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什么时候闰腊月和正月(什么时候闰腊月)

什么时候闰腊月和正月(什么时候闰腊月)

俗话说:“一生不遇闰腊月,二春相遇好姻缘”什么是娶亲好日子?

在农村不管是嫁女儿还是娶媳妇,对于选日子都是非常慎重的。不仅要结合两位新人的属相和生辰八字,有时连父母和接亲的人员也要算在内。有时会有人觉得麻烦,但更多的则是为了讨个彩头,恭祝新人长长久久。但若是要说哪个日子结亲最好,必定是闰腊月和双春年。俗话说:一生不遇闰腊月,二春相遇好姻缘。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句俗语到底有什么样的含义?那些年被称为闰腊月和二春年。根据农历的计算方法,闰年闰月和闰日是很有区别的。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一圈的时间是365天加5个小时,所以在阳历一年被记为365天。这样一年就多出来五个小时,年复一年的累计便会四年多出来一天。而这一天成为2月29日。

但阴历的计算方法是月亮围绕着地球绕一圈,所花费的时间来统计的。这样月亮围绕地球绕一圈围29.5天,12个月也就354天。比阳历少出来整整11天的时间,三年就出来一个月,所以这一个月便有闰月的差距。而其中的闰腊月便是腊月多出来一个月的时间,上一次的闰腊月是1574年,而下一个闰腊月则是3358年,说好几辈子遇不到闰腊月也不为过。

双春好姻缘这句话的意思,在闰月的时候这一年有383天,可以有两个立春节气。在古时候古人常常把春作为男性,男性为阳而二春是双阳年。在这一年喜获郎君,必定是最好的结婚机会。但这往往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说祈祷和祝福会影响婚姻的美满,但主要还是靠二人的努力。

节令之美·腊月|踏“进”腊月门 年味“飘”起来

一进腊月就是年。12月23日进入农历十二月,也就是民间俗称的腊月。随着腊月的到来,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那么,农历十二月为何叫腊月?有何习俗?听听民俗专家怎么说。

海报制作:方金洋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介绍,我国农历的十二个月都有各自的雅称,充满诗情画意。其中,农历十二月俗称为岁尾,有腊月、冰月、梅月、严月、丑月、大吕、季冬、末冬等雅称。

在我国远古时代,“腊”本是一种祭礼。在商周时期,人们每年依照时令举行春、夏、秋、冬四次祭礼,祭祀百神和祖先,其中尤以岁末冬祭规模最大,也最隆重,人们将冬祭百神称为“蜡祭”,将岁末以猎获的野兽作为牺牲祭祀祖先称为“腊祭”。后来蜡祭、腊祭合一,人们统称腊祭。腊祭相当于后来中国人的大年。

海报制作:方金洋

由于腊祭活动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将举行冬祭的这一天称为“腊日”,但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哪一天。汉代以冬至作为确定腊日的时间基点,选定冬至后的一个戌日为腊日。在西汉前期,腊日在冬至后第几个戌日,尚不确定。汉武帝颁行《太初历》之后,确定在冬至后的三戌为腊日(闰岁为第四戌)。自南北朝开始,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于是腊月初八便成了固定的祭日——腊日,俗称腊八节。

萧放表示,腊日的祭祀作为古人的“岁终大祭”,不仅仅是向神灵和祖先表达感恩、期盼来年的风调雨顺,更是装点了古人平淡而又乏味的严冬生活,让他们在寒冬中依然体会到火“腊”的幸福。

海报制作:方金洋

进了腊月门,也就开始有了年味儿。“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民谣《腊月歌》“唱”足了腊月里的各种民俗大戏。

“过年,对中国人而言是隆重而不可轻怠的。人们盼年、忙年、备年,感受着年的味道,期盼着亲人的团圆和家庭的美满。”萧放说。

记者:周润健

来源: 新华社

2023年闰二月,还是“双春年”,两者相逢好不好?有啥说法?

#头条创作挑战赛#

闰月,一种历法置闰方式,现行采取的是 “十九年七闰” 的农历置闰方法,每隔2-3年,就会出现一次闰月现象。根据算法来说,2023年是闰二月,有些朋友可能对于闰月如何计算不是很了解,另外,闰月年份和不闰月年份,也有一定的特别之处。

本篇内容,笔者就详细说说闰月的相关内容,解释闰月的计算方法,以及2023年闰二月有哪些说法?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

闰月的解释

当前我国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也就是19年中有7年存在闰月,由阳历和阴历共同来决定的。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而制定的,阴历是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而制定,导致阳历和阴历对应的时间不是固定的。按照阳历来说,一年就是365天或366天,而阴历在天数上相差较大,有些年份能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和阳历的天数,就出现了“置闰法”,闰月也就出现了。

如何判断闰哪个月份?

一年12个月,每一个月都有可能是闰月,计算方法要结合二十四节气来定。每年的立春是第一个节气,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一共是24节气,不过,里面还有细分,二十四节气中,单数的属于节气,双数的则属于“中气”。

按照传统农历来说,将24个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比如,立春是第一个节气,是单数,则属于“节气”,雨水是第二个节气,是双数,则属于“中气”,以此类推。

而在农历的月份中,一般情况下,每月都会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果,在某个月份中,只包含了节气,而不包含中气,按照历法来说,就会把该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这也是出现闰年时,到底会闰哪个月份的原因。

以明年(2023年)举例,阴历一月份包含了立春和雨水节气,二月份包含了惊蛰和春分节气,按理说,后面应该是三月份,包含清明和谷雨节气,但是,实际上,本月只包含了清明节气,而不包含谷雨节气,也就是说,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按照上述所说的历法来说,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上个月的闰月(也就是二月份)。因此,2023年是闰二月,而上一次出现闰二月是在2004年。

闰月的特别之处

闰月可能会出现“双春年”,双春年的含义并不是说一年之中有2个春天,而是一年之中有2个“立春节气”,也是按照农历来说。

还是以2023年举例,2023年立春时间为阳历的2月4日,对应的阴历时间是正月十四,而2024年立春时间也是阳历的2月4日,对应的阴历时间是腊月二十五。虽然,阳历时间一个属于2023年,一个属于2024年,但是,阴历时间来说,都处于2023年期间,也就是有2个“立春”。所以,2023年是“双春年”。

“双春年”有啥说法?

关于双春年,民间流传着不少谚语,比如“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一年两个春,带毛的贵如金”等等说法。

说说这2句的意思,先说“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两春”指的就是双春年,至于“牛栏空”的原因,则是由于天气太冷所导致。也就是说,如果当年是双春年,则预示着当年的冬天比较寒冷,牛都被冻没了,说明寒冷程度比较严重。

而“一年两个春,带毛的贵如金”的说法,和上述有类似之处,意思是说,如果当年是双春年,那么带毛的动物就比较贵,说明比较寒冷,正常情况下,养殖的动物是比较耐寒的,只有遇到极端寒冷的天气下,才会出现冻死的情况。

所以,这2句谚语都说明了,如果当年是双春年,则当年的冬天温度较低,天气比较寒冷。按照上述说法,2023年的冬天相对会冷一些,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比较多,具体天气还是要以如今的天气预报为准。

综合上述内容,相信大家对于闰月、双春年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大家要明白一点,这都是历法节气自然的产物,不论哪种说法,本身与吉凶祸福无关,不要相信一些“闰月”、“双春年”不好的言论。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农历癸卯兔年“闰二月”,全年共有384天

新华社天津1月1日电(记者周润健)2022年已经过去,崭新的2023年开始走来。天文科普专家介绍,公历2023年为平年,2月有28天,全年共有365天。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卯兔年为闰年,全年共有384天。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公历和农历各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历法规制。公历每4年设一闰年。通常情况下,凡公历年数能被4除尽的年份为闰年,2月有29天;除不尽的年份为平年,2月有28天。2023年不能被4除尽,所以是平年,共有365天。

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约29.53天,全年一般是354天或355天,比公历年(也称回归年、太阳年)的365天或366天少了11天。

为了使农历年的长度和公历年的长度接近,古人采用增加闰月的方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有闰月的那一年有13个月,全年一般是384天或385天,叫作闰年。这样一来,19个农历年和19个公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

至于闰月具体安置在哪一个月,这和二十四节气的“中气”有关。二十四节气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两者相间排列。加闰月的规则是每个月中,凡含有中气的算正常月份,不含中气的就算上一个月的闰月。农历癸卯兔年的“闰二月”没有中气,所以就是上一个月二月的闰月。

记者在天文年历上看到,由于被安排了一个“闰二月”,农历癸卯兔年全年共有384天,从2023年1月22日开始,至2024年2月9日结束。

农历癸卯兔年天数较多,还使得这个农历年出现了两个立春的历法现象,即“一年两头春”,也称“双春年”。统计发现,19个农历年中有7个年头是“双春年”,有7个年头是“无春年”,其余的5个年头是正常的“单春年”。

“‘双春年’和‘无春年’都只是正常的历法现象,与吉凶祸福无关。”赵之珩强调。

来源: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

二月又二月,说说历法上的“闰月”

今天是公历3月22日,也是农历闰二月初一,从今日起,今年的闰二月就开始了。

关于闰二月,可能很多人搞不懂是什么意思。什么是闰二月,为什么会出现闰二月?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了解这些“复杂”的历法小知识。

阳历、阴历、阴阳历,傻傻分不清

想要了解什么是闰月,就要先了解历法。

我们常说的有阴历、阳历以及公历、农历,不少人表示自己分不清楚。实际上,世界上的历法以划分年月方式的不同一共分为三类:阳历、阴历、阴阳历。

第一类是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年的月数和月的日数可人为规定;第二类是阴历,就是以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圈的时间为一个月,只有年的月数可以人为规定;第三类是阴阳历,就是以月球平均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为一月,但通过设置闰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又与地球平均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相等。

地球绕太阳运行示意图 图源网络,下同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法即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它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无月为朔,满月为望,朔望在古代一般指每月初一和十五)制定,因古人称月球为“太阴”,故称“太阴历”,简称“阴历”。但是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月球绕地球运行示意图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中的历,即是所谓阴阳合历,中国还在使用的夏历,即是这种阴阳合历。夏历是我国传统历法,据说是在夏朝发明的,原历法规则现已佚失,1970年改称为“农历”。

我国很多地区口语上称“农历”为“阴历”,实际是一种误解,我国的“农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历。

“闰月”的“闰”从哪来的

“闰”是一个专门的历法名词,《说文解字》中闰是会意字,从“王在门中”。古代天子每年冬季以明年朔政(即历书和法令)分赐诸侯,诸侯于月初祭庙受朔政称为“告朔”。据《说文》段注,举行告朔之礼时,王通常居于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典礼等活动的地方),但逢闰月,则居于路寝门(即“虎门”,天子诸侯正厅的门),所以“从王在门中”。

在天文历法上,闰其实是一种调节历法的方式。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阳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的时间约四年积累成一天,加在二月里。因此在阳历分平年和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

而农历(即阴阳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约29.53天,全年一般是354天或355天。它也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12个月,闰年为13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一年的天数比公历年的365天或366天少了11天,因此一年是354天或者355天,所余的时间约每三年积累成一个月,加在一年里,这种办法就叫做 “闰”。

朔望月示意图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其余都是三十天,只有二月特殊化;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看完上面的内容,现在再看这首我们小时候学过的讲述阳历的儿歌,是不是就更加理解了?

闰二月和神奇的置闰法

闰月就是阴阳历中逢闰年所加的那一个月,在亚洲地区(尤其是在中国),闰月特指农历每二至三年增加的一个月。自汉代起,为了协调回归年(又称太阳年,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1回归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与农历年的矛盾,防止农历年月与回归年即四季脱节,我国逐渐形成了特殊的“置闰法”。

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19年7闰”,即每隔两年到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与上一个月相同的农历月份,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我国古代也曾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节令月置闰。

具体置闰的规则是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定的。一个回归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如果二十四节气从立春排到大寒,一般单数就叫做节气(也称“节令”),双数叫中气。农历用十二个中气分别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中气与中气之间的平均相隔相较一个阴历朔望月会多出近一天。长此以往,总会出现中气在月末的现象,那么接下去的一个月必然会没有中气而只剩节气了(也就是下一个中气位于之后第二个农历月的月初)。于是这个没有中气的农历月份就被称作上一个月的闰月。

今年的闰二月也是这个原理,由于今年的春分在二月的最后一天,即农历二月三十日,因此 “三月”只有一个节气清明,那么按照历法规定,今年的“三月”实际上就是二月的闰月,称作“闰二月”。今年的闰二月从农历闰二月初一至二十九,一共29天,从闰二月二十九后,闰月结束,谷雨那一天正常地称为“三月初一”。

在闰二月,不同地区的民间也会有一些不同的习俗。有谚语称“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一千”,很多地区子女会给家里的老人送鞋子,寓意添福增寿;武夷山地区还流行女性喝“闰月茶”,各家妇女会轮流举行只有女性参加的茶宴,在喝茶的同时互送祝福。

在最早的时候,闰年、闰月是为了二十四节气能更好地指导民众的耕种生活。而现在,闰月的存在在调节历法的同时也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它代表着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