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那天立冬天(那天立冬)

那天立冬天(那天立冬)

2022年立冬是哪一天星期几具体时间 今年立冬是第几个节气

2022年立冬是哪一天星期几具体时间?2022年立冬是哪一天?自古以来立冬节气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会根据精确的时间来庆祝,开展相关的民俗活动,还有吃饺子等习俗,立冬之后气温开始骤降,大家要注意防寒保暖。立冬几时几分到来?下面带来介绍。

2022年立冬是哪一天星期几具体时间 今年立冬是第几个节气

2022年立冬具体时间:2022年11月7日18点45分18秒,农历壬寅年十月十四号,星期一。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

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它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立冬是个什么节气

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冬季普通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强冷空气南下频繁,并越过南岭,天气越来越冷。在北方地区,立冬前就已很寒冷了。

传统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在古代民间是“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我国一些地方会在立冬举行祭祀、饮宴等活动,作为重要的节日来庆贺。

立冬节气特点

天文学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按照气候学划分,我国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

来源:闽南网

“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2023年是双春年,冬天偏冷吗?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秋天已经悄然降临,2023年的夏季已经过去,国内各地也纷纷迎来了秋季。尽管在入夏之前,一些专家曾经预测今年的气候可能不会太好,极端高温天气有可能再次出现,但实际上,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夏季似乎并没有那么炎热。高温天气来袭的时间较短,最高气温也没有达到去年的峰值。

如今,夏季已经成为了过去,人们开始关注即将到来的冬天天气。在村里,老人们常常谈论这个话题,有些人还表现出担忧,担心今年的冬季可能会异常寒冷。他们的担忧基于一个古老的传统观念,即"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这里的"春"并非指春天,而是指立春节气,而"冬"也并非指立冬,而是指冬季。这一观念认为,如果一年内有两个立春节气,将冬季夹在中间,那么这一年的冬季将会异常寒冷,春天也容易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导致牛羊等牲畜因受严寒而生病,最终导致"十个牛栏九个空"的情况。

不巧的是,2023年被认为是一个"双春年",因为年初和年末都有立春节气,这符合了"两春夹一冬"的条件。那么,今年的冬天真的会格外寒冷吗?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

然而,在深入了解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为什么2023年会出现两个立春节气。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根据农时观察天体运行而形成的一套知识体系,用以认知一年中的时令、气候和物候等变化规律。

因此,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和大自然的周期密切相关,并被纳入农历系统的一部分。

在古代,立春节气被规定为农历的岁首,也就是一年的开始,因此它是第一个节气。通常情况下,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然而,在一些年份的某些月份,可能会出现两个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情况。

这是因为阳历和阴历的历法周期不同,而农历则旨在协调这两种历法,通过阳历的置闰法来实现。在没有中气的月份,通常称前一个月为闰月,这使得农历不再是12个月,而是13个月。

因此,一年内的节气数量也会增加,从24个变为25个。在有闰月的年份,立春节气可能会出现在上一年的农历年中,从而在年初和年末都会有一个立春节气,这样的年份被称为"双春年"。2023年之所以成为"双春年",正是因为存在闰二月,导致农历年长至384天,使得立春分别落在正月十四和腊月二十五,符合"两春夹一冬"的条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古人所依据的"双春年"观念并没有确凿的科学依据。

因为"双春年"与冬季的寒冷程度并没有直接关联。事实上,"双春年"是否出现与冬季天气的寒暖关系不大,冬季气温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必须根据当地的气象观测数据来判断。

从近年来的数据看,冬季是否寒冷与是否出现"双春年"并没有明显关联。此外,根据古人传下来的经验之谈"三伏不热,三九不冷",今年夏季并不十分炎热,这也可能表明冬季不会特别寒冷。综上所述,目前来看,2023年的冬季可能不会异常寒冷。

那么,你对此有何看法呢?欢迎大家留下您的评论,一起讨论!

要深入探讨今年冬季的天气趋势,我们需要更仔细地观察气象数据以及现代科学的观点。与古代的传统观念相比,现代气象学采用了更科学的方法来预测天气。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气象学家通过长期的观测和分析,发现了许多影响冬季天气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气候变化已经显著影响了全球的气温和降水模式,这也直接影响了季节性天气的变化。

因此,为了准确预测冬季的天气,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其次,现代气象预测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和超级计算机。通过模拟大气、海洋和地球的相互作用,气象学家能够更精确地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这些预测通常比古代的经验法则更可靠。

另外,不同地区的气象条件各异,冬季的寒冷程度受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不同地方的冬季气温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判断某个地区的冬季是否寒冷,需要根据该地区的气象数据和历史气温记录进行评估。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今年的夏季相对较凉可能暗示着冬季不会过于严寒,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猜测。最终的冬季天气情况仍需依赖气象学家的精确预测和观测数据来确定。

总之,尽管有古老的传统观念在预测冬季天气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现代科学和技术提供了更准确的方法来预测天气。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依赖气象学家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数据,以获得更准确的冬季天气预测,而不仅仅依赖古代的经验法则。

明日将迎来“立冬”节气,它是冬之始吗?

立冬节气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将由凉转冷,气候由秋季向冬季的转换。

立冬之后,在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将呈现持续下降态势。以北京2012—2021年的气温平均值为例,从霜降日开始至立冬日,日平均气温从12摄氏度左右降至7摄氏度左右,而到立冬日前后,日平均气温降至3摄氏度左右。在我国南方地区,立冬后气温也在下降,但不如北方明显。以湖南长沙为例,从霜降开始至立冬日,日平均气温从18摄氏度左右降至14摄氏度左右,到立冬结束前后,日平均气温仍维持在12—13摄氏度。

根据最新发布的气象国家标准《气候季节划分》,气象意义上入冬日的判定依据是“日平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从常年入冬时间看,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北部和西部、西北地区东部及新疆一般在10月入冬,华北地区南部、西北地区南部、黄河下游至长江以北地区多在11月先后入冬,长江以南至南岭以北地区、四川盆地一般在12月先后入冬,华南地区北部的一些地区常在来年的1月才进入冬季。而我国北回归线以南,除海拔较高的地区外,气温一般达不到气象上的入冬标准,属于无冬区。

来源:人民日报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立冬:冬季的首个节气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张建军

立冬,冬季的首个节气。“冬”字的本义是“终结”,东汉蔡邕曰:“冬,终也,万物于是终也。”立冬后,自然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收藏阶段,此时水始冰、地始冻,田间农事未终,然已临近闲季,人们着手修缮屋宇、平整道路、窖藏果蔬、酿制冬酒,祭祖、祭灶以迎冬,吃饺子、喝羊汤以补冬,虽处天地清寒之际,却尤显气象安宁。

天寒农不闲

立冬后,冬日之景如约而至。立冬一候“水始冰”,从水至冰的样态转换,呈现着冬寒的逐日俱增。立冬二候“地始冻”,土地积聚寒气,开始上冻。从“水始冰”到“地始冻”,中国人对于“水土”的情感呼之欲出。立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野鸡等留鸟纷纷飞入山林、蛰伏过冬,蛤类、蚌类变得常见,其色彩、条纹有如禽羽,演绎着生命的幻化之美、自然的生生不息。

北方农林作物在立冬时节进入越冬期,农民抢抓农时,收冬菜、灌冬水、忙冬耕。“白菜立了冬,不收要受冻”,立冬后气温骤降、冻害频发,需抢收白菜、大葱等冬储蔬菜。“立冬犁金,冬至犁银,立春犁铁”,对于冬耕的益处,广西扶绥农谚总结得相当精到:“冬翻深耕有三好,保水灭虫又除草”。

伴随着农谷既登,狩猎、兴修水利、收割芦苇等活动悄然兴起。山东《阳信县志》:“立冬,十月节。衣始絮、田猎。”冬季河流水位下降,湖北、安徽等地有立冬后修筑塘堰的民俗。湖北《勋西县志》:“立冬后上冢、增土,始修筑塘堰。”而华北地区的芦苇丛,立冬时节,已经是满眼澄黄,簇簇芦花、随风摇曳,迎来收割季节,一束束芦苇编织着农户们憧憬的幸福生活图景。

旨蓄以御冬

民间俗谓立冬为“立冻”,御寒事宜列入生活日程。吉林《辉南县志》:“立冬,农工既毕,塞巷墐户,绸缪御冬。”乡民修整屋舍,营造冬日安暖。贵州等地烧柴取暖。北京等地有“戴暖帽”之俗,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暖帽者,冬春之礼冠也,立冬前数日戴之。”暖帽分呢、绒、皮等多种材质,是普遍的冬季传统御寒之物。

立冬后,北方地区有窖藏和培壅蔬菜的生活民俗。辽宁《北镇县志》:“立冬,旧历十月节。雪始降,窖藏蔬菜、果品。”除做好冬储外,农民还会培育各类新鲜蔬菜,以满足冬日之需。《兴城县志》:“立冬,窖菘,培壅菠菜、韭菜、蒜苗。”与之类似,古代宫廷亦有“进冬菜”之事宜,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收藏冬菜,是北寒之地的传统御冬习俗。

古画中的“立冬”

除存贮蔬菜外,民间还有立冬后腌菜、晒腊味,制作腐乳等传统。秋冬之交,尚有不少刚刚收获的新鲜蔬菜,此时气温较低,不易滋生细菌,腌制食物干净卫生,可长期保存,备一冬食用。安徽《重修五河县志》:“白菜……立冬节腌之,以为旨蓄。”湖北《麻城县志续编》:“立冬后,以老豆腐发霉,加盐汤、花椒,数日即可取食,俗名乳腐。”对于中国人来说,冬日的腌制菜肴,别有一番风味。

立冬酿酒,是一项遍布大江南北的悠久习俗。清代,山西临汾制作春酒,多选在立冬封缸。上海嘉定在立冬后制作糯米酒“酒娘”,福建龙岩更是“比户蒸酒”,热闹非凡。立冬酿酒之俗影响深远、传承不息。直至今日,浙江绍兴、嘉兴等地区,每逢立冬都会举行“绍兴黄酒开酿节”“立冬开酿节”等节庆活动,结合“立冬酿酒”传统,弘扬地方民俗文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迎冬知德寒

立冬,是秋去冬来的时间节点。古时,官方和民间都会举行迎冬、祭祀等仪式活动,以答谢自然,并祈求安稳过冬。《礼记·月令》:“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反,赏死事,恤孤寡。”迎冬礼毕后,皇帝还要表彰为国捐躯之人,同时抚恤其遗孀幼子。北郊迎冬,是礼敬天地、尊重自然的观念实践,冬寒将临,其“赏死事、恤孤寡”之制,更是彰显着人文关怀。

墓祭是立冬的传统习俗,湖南《永兴县志》:“永俗祭墓每岁二举,于清明、立冬日,皆具牲醴、展墓、覆土、除草、挂纸钱。”其墓祭事宜之繁,尤显民众重视程度之高。与其他节令相比,立冬墓祭的突出特点是“送寒衣”。山西《朔州志》:“十月,朔日、立冬墓祭,略同清明,惟裁楮为衣,名曰送寒。”

立冬时节,浙江、湖南等地的野菊香味清美,民间有采野菊煎汤沐浴、囊枕及曝菊茶等传统,俗信以其沐浴能愈疮疾,囊枕有助目力。同时,益目者有冬青,《杭州府志》:“其子立冬日采之,碾碎为丸,吞服能益目。”而湖州等地俗信,立冬萝卜菜经冬月风霜,可治喉风。江苏等地立冬采桑入药,《苏州府志》:“立冬日取桑叶,风干之入药”。冬桑叶有清热止咳等功效,是农家常备“良方”。

俗话“立冬补冬,补嘴空”。北京吃荞面,清人让廉《京都风俗志》:“十一月立冬,或有食荞面等物,谓能益人。”浙江嘉兴食菜果,《桐乡县志》:“立冬日,杂菜果作饭。”但就全国范围而言,比较常见的立冬饮食是饺子和羊汤,冬日天寒,羊汤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驱除寒气,益气补虚,是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冬令食补佳品。

天行有常、四时佳兴。站在冬日之端的中国人,趁着寒气未浓,打冻场、收冬菜,修筑塘堰;趁着北风未紧,谨盖藏、戴暖帽,绸缪御冬;趁着秋收有余,储冬菜、酿冬酒,适时补冬。在答谢丰稔,追怀先人的步伐中,迎接冬之德寒。立冬,自然即将褪尽繁华、落尽喧嚣,冬藏时光徐徐走来,不仅蕴化着久违的安宁,也积蓄着蓬勃的光明。

(作者为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馆员、中国民俗学会乡愁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冰墩墩打卡二十四节气·立冬

今天是2021年11月7日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立冬

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建始也

代表着冬季的开始

此时节

水始冰,地始冻

日照短,寒风劲

我国大部分地区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气温下降趋势加快

我国地域辽阔

当东北大地已出现封冻

不少南方地区仍风和日丽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时节满载春、夏、秋的果实

万物进入休养状态

古时,人们有立冬祭祖、宴饮的习俗

既是庆祝丰收,也是祈求来岁的丰年

今天

不妨犒劳犒劳自己,同时立下新的愿望、新的目标

冬天来了

北京冬奥会的脚步近了

这个冬天

有没有让你无比期待呢?

下个节气——小雪见!

摄影:颜麟蕴 江文耀 宋彦桦 谢剑飞 孙凡越 王菲 尹栋逊 李木子

海报制作:宋彦桦

来源: 新华社

2022年立冬是哪一天星期几具体时间 今年立冬是第几个节气

2022年立冬是哪一天星期几具体时间?2022年立冬是哪一天?自古以来立冬节气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会根据精确的时间来庆祝,开展相关的民俗活动,还有吃饺子等习俗,立冬之后气温开始骤降,大家要注意防寒保暖。立冬几时几分到来?下面带来介绍。

2022年立冬是哪一天星期几具体时间 今年立冬是第几个节气

2022年立冬具体时间:2022年11月7日18点45分18秒,农历壬寅年十月十四号,星期一。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

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它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立冬是个什么节气

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冬季普通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强冷空气南下频繁,并越过南岭,天气越来越冷。在北方地区,立冬前就已很寒冷了。

传统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在古代民间是“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我国一些地方会在立冬举行祭祀、饮宴等活动,作为重要的节日来庆贺。

立冬节气特点

天文学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按照气候学划分,我国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

来源:闽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