974年出生,广西南宁人,中国羽毛球女队原来的绝对主力之一。

【尧燕】

当今尧姓居住点——

今主要聚居于山西、河南、江西、湖南、 四川 、重庆、江苏、四川等省市。广东尧姓居民多于上世纪初从省外迁来,揭阳尧姓居民则多于解放后从外地迁来。

除汉族外,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皆有尧姓。

附:饶姓历史名人——

【饶姓图案】

饶 威汉代,山东人,官拜鲁阴太守,有惠政,得吏民之心。

饶 景五代时期,山东淄水人,吴越钱鏐麾下大将,累有防御之功。

饶 节宋代,高僧,挂锡灵隐,晚年主持襄阳之天宁寺。

饶 鲁宋代,江西馀干人,大学者,著名的“双峰先生”

饶延年宋代,陆九渊弟子,以经学著称。

饶子仪宋代,从胡瑗受经,潜心经学。

饶 介元代,1341-1368江西省临川(今抚州)人,书法家,著录《石渠宝笈三编》

饶 瑄明代,学者。

饶 位明代,江西省南昌县人,工部右侍郎。

饶 伸明代,江西省南昌县人,刑部侍郎,著《学海君道部》。

饶 礼明代,江西省饶州南城人,浙江道监察御史及河南左布政使。

饶 钦明代,安徽省祁门人,刚介清谨、民俗为之丕变的好官。

饶之初明代,湖北省广济人,出知孟县。

饶敬承明代,湖北省蒲圻人,出知宾州。

饶天民明代,1502-?,湖北省崇阳人,中书舍人,官至河南道御史。

饶震元明代,安徽省旌德人,绵州知州,书法家。

饶廷选清代,福建侯官人,官至贵州安义镇总兵。

饶 干清代,福建邵武人,出知长沙县。

饶 松清代,福建沙县人,道教中大名鼎鼎的佑真天。

饶漱石1903年9月生,1975年逝世江西省抚州市临川钟岭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

饶宗颐1917年生,祖籍广东潮州,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

【国学大师饶宗颐】

饶雪漫1972年-?,四川自贡,作家。

饶婧兰1990年-?,湖北省咸宁市,华语女歌手。

饶天亮湖北省赤壁市,内地男歌手。

饶 威1990年-?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内地男歌手。

饶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之一,《百家姓》有收录此姓。除北方外,饶氏亦见于湖北、湖南、安徽、广东、福建,四川,云贵以及台湾等省份,其中江西,湖北两省约占饶姓人口总数44%,由2008年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饶氏人口全国排名172位,约72万。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邀撰稿人:悬疑大师/文(原创)

汉字探源:饶及饶姓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饶,形声兼会意字,繁体字写作饒,读作ráo。饶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尚未发现。战国时期“中阳戈”有刻文,左右结构,左食或堯。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饒,简化字写作饶。本义烧烤食物的小土窑。

饶字的演变(《字源》)

烧烤食物的小土窑

  一、饶字由来

  饒字由食和堯构成。食,吃饭,食物。堯的甲骨文字形为上下结构,上为两个并排的门洞的样子,下为人形。堯字本义高过人且有门洞的陶窑,古代堯通窑。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制作陶器。烧制陶器的窑,是用土垒起高出地面的一种建筑,开始用符号垚[yáo]表示,指用很多土堆砌起来的陶窑,后来写作窑。

远古陶窑遗址

  尧(堯)可以烧制陶器,而饶则可以烤制食物,二者原理相同,区别是大小不同、产品不同。因此,远古时代,人们就把用现成的符号食(物)和堯(窑)组合起来,写作饒(饶),用饶来表示烧烤食品的小土窑。人们把田鼠、兔子、鸡等小猎物和芋头等,都用小土窑烤熟了吃。

尧字的演变(《字源》)

宋代官窑复原

  现如今,到了挖红薯的季节,还会有人在田里用土块垒起简易土窑,捡来秸秆或干树枝,烧红土块后,把大小适中的红薯投进土窑的热灰中,紧接着把窑炉垂直捣毁,上面盖上土,焖上一会儿,然后扒开土块,捡出红薯,就能吃到香喷喷的烤红薯了。有的地方烤制叫花鸡或者土窑鸡,用的就是类似的办法。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土法烤叫花鸡

  小土窑烧烤食物,比水煮食物味道更香,人们就会吃得特别饱。《说文解字》:“饶,饱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饶,饱也。饶者、甚饱之䛐[cí]也。引以为凡甚之偁[chēng] (同称)。汉谣曰:‘今年尚可后年饶,谓后年更甚也。’”无论是饱,还是甚饱,都不是饶的本义,而是引申义。

  二、引申义

  小土窑烧烤食物,一次制作的成品量不大,因此人多时就需要垒出很多的小土窑才够用,所有引申义都含有众多之义,饶字的本义则不再使用。

  1.众多。(1)汉·孔鲋《小尔雅》:饶,多也。(2)李白《春于姑熟送赵四流炎方序》:邹鲁多鸿儒,燕赵饶壮士(邹鲁之地比其他地方多大儒,而燕赵之地比其他地方多壮士)。如,饶有兴趣,丰饶。

  2.物产丰富,土地肥沃。(1)《孙子兵法·九地篇》:掠于饶野,三军足食(在富饶地区夺取粮秣,使全军得到充足的给养)。(2)《淮南子·修务训》:沃地之民多不才者,饶也(肥沃地区的人大多不成才,是因物产丰富)。如,饶沃,富饶。

  3.富裕,富余,丰足。(1)《史记·货殖列传》: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孔子七十多个高徒之中,端木赐最为富有)。(2)诸葛亮《自表后主》: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我的子弟们衣食自有剩余)。如,饶裕,饶富,饶余,饶足,饶野。

  4.多余。南朝·顾野王《玉篇》:饶,余也。如,饶道,饶舌,饶奢。

  5.额外添加。(1)《史记·陈丞相世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大王您能够给人的爵位和食邑超过他的贡献,这让那些圆滑没有骨气、好利无耻之徒又多归附您)。(2)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日月流迈不相饶(日月流逝,从不多给一点时间)。如,吃饱了,又饶个馒头(多吃一个馒头),饶头(额外给的东西)。

  6.宽恕,宽容。好汉饶命(本来该死却没死,相当于多了一条命)!如,饶恕,讨饶,告饶。

  7.虚化为连词,表示让步,相当于虽然、就算。(1)白居易《戏答诸少年》:顾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2)饶这么让着他,他还不满意。

  三、饶姓的来历

  饶本义是烧烤食物的小土窑。发明这种小土窑的地方,被称为饶,而掌握这种技术的几个不同地域的氏族部落,都以饶为氏。他们发展壮大,可能都建立过方国。这些饶氏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由于这些饶方实力太小,在西周时期就成了各诸侯国如齐国、晋国(后来的赵国)的邑。诸侯国国君把这些饶地赐给自己的宗亲做采邑,从而形成新的饶氏。

  这几个饶地的归属变化情况,《史记》将有记载。《史记·赵世家》:(悼襄王)四年,庞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移攻齐,取饶安……六年,封长安君以饶(赵悼襄王四年,前242年,赵国将军庞煖[nuǎn]统帅赵、楚、魏、燕联军精锐之师,攻打秦国蕞[zuì]地未果,随即挥师攻打东边的齐国,夺取饶安……悼襄王六年,前240年,把饶封给叔叔长安君)。

  这段史籍提到了饶安和饶这两个饶地。饶安,今河北沧州,原属于齐国,战国后期属于赵国。饶,又称饶邑,今河北衡水饶阳,因其在饶河之北而得名,原属于晋国,三国分晋时归了赵国。

  之后以饶命名的地方,都与物产丰饶有关,用的是引申义而与饶字的本源无关。如,西汉北海郡饶侯国(前66年即汉地节四年,汉宣帝封胶东戴王刘通平之子刘成为饶侯,置饶侯国,治所在今山东省寿光市东北),明代饶平县(今广东饶平县,1477年即明成化十三年置县,取“饶永不瘠,平永不乱”之义)。

  据文献记载,饶姓来源有:

  1.源自嬴姓赵氏。战国时期,赵国有个饶邑。赵悼襄王六年(前240年),饶邑被赵王封给其叔父长安君。长安君的后代子孙遂以先祖采邑为氏,称饶氏,此为河北饶氏。

  2.源自姜姓。战国时期,齐国有饶安(今沧州),本是齐大夫的采邑,前242年被赵国夺去。原生活在此地的齐大夫后裔子孙便以先祖采邑为氏,称为饶氏,此为山东饶氏。

  3.源自妫姓。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河而得妫姓。舜帝后裔到商代有叫商均的,其支子受封于饶国,今山西永济县的尧山一带。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饶氏,此为山西饶氏。

  4.源自尧帝。尧名放勋,帝喾[kù] 之子,受封于唐,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谥号为“尧”,史称唐尧。西周初,武王灭商,分封诸侯,把帝尧23世孙京(字子京)封到蓟(今北京市区北部),建立蓟国。其子理迁移到西平阳(今山西晋南地区)。其子孙后代以先祖谥号尧为氏,称平阳尧氏。至秦灭六国,尧姓家族为逃战祸,从此子孙散迁天下,54世尧萱从平阳徙居江西鄱阳(古饶州,今属江西),后迁临川(今抚州)。西汉宣帝时,尧姓传至56世尧濙[yíng]。汉宣帝刘询本名刘病已,即位后改名询。下令全国要避帝名讳。当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说尧姓虽与刘姓同为上古唐尧的嫡系后代,但帝尧乃上古五帝之一,百圣至圣,故尧濙也应该避讳。于是,汉宣帝就在堯的左边加一个食字旁,写作饒(饶)。自此,尧濙改为饶濙,擢升为太傅,并诏告天下,凡姓尧姓均改姓饶。

  如今饶姓人口约76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186位。

  诗曰:

  饶指烧烤小土窑,

  烤出美食吃得饱。

  得饶人处且饶人,

  多嘴饶舌不落好。

参考文献:

1.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

2.李学勤主编《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3.《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4.《辞源》,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5.《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